第四章 小儿科外治良方
小儿咳嗽
◆敷脐疗方:取百部10克,烘干研末,清水调匀,敷脐部,外贴胶布固定。治疗小儿阵咳。
◆背心袋疗方:吴茱萸30克,研细,装入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白布背心袋内,将药粉摊平,用细针密线纵横各缝好,戴在患儿背部,上盖定喘大椎穴,下至腰椎处,昼夜穿用,病愈为止。治疗小儿咳喘。
◆足浴疗方:麻黄、杏仁、甘草各5克,石膏30克,同放锅中,加水适量,浸泡10分钟,水煎取汁,盆中足浴,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日1剂,继续足浴3~5日。
◆药兜疗方:麻黄6克,苏子、敕冬花、杏仁各10克,葶苈子8克,生石膏15克,甘草4克,共研成细末,制成药兜,佩戴于脐腹部,10日换1次药。治疗小儿咳喘(壮族民间方)。
◆敷脐疗方:蕲艾一小把,用酒稍炒,趁热敷脐眼和脚底心。治疗小儿伤风咳嗽。
◆敷贴穴位疗方:麻黄、细辛各10克,牙皂6克,白芥子16克,共研细末,置于黑膏药中心,贴背部肺俞穴,3日1换。
小儿百日咳
◆敷贴疗方:全蝎1克,研为细末,置伤湿止痛膏中央,外敷天突穴,每日1换,连续3~5日。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冰硼散1~2克,百部、黄连、连翘各6克,鸡胆1~2个,米醋适量,诸药研末调匀备用。2岁以下用1.5克,3岁以上用3克,用鸡胆汁,米醋调糊,于每晚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及手心,外盖纱布固定,次晨取下,每晚1次,10日为1个疗程,连续1~2疗程。
◆针刺疗方: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四缝穴(手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二节指缝),挤出黏液后,以酒精棉球轻轻按在针孔,每日刺1次,每次1手,两手交替。
◆敷脐疗方:罂粟壳少许或五味子适量,研末,填于脐中。
◆敷足疗方:鲜紫皮大蒜5枚,捣成蒜泥,男左女右,贴于涌泉穴,外敷塑料薄膜,胶布固定,每日1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大蒜适量,捣为泥状,取豆瓣大一团,置伤湿止痛膏中心,每晚洗脚后贴双足心,次晨揭去,连续3~5日。
◆艾条悬灸疗方: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纸,用胶水或糨糊封口而成。
选用穴位:四缝、内关、鱼际。辨证配穴:初咳期:列却、合谷。疼咳期:尺泽、丰隆。恢复期:肺俞、脾俞。
◆验方:沙参10克,制半夏4克,枇杷叶(去毛蜜炙)、橘红1.5克,百部(蒸)、天冬、冬花(蜜炙)各5克,冰糖末15克,除冰糖外,将药加水400毫升一起煎至200毫升,过滤。滤渣再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两次滤液合并,再温热入冰糖溶化为浆即可。每次服5毫升左右,间隙时间不限,频服1~2日,服1剂药后,咳嗽减轻,再服2剂咳嗽痊愈。
◆偏方:取阿魏18克,甜葶苈子2克,捣碎、混匀,每次取10克外敷膻中穴,用胶布固定。不见效者可隔2日再敷1次。
小儿感冒发热
◆敷贴疗方
1.取大葱1棵,捣烂,敷前囟门处,身体微汗为度。适宜于风寒型小儿感冒。
2.取鲜地龙10条,白糖、面粉各适量,先将地龙放入碗内,撒上白糖,片刻地龙体液外渗而死,然后,取液加入面粉调成膏,制成直径3厘米的药饼2枚。分贴囟门和神阙穴处,每次贴4~6小时,每日2次,连贴2~3日。治疗小儿风热外感。
◆中成药疗方:鼻旁涂风油精或百草油,每日1次。
◆外洗疗方:鲜生姜30克捣碎煎汤,给患儿洗澡,全身擦洗,尤其是胸部腹部,每日3~5次,洗后用毛巾擦出微汗,每日1次。
◆敷脐疗方:猪胆汁熬膏备用,用时取3克和柴胡注射液调敷肚脐,外用胶布固定。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取桃仁、山栀各10克,丁香、肉桂各5克,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每晚取适量药糊敷在纱布上,用胶布固定于双侧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连用3日。以后改为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小儿感冒。
◆耳穴贴压疗方:取双耳的支气管、肺和脾穴,将6粒王不留行分别置于0.3厘米见方的胶布中央,贴于耳穴上。每日按压耳穴4次,每次2分钟。夏季每5日,冬季每7日更换1次。
◆敷脐疗方:柴胡10克。研为细末,清水调为糊状,外敷脐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敷贴穴位法:生石膏60克,山栀子、蒲公英各30克,共研细末,加猪胆汁调为糊状,外敷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位,包扎固定,每次敷8小时,每日2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雄黄3克,天南星20克,共研细末,与面粉调成饼状,外敷双足涌泉穴,包扎好,每日换药1次。
◆药浴疗方:千里光、野菊花、板蓝根、板蓝根、青蒿各100克,麻黄、荆芥、苏叶、细辛各30克,水煎去渣取汁,放浴盆中洗浴全身,每日3次,每日1剂。
小儿高烧发热
◆敷贴疗方:地骨皮15克,捣烂,水调敷囟门穴,敷1~2次,立效。治疗小儿高烧。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生栀子10克,研末,取新鲜鸡蛋1个打1小孔,取蛋清与栀子末调成糊状,做成3个5分硬币大小的药饼,敷于布上用来敷双足涌泉穴(男左女右),绷带包扎,每日1次,每次敷18个小时左右,连用3日。取下药饼后,皮肤呈鸭蛋清色,颜色越深则疗效越佳,热退后,此色自然消失。治疗小儿高热。
◆耳屏尖放血疗方:取双侧耳屏尖穴,在局部轻揉半分钟左右,使之充血,然后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深度约0.5~1毫米,刺后用手挤压出血3~10滴,每次放血1次。
小儿腹泻
◆敷脐疗方
1.苍术2份,槀本1份。共研细末,取适量药末用唾液调匀敷肚脐,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
2.取葱白5根,捣烂,吴茱萸10克,研末,醋适量,共调成糊状,加热至40℃左右,趁热敷脐部,每日换药1次,治疗婴幼儿腹泻。
3.吴茱萸、肉桂、广木香、公丁香、地榆各5克,研末敷于脐上,盖纱布,胶布固定,2日换药1次,4次为1个疗程。治疗婴幼儿腹泻。
4.吴茱萸2克,丁香、木香各1.5克,肉桂、苍术各3克,共研细末,食醋调成糊状,敷脐眼,胶布固定,2日换药1次,治疗小儿急慢性腹泻。
5.石榴果(取皮)30克,捣烂成泥,敷于肚脐,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6.丁香、木香各10克,肉桂5克,研细末,装1布袋内,用绷带敷在小儿脐上一夜,对小儿受凉引起的腹泻有腹痛者,效果较好。
◆敷贴疗方:生半夏研末,白酒调糊状,敷于双天枢穴(脐旁开2寸),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
◆兜肚疗方
1.取艾绒约30克,烘去潮气(无艾绒,也可用艾叶去茎梗杂质,揉成绒状),用棉布或纱布做一只兜肚,夹层内铺入艾绒,用线缝好,固定在患儿的肚脐上,晨起取下。
2.干姜、艾叶、小茴香各20克,川椒15克,共研细末,做成兜肚,佩戴在脐腹部,每晚用热水袋热敷药兜15分钟,10日换药1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苦参、苍术各30克,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末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敷于双足涌泉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日为1个疗程,用于湿热型小儿腹泻。
2.吴茱萸2~3克,研为细末,以温水调成糊状,敷贴涌泉穴(男左女右),纱布包扎,轻者2日换1次,重者24小时更换1次。
◆热盐敷贴方:先在患者的腹部放一层较厚的棉布,再将适量的食盐放在锅内炒热(温度以不致烫伤患者皮肤为宜)。然后,将炒热的食盐放在纱布上,再用适量的大蒜剥皮,打成蒜泥,放在热盐上,最后,用布带裹腰一圈将盐和蒜一起固定在腹部疼痛部位。每日更换1次。
◆中成药疗方:用2%碘酒在患儿脐周消毒(半径约为5厘米左右),然后,用75%酒精脱碘,再用75%酒精将云南白药的药粉调成糊状,以4厘米径在脐周敷盖,最好用洁净纱布固定,24小时后,除药更换。
◆艾灸疗方:取艾叶适量,对准腹泻特效穴: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处(粗细皮肤交界处),距离3厘米左右,以病人感到温热且能忍受为度,左、右穴每次各灸10~15分钟,每日2~3次。
◆敷脐疗方
1.苦参末1~2克,温水调敷脐部,以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换1次。治疗急性热性腹泻。
2.丁香、肉桂各等份,研极细末,每取0.5~1克敷脐,以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换1次,治疗虚寒腹痛。
3.独头蒜适量,捣烂如泥,加入适量的食盐、米醋、糯米饭,调捏成一小圆形药饼,微加温,外敷脐部,盖上纱布,胶布固定,连敷2~3次。
4.仙人掌30克,艾叶20克,葱白10克,生姜9克。共捣烂成泥状,鸡蛋清调拌,外敷肚脐处,每日换1次。
5.五倍子30克,白胡椒、雄黄、薄荷各20克,黄连15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拌和制成如花生米大的药丸。婴幼儿腹泻时,在患儿脐中放1粒药丸,外用胶布粘好,每日1次。
◆足浴疗方:取银杏叶干品100克(鲜叶150克),加水2000毫升,水煎20~30分钟(鲜叶煎煮时间稍短),待药液温度降至40℃(不烫手)时,浸泡搓洗患儿双足约30分钟,每日2次,如药液凉了,可反复加热再浴。
◆艾条灸疗方:取陈艾叶适量,晒干,用桑白纸(或其他燃性良好纸张)卷成艾条,点燃,对准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囱际(粗细皮肤交界)处,距离3厘米左右,以痛儿感到温热且能忍受为度,左右穴各灸15分钟,每日2~3次。
◆药兜疗法:苍术、木香、党参、诃子、茯苓、神曲、炒淮山、炒扁豆各6克,熟附子3克。共研细末,制成药兜,配带于脐腹部,10日换药1次。
◆药袋裹腰法:大蒜适量,剥皮后打成蒜泥,放在热盐上,用布袋裹腰一圈将盐和蒜泥一起固定在腹部疼痛部位。每日1换,此法适宜1~12岁儿童。
◆药浴疗方:鲜生姜15~30克,捣烂加水煎煮,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给患儿洗澡,全身皆洗,每次5~10分钟,洗后用毛巾擦干,盖被子待微汗出即可,每日1次。
◆中成药疗方:用2%碘酒在患儿脐周消毒(半径约为5厘米范围),然后用75%酒精脱碘,再用75%酒精将云南白药粉调成糊状,敷盖在脐周围,半径约为4厘米,以消毒纱布固定,24小时后更换。
◆验方:神曲10克,麦芽、谷芽各5克,山楂、茯苓各10克,黄连3克,半夏5克,陈皮3克,木香、厚朴少许,上药共放锅内加水煎,每日1剂,服药后,当天见效。
◆偏方:取吴茱萸3克,丁香、木香各1.5克,苍术、肉桂各3克,五倍子10克,共研成细末,搅拌均匀后加适量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胶布严封固定,2日换药1次。
小儿流涎
◆敷脐疗方
1.吴茱萸粉、白术粉各等份,米醋调为糊状,外敷于肚脐孔,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2.丁香粉5克,制南星粉10克,米醋适量,调为糊状,敷脐孔,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3.细辛粉、肉桂粉各3克。米醋调为糊状,外敷肚脐孔,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五倍子、吴茱萸、天南星各等份,共研细末,睡前米醋调敷双足涌泉穴,胶布固定,次晨取下。
2.吴茱萸粉3份,胆南星粉1份,陈醋适量。调匀外贴双足心涌泉穴,外用敷料,胶布固定,每日1次,连敷3~5日。
3.天南星粉4份,肉桂粉1份,米醋适量。调成糊状,于每睡前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外用敷料,胶布包扎,每日1次,连续3~5日。
4.制南星粉3粉,炒白术粉1粉,米醋适量,调成饼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12小时后除去,每日1次。
5.天南星30克,米醋适量,天南星研末,用醋调匀,于晚间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外用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连敷3~5次。
6.吴茱萸30克,研为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晚间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外加覆盖固定,每日2次,每次12小时。
7.生半夏适量,烘干研末,加陈醋调成糊状,睡前贴于两足心涌泉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次晨去掉,连用3~5次。
◆足浴疗方
1.明矾15克,温水溶化,将小儿双足浸入水中浸泡15分钟,每日1次。
2.苍术粉30克,明矾粉20克,开水溶化,水深至浸没足背为宜,水温以37℃~40℃为宜,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30分钟,连续5~7日。
◆益智仁、滑石各10克,车前子、冰片各6克,甘草3克。共研细末,填敷肚脐孔,用麝香虎骨膏固定,每日1次,每次12~18小时。
◆敷足疗法
1.制南星30克,生蒲黄12克,共研细末,加保宁醋适量,调制成饼,包足心涌泉穴,男左女右,12小时易之。
2.天南星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睡前贴于涌泉穴,男左女右,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12小时。
3.吴茱萸12克,胆南星4克,研末,临睡前,用陈醋调敷涌泉穴,包扎固定,12小时后取下。
◆外敷双足涌泉穴
1.生白术、益智仁各50克,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10克,用食醋调匀,敷于患处两侧足心涌泉穴,纱布固定,次晨取下。
2.天南星1个,研细粉,用醋调成糊状,于睡前敷于两足心涌泉穴,男左女右,12~24小时换药1次,连续2~3次。
◆足浴疗方:白矾30克,加清水煎沸,倒入盆内,待温浸泡双脚,每次3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针刺疗方:取双侧合谷穴,直刺1.4厘米左右,再取双地苍穴,向外侧此1.4厘米左右。均中等刺激,捻转4~5次,每日针刺1瓷~5次可愈。
小儿鹅口疮
◆敷肺疗方
1.山栀、黄芩、虎杖分别研末各取等量拌匀备用,使用时,取适量药末,用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
2.细辛3克,研细末置患儿肚脐内,以平脐为度,用胶布覆盖固定,2日后去掉。
◆涂擦疗方
1.取去核的大枣2枚,把枣核大小的白矾纳入大枣内,置火上烘烤或炭存性,研末,先以茶水清洗口腔,再将药粉涂入病灶处,每日3次。
2.黄檗20克,以食醋浸泡1周,以醋液涂患处,每日数次。
3.金银花、菊花各15克,甘草、防风各6克,水煎,用药液涂擦患处。
◆吹入疗方:将艾绒卷成直径1.5厘米圆形艾条,外裹桑皮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地苍、合谷穴位,距皮肤约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每穴5~1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涂擦疗方
1.鲜天青地白全草,糯米各适量。天青地白全草洗净切碎,与糯米拌匀,加适量冷开水捣烂取汁,用干净细布蘸汁液轻涂患处,1日数次。
2.黄檗末,用麻油调涂口腔。
3.活蚯蚓10~15条,洗净后,置于洁净的杯中(注意不要弄断),撒上白糖50克,用筷子轻轻搅拌,使两者溶化在一起呈黄色黏液,使用时,用棉球蘸取药液涂于疮面,涂的范围鼻疮面略大一些,5分钟后,用盐水棉球擦去涂液,每日3次。
4.黄檗粉末,加入适量蜂蜜调成糊状,装瓶备用,使用时,先用淡盐水洗净疮面,然后,用消毒药棉蘸取药液涂擦患处。
5.板蓝根适量,水煎去渣取汁,用消毒棉签蘸取药汁外涂患处,每日3~5次,连续2~3日。
6.野蔷薇露拭口,再以冰硼散(煅硼砂、冰片)调蜂蜜成糊状,擦于患处。
◆调敷疗方:蓖麻子、吴茱萸各30克,大黄、制南星各6克,研末,鸡蛋清调敷,上药分5次用完,每晚1次,5次为1个疗程。
◆敷贴穴位疗方:巴豆仁2克,西瓜子1克。共研细末,加少许香油调匀,贴于印堂穴,20秒后取下,每日1次,连贴3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吴茱萸25克,研细成末,于晚间临睡前,适量醋调敷双足涌泉穴,包扎固定,次晨取下。
2.生附子、吴茱萸、大黄各等份,共研细末,米醋调敷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3.明矾20克,研为细末,加鸡蛋清调为糊状,敷于双足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2~3日。
4.生香附、生半夏各15克,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贴于双足涌泉穴。
小儿疳积
◆敷脐疗方
1.大黄、山栀、杏仁、桃仁各6克,皮硝9克,研细末,将鸡蛋清、葱白汁、酒少许,混合调药末,敷脐部,每日1次。
2.杏仁、桃仁、生山栀、芒硝、生大黄各6克,研细,加面粉适量,以鸡蛋清调和敷贴脐部,1日后,局部出现青紫色即可除去,每周1次。
3.用艾叶适量,捣烂,加酒及胡椒末,调敷脐部。
4.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0克,炒莱菔子6克,鸡内金5克,共研细末,加淀粉2克左右,白开水调成糊状,临睡前贴于脐中,绷带固定,次日晨取下。
5.玄明粉3克,胡椒粉0.5克,研末调匀,置于脐中,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
◆敷足疗方:白矾6克,研末,调拌醋、酒精、面粉,贴于足心涌泉穴。
◆敷贴疗方:桃仁、杏仁、山栀各等份,晒干研末,加冰片、樟脑少许,取药末20克,鸡蛋清调拌成糊状,敷于双侧内关穴,纱布包扎,24小时去掉。
◆隔姜灸疗方:用鲜姜切成薄片(直径约为2~3厘米,厚约0.2~0.3厘米),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俞穴,再用纯净的艾绒,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选用穴位:中脘、足三里。每穴灸3~5壮。
◆敷脐疗方
1.大黄、杏仁、桃仁、山栀子各6克,皮硝9克。共研细末,与鸡蛋清、葱白汁、白酒各少许混合,调敷肚脐,纱布固定,每日1次。
2.艾叶适量,捣烂,加酒,胡椒末调成糊状,敷脐部。
3.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克,炒莱菔子6克,炒鸡内金5克,共研细末,加淀粉2克,白开水调成糊状,临睡前贴于脐中,绷带固定,次晨取下。
4.玄明粉3克,胡椒粉0.54克,研末调匀,置于脐中,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
◆敷贴穴位法
1.山栀10克,研末加面粉适量,用鸡蛋清调成3个饼,分别敷于肚脐和两足心涌泉穴,每日1次。
2.杏仁、山栀子、皮硝、桃仁各10克,白胡椒7粒,葱白7根,上药研末,葱白捣烂,加1个鸡蛋清,白酒5毫升拌匀,分别做成2个小药饼,外敷肚脐及命门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24小时,每日1次。
3.桃仁、杏仁、山栀各等份,研末,加冰片、樟脑少许,取药末20克,鸡蛋清调拌成糊状,敷于双侧内关,纱布包扎,24小时后,去掉。每日1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明矾15克,面粉适量,用陈米醋调匀成小饼外敷双足涌泉穴,纱布固定,每日1次。
2.白矾6克,研末,调拌醋、酒精、面粉、贴敷双足涌泉穴。
◆药兜疗法
1.五谷虫、麦芽、神曲、苍术、炒鸡内金、槟榔、香附、砂仁、肉果各10克,冰片3克。研为细末,做成兜肚,经常佩戴,15日换1次。
2.五谷虫、使君子、胡黄连、麦芽、神曲、党参、苍术、炒鸡内金、槟榔、莪术、陈皮、砂仁、白薏仁各6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制成药兜,佩带于胃脘部,15日换药1次。
◆验方:鸡内金30克,神曲、麦芽、山楂各100个,研细末,每次1~3克,糖水调服,日服3次。几剂药后,可少量进食,在服药至可完全进食,效果较好。
◆偏方:用桃仁、杏仁、生山栀各15克煎汤,取药汁洗浴孩子的双脚。每日2次,每次20分钟。此方对于小儿初、中期的疳积有疗效。
小儿遗尿
◆敷脐疗方
1.取栀子15克,硫黄30克,2寸长葱白3根,共捣烂如泥,睡前敷于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次日除去。
2.五味子、山茱萸、肉桂、益智仁各等份,麻黄2份,共研细末调匀备用,用时取药末5克,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窝中,纱布包扎固定,保留24小时,隔日敷用,贴敷3次为1个疗程(畲族民间方)。
3.于每晚睡前将适量胡椒放在肚脐窝中,以填满为度,用伤湿止痛膏敷盖,并将周围压紧,以免活动时药物漏出,24小时更换,7日为1个疗程,每日1剂。
4.生姜30克,捣烂成糊状,炮附子6克,补骨脂10克,后2味共研细末,与生姜糊调成膏状,取适量填入脐中,包扎固定,3小时后除去,每日1换,5次为1个疗程。
5.覆盆子、金樱子、菟丝子、五味子、仙茅、山萸肉、补骨脂、桑螵蛸各60克,丁香、肉桂各30克,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末适量,填满肚脐眼,滴1~2滴酒精或白酒,再用纱布包扎,胶布固定,每3日换1次。
◆敷贴疗方
1.麝香3克,蟾酥3克,桂枝、麻黄、雄黄、没药、乳香各5克,共研细末,贮瓶,用时取药末加入适量酒精调成膏状,贴于气海、中极,双侧内关、三阴交穴位。
2.白芥子、公丁香、益智仁、乌药、细辛各等量,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贴于中极、大赫、三阴交穴位,伤湿止痛膏固定。
◆敷足疗方:麻黄2份,益智仁1份,肉桂1份,共研细末,瓶贮,勿令泄气,用时每次取3克,以少量食醋调成饼状,敷于足心,外用胶布固定,36小时后取下,间隔6~12小时,再以此药敷脐部。
◆足浴疗方:川断、狗脊、女贞子各30克,党参、茯苓各20克,甘草5克。水煎足浴,先熏后洗,每次20分钟,每晚1次,连浴数晚。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白芍、白芨各10克,白术12克,白矾3克,共研细末,调拌葱汁,外敷双足涌泉穴。
◆药袋疗方
1.牡蛎、花椒各6克,百部9克,陈艾叶15克,共研细末,装入布袋,制成药膏,系于患儿腹部,5~7日换1次。
2.公丁香10粒,八角3个,桂圆核3个,益智仁10克,共研细末,装入布袋,制成布袋,系于患儿的腹部,5~7日换1次。
◆耳压疗方:主穴:膀胱、脑点、支点。配穴:脾、肝、遗尿点、内分泌、皮质下。肺热加肺穴,肾虚加骶椎穴。方法:王不留行适量,贴在5×5厘米胶布上,留压6日,每日自行按压2~3次。
◆按压穴位疗方:穴位:气海、关元、中极。手法:患者排空小便后仰卧位。术者先用掌根或手指在下腹部按顺时针方向揉按5~15分钟,点压气海、关元、中极等穴。再用拇指或中指从曲背穴(耻骨上缘)往腹部滑压数十下(每次滑压待腹肌松弛后进行),以下腹部有胀酸感为宜。然后,取俯位,先按揉腰骶部约5分钟。然后,点按肾俞、膀胱、三阴交等穴位。最后,用擦法施于腰骶部1~2分钟,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敷脐疗方
1.覆盆子、金樱子、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仙茅、乌药、山萸肉、补骨脂、桑螵蛸各50克,肉桂、丁香各30克,共研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粉1克,填满患儿肚脐眼,滴1~2滴酒精后,再贴上伤湿止痛膏,每3日换1次。
2.五倍子10克,研末,米醋调拌稀软适中,贴敷脐部,外用胶布固定,3日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日。
3.连须葱白3支,硫黄30克,共捣成泥,外敷脐部,纱布固定,8~12小时换掉,每日1次。
4.五倍子、补骨脂、硫黄各8克,共研细末,每次取1/3,以大葱白切碎,共捣成膏。每晚睡前敷贴于患儿脐窝内,用纱布覆盖固定,次日清晨除之,连敷3日。
5.五倍子30克,何首乌30克。共研细末,用醋调和,敷于脐部,包扎固定,每日1换。
6.小茴香7克,公丁香3.5克,巴戟天、葫芦巴各10克。共研细末,用醋调之于,睡前敷于脐上,包扎固定,次晨取下,连用3日。
7.硫黄50克,五倍子15克,葱白5根,共捣烂如泥,敷脐部,每日换药1次。
8.炮附子、补骨脂各等份,共研细末,取适量加生姜少许捣成膏状,填入肚脐,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9.乌药12克,益智仁15克,生洋葱头2个,硫黄粉20克,把洋葱头捣烂,其余共研细末,四药混合加糯米饭及米汤适量,调成药饼,于睡前外敷脐部,盖以纱布,胶布次日取下。
10.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成糊状,外敷脐部,薄膜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
◆敷贴穴位疗方
1.硫黄20克,葱白3根,共捣成糊状,包在纱布内加热后敷于膀胱处(中极穴),每晚1次,5次为1个疗程。
2.取约5×10厘米方形黑布条两层,在布条中间涂湿酥油,加热后,敷于膀胱处(中极穴)和双足涌泉穴,每晚1次。
3.白芍、白芨各10克,白术12克,白矾3克,共研细末,葱汁调成糊状,外敷涌泉、关元穴,包扎固定,每晚1次,连续10次。
4.麝香3克,蟾酥、桂枝、麻黄、雄黄、没药、乳香各5克,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加入适量酒精调成膏状,敷贴于气海、中极、双侧内关、三阳交穴位。
5.白芥子、公丁香、益智仁、乌药、细辛各适量,研成细末,用适量米醋调成糊状,敷贴中极、大赫、三阴交穴位,伤湿止痛膏固定。
6.生姜30克(捣成姜泥),炮附子6克,补骨脂12克。共研细末,调成膏状,填入脐中,包扎固定,5日换药1次。
7.五味子、附子各10克,肉桂5克,共研细末,米醋调成糊状,外敷中极少、关元及两肾俞穴,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药兜疗方:乌贼骨20克,枯矾10克,肉桂5克,研为细末,做成药物兜肚,每日晚上佩戴,睡前先用热水袋热敷药兜15~20分钟,每2日换药1次。
◆闻气疗方:取木瓜粗末30克,装入四层纱布口罩内,于每日傍晚让患儿戴口罩2个小时左右,或装入布袋中,置于枕旁,让患儿在一夜睡眠时间闻其气味。
◆验方:桑螵蛸、丁香肉桂、夜关门各10克,黄酒适量,先将药焙干研细末,用黄酒调糊状,敷脐胶布固定,敷药10日遗尿症几乎痊愈。
◆偏方:取炮附子6克,补骨脂12克,研细末,生姜30克捣成泥状,然后,与药末一起制成膏状,填入脐中,外用消毒纱布固定,2日换药1次。本方对虚寒型遗尿症有较好的疗效。
小儿惊风
◆敷贴疗方
1.蚯蚓7条,捣烂,加冰片1.5克,调匀,贴囟门上,2小时后除去,每日1次,连用7~15日,治疗小儿慢惊风。
2.栀子6克,郁李仁、桃仁各14枚,共研末,用鸡蛋清调匀,敷于双手脉搏跳动处,24小时后解下,呈青黑色为度。
3.薄荷、牛黄、羚羊角、黄连、白芍、青蒿各5克,菖蒲20克,蚯蚓20克,防风10克,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糊状,贴于百会、囱会、神阙、涌泉穴位,包扎固定,每日1次(小儿囟门未闭者,禁用囱会穴)。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山栀子、黄连、丹皮、沟藤、地龙各15克,生石膏30克。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15克,加入面粉及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双足心涌泉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治疗小儿高热惊风。
2.代赭石15克,研细末,调拌食醋或姜汁,敷于双足心涌泉穴。
◆掐指疗方:医者用手大拇指甲掐患儿中指甲根部,停留片刻,即可定惊。
◆指压疗方:用示指反复按压两侧涌泉穴3~5分钟,惊风便可缓解。
◆艾灸疗方:取干燥艾绒卷成直径1.5厘米艾卷,点燃一端,对准神阙、太冲、涌泉穴熏烤,每穴10~2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敷脐疗方
1.过墙风30克,鸡蛋适量,捣烂后共煎,微热包肚脐,每日1次。
2.燕子窝捣烂,加入适量鸭蛋清,再捣烂如泥,敷于肚脐上,每日1换。
3.牵牛子2克,朱砂0.5克,共研细末,混匀调成糊状,睡前将脐孔洗净擦干,将药敷于脐孔上。
4.木芙蓉嫩叶,捣烂,加入鸡蛋清煎熟做饼,贴小儿脐上,冷则随换,每日1次。
◆敷贴穴位法
1.地龙30克,捣烂,蜂蜜调拌成饼,剪发贴于囱会穴。
2.吴茱萸7克,芥子3克,共研细末,米醋调成糊状,涂敷手,包扎固定。每日1换。
3.栀子20克,明雄5克,冰片1克,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贴于脐部,关元、天柱穴位,治疗急惊风。
4.胡椒6克,地龙、肉桂各20克,栀子12克,捣烂,调拌香油,敷于大椎、涌泉穴。
5.菖蒲、地龙各20克,防风10克,青蒿、白芍、黄连、牛黄、薄荷、羚羊角各5克。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拌成糊状,敷贴于穴位(小儿囟门未闭者,禁用囱会穴),包扎固定,每日1次。敷贴穴位:百会、囟门穴、神阙、涌泉。
6.胡椒7粒,生栀子7粒,肉桂,研为细末,加入葱白7根,蚯蚓1条,适量鸡蛋清,捣成膏状,敷肚于肚脐、脾俞穴位,治疗慢性惊风。
7.铝粉0.5克,鸡蛋清调成糊状,敷贴于牢宫、涌泉穴。
◆涂擦疗方:取鲜鹅不食草适量,洗净捣烂,取汁咽服,药渣涂擦太阳穴。
◆药兜疗方人参、白术、茯神、琥珀、天麻、白僵蚕、胡椒、防风、胆南星各3克,石菖蒲、艾叶各10克,麝香0.2克,共研细末,制成药兜,佩戴于脐腹部,15日换药1次,治疗慢性惊风。
◆隔盐姜灸法:用纯净的食盐贴敷于脐部,在盐上再置1块薄姜片,姜片上置艾炷点燃施灸3~5壮,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小儿夜啼
◆敷脐疗方
1.朱砂0.5克,五倍子1.5克,茶叶适量,药物研末,与捣烂或嚼烂的陈细茶拌匀,加少许水,捏成小饼状,敷于脐中,胶布固定,每晚更换1次。
2.全蝎2个,蜈蚣1条,僵蚕5条,蝉蜕头5个,研末,置脐中,外盖煎熟的鸡蛋。
3.胡椒5粒,栀子5个,葱白3条,共捣烂调匀,加鸡蛋清调成糊,敷于小儿脐上,12小时后取下。
4.吴茱萸、丁香、肉桂各等量,共研细末,取适量药末置于普通药膏,贴于脐部,每晚1次,次晨去掉。
5.远志、合欢皮各5克,二药捣烂,置伤湿止痛膏中心,外敷于肚脐处,固定,每日1换。
6.焦山楂、鸡内金各等量,二药研为细末,每次取药末10克,米醋调为糊状,外敷于患儿肚脐孔处,敷料包扎固定,每日1换。
◆敷贴疗方
1.伏龙肝(灶心土)60克,研末,打入鸡蛋1个,再用少许清水调如糊状,外敷患儿百会穴、双足、手心及剑突下,包扎固定,每日1换,连敷3~5日。
2.伏龙肝、地龙粪、豆豉各适量,共研细末,清水调匀,外敷患儿百会穴、双足、手心及剑突下,包扎固定,每日1换,连用3~5日。
3.蚯蚓10条,冰片2克,捣成糊状,敷于小儿囟门上,半小时后取下。
◆艾条悬灸疗方:取纯净干燥艾绒,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艾卷,外裹桑皮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神门、内关穴位,约距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位灸5~1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香佩疗方:蝉蜕10克,黄连、当归、白术、陈皮各5克,石菖蒲6克,丁香、灯芯草、砂仁、艾叶各4克,展砂3克,牛黄冰片各2克,共研细末,装入用花布做成的等边三角形(各5厘米)布袋内,用针线缝紧,挂于小儿胸前或缝贴于小儿内衣上,不可湿水,连戴数日。
◆敷脐疗方
1.丁香5克,研末,同米饭适量捣烂做饼,贴敷肚脐上,包扎固定,每日1换。
2.牵牛子2克,朱砂0.5克,共研细末,调成糊状,睡前洗净脐孔,将药敷在脐孔上。
3.朱砂1克,五倍子3克,共研细末,再用适量嚼碎的陈细茶叶拌匀,加水少许,捏成饼状,敷肚脐,胶布固定,连用5~6夜,每夜换药1次。
4.朱砂3克,僵蚕4克,五倍子5克,淡竹叶6克,夜交藤8克,研为细末,加米汤适量调和成一小圆形药饼,晚上睡前3小时敷脐孔处,外盖纱布,胶布固定,连涂3~4晚。
5.牵牛子7粒,捣碎温开水调成糊状,睡前敷脐。
6.朱砂适量和水少许,放于瓷盆底上磨溶,以毛笔蘸朱砂液涂于小儿脐部,同时,涂心口及手足心,连敷3日。
7.酸枣仁、郁李仁各5克,捣烂,放在伤湿止痛膏中心,敷贴于肚脐处,包扎固定,每日1换,连续3~5日。
◆敷贴穴位疗方
1.朱砂8克,研为细末,加冷开水适量,调成糊状,敷贴于劳宫、涌泉穴,上脘穴位。
2.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为糊状,放伤湿止痛膏中心,贴敷足心涌泉穴及神阙穴,每日1换,连敷3日。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朱砂、铅粉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取6克,用鸡蛋清调为糊状,外敷双足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3日。
2.生枣仁10克,捣烂,置伤湿止痛膏中心,外敷双足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3日。
◆药兜疗方:丁香、肉桂、吴茱萸各15克,研为细末,做成药物兜肚,每日晚上佩戴,睡前用热水袋热敷药兜15~20分钟,每3日换1次药。
◆药枕疗方:白菊花、沟藤各80克,淡竹叶,灯芯草各50克,琥珀20克,五味子10克,打碎,装入枕芯中,夜间枕用。
◆挂乳疗方:取狗尾巴毛1小撮(男儿要母狗,女儿要公狗),晚间挂在小儿乳部,当夜即停止哭闹。
腮腺炎(又名寸耳风)
◆外敷疗方
1.青黛粉15克,生石膏30克,冰片3克,七叶一枝花15克,共研细末,米醋调为糊状,外敷患处,每日4~6次。
2.燕子窝(泥)、半边莲各适量,混合槌烂,以醋调匀或适当加面粉拌匀,外敷患处,日换药1~2次(侗族民间方)。
3.仙人掌(去刺)、木姜子叶各等份,加少许盐或醋拌匀外敷,绷带包扎,日换药1~2次。
4.蚤休根块20克,木鳖子3枚,青黛6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与米醋调为糊状,外敷患处,每日4~5次。
5.半边莲50克,仙人掌(鲜品去刺)25克,捣成糊状,外敷腮肿之处,1日换药1次。
6.取大蒜1头,去皮后捣烂如泥,加少许面粉调匀,敷于患处,每日1次。
7.鲜芙蓉花(或叶)适量,野菊花(或叶)适量,加红糖少许,捣烂,外敷患处。
8.鲜侧柏叶200~300克,拣出粗木质纤维,捣烂,加鸡蛋清适量,和匀,摊在布上包敷患处,每日换药5~7次。
9.仙人掌、白矾、牛蒡子各10克,土豆1枚,共研如泥状,外敷患处。
10.雄黄3克,蓖麻仁31克,共捣烂入泥状,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治流行性腮腺炎。
◆涂擦疗方:丝瓜霜研末,水调涂患处。
◆耳垂放血疗方:先宜75%酒精消毒耳垂皮肤,然后,左手固定耳垂,右手持消毒三棱针垂直耳垂1~2毫米快速下针,立即退针,挤压针刺部位,让其出血2~3滴,每日1次,婴幼儿慎用。
◆中成药疗方
1.用米醋调牛黄解毒片粉末外敷患处,日2次。
2.伤湿止痛膏,贴于腰腺肿胀处,每日换贴1次。
◆涂敷疗方
1.蚤休跟块20克,青黛6克,木鳖子3枚,冰片3克,共研细末与米醋调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4~5次治愈,如加六神丸15粒效果更佳。
2.取鲜侧柏叶300克,洗净捣烂如泥,加鸡蛋清适量调匀,涂敷患处,每日7~8次。
3.木芙蓉叶晒干研末,用鸡蛋清调匀,摊于油纸上,敷贴患处。
4.木芙蓉叶或枝、夏枯草捣烂,用鸡蛋清调敷患处。
◆外敷疗方
1.生石膏30克,青黛粉15克,冰片3克,七叶一枝花15克。共研细末,以米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敷患处,每日4~6次。
2.燕子窝(泥)、半边连各适量混合槌烂,以醋调匀,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2次。
3.用米醋调成牛黄解毒片粉末外敷患处(两腮部),每日2次。
4.鲜水仙鳞茎2粒,捣烂烘热后,外敷患处。
5.取半边莲、仙人掌适量捣烂成糊状,外敷腮肿处及肿大的颌下淋巴结,每日换药2次。
6.地龙10条,捣烂,加适量红糖,敷于患处,包扎固定,每日1次。
7.取白花蛇舌草、鲜木芙蓉叶各适量,捣烂敷患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8.黄檗、赤小豆各等份,用水泡软捣烂,加蛋清或蜜调成膏糊,外敷于患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湿敷疗方:冰硼散3克,加冷开水适量,拌湿后,敷于肿胀处,用纱布固定,2日换药1次。
◆外敷疗方
1.鲜地龙10条,捣烂,白螺蛳壳粉25克,冰片2克,混合调制成饼状,贴敷患处。
2.仙人掌120克,生石膏45克,天花粉15克,芒硝5克,混合捣烂成糊状,外敷患处,干后即换,连敷3日。
3.鲜白花蛇舌草,鲜木芙蓉叶适量,捣烂敷患处。
4.鲜车前草、鲜鱼腥草、鲜蒲公英各100克,捣烂取汁,加入绿豆粉60克,调拌外敷患处。
5.赤小豆100克,碾粉过筛,用鸭蛋清适量调成糊状,放在干净纱布上,敷于患处,外用胶布固定,5~6小时换药1次。
6.芙蓉叶、赤小豆各30克,白芨15克,共研细末调匀,用鸭蛋清调敷患处,每日2~3次。
7.活蚯蚓5~10条(视肿胀部位大小而定),洗净捣烂如泥,加少许冰片,外敷患处。
8.芋苗(芋艿),明矾各等量,捣烂调匀,敷于肿胀部位,每日2~4次。
9.松香适量,研末,用白酒调成糊状,敷在肿胀的腮部,厚约0.2~0.5厘米,干后可滴白酒。
10.活蚯蚓与等量白糖搅拌,约半小时后,得出似蜂蜜状的浸出液,过滤,备用,或加入2~3倍凡士林,加热调和成软膏,外敷患处。
11.野菊花叶60克,捣烂,调拌鸡蛋清,外敷贴患处。
◆涂擦疗方
1.田螺与适量共醋磨至稀糊状浆汁,涂布患处,干了再涂,每日4次以上。
2.赤小豆30克,大黄15克,共研细末,然后与青黛30克调匀,分成5个小包备用。每次取药末1小包与2个鸡蛋清调成糊状涂患处,每日3~5次。
3.金银花6克、七叶一枝花10克(水磨成浓汁),冰片10克,板蓝根10克。共研细末,调匀涂于患处,每日3~4次。
4.雄黄40克,白矾45克,川芦贝10克,冰片5克,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5克,以95%酒精调成糊状,涂于患处。
5.涂蜂窝1个,研末,以蜂蜜或香油适量,调匀,涂搽患处,每日3~5次。
6.陈石灰适量,研末,加青黛少许,以醋或鸭蛋清调匀,涂搽患处,每日3~5次。
7.大黄适量,研末,用葱汁调匀,涂搽患处,每日3~5次,连用3日。
8.井底泥,随挖随用,加少许冰片或陈米醋,涂抹于患处。
9.雄黄15克,明矾12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加75%酒精调匀,用药棉蘸药液搽患处,每日3~4次。
10.取中成药防风通至散1粒,每日5~6次。
11.取牙皂荚在醋酸的碗内磨之,以牙皂荚在醋酸的碗内磨之,以牙皂荚醋酸药液外涂腮腺炎患处,日涂10余次。
12.取紫金锭1片,于洁净粗瓷碗底(加淡白醋适量磨成糊状涂于患处),干后可另涂擦,反复数次后涂药过厚,则用淡醋润之,等第二日早上用温水润透洗去,再重新涂新药。
◆敷贴穴位疗方:赤小豆、侧柏叶、大黄、五倍子各等量,共研为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贴于颊车、下关穴位。
◆敷足疗疗方:吴茱萸12克,浙贝母、大黄各9克,胆南星3克,共研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外敷足心涌泉穴,患左敷右,患右敷左双侧患病,左右均敷,每日换药1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吴茱萸10克、虎杖、资地丁、胆南星各5克,共研细末,每取药末10克,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双足涌泉穴,包扎固定,每2日换1次。
2.吴茱萸、大黄、黄连各10克,紫花地丁6克,胆南星6克,研末,调匀,贴紧双足涌泉,次晨取下。
3.吴茱萸10克,胡黄连6克,川大黄5克,胆南星3克,研末,用醋调成糊状,外敷双足涌泉穴,每日换1次。
◆耳穴贴压疗方:取双侧耳穴:腮腺、回颊区、肾上腺,用75%酒精消毒耳郭,然后,将粘好王不留行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好,每日轻按压2~3次,隔日1换。
◆塞耳疗疗方:蛇衣(蛇壳)适量,卷成管桶状,塞于患侧耳中,可双侧同时使用。
◆粹灼疗方
1.用75%酒精将耳穴“腮腺刺激法”(肾穴与小肠穴的中点)消毒,然后,点燃火柴1根(或用线香),迅速刺向穴位,燃头即灭,留下一黑点,每日1次。
2.用镊子挟一段灯芯草,蘸食油少许,剪去患侧角孙穴的头发,点燃灯芯草,对准角孙穴焠灼。
蛲虫病
◆涂洗肛门疗方
1.吴茱萸20克,水煎10分钟,待温后洗肛门,每次20分钟,洗后,用香油涂在肛门周围,连用2日,最好是晚上睡觉前使用。
2.韭菜煎汤,每晚睡前洗肛门。
3.每日睡觉前,先用热姜水清洗肛门周围。
◆塞肛门疗方
1.雄黄1.9、克干花椒9克,研末,用棉花包成小球,在麻油里浸透,睡前塞入肛门,次日晨即可排出蛲虫。
2.剪一块鲜海葵,塞入肛门,每晚1次,连用1周。
◆中成药疗方:将伤湿止痛膏剪成小块,睡前贴于肛门四周。
◆塞肛疗方
1.将过滤嘴香烟抽到只剩下约0.5厘米左右时,把烟熄灭,用一层透气的突白色纸包好,晚上睡觉的时候,将有烟丝一头捏尖,在温水里浸湿一下,即塞入肛门内,第二日早上随大便排入粪池,3~5次可愈。
2.蛇床子、苦楝根皮各9克,共研细末,用蜜搓成药条,塞入肛门,每日2次,连用7日。
◆直肠灌注疗方:取大蒜1个,约5~10克,去皮捣汁,加温开水50毫升,直肠灌注,每晚1次。
◆塞肛门疗方
1.食醋100毫升,煎至50毫升,每晚睡前用脱脂棉蘸此浓醋,塞入肛门。
2.将盐酸左旋咪唑片研成粉末(按每公斤体重5毫克计算),装入空心胶囊内,趁小儿入睡之际,塞入肛门深部,如需要1个月后,重复1次。
◆烟袋油灌肛门疗方:取烟袋油少许,用5~1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每晚睡前,用注射器拔去针头注入肛门,保留灌肠,连用1~2次。
◆药液擦肛门疗方:生百部30克,加入55%酒精150毫升,浸泡3日,去渣取汁,贮瓶备用,使用时,用棉球蘸药液,擦肛门附近皱襞,擦时,最好是晚上临睡前,用温水清洗后擦。每疗程7日,每晚1次。
◆验方:将南瓜子干炒至熟,让小孩子每日早上空腹吃50克,连吃3日。
◆偏方:用大蒜头50去皮捣成极细的蒜泥,加进少许食盐和香油调匀备用,每晚临睡前,将肛门洗净,用棉球蘸取蒜汁涂肛门周围,连续涂7日。
婴儿湿疹
◆湿敷患处方:芒硝50克,大黄、苦参、乌梅各30克,上药水煎,取药液500毫升,用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2次。
◆涂擦疗方
1.用生土豆切片给婴儿摩擦患处,每日次不限,病愈为止。
2.黄连、黄檗各15克,文火水煎20分钟,加入硫黄5克,再煎片刻,候凉备用,以此药液涂擦患处,每日5次以上。
3.川黄连50克,黄檗100克,黄芩50克,氯苯那敏12克,共研细末,调匀备用。
治疗时,先以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患处,用药棉拭干,再以药棉蘸药末涂于患处,每日2~3次。
◆外洗疗方
1.蛇床子15克,白芷15克,防风15克,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15分钟,待水温适宜,擦洗患处,每日1剂,每日2次。
2.金银花、连翘、苍术、牛蒡子各9克,薏米12克,赤芍、防风各6克,白芷、芥穗各4.5克,蝉衣、甘草各3克,加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煎液洗患处。
◆外敷疗方
1.马铃薯洗净,切细,捣烂如泥,敷于患处,纱布包好,每日换药4~6次,连续2日。
2.赤小豆9克,焙干研末,鸡蛋清调匀敷患处。
3.鲜大豆适量,去皮捣烂敷患处。
◆涂擦疗方
1.黄连、大黄各100克,连翘、明矾各50克,苦参、雄黄各80克,松香40克,研末,过120目筛,加水调糊,外涂患处。
2.适量蜂蜜,用水溶化,涂患处,每日2次。
3.鲜红薯60克,洗净去皮,捣成泥状,加醋适量,涂擦患处,每日3次。
婴儿尿布皮炎
◆扑粉疗方
1.青黛、广丹、冰片各10克,滑石20~30克,共研细末装扑粉患处,每日4~6次。
2.黄檗100克,苍术100克,滑石200克,香白芷100克,共研细,取适量药末,外扑患处,每日数次。
◆外洗疗方
1.取绿茶5克,加开水500毫升放入盒,加适量水,用纱布蘸茶水反复清洗婴儿臀部2~3分钟,擦干,抹上一层痱子粉。
2.硫黄、苦参、生大黄各30克,水煎取药液,洗擦患处。
小儿红眼病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赤芍、大黄、山栀子、羌活、归尾、甘草各10克,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12克,加入鸡蛋清、面粉适量,调成糊状,敷于患儿两侧足心涌泉穴,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小儿鼻塞
◆艾灸疗方:患儿由1个人抱着,医者站在患儿一侧,然后,点燃艾条在百会穴(两侧耳尖连线中点的头顶部)温灸。为防止烫伤患儿头皮,医者将示指和中指分别放置百会穴两旁,两手指向隔2厘米左右,艾条与患儿头皮的距离以医者中、示指能耐度的热度为宜。一般每次灸10分钟左右,每日早、中、晚各灸1次,直至鼻塞消失。为巩固疗效,鼻中通气后再续灸1~2次。
◆涂敷囟门疗方:川芎、川乌、细辛(生用),按比例2:2:1共研细末,装瓶待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3克,用食醋(或藿香正气水更佳)调成糊状,涂敷囟门,外用伤湿止痛膏封贴。每日换药1次,不可内服。
小儿鼻出血
◆敷足疗方:生蒜头2~3枚,捣烂如泥,制成小饼,左鼻腔出血敷右足心,右鼻腔出血敷左足心,双侧鼻腔出血则两足心均敷,约敷1小时,即可止血。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旱莲草、山栀子各30克,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15克,加入面粉适量,用凉开水调匀,放置5分钟,敷在患儿两侧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固定,1小时后,将药取下。
小儿鼻腔异物
◆吹鼻孔疗方:大人坐在凳子上,抱着患儿,双手紧捂患儿双耳,嘱其闭眼,头稍向后仰,嘴巴尽量张开。医者以一手紧捏住患儿无异物之鼻孔(若两侧均有异物无需),口中鼓足气,对者患儿之口急猛劲吹,即可将鼻孔内的异物吹出。此法适用于鼻腔异物,如纸团、花生米、龙眼核等。
小儿口疮
◆涂擦疗方
1.用3只荸荠烧成炭状,研成粉末,涂擦患处。
2.取鲜白头草药约50~100克,捣烂,加少许糯米洗米水,绞汁装入洁净瓶内,取汁涂于患处,每日数次,治疗口腔糜烂。
3.枯矾10克,冰片1克,煅硼砂2克,共研细末,每次用棉签蘸药末适量外涂患处,每日2~3次,连续3~5日。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吴茱萸、丁香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取2~3克敷于双足涌泉穴,外用胶布固定,每隔12小时换药1次,3日为1个疗程。
2.莱菔子、白芥子、地肤子各10克,三药共研为末,以米醋适量调成稠糊状,外敷双侧足心涌泉穴,胶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20~24小时。
3.黄连5克,吴茱萸3克,共研细末,以米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双侧足心涌泉穴,白天取下。
4.茯苓15克,吴茱萸、姜夏各4.5克,生草、通草各3克,辰砂、附子各1.2克,共研细末,加适量醋和面粉,调敷双足涌泉穴。
5.附片10克,吴茱萸6克,共研细末,用醋调敷双侧足心涌泉穴,治疗小儿口舌糜烂。
6.硝石、矾石各等量,共研细末,加适量冷开水调成糊状,贴于双足涌泉穴。
◆敷脐疗方:细辛30克,研为细末,加适量醋调成糊状,敷贴于肚脐处。
◆外敷前囟疗方:鲜火炭母150克,三十六荡鲜叶50克,洗净捣烂用三花酒20~30毫升文火炒热并制成饼状,待温度适宜时,外敷前囟,为利于药物固定,敷药饼后,周围以布条,其上盖敷料,并令小儿戴帽。每晚临睡时,敷药1次,连敷5晚为1个疗程,隔2日后,进行第二个疗程。
小儿呕吐
◆生姜疗方:生姜适量,洗净,捣烂,装入布袋内,置患儿胃脘部,上放热水袋1~2小时,每日2~3次。
◆涂擦疗方:桂心90克,水煎取浓汁,涂擦患儿双手心、双足心和前胸心口处。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明矾15克,研细末,用米汤调成浆,外敷双侧足底涌泉穴。
2.绿豆粉25克,用鸡蛋清调敷双足涌泉穴。
小儿哮喘
◆敷贴穴位疗方:麻黄2份,细辛、牙皂各1份,共研细末,用米醋为糊状,敷贴天突穴,包扎固定,每晚换药1次,连续5~7日。
◆热熨疗法:麻黄2份,细辛、苍术各30克,鸡蛋1个,加文火煮半小时,取出鸡蛋,趁热滚熨患儿背部、肺俞及对足涌泉穴,冷后再煎热,反复滚熨3~5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生石膏
100克,燕子窝泥60克,葛根20克,雄黄、冰片各15克,田螺10克,共研细末,加入2个鸭蛋清,调成泥状,做成3个饼,分别敷于前额及双足心涌泉穴,干则更换,胶布固定。
◆药物背袋疗方:取吴茱萸30克,研细,装入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白布背心袋内,将药粉摊开,再用细针密绒纵横各缝10针,带在患儿背部,上盖定喘、大椎穴,下至腰椎处,昼夜穿用,病愈为止。
◆药兜疗疗方:生石膏15克,苏子、杏仁、敕冬花各10克,葶苈子8克,麻黄6克,甘草4克,共研细末,制成药兜,佩带于脐腹部,10日换药1次。
◆塞鼻疗方:巴豆1粒打碎,外包脱脂棉,塞入一端鼻孔,喘停即除去药物。
小儿泄泻
◆敷脐疗方
1.官桂、公丁香、生南星、樟脑、山柰各60克,猪牙皂30克,白胡椒15克,共研细末,装瓶密封备用,每次取0.1克用米醋调成糊状,敷于肚脐上,外用胶布贴敷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2.干姜、白芷各5克,共研细末,酒调敷脐上,每日2次。
3.胡椒、米壳各5克,共研细末,混匀调成糊状,睡前擦净脐孔,将药敷上,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次晨取下。
4.丁香、木香各10克,肉桂6克,研末,装入布袋内,置脐上1夜,绷带固定。
5.胡椒10克,用嘴嚼碎,放于肚脐,胶布固定,24小时换1次。
6.炒五倍子、干姜各10克,吴茱萸、公丁香、广木香、川椒各5克,共研细末,酒调成糊状,贴于脐中,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1次,每次24小时。
7.五倍子9克,生姜、吴茱萸各6克,白胡椒7粒,共研细末,葱白一段捣烂如泥,用食醋20毫升调成糊状,外敷脐中,包扎固定,每日换1次。
8.苍术、吴茱萸各15克,丁香3克,胡椒1克,共研细末,适量香油调成糊状,敷于脐中,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9.丁香、肉桂等份,研末,取少许蜂蜜调敷脐部,3日一换。
10.小茴香、肉桂、丁香、五倍子、苍术、木香各等份,共研细末,温开水调和敷脐,每日1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大蒜12克,捣烂,鸡蛋清调拌,敷贴双足涌泉穴,胶布固定,睡前敷,次晨取。
2.苦参、苍术分别研成细末,热者二味用量取3:1配方,加醋调敷双足涌泉穴,4~12小时换药1次。
◆药兜疗方:取艾绒30克,烘(晒)干(无艾绒,也可用艾叶去茎杂质,揉成绒状),用纱布做布兜,夹层内铺上艾绒,用线缝好,固定在患儿肚脐。
小儿腹痛
◆敷脐疗方
1.生姜1块(铜钱厚),置火上烧至皮焦为度,剖开敷脐眼处(注意温度要适宜,不得烫伤皮肤,凉了反复烤热)。
2.六曲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热敷疗方:取大葱3棵,切碎,加麦麸3把,用食醋调炒,热敷腹部。
小儿厌食
◆敷脐疗方: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炒鸡内金、炒萝卜籽各等份,研为细末,开水调成糊状,临睡前敷脐部,包扎固定,次晨取下。
◆药兜疗方:黄芪、黄精、砂仁各10克,鸡内金、苍术、青黛、二丑、皮硝各6克,麝香0.15克,研为细末,做成兜肚,佩戴在脐部,10~15日换药1次。
◆药袋疗方:高良姜、青陈皮、川椒、苍术、毕菝、薄荷各等量,研为细末,装入布袋,挂于胸前,每日换药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小儿便秘
◆插肛门疗方
1.将肥皂的一头用刀削成2.5~3厘米长,直径1.5厘米,顶端尖的小圆锥体,用温水搓出泡沫后,插入肛门并轻轻旋转一会,一般抽出后,不久大便即通。
2.将晒软或腌咸的胡萝卜削成小圆锥体,涂上菜籽油或花生油,插入肛门,轻轻转动,不久即可通便。
3.取筷子粗细白萝卜条1节,长约2~4厘米,以淡盐水浸泡5分钟后,插入肛门内。
◆按摩疗方:患儿睡在床上,按摩者右手四指并拢,按在患儿脐中,顺时针方向做环状揉按,不轻不重,均匀地按摩300次,每日早晚各1次。
◆敷脐疗方:蓖麻油、芒硝等量,捣成膏状,外敷肚脐处,包扎固定,每日1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生大黄、鸡内金各等量,研为细末,每次取药末10克,米醋调为糊状,外敷双足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1次,连续3~5日。
◆足浴疗方:番泻叶15克,水煎取汁,置浴盆中足浴,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
小儿盗汗
◆敷脐疗方
1.五倍子30克,研成细末,用人乳汁调成饼状,睡前外敷小儿脐眼上,用布包扎,每日1次。
2.五倍子末6克,辰砂末1克,用患儿口津调敷脐部,3日1次,每次于晚睡眠前敷,次晨取下。
小儿扁桃体炎
◆敷贴穴位疗方:黄檗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下颌部压痛处。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黄连3份,吴茱萸2份,共研细末,每晚睡前,取适量药末于香油调成糊状,涂敷双足涌泉穴。每日换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
◆验方:蒲公英60克,大叶青30克,黄芩24克,丹皮、赤芍各12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重症可每日2剂,分6次服。此方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偏方:取冰片5克,全蝎10克,菜油2毫升,先将前2味药研细末,再调入菜油拌匀,做成如5分钱币大小的药饼备用。用胶布置药饼贴于外廉泉穴,24小时调换1次。此方能清疏风热、通络散结、消肿解毒。对急性扁桃体炎有疗效。
小儿脱肛
◆敷脐疗方:葛根20克,蓖麻仁15克,五倍子、枳壳各10克,脚鱼头1个(焙干)。上药混合研末过筛,加糯米粉,适量米醋调和拌匀,捏成圆形药饼,外敷脐部,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日为1个疗程,连敷2~3个月。
◆熏洗疗方
1.石榴皮60克,五倍子30克,明矾10克,加水1500毫升,煎煮30分钟,去渣,趁热先熏后洗,早晚各1次。
2.连须根大葱500克,煎汤倒入盆内,小儿坐上,趁热熏之,随后慢慢洗之,小儿收腹吸气,即可缓缓纳入。
3.五倍子适量,研为细末,铺在纸上,卷成筒状,放在便盆内燃烧,叫小儿坐上,时烟气熏入肛门,肛门可自行收入。
◆坐浴疗法
1.五倍子、地榆、土黄连各适量,水煎后坐浴20分钟。
2.五倍子30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水煎坐浴。
◆涂擦疗方:乌梅5个,文火焙干研为细末,以冰片0.2克调匀,再以香油调成糊状,涂于脱肛周围,即可缩回,每次大便脱出涂药1次,直至大便后肛不脱出为止。
◆手法复位:脱肛不能自行回纳时,家长可用右手拇指轻轻按压脱出的直肠表面将其回纳。对回纳复位后,一松手又脱出者,可采用压迫法:将脱出的直肠用手法复位后,立即用纱布叠成厚垫压住肛门,然后,用胶布将两侧臀部横向拉紧粘固,让小儿卧床休息,坚持卧床排便,可使脱肛得到纠正。
小儿痱子
◆外洗疗方
1.鲜鱼腥草120克(干品50克),水煎,待水温适宜时,给患儿洗澡,重点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2.马齿苋300克,煎水洗患处。
3.鲜桃叶1把,煎水洗患处。
◆涂擦疗方
1.苦瓜切片,用带汁的苦瓜肉,涂擦患处。
2.西瓜皮洗净,削去内层瓜瓤,浴后擦患处。
3.温水洗净患处,用牙膏轻轻涂擦(阴雨天不宜此法)。
4.鲜黄瓜皮切片,轻轻擦患处。
5.冰箱里的冰块,在患处来回涂擦。
◆撒粉疗方:滑石25克,绿豆50克,共研细末,外撒患处。
小儿水痘
◆外洗疗方:毛老虎全草干品150克(鲜品300克),煎水洗澡,每次洗15~20分钟,每日1~2次,连续3日。
小儿麻疹
◆揉搓擦洗疗方:大蓟、小蓟各30克,红花10克,蓖麻仁30克,大蓟、小蓟共研细末,蓖麻仁捣烂,先将大蓟、小蓟放入锅内加水煮沸,捞出挤干后,于红花、蓖麻仁共捣烂成泥,搓丸如核桃大,将药丸在患儿的胸背部揉擦10~15分钟,疹点即可透齐。
◆验方:银花、连翘、板蓝根、桑叶、淡竹叶各10克,紫草20克,芦根12克,丝瓜络10克,牛蒡子、桔梗、蝉蜕各6克,甘草3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配合竹蔗500克,鲜茅根、荸荠各250克,煎水代茶,频频饮服。1个星期,体温降至正常,疹收皮屑渐退,精神渐复,病愈。
◆偏方:用仰天皮(即阴凉潮湿地下苔蘚)、嫩柳枝各250克,鱼腥草120克,蝉蜕200个,加水6000毫升煎汤,待药汤不热不冷时浴身,令微汗出。注意避风。
小儿荨麻疹
◆外洗法:蛇床子20克,土茯苓、苦参、食盐各30克,白藓皮15克,荆芥12克,加水2000毫升,煎取药液1000毫升,倒入盆中加温水,待水温适宜时,浸浴患儿,边擦边洗,尤以疹块需多擦洗,至药液凉为止,洗后,不必用清水漂洗,以保存药力,每日1次,每剂药可煎2~3次。
小儿麻痹症
◆敷贴穴位法
1.鸡血藤30克,牛膝、当归、丝瓜络各20克,川芎、防风、黄芩、赤芍、红花各12克,羌活、独活、乳香各10克,青木香6克,冰片3克,将上药研成细末,调拌凡士林成膏状,敷贴于穴位,包扎固定,每2日换1次。
选用穴位:神阙、八髎、委中、足三里、涌泉、肩髃穴、曲池、劳宫。
2.透骨风根150克,威灵仙60克,半边莲50克,研末,凡士林调拌后敷贴于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3.当归20克,川断、独合各12克,黄芪12克,五加皮12克,防风、羌活各10克,调拌麻油,敷贴与肩髃、曲池、合谷、涌泉、委中、髀关。
◆针灸疗方:上肢瘫痪可选用(每次3~4穴):肩外俞、曲池、鱼际、合谷、后蹊、劳宫、肩贞、手三里、中渚、外关等穴。下肢选用(每次3~5穴):气冲、伏兔、解溪、髀关、足三里、梁丘、风市、环跳、京骨、外丘、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照海等穴。
◆搓擦疗方:在瘫痪肢体以搓擦来回搓6~8分钟,搓揉有关脊柱及肢体7~8遍,用擦法搓致局部发热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