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五官科外治良方
中耳炎
◆滴耳疗方
1.芭蕉树茎适量,捣烂取汁滴耳,每次滴2~3滴。
2.鲜马齿苋适量,洗净,捣烂榨取自然汁,澄清后取汁滴耳,每次2~3滴,每日3次。
3.鲜鱼腥草、鹅不食草各等份,捣烂,布包绞汁,加少许明矾,搅匀,滴耳,每次1~2滴,每日2次,连用1周。
4.十大功劳50克,苦参、枯矾各15克,加茶油淹没药面浸泡1夜,放锅内文火上炼至药物变焦为度,滤取药渣,加少许冰片,装瓶备用,将双耳用过氧化氢洗净拭干,用此油滴耳,每日3~5次。
5.先用药棉将耳洗净,再滴入鲤鱼胆汁敷滴,用棉球塞耳,以防胆汁流出,每日滴1次。
6.取虎耳草鲜药,洗净放器皿中捣烂,加少量冷开水搅拌,用吸管取药汁滴患处(侗族民间方)。
7.鸡血藤捣烂取汁,用药棉将耳内脓液擦干,将药液滴入耳内,每次4~6滴,每日2次。
8.鲜鱼腥草30克,香蕉树1棵,竹子1节,将竹子一头截成斜口,斜插入香蕉树根部,第二天取出竹内滤液,再将鱼腥草捣烂,纱布过滤,取滤液与香蕉树液混合浓缩为原液的1/2,然后滴入耳内,每日2次,主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9.鲜野菊花适量,捣烂取汁加冰片粉调匀,滴耳,每日3次,治疗急性中耳炎。
10.取鲜桑叶适量,捣烂取药液滴耳,每次1~2滴,每日3次。
11.苦参15克,冰片6克,香油6克,苦参投入香油中(已煮沸),待苦参呈黄后捞出,再加入冰片调匀,备用,每日用药液滴耳3次,每次2~3滴。
12.先用药棉将耳内的脓液擦净,再取新鲜的蒲公英嫩叶数张,洗净,用手揉烂,捏其出汁,直接将此汁滴入耳内,每次2~3滴,每日3次,连滴数日。
◆吹耳疗方
1.白矾20克,装入1个猪胆内,阴干,待白矾将全部胆汁吸净,取出研成细末用过氧化氢冲洗耳道后,吹适量药末入耳中,每日1~2次。
2.五倍子15克(烧炭存性),枯矾3克,共研细末,取少许吹入患耳内,每日3次。
3.落地生根150克(鲜品),蒲黄15克,枯矾20克,冰片20克,将落地生根(叶、茎均可),洗净切碎,蒸熟烤干,研成细末,拌匀,先将外耳道拭净,以小竹筒装药末1~1.5克,吹入耳内,次日用生理盐水洗净,再用药,5日为1个疗程。
4.僵蚕、枯矾、冰片各3克,共研细末,吹入耳内。
5.穿山甲片烧炭存性,加入麝香少许,吹入耳内。
6.斑鸠粪,夜明砂各等量,烧存炭性,研细末,吹入耳内。
7.牡蛎、枯矾各等量,研细末,吹入耳内。
8.羊苦胆1只,切黄豆大小伤口,将明矾12克塞入胆内阴干或用微火烘干,将药物研成极细末备用,用时先用过氧化氢洗净耳内脓液,将细末吹入耳内,3日1次(苗族民族方)。
9.取狗胆1只烘干,加白矾0.3克,共研细末,先用过氧化氢将患耳脓液洗净,后吹入药末,每日2次,连用3~5日,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药酊疗方
1.蜈蚣2条(干鲜均可),用70%酒精浸半小时,过滤,密封,用时用棉签蘸少许药酒捻耳内,每日1次。
2.生半夏适量,研成细末,加白酒浸泡24小时,药、酒比例1:3,取上层清液,滴入洗净的患耳内,每日1~2次。
◆中成药疗方
1.除去耳内脏性分泌物,棉签擦拭净外耳道,取冰硼散吹入耳内,每日2次。
2.先将患耳用过氧化氢清洗干净,拭干,将牛黄解毒片适量,研为细末,吹入耳内,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滴耳疗方:鳝鱼放清水中养24小时,洗净,先用盐水洗患耳擦干,病人侧卧位,患耳向上,然后用镊子将鳝鱼颈部夹住,用消毒剪刀将鱼尾剪断(注意要在肛门远端剪断,避免损坏腹腔引起污染),让鲜血直接滴入耳中,侧卧20~40分钟,每日1次,每次1~2滴。
◆滴耳疗方
1.鸡蛋6个,煮熟后,取蛋黄放入铁锅,用文火熬油,装瓶备用,先用过氧化氢滴入耳内冲洗,排尽脓物后,将蛋黄油滴入耳内(如凝固可加温熔化),每日2次,每次3~4滴。
2.蚯蚓30~40条,白糖50克,用清水将蚯蚓洗净,置于消毒容器内,再向容器内加白糖,用消毒镊轻轻搅拌,约20~30分钟后,白糖溶化,蚯蚓躯体萎缩蜷曲,渗出液呈黄白黏液,用一层纱布过滤,取蚯蚓白糖液盛于消毒瓶内备用(存放时间不宜过长),用时取3%过氧化氢先洗净耳内脓液2次,用消毒棉球擦干,将蚯蚓白糖液滴入耳中3~4滴,每日2~3次,滴药后,在耳道塞一无菌棉球。
3.鲜猪苦胆1个,冰片3克,麝香1克,将冰片、麝香共研细末,取猪胆汁4毫升与上药混合,装入瓶内备用,用前先将耳内脓物用药棉清洗干净,滴入药液3~5滴入耳中,每日用药3次。
4.苦参、黄檗各6克,枯矾粉1.8克,冰片粉1.2克,芝麻油45克,先用铁勺将右煎沸,然将苦参、黄檗放入,待炸焦变黑时,即捞出,待冷后,加入冰片和枯矾粉,搅拌均匀,装瓶备用,使用前,先用浓茶水冲洗耳内脓物干净后,将上药滴入耳内,每次2~3滴,每日1~2次。
5.鲜嫩荷叶数张,洗净,用纱布包裹,挤出汁液,滴入患耳内,每日1~2次,如耳孔已化脓,先用过氧化氢把耳内脓物洗净。
6.干蛇皮1段(长约10厘米),人发1小撮,香油适量,竹筷1支,将人发摆放在蛇皮上,卷成1个小筒,人发在里,蛇皮在外,再把竹筷1端插入蛇皮筒约3厘米深,用小绳子扎紧固定,手持筷子露出的一端,下端蘸香油点燃,燃烧中会自然熄灭,灭了再蘸香油点燃,直至燃完为止,用无菌容器收集滴油备用。用时先将患处消毒拭擦干净,然后取油滴耳,每日滴耳3次,每次1~2滴,一般5~7日治愈。
7.鲜石榴花20克(干品10克),捣烂,加入三花酒50毫升,搅拌,浸泡1日,绞汁滴耳,每日4次,每次3~5滴,流脓停止后,继续滴药3~5日,以防复发。
8.鲜金银花30克(干品15克),捣烂,加入三花酒50毫升,浸泡1日,绞汁滴耳,每日4次,每次3~5滴,流脓停止后,仍继续滴2~3日,如加冰片0.5克,药效更佳。
9.鲜臭草10克,捣烂,加三花酒10毫升,绞汁滴耳,每日4~6次,每次3~5滴,药液当天配制,当天使用,流脓停止后,继续滴药3~5日。
10.蜈蚣1条,紫草、五倍子、大黄、连翘、苦参各10克,冰片3克,枯矾4克,将麻油120毫升倒入铁锅内加热,再加前六味药,炸焦变枯取出,滤净药渣,冷却后再将已研成西门町冰片,枯矾放入油内,充分搅拌均匀,装瓶备用。用时先用过氧化氢将耳内脓物清净擦干,滴入药液2~3滴,每日3次,为防止药液外流用棉球塞耳孔外道。
11.虎耳草茎和螃蟹骨捣汁滴耳。
12.鲜虎耳草500克,洗净后,加水500毫升与一块银元(或银制品)共煎至200毫升后,去渣过滤备用,使用前,先将耳内脓液擦净,将药液滴入耳内,每次2~3滴,每日3次,用药后向健侧卧5分钟,使药液充分入耳,7日为1个疗程。
13.黄连3克,黄檗6克,生栀子9克,加水100毫升煎煮10分钟,去渣,再煎煮浓缩至30毫升,待药液凉后,加入冰片0.2克搅匀,装瓶备用,使用时,将药液滴入耳内,每次1~2滴,每日3次,用药前先用过氧化氢洗净患耳内脓物。
14.马钱子5粒,冰片1克,黄檗5克,大叶蛇总管(醋筒管)20克,50%浓度白米酒150毫升,将马钱子用温水浸润后,剥净表皮,切成薄片,冰片研末于上药共浸泡白酒中,密封7日,患耳脓液拭净后,滴入2~3滴入耳内,每日2次,10日为1个疗程。
15.虎杖9克,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12克,加水150毫升煎煮10分钟后去渣,再煎煮浓缩成50毫升,装瓶备用,每次取药液滴耳1~2滴,每日3~4次,用药前先用过氧化氢洗净拭干耳内脓物。
16.烟屎少许,调茶油滴患耳中,每次1滴,1日2次。
17.鲜鸡胆汁滴耳,每日3次,每次1~2滴。
18.取核桃仁适量,捣成泥糊,用双层消毒纱布包成丸状,将患耳用药棉拭干脓液,然后,患耳取侧卧向上位置,双手捏紧核丸,挤出油液滴耳,以不往外流出为度,10~15分钟后,患耳向下将油倒出,每日1次。
19.取活鳝鱼1条,在清水中放养1~2日,用时去尾,让鳝鱼血滴入患耳中,侧卧20~40分钟,治疗前,先用过氧化氢将患耳道洗净,擦干。
20.大黄0克,炒炭研末,用60度白酒60毫升,浸泡7日,滤渣取汁,贮瓶备用。用前先将患耳洗净,然后取药液1~3滴滴入耳内,每日3~5次。
21.栀子、黄檗、黄芩各15克,放入核桃油中去熟,取渣,取油滴耳内,1日3次,每次2~3滴。
22.田螺去盖皮,加入少许冰片。过氧化氢清洗耳朵后,以吸管吸取田螺内药汁滴入耳内,每日3次。
23.石榴花50克,浸于250毫升的白酒中,10日后过滤,加冰片4克,按常规清洗耳内脓液后,将上药液滴耳,每日3~4次,每次1~2滴。
◆吹耳疗方
1.香菜籽、枯矾各100克,呋喃西林粉1克,将香菜籽焙黄研细末,同枯矾粉、呋喃西林粉调匀后,装瓶备用,先将患耳内脓液用过氧化氢洗干净,再将药粉吹入患耳内,每日1~2次。
2.白矾70克,全蝎5克,炉甘石20克,冰片5克,将白矾煅制成枯矾,炉甘石煅后,水飞成极细末(120目)干燥过筛,全蝎焙干研粉,冰片研细,四药混匀,过120目筛,密封备用,用前先用过氧化氢洗净耳内脓液,棉球拭干,用麦秆装药粉吹入耳内,1日2次。
3.人指甲3~7片。放瓦上焙干后研成细粉,吹入患耳内,每日2次。
4.白矾20克,装入1个猪胆汁,阴干,待白矾全部洗净胆汁,取出白矾研成细末,过筛。用法:过氧化氢冲洗外耳道后,吹适量药粉入耳中,每日1~2次。
◆喷耳疗方
1.雄黄30克,梅片7.5克,灯芯草7.5克(烤黄存性),桑螵蛸5克(烤黑存性),辰砂10克,枯矾5克,青黛20克,上药共研极细末,装瓶密封备用。先以过氧化氢将耳内脓物洗净拭干,用鹅毛茎或硬细胶管装入1个小皮球做成吸取器,吸药粉后,喷射耳内。
2.雄黄10克,枯矾3克,乌贼骨(烤黄存性)15克,冰片5克,土藜芦6克,四环素1片,共研细末,过筛120目,装瓶密封备用,先将患耳用酒精洗净,将药粉喷入耳内,每日1~2次。
◆验方:黄连10克,冰片1克。将黄连研成细末后再加入冰片研匀,贮瓶备用。先用药棉擦净耳内脓液,再滴入少许过氧化氢,擦干,用麦草管将药霜吹入耳内,每日2~3次,一般3~5日见效。注意如属于坏死型或表皮样瘤型者,本方无效或效果差。
◆偏方:新鲜芦荟500~1000克,榨出汁,取汁,滴入耳朵里3~5滴,每日1次,连续10日。
耳鸣
◆塞耳疗方
1.取生地黄煨热,削尖塞耳中,每日数次。
2.取虎耳草的生叶,榨出药汁后,塞入耳内。
3.全蝎14条,麝香0.5克,共研细末,贮于有盖瓶内。使用时,采鲜荷叶一小块,轻揉后,包少量药末塞耳一夜,次晨取出。
◆捏鼻疗方:定息静坐,咬紧牙关,以两手指捏鼻孔,怒睁双目,使气窜入耳窍,至感觉轰轰有声为止,每日数次。
◆搓掌疗方:双手互搓掌心50~100次,趁掌心热时,紧贴双侧耳门,如此多次。
◆药枕疗方:用荷叶、苦丁香、菊花、夏枯草、蔓荆子、石菖蒲各等份,制成枕芯,经常枕之。
耳聋
◆滴耳疗方
1.取鸡蛋1枚,先开1孔,将巴豆1粒(去皮、去心膜),由孔放入鸡蛋搅匀,取汁滴入耳内,每日滴2~3次,连续3个月为1个疗程。
2.取鲜生菖蒲适量,捣烂取汁滴耳内之,治病后耳聋。
◆塞耳疗方:
1.以陈醋微火炙附子,削尖塞入耳内。
2.每日取甘逐0.6克,甘草0.6克,分别研细末备用,左耳用甘遂,右耳用甘草,用纱布包好,每晚睡前塞入耳中,早晨取出,10~30日为1个疗程。
3.木鳖子适量,在火上烤出油,存于瓶内备用,用棉球浸药塞入耳内,每日2次。
◆吹耳疗方:炮川乌6克,细辛6克,明矾1.5克,烘干共研为末,用5只鼠胆汁调匀,再焙干研细,加入麝香1.5克,混匀,取药末用鹅毛管吹入耳中,每日2次。治疗多年耳聋。
鼻衄
◆滴鼻疗方:取大黄5~10克,加温开水10~15毫升,浸30分钟去渣,令患者仰面,每次滴入出血鼻腔内2~3滴,每日3~5次。
◆塞鼻疗方
1.每当鼻孔流血时,用野菊叶搓软后,塞进鼻孔,再将手臂向上举起,左鼻出血伸右手,右鼻出血伸左手,2个鼻孔出血,伸两手臂,几分钟后止血。
2.当鼻流血时,摘几朵石榴花,或采几片石榴树嫩叶,揉成小团塞入鼻孔,即可止血。
3.用脱脂棉沾上韭菜挤压出来的药汁,把脱脂棉塞入鼻孔即止。
4.栀子90克,三七30克,二药研细末,取药粉塞入鼻孔内,净棉花堵住。
5.人发烧炭后叫血佘炭,将血佘炭涂在消毒的药棉上,塞入鼻中,即可止血。
6.生大黄研细末,用消毒药棉蘸少许药末塞入鼻腔,6小时更换1次。
7.明矾25克,加开水100毫升,搅拌均匀,将棉球放入明矾水内浸泡后塞入鼻内,仰面而坐,让少量明矾水流入鼻腔内。
8.旱莲草鲜叶几片(干叶也可以),捣烂塞入出血鼻孔,立止。
9.急取鲜香葱叶数片,也可以洋葱叶代,切碎捣烂成葱泥塞入鼻孔,立止。
10.取鲜马兰花叶1把,揉烂后,塞入鼻孔内。
11.摘取鲜蚕豆花(或豌头)适量,搓烂塞鼻。
吹鼻疗方:乌贼骨、槐花各10克,将槐花炒炭,共研细末。每用少许,用吹管吹入鼻腔。
◆涂擦疗方:烟屎适量,涂于患者双侧鼻翼即止。
◆敷足疗方:大蒜捣烂如泥,作饼状,贴于脚心,左鼻出血贴右侧脚心,右鼻出血贴左侧脚心,两鼻出血,两脚都贴。
◆吹耳疗方
1.患者端坐,头稍后仰,术者站于患者侧面,双手将耳道适当扩大,嘴对准耳道口,吸足一口气,用力缓缓地向耳道内吹气,连吹三口气,左右可记6次即可,若未止血,隔1分钟再来1次。
2.医者急吸气,然后对着患者的耳孔,用力而缓缓地向耳孔内连续吹气。左鼻出血吹右耳,右鼻出血吹左耳,双鼻出血吹双耳,一般5~7秒钟可止血。
◆点眼疗方:灯草1根,用其蘸鼻血点滴在患鼻对侧眼角内,即左鼻出血点右眼,右鼻出血点左眼角,1~3次即可。
◆指压疗方
1.患者坐位或立位,双手中指同时按压双侧耳屏,使耳屏紧贴外道口,让耳道闭塞,指压强度以患者能忍耐为限度,每次按压2~3分钟。
2.患者坐或蹲均可,术者站在患者对面,用拇指或示指在患者头部入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即止血点)加压,以滑动或旋转方式进行按摩,数分钟内即可止血。
3.患者取坐位,腿伸直,术者用左右大拇指同时按揉患者双足涌泉穴,1~2分钟即可。
4.用手指加压做旋转式按摩上星(头部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处)、印堂(两眉之间)及合谷穴,有时仅压上星穴持续数分钟,即收到止血效果。
5.用拇指或示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
6.如果左鼻流血,用左手中拇指按住耳后乳突最鼓处,同时,头后仰,鼻孔朝上,用嘴吸气,待3~5分钟后可止血。
◆冷敷疗方:用冷水或冰块将毛巾浸湿,敷鼻根,前额中部和后颈部,反复数次。
◆举手疗方:手向上伸直过头,左鼻出血举右手,右鼻出血举左手,双鼻出血举双手,血止后,稍待片刻再将手慢慢放下。
◆艾灸疗方:用艾条灸两手大拇指的少商穴,灸5~10分钟。若无艾条,用点燃的香烟代替也可。
◆敷贴疗方:龙骨6克,研末,泡醋,浸草纸贴在印堂穴上,立止。
◆扎中指止血疗方:男子鼻出血将左手中指扎紧,女子鼻子出血将右手中指扎紧,约3分钟左右,血就止住了。
◆验方:石膏70克(先煎),肥知母、连翘、当归、黄芩炭、丹皮炭、侧柏叶、仙鹤草、藕节炭各10克,甘草3克,生大黄5克(后下),芦根30克,水煎服。此方有清泻肺胃、凉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肺胃蕴热、上灼窍络而造成的鼻出血。
◆偏方:麻黄碱、肾上腺素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中药三七粉、云南白药、小蓟等也是良好的止血药。用干棉球蘸取上述药物塞入鼻孔内,或者取小蓟鲜汁适量,用干棉球蘸取鲜汁少许塞入鼻孔,均可起到止血作用。
慢性鼻炎
◆涂擦疗方:轻苍耳子40个,轻轻捶破,放入小铝环中,加入麻油50克,文火煎,去苍耳,装瓶备用。使用时,以消毒棉签蘸油少许,涂于鼻腔内,每日3次,14日为1个疗程。
◆塞鼻疗方
1.刮取墙上的新鲜干净青苔少许,用小块薄纱布包裹,睡前轮流塞入两鼻孔,次晨取出,待鼻塞解除,流涕等伴随症状完全消失后,再继续用3~4日,即可治愈,不易复发。
2.鹅不食草(95%)、樟脑(5%),研末,调匀,装瓶密封,用时以薄绢包裹药末少许塞鼻,每日换药1次。
3.辛夷花、鹅不食草各10克,共研末加冰片少许,用时,用药棉蘸药少许塞鼻孔,每晚1次。
◆吸鼻疗方
1.取一级龙井茶叶适量,研为极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少许药末,吸入鼻内,每日5次。
2.白芷、苍耳子、石菖蒲各50克,桔梗、地龙、蝉蜕各20克,水煎沸,用牛纸做漏斗,大的一面覆盖在药器皿上,小的一面扣于鼻孔,吸入蒸汽,每日2~3次,可反复使用。
3.真松花粉,时时闻吸入鼻中。
◆滴鼻疗方
1.鹅不食草、薄荷草、香茅、桉树叶等各适量,用蒸馏法提取药液,每日滴鼻3~5次。
2.取香油放入锅内,烤热后,放入辛夷10克,苍耳子10克,油炸片刻至药物变为焦黄色,冷却后过滤,去渣取药油备用,治疗时,用药油每日滴鼻3~4日,每次3~5滴,7日为1个疗程。
◆艾灸疗方:用艾条灸迎香穴、百会穴、悬钟穴等。
◆拔罐疗方:在大椎、肺俞穴位放血加拔罐,每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
◆针刺疗方:隔着柚子叶,用灯火灸印堂、鼻通、迎香、素熣、和穴等穴,各针刺亦可,每日1次,3日为1个疗程。
◆吸鼻疗方:梅花冰片2克,生硼砂4克,薄荷9克,檀香2克,共研细末,取少量置指上,按于鼻孔,吸入,每日每鼻孔3次,交替使用。若用前鼻孔中发干,可先涂些香油后再吸。
◆吹鼻疗方:辛夷、鱼脑石各等份,研末备用,每次取药末少许吸入鼻腔,没日2~3次,坚持用药2~3个月可愈。
◆塞鼻疗方:五谷虫30克,煅鱼脑石9克,辛夷花6克,细辛、白芷、薄荷3克,冰片2克,共研细末,用药棉蘸药粉少许塞入鼻孔内,每日数次。
◆滴鼻疗方
1.辛夷、苍耳子、千里光、鱼腥草各50克,薄荷油数滴,水煮,滤渣,滤液浓缩至500毫升,滴鼻。
2.小麻油1000毫升,苍耳子160克,辛夷16克,先将麻油温热后,加入已打碎的苍耳子和辛夷,浸泡24小时,再用文火熬煮至沸,待麻油熬至80毫升左右时,冷却、过滤、瓶装备用,每日滴鼻3次,每次2滴。
◆熏闻法:苍耳子、辛夷花、白芷、桔梗、薄荷、藿香各10克,当归、黄芩各15克,麻黄、生甘草各5克,细辛3克,患者自己煮药,边煮边吸闻药壶中散发的蒸汽,煎煮20分钟,将药液倒入杯中,再继续熏闻。
闭塞不通
◆塞鼻疗方:取鹅不食草适量,洗净,搓成黄豆大小颗粒,塞入鼻腔内,20~30分钟取出,每日2~3次。
◆吹鼻疗方:取冰硼散少许,吹入鼻中。
◆按压疗方:感冒塞鼻时,用示指按压鼻翼迎香穴30次,经1~2次治疗可见效。
鼻窦炎
◆吹鼻疗方
1.取芙蓉叶、香白芷、辛夷花各15克,细辛3克,冰片1克。共研细末,和匀备用,使用前先将鼻腔内涕液拭干,再将药末吹入鼻腔内,每日3~5次。
2.将采收过的丝瓜藤(已枯)切碎,微火焙至半焦,研末吹鼻,每日3~5次,4日为1个疗程。
◆塞鼻疗方:鹅不食草6克,研成粉末,用新纱布包成圆柱形,再用白米浸透,塞入患处鼻孔,2小时取出。
◆滴鼻疗方:鱼腥草30克。加水150毫升,蒸馏,取药液70毫升,滴鼻,每日3~4次,每次左右鼻孔各4滴。
◆熏鼻疗方:钩藤、柴胡、白芷、川乌、元参、金银花、薄荷各15克,甘草6克,加水2500毫升,用鼻吸热气,从口中呼出,反复多次。早晚各1次,每剂药用2日,隔4日用1剂。
◆热熨疗方:辛夷花、杭白芷、薄荷、细辛、杭菊花、苍耳子、生姜、葱白各适量,水煎,以纱布蘸药液,选取印堂、阳白、迎香等穴位局部热敷。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2日1剂,连续10~15剂。
◆敷贴穴位疗方
1.大黄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为糊状,外敷于双足涌泉穴和肚脐孔处,包扎固定,24小时换药1次。每日1次,连续1~2个月。
2.辛夷花、杭菊花、行白芷、苍耳子、细辛、薄荷、生姜、葱白各适量,水煎取汁,以纱布蘸药液,热敷印堂、阳白、迎香等穴位。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一剂用2日,连续10~15剂。
◆吹鼻疗方:冰片、细辛各3克,丝瓜络24克,共研细末,备用。使用时,先将鼻涕洗除干净,再将药粉用纸筒将其吹入鼻孔,每日2次,连用2个月。吹鼻时,要屏住呼吸,以免吸入药末,引起咳呛或喷嚏,将药粉呼出。
◆塞鼻疗方
1.炒山栀30克,冰片10克,研末,每次取药末少许,纱布包裹,或用药棉浸湿后,蘸药末塞入患侧鼻孔,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2个月。
2.大蒜适量,去皮绞汁,加少许米醋,晚上临睡前,先用盐水洗净鼻腔,再用棉球蘸大蒜汁液塞入患鼻,每日1次。
◆洗鼻疗方:苍耳子15克,加清水100毫升,水煎,去渣取汁,用药棉蘸药液擦洗鼻腔,每日2次,2日1剂,连续1~2个月。
◆滴鼻疗方
1.葱白适量,绞汁过滤,用生理盐水配成40%溶液,让患者躺床上,颈横出床头低于床沿,将药液滴入鼻腔后,自行捏住双鼻孔,闭嘴吸气10余次,这样药液因负压进入鼻腔而发挥作用。
2.取鲜鱼腥草、野菊花、辛夷花各等份,共捣烂为糊,用布包药糊,绞汁,用吸管取药汁滴入患鼻腔内,每次2~3滴,每日2~3次。
3.辛夷花、杭白菊、苍耳子各10克,加清水100毫升,浓煎取汁,用吸管吸汁滴入鼻腔内,每次2~3滴,每日2次,连用1~2个月。
4.辛夷9克,苍耳草15克,薄荷6克,水煎取浓汁加葱汁适量,混合滴鼻。
◆熏蒸疗方:苍耳子、辛夷花、金银花、鹅不食草、白芷、细辛、薄荷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次取10克,置沸水中拌匀,趁热熏蒸双鼻孔。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2日。
◆烟熏法:细辛花、杭白芷各10克,薄荷、细辛、杭白菊各5克。捣成碎绒,制成卷烟抽吸,每日数次。
酒糟鼻(又称酒渣鼻、红鼻子)
◆涂擦疗方
1.木鳖子、大枫子、核桃仁、桃仁各9克,蓖麻籽15克,水银5克,硇砂2克,以上药物一起捣烂调匀,用一层纱布包好,每日擦患处3次。
2.生荸荠适量,洗净,用消过毒的刀片拦腰切开,用贴刀面紧贴患鼻顶端、两侧、鼻翼等部位涂擦,把荸荠白粉浆涂满患鼻表面,每日早晚各1次,坚持4~5个星期。
3.硫黄、生大黄各7.5克,研末,加入100毫升石灰水中,每日外擦3次。
4.硫黄25克,轻粉6克,大黄30克,杏仁去皮27个,共研细末,加凡士林100克,调匀成膏,每日局部涂1~3次。
5.白微、白石脂、杏仁各等份,研末,睡前与鸡蛋清调涂患处,次日早晨洗去。
6.密陀僧30克,玄参、硫黄各15克,轻粉12克,共研细末,用白蜜调成糊剂,早晚各擦1次,每次在患处搓擦约5分钟。
7.哈粉、煅石膏各15克,轻粉、川柏各75克,青黛4.5克,各研细末,调匀,用香油60毫升调匀为膏,先用温水洗净面部,将上药以冷水调敷患处。
8.大枫子仁、木鳖子仁、胡桃仁、蓖麻子仁各30克,水银、樟脑各15克,上方前四味药置于铁碾子内碾轧,随轧随滴入蓖麻油。轧至黏腻入细泥后,即渗入水银和樟脑,再轧至看不见水银星为宜,装入瓷瓶密封,用纱布包药膏(如枣大)1块,向患处抹擦,每日3次,每次揉擦10~15分钟。
9.硫黄、大黄各10克,共研极细末,以香油调匀,涂于患处,每晚睡前涂1次,14日为1个疗程。
◆药酊疗方:生大黄、生百部各100克,浸泡在95%酒精200毫升中,浸泡1周后取药液涂患处,1日为1个疗程。
◆外敷法:生石膏、生石灰各适量,研细末过筛,用瓷钵研匀,装瓶备用,将鼻洗净擦干,视患处大小,取药粉适量,加烧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1次,连用3次。皮肤溃烂者禁用。
◆涂擦疗方
1.凌霄花适量,研末,和弥陀僧末调匀,涂擦患处。
2.绿豆750克,荷花瓣100克(晒干),滑石25克,白芷25克,白附子25克,冰片10克,弥陀僧10克,共研细末,用时将患处洗净,晚上以温水调成糊状,封涂于患部,晨起洗去。
3.白矾、硫黄、乳香各等份,研为细末,以细棉布包裹药末擦摩患处,每日用药3~5次,20天为1个疗程。
4.鲜冬瓜瓤适量,捣烂取汁,涂擦患处,每日1~3次。
5.硫黄、大黄各10克,研极细末,香油调匀,涂擦患处,每晚睡前涂1次,14日为1个疗程。
鼻息肉(又称鼻痔)
◆敷贴疗方:硇砂2份,雄黄2份,冰片2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在施行鼻息肉摘除术后,取0.3×1×3厘米吸收性明胶海绵1块,用生理盐水先浸湿,再捏干,蘸上药末少许,贴于息肉残体或手术创面,鼻腔以纱布条填充,24小时后,轻轻抽出纱布条,保留吸收性明胶海绵于鼻内,待其吸收或自行脱落。
◆涂擦疗方:取杏仁3克,研为细末,加轻粉3克,雄黄4克,麝香1克,装瓶备用,用时以棉签蘸药末少许,涂在息肉上,1周可愈。
◆塞鼻疗方:狗胆烘干研末,用薄棉包裹塞于患处,每日2次,连用1周。
◆吹鼻疗方:用白鹁鸪翎毛瓦上焙干,研末,取10克,楷油漆布一块瓦焙干,研末取10克,加冰片1.5克,和匀分4次用,令患者仰卧,取塑料吸管将药末吹入息肉上,每日2次。
◆吸鼻疗方:莲须适量。置新瓦片上焙干淹没,吸入鼻中,每日1次。
◆蘸鼻疗方:狗鼻梁骨连脑,灸存性研为细末,加磠砂1.5克,和匀,每次取少许蘸息肉上,数次后,息肉自然枯萎脱落而痊愈。
◆塞鼻疗方
1.绿铜1.2克,枯矾2.5克,矾胆1.8克,冰片1.5克,麝香0.3克,研为细末,备用,使用时,每次用少许(约0.1~0.3克)裹入药棉塞入患鼻孔内,每日换药1次,连用4日。
2.雄黄1.8克,硼砂1.5克,枯矾0.6克,冰片0.3克,研细末,每次用少许裹入药棉球中塞入患鼻内,每日换药1次。
3.甜瓜蒂阴干研末备用,每次用0.3克再加白矾0.3克,用药棉裹入棉球中塞入患鼻孔内,每日换药1次。
4.挂蒂12克,甘遂3克,螺壳灰1.5克,草乌灰1.5克,共研细末,麻油调作丸,每日以药丸塞鼻。
5.桃叶适量,捣烂,细布包好塞鼻孔内,每日1次。
◆吹鼻疗方:白矾1.5克,硼砂1.5克,研末,吹入患鼻孔内,每日1次。
◆涂擦疗方
1.鸦胆子(去壳)、明雄黄、冰片各适量,共研细末,麻油调匀,涂擦鼻患处,每日1次。
2.蜘蛛、红糖各适量,共捣烂涂擦鼻息肉处,每日1次。
3.硼砂10克,乌梅炭10克,冰片1克,研细末,香油调匀涂擦患处。
◆验方:苍耳子、白芷、辛夷、川芎、杏仁、甘遂、细辛、鹅不食草各20克,香油300毫升,液状石蜡500毫升,冰片1.5克,薄荷霜1克。
◆偏方:瓜蒂2枚,雄黄0.9克,绿矾3克,麝香少许,共研为末,每次取少量,喷于鼻中,有通气、收敛息肉的作用。
急性结膜炎(又称红眼病)
◆滴眼疗方
1.鲜马蹄金(扁地锦)全草30~60克,除去杂质,洗净,捣烂取汁,加入人乳适量,滴眼,每日3~4次。
2.鸡胆1个,调入蜂蜜少许,扎紧胆口,装入猪胆内,经过21日后,取出鸡胆,用鸡胆汁点眼,每日3次。
3.茶叶(绿茶)20克,川黄连5克,加水煮沸10分钟,过滤取汁,以药汁滴眼,每日4~6次以上,连用3日以上。
◆外洗疗方
1.桑叶50克,切碎,沸水冲泡,待温,其色黄绿如浓茶样出味,用来滴眼,2小时后,将药汁碗隔水炖热,再洗,每日3~5次。
2.车前子50克,分2次水煎500~600毫升,待凉后,用纱布蘸药汁洗患眼,每日洗3~5次,每日1剂。
3.菊花30克,水煎洗眼,每日数次,每日1剂。
4.龙胆草15克,食盐极微量,加水250毫升,煎取150毫升,冷后洗眼,每日3~4次,每次5~10分钟。
5.黄檗适量,加入开水500毫升,浸泡2小时后,用纱布过滤取汁洗涤患眼,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6.桑叶、白菊花各15克,黄连12克,水煎去渣,澄清洗眼。
◆熏洗疗方
1.青皮10克,鸡脚黄连(三颗针)根皮50克,水煎滤取清汁分成2份,1份口服,1份趁热先熏后洗,每日3次。
2.鲜金银花及其藤叶30~50克,洗净,煮沸3~5分钟,先熏后洗眼,每日3次。
3.取鲜桑叶适量,洗净后,水煎取汁先熏后洗,每日数次,每次15分钟。
◆外敷疗方
1.石菖蒲10克,生犁头草15克,生食盐10克,捣碎敷眼眉上方。
2.取胖大海2粒,清水洗净后,用适量清水(最好是井水)浸泡,使其充分膨胀,然后去核拌成稀泥状,晚睡时,外敷眼,直至次日晨。
3.黄连6克,金银花30克,菊花20克,乌梅20克,甘草10克,白矾10克(研末,后下),加水1000毫升,煎20分钟,滤去渣取滤液,备用,使用时,先加热药液,先用小毛巾浸药液洗眼10分钟,再用毛巾浸药液敷眼30分钟,早晚各1次。
4.鲜半边莲适量,捣烂,敷患眼眼皮,外盖纱布,3~4小时换1次。
5.指天椒叶适量,捣烂敷患眼(药敷上去后会有流泪,这是正常现象)。
◆涂擦疗方:黄连适量,研末,用茶水调匀药末,涂于两足心涌泉穴,每日7~8次。
◆塞鼻疗方
1.鲜鹅不食草适量,用凉开水洗净捣烂后,加少量冰片调后,塞入健眼鼻孔内。
2.用新鲜半枝莲适量,揉搓为丸塞鼻孔,右眼患病塞左鼻,左眼患病塞右鼻。
3.鲜半边莲适量,洗净,捣烂,搓成小团,塞鼻腔内,左眼病塞右鼻孔,右眼病塞左鼻孔,3~4小时换1次药。
◆中成药疗方:外用抗菌消炎眼药水点眼,每日数次。
◆验方:木贼草15克,苦瓜250克(若是干苦瓜,则需要125克),煎汤,先将鲜苦瓜洗净剖开去瓤,切成小薄片,木贼草切成3~5厘米长的短节,两味同时放入瓦锅,注入清水,文火煎至2碗,将渣滤去服用。早晚各1次,3日1个疗程,可治愈。
◆偏方:秦皮、川柏、川椒各9克,薄荷(后下)、荆芥、防风各6克,上药共煎,熏洗患眼,每次熏20~30分钟,每剂药可以煎2次用。
睑腺炎(又称偷针眼)
◆敷贴疗方
1.犁头草、车前子各适量,捣烂敷患处。
2.生大黄1片,浸于冷开水片刻,置于睑腺炎的眼上,纱布,橡皮膏固定,次晨揭去,每晚1次。
◆熏洗疗方:
1.桑叶、菊花、金银花各15克,黄连、防风、归尾、赤芍各9克,水煎,用此药汁趁热洗患眼,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金银花40克,蒲公英120克,加水1000毫升,煎15~20分钟,趁热熏洗患眼,每日3~4次。
◆点刺耳尖疗方:用75%酒精常规消毒患者耳郭及术者手指,将患者耳朵向耳门对折,其最上端重叠点为耳尖,将消毒的三棱针点刺耳尖,挤掉少许血液,用干棉球擦净即可。
◆压拉眼角疗方:在睑腺炎可能肿起时,用示指压在患侧的眼角,并向耳朵方向牵拉几下,肿起的当天,多牵拉几次,第二日就可见效。
◆艾灸疗方: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合谷、大椎、太阳穴位,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外敷疗方:犁头草、车前草各适量,捣烂敷患处。
◆敷烫疗方:车前草叶片在火上烘烤,柔软之后,敷烫眼皮患部,每日数次,如此一来,脓可排出,而后涂抹上麻油即可。
◆敷贴穴位疗方
1.生地黄、生南星各等份,共研细末,取粉0.5克,撒在石膏或胶布上,贴于两鬓太阳穴处,每日1换。
2.天南星、生地黄各50克,共研细末,用适量蜂蜜调拌,贴敷于同侧太阳穴,每次16~20小时,每日1次。
◆外洗疗方:取小蘖的小枝20克,用500毫升的水煎煮,去渣,用其汁液洗患眼。
◆熏洗疗方:蒲公英60克,川牛膝15克,水煎,每日1剂,头煎内服,二煎起趁热鲜熏后洗患眼,每次20~30分钟。
◆滴眼疗方:先用生理盐水冲洗患眼,然后,取鸭跖草茎一节约5~10厘米长,洗净,用手颌着斜放在酒精灯上烤鸭跖骨上段,随即下段有水珠泡沫液体流出,将流出的液体滴入眼内及睑腺炎的局部肿胀处,注意药液温度不宜太高,以防伤灼眼睛,宜乘温热时,滴之为好。每日2~3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黄连适量,研为细末,醋调成糊状,外敷双足涌泉穴,每日换药2~3次,连敷3~5日。
◆耳背静脉点刺疗方:医者用左手拇指轻揉患耳背静脉,使其充血,待曝露明显时,常规消毒,用消毒的三棱针快速点刺静脉,使其出血5~6滴,再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即可。
◆指骨连接结疗方:取细线(约两根车线粗)1根,将患睑腺炎一边的中指末端第一和第二指骨连接处结扎(左眼扎右手,右眼扎左手)。扎时用力要适中,有压迫感即可,过松无放。6~8小时后,将线放开,此法对发病第1~2日的睑腺炎可愈。
◆验方:草决明30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400毫升,1次服下,每日1剂,小儿酌减。本方有散风清热、泻火通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睑腺炎。
◆偏方:取苍术10克,白芷、薄荷、金银花各6克,加水200毫升,盖严盖子,将药煎沸,取汁倒入小口玻璃杯中,患者将患病之眼置于杯口上方,不断做瞬目动作,每次熏10~20分钟,每日熏3~5次。可以将药液加入药渣后,重新煮沸继续使用。
口腔溃疡
◆涂擦疗方
1.黄芪10克,两面针15克,血竭3克,朱砂1克,硼砂1.5克,甘草2克。研末,灭菌处理,用芝麻油涂擦患处,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2.取小檗碱3克,冰片1克,共研细末,于猪胆汁调匀擦患处,早晚各1次,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3.九香虫(臭大姐)6只,芝麻油60克,将芝麻油煮沸,再将九香虫炸至焦黑后,捞出弃去,待油凉后,装入瓶备用,用时将药油涂于患处,每日2~3次,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4.先用淡盐水洗净溃疡面,再用蛋黄油涂擦于患处,每日1次。
5.先漱口,用纱布擦洗溃面上的唾液,将冰片0.3克调入1枚鸡蛋清中搅匀,涂在患处,每日4次。
6.云南白药3克,冰片2克,甘油5毫升,混匀调糊状,用棉棒蘸药糊少许涂口腔溃疡表面,每日3~4次,5日为1个疗程。
7.鸡内金适量,烧炭存性,涂于口腔溃疡面上,每日3次。
8.老黄瓜1条,在蒂下2厘米处横切,取下一段后,将瓜内的瓤籽挖去,用明矾填满,然后,把切的一段盖上,竹签固牢,取一绳两袋,将黄瓜悬挂在阴凉通风处,盖向上,约7日左右,黄瓜表面出现白霜,用干毛笔将白霜轻轻扫入瓶内,密封备用。用此黄瓜霜适量,涂口腔溃疡处,每日3~4次。
◆敷贴疗方:取鲜嫩冬青叶适量,嚼烂后,用手持药物敷患处数分钟,每日2~3次。
◆敷脐疗方:细辛12克,研末,加适量蜂蜜调成糊状,捏成1个5分硬币大小的药饼,再裹上一层纱布贴于脐中央,外用麝香止痛膏敷盖固定,3日换1次。
◆外敷双足心涌泉穴疗方:将50克吴茱萸烘干,研为细末,加适量陈醋调成糊状,分10等份。每日取2份,分别于左右脚心涌泉穴,包扎固定。24小时换药1次,10日为1个疗程。
◆足浴疗方:霜桑叶100克,黑豆根80克,井中苔60克,黄连50克,共研细末,每次取30克,沸水浸后泡双脚,每日2次,每次泡15~25分钟。
◆撒粉疗方:取明矾60克,装入新鲜猪胆内,扎好胆口,并悬挂在通风处,经过14日阴干,制成猪胆矾,将其与冰片30克,黄檗2克,五倍子15克,共研细末,取适量药末撒于口腔溃疡面上,每日3~5次。
◆含漱疗方:取鲜马鞭草全草100克(干品50克),洗净,加水300毫升,放入砂锅中煎沸5~10分钟(不能用铁锅)。待温度稍降后,用以含漱或含服,每日6~8次,每日1剂。
◆外敷疗方:冰硼散1小瓶,加入维生素E片10毫升,研成粉末,敷擦患处(饭后)。
◆敷脐疗方:黄芪5克,研末,米醋调为糊状,外敷肚脐处,包扎固定,每日换1次。
◆涂擦疗方
1.白矾6克,白糖4克,上药放入瓷器皿内,慢火加热,待溶化成膏状,稍冷即可使用(如冷天易凝固,用时加温熔化),用时取棉签蘸此膏涂于患处,每日1次,使用后,溃疡处疼痛剧增,口流涎水,一般3~5分钟即可消失。
2.取优质蜂蜜适量,用筷子蘸蜂蜜,每次1~3滴,涂于患处,每日3~5次,连涂3~5日。
3.煅石膏10份,雄黄、生蒲黄、黄檗、黄连、薄荷、生甘草、龙胆草、青黛、冰片各1份,分别研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按各药比例,先取石膏、雄黄末同研,后加入其他药末,最后加冰片,研至无声为度,另装瓶内备用。因本药易潮结块及挥发,宜现配现用,最多不得超过14日。每取药散少许涂擦于口腔溃疡表面,形成一薄层,每2~4小时1次。
◆撒粉疗方:鲜鸡蛋壳少许,火上焙干,研成细粉,撒在患处,每日数次,连用5日。
◆含漱疗方
1.女贞鲜嫩叶3~4片,凉开水洗净嚼烂含漱5分钟咽下,每日3次。
2.金银花15克,生甘草或野菊花各10克,加水适量煎成汁,待凉后,供漱口用,每日3~4次。
◆验方:把大蒜去皮,切成小片含在嘴里,同时含化1~2片维生素B1,含大蒜时,开始不要嚼碎,等到蒜没有辣味时再嚼,以能感觉稍有一点辣但不难受为宜。可以每日上午、下午各含1次,每次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即可。
◆偏方:用绿豆粉6克,生大黄9克,丁香10个,捣烂,用开水调匀,待稍凉后,搽脚心,每日涂几次。
扁桃体炎
◆敷贴疗方
1.满天星60克,盐泡茄子1个,捣烂,用纸壳包,煨热敷患处,每日1剂。
2.蝎尾数条,自然干燥或烘干,研成细末,取2平方厘米胶布2块,将蝎尾药末约0.3克撒在胶布中心,贴于双侧“天容穴”(即下颌角下约1厘米处),24小时更换1次。
3.黄檗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下颌部牙痛处。
◆敷足疗方
1.土茯苓100~150克,研成粉末,用米醋调成糊状,包敷同侧涌泉穴,双侧发病敷双侧,纱布把包扎固定。
2.黄连30克,吴茱萸20克,共研细末,调匀备用,取药末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晚上睡觉敷于双侧涌泉穴,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次晨取下,每晚敷贴1次,3次为1个疗程。
◆吹喉疗方
1.人中白10克,青黛10克,梅片5克,灯芯草灰10克,共研细末,每取药末少许装入空心小管内,吹入喉中患部,每日4次。
2.壁虎2份,枯矾1份,冰片少许,捕捉壁虎后,立即去内脏,晒干研粉,加入枯矾及冰片粉,充分搅拌装瓶备用,将上药装进一条4厘米长的空心塑料管的一头(约1克),患者先用淡盐水漱口后,张口充分暴露两侧扁桃体,装有药粉的管子伸入口腔,距扁桃体约1厘米处把药粉吸散,敷盖于病灶,每日用药3~5次。
3.黄瓜霜适量,用吹管蘸药末吹入咽喉内。
牙痛
◆涂擦疗方
1.细辛1.5克,制草乌3克,急性子0.9克,共研成粉,牙痛时,将药粉少许涂于病牙根部,1~3分钟后,牙痛消除。
2.山药磨成汁,加入少许辣椒调匀,外涂牙痛侧脸颊上。
3.取露蜂房1个,放入适量酒精中,点火燃烧,待成黑灰后,用指头蘸少许涂于患处,治疗龋齿牙痛用良效(侗族民间方)。
4.取生茄子皮煅炭存性放于避风处,过夜,以去火气,然后,与蜂蜜一并拌匀,涂在牙痛患处,马上止痛。
5.细辛少许研末,涂擦痛牙龈。
◆敷贴疗方
1.取白花丹鲜叶1张,火烤,待软时,外贴牙痛患侧脸部,15~20分钟后除掉(过久防起泡),每日3次(毛南族民间方)。
2.取仙人掌1片,洗净,去刺,剖成2片,将带浆的一面贴于面部相应牙痛部位,每日更换2次。
3.取柳木炭5克,研末,用高度白酒调湿,敷贴在痛牙所对应的脸上,每次湿敷30分钟,湿敷时要不断地加酒,使之保持湿热,每日湿敷2次。
◆塞牙疗方
1.取花椒少许,研细末,塞龋洞中。
2.取白杨树皮(去外皮)1小片,塞于牙痛处,可止痛。
3.黄檗适量,锤绒,食醋调和做成小丸,填在龋齿腔内,有止痛效果。
4.薄荷霜30克,冰片30毫克,共研细末,放入10毫升白酒内,用棉球蘸取,放牙痛处。
5.取地骨皮3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5毫升,用棉球蘸药液填满已清洗之孔洞内,即可止痛(侗族民间方)。
6.鲜打碗花3份,捣烂,白胡椒1份,研末,拌匀,塞龋齿蛀孔,风火牙痛放牙痛,处咬住,几分钟后吐出。
7.龋齿发炎疼痛时,采鲜威灵仙鲜品5克,拔去木质内心后捣烂,取米粒大小的药液塞进发炎疼痛的牙齿空洞中(勿贴口舌黏膜),此药物味辣易发泡,5分钟后用清水漱口吐出,换新药再塞1次。
8.两面针根皮各3克,蟾酥2克,五灵脂4克,冰片2克,共研细末,塞入洞中。
9.两面针根皮各10克,小毛萎10克,研细,取80%酒精100毫升泡半个月,用时用药棉蘸药液塞入洞中,1~2分钟止痛。
10.用药棉蘸丁香油塞入洞中,立即止痛。
◆咬牙疗方
1.山豆根、血龙掌血、两面针根皮各适量,放口中,咬在牙痛处。
2.取黄荆根1小段,洗净捣烂咬于患牙处15~30分钟后吐出,切勿吞入肚内。
3.牙痛时,切1片生姜,咬牙痛处。
◆点牙疗方:取鸡胆1个,晒干研为细末白酒调匀,用药棉蘸药液点牙痛处,每日3次,连点7日。
◆吹牙疗方:取人中白3克,硼砂粉1.5克,冰片末0.9克,青黛末0.9克,共研末,把药末吹在痛牙牙周。
◆吹鼻疗方:小苏打粉适量,用硬纸卷成喇叭筒状,放入苏打粉,吹入痛牙侧鼻孔,然后,用手轻轻揉压鼻翼即可,如果鼻腔干燥,应先设法湿润后再吹。
◆滴耳疗方:白菜根疙瘩洗净,捣烂,纱布挤汁,左侧牙痛滴左耳,右侧牙痛滴右耳。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取生附子1枚,食盐3克,共捣烂敷双侧足心涌泉穴,治疗虚火牙痛疗效显著(侗族民间方)。
2.附子、吴茱萸、细辛、大黄共研细末,适量食醋调制成饼,敷贴于双足涌泉穴,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
◆熏烟疗方
1.取生韭菜籽5~10克,置于新瓦片上,滴麻油数滴,置炭火上加热至冒烟,其上罩一喇叭状纸筒,大口罩在瓦片上,使烟雾尽收其中,小口端置于患处,用烟熏5分钟即可,片刻奏效。
2.取柏树二层皮适量,焙干,研碎(不能过碎),装在旱烟袋内代烟吸满口,噙在嘴里(切记不要咽烟气),停一会儿,再吐出烟气,再吸,两袋烟,疼即可缓解。如果没有旱烟袋,卷成烟卷吸也可以,疗效次之。
◆熨烫疗方:独蒜头2~3个,去皮,煨热,趁热切开熨烫痛牙,蒜凉后,再熨,连续多次。
◆放血火罐疗方:在患者患侧取下关穴或颊车穴(上牙痛取下关穴,下牙痛取颊车穴,上下牙痛取下关、颊车二穴),在穴位处常规消毒后,用灭菌的大号三棱针快速行刺三下,呈绒状或品字形,深度2~3毫米,使之出血后,立即施以三号火罐投火紧扣穴位处拔罐,待10~15分钟后起罐,并将火罐吸出之淤血及黄水用消毒棉球擦净,贴上创贴。间隔3日施治1次,3次为1个疗程。
◆按压疗方
1.用示指按牙痛侧颊车穴(此穴位于下颌骨角前上方约1横指)1~3分钟,牙痛便可减轻。
2.牙痛时,把手反过背去,手指能触到肩胛的地方,将此处用力地按压,左侧牙痛顶压右边,右侧牙痛顶压左边,如自己顶压不到可叫人帮忙。
◆含漱疗方:枫树皮、杨梅树皮、杉树皮内层各约500克,分成3份,第一天取1份,水煎,取药液3口盅待冷后,取药液含在口中,尽量使药液含时间长一些,吐掉后再含,每次连含7~8口。
◆药酊疗方
1.细辛、白芷各10克,毕菝5克,丁香3克,稍捣后,置于95%酒精250毫升中,密封浸泡,治疗时,用棉球蘸之咬于牙痛处。
2.公丁香1份,碾碎,95%酒精2份,将公丁香放入酒精中浸泡3~5日备用,牙痛时,用棉球浸药液涂患处。
3.花椒15克,泡入50克白酒内15日,去渣留酒,一般牙痛含漱,龋齿用棉球蘸药酒塞蛀孔。
4.生半夏30克,捣碎,放入90%酒精100毫升中,浸泡24小时,牙痛时,用棉球蘸药液塞入龋齿洞中。
◆艾灸疗方:艾绒卷成艾条,点燃一端,对准谷穴、颊车、下关穴位,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湿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位灸5~1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外敷疗方
1.取1根老熟的丝瓜络烧成灰,兑水或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连敷3~4次。
2.取仙人掌1小块,捣烂,与鸡蛋清调匀外敷患处,每次敷药时间3~5小时,连敷2~3次显效。
3.取皮蛋外壳的泥,以水调成糊状,敷在牙痛的嘴巴处,一般3~5分钟止痛,15~20分钟取掉(超过时间局部会起泡)。
4.把伤湿止痛膏剪贴于患处皮肤上,每日用药1次(已溃烂化脓者忌用此法)。
5.茄子皮适量,焙干研成细末,与适量蜂蜜调成糊状,敷在病牙上。
◆撒粉疗方
1.细辛1.5克,制川乌3克,急性子0.9克,共研粉,牙痛时,将药粉少许撒于痛牙根部,1~3分钟后,牙痛消除。
2.用酒精将马蜂房烧成灰,撒在牙面上,将上下牙咬紧,数秒钟后,即止痛。
◆涂擦疗方:冰片15克,牙硝12克,硼砂、辰砂各10克,共研细末,先以陈茶水漱口,然后,以少许药末涂擦牙痛处。
◆敷贴穴位法:独蒜1枚,去其外衣,掺冰片少许,捣烂,贴于阳溪穴,用消毒纱布包扎固定,每次6~8小时,每日1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附子、吴茱萸、细辛、大黄各适量,共研细末,适量食醋调制成饼,敷贴于双足涌泉穴,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治疗虚火牙痛。
◆药酊疗法
1.细辛、白芷各10克,毕菝5克,丁香3克,共捣烂,置于95%酒精250毫升中,密封浸泡,治疗时,用棉球蘸之咬于牙痛处,若咽下亦无妨。
2.薄荷霜30克,冰片30毫克,研为细末,放入10毫升白酒内,用棉球蘸取,放牙痛处。
3.雄黄末20克,小磨麻油30克,一起调匀,含口中片刻,吐出再含,每日数次。
4.食醋适量,加地骨皮10~15克,煎好温后含漱,治疗风火牙痛,连用2~3日。
5.露蜂房15克,川椒15克,食盐3克,煎水含漱,每日数次,治疗龋齿牙痛。
6.银花、连翘各15克,防风、甘草各4.5克,薄荷3克,荆芥4.5克,水煎含漱,每日4~5次,治疗风火牙痛。
7.鲜银花30克,甘草3克。水煎含漱,每日5~6次,治疗胃火牙痛。
8.杜仲、超牛膝、炙大黄各适量,煎水含漱,每日6~7次。
9.洗米水冲少许食盐,含漱片刻。
◆塞牙疗方
1.雄黄10克,与枣肉为丸,塞牙缝疼痛处。
2.取米粒大1块蟾酥,塞进龋齿洞内,再填1个小棉球,咬紧牙,过会儿即止痛。
3.烟屎少许,塞牙痛处。
◆塞耳疗方
1.用95%医药酒精浸湿一棉球,将棉球塞入一侧耳孔内,2分钟左右牙痛即减轻,5~8分钟即完全消痛,若塞入耳中2分钟后无效,可改塞另一边耳朵。
2.满天星适量兑冷饭捣烂,置耳丫处塞少许药饭的混合物(对侧用效果更佳)。
◆吹鼻疗方
1.雄黄、乳香、胡椒、荜芨、良姜、细辛、麝香各等份,研极细末,过120目筛,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少许药末吹入患者鼻孔中(男左女右),一般数分钟后牙痛立消。
2.白芍、高良姜、铜绿各10克,干姜、雄黄各7.5克,细辛4.5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药时,先将鼻涕拭净,取少许药末吸入鼻内。左牙痛吸左鼻,右牙痛吸右鼻,疼痛剧烈时,可两鼻孔同时吸,吸至流眼泪时,其痛立止。
◆牙齿叩击法:牙痛时,上下牙相互叩击,以能忍受住疼痛为止,速度由慢至快,反复多次,治疗龋齿所致的疼痛。
◆按压指甲法:牙痛时,用力按压示指指甲盖外下角的关中穴,持续3~5分钟。
◆苏打止痛法:牙痛时,将半片小苏打放在疼痛部位咬住,1分钟后可以止痛。
◆点眼角法:蓝布正叶适量,捣烂
取汁,点眼角,闭眼片刻,流泪痛止。
◆指掐穴位法:用右手拇、食二指掐患者合谷穴(男左女右),用力掐数次。
◆验方:绿豆100克,鸡蛋1个,冰糖适量,将绿豆捣碎,用水洗净,放锅里加水适量,煮至绿豆烂熟,把鸡蛋打入绿豆汤里,搅匀,稍凉后1次服完,连服2~3日。此方适用于风热牙痛、口腔红肿热病的风热牙病。
◆偏方:取花椒10克,50°以上白酒250克,将花椒捣碎,浸泡在白酒中10日以上,之后过滤去渣,用棉球蘸药酒塞于龋洞中。适用于治疗龋齿牙痛。
舌血
◆涂擦疗方:乌贼骨、蒲黄各等份,炒研细末,涂擦舌部。
◆外敷疗方:槐花焙干,研细末,外敷舌部。
口舌生疮
◆敷脐疗方:取细辛粉9~15克,加水调匀,加少量甘油或蜂蜜,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贴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贴,2次为1个疗程。
◆敷脐疗方:细辛9~15克,加水调匀,再加少量甘油或蜂蜜,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贴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2次为1个疗程。敷药期间多喝水,忌烟酒及辛辣燥热食物。
舌头溃烂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吴茱萸15克,研末,热醋调敷双足涌泉穴,用布包好,24小时一换。
舌大肿硬
◆吹药疗方:用皂矾于新瓦上,煅为红色为度,放地下,候冷研末,撬开牙关,以细竹吹于舌上,急救。
舌长口外
◆浸血疗方:用雄鸡血一小盏,以舌浸之,即缩入。
舌忽缩入
◆针刺疗方:以银针刺破舌尖,出尽恶血,以蜡烛右擦之,即愈。
舌肿不能闭口
◆涂擦疗方:梅片10克,研细末涂患处。
舌肿
◆烟熏疗方:蓖麻籽仁40粒,去壳研细,涂纸上,烧纸烟熏之,未退再熏。
急性结膜炎(又称红眼病)
◆外敷疗方
1.鲜犁头草适量,用水洗净,捣烂如泥,过滤,加少许冰片溶化后滴入数滴人乳调匀敷患眼。
2.新鲜犁头草洗净捣烂,和鸡蛋清调匀,外敷患眼。
◆敷贴穴位疗方:
1.威灵仙鲜叶数片,洗净捣烂,敷贴双侧太阳穴,50分钟后去掉。
2.黄连1克,元明粉3克,共研末,调化于1个鸡蛋清,外敷双侧太阳穴,每日2~3次。
◆童尿敷眼疗方:新鲜旱莲草60克,捣烂如泥,分半后分别摊于两块干净纱布上,然后,让12岁以下健康男孩解小便于药上,尿量以湿透药物为准,立即将药物包起,趁尿液尚热分别敷于双眼(病人仰卧),每次敷30分钟以上,每日3~4次(晚上睡觉可敷药过夜)。治疗期间,忌食辛辣、鱼腥及酒类。
◆热敷疗方:每日晚上用鸡蛋1个煮沸,去壳,横切开,取蛋黄食用,用蛋白趁热敷患眼,冷后用热开水泡热再敷,连用数次后,把蛋白丢掉,第二晚如法再敷。
◆外洗疗方
1.犁头草50克,蒲公英30克,水煎,洗眼。
2.凤尾草35克,犁头草30克,半边钱10克,水煎洗患眼。
◆热洗法:鲜蒲公英100克,各精草100克,水煎服一半,留一半热洗眼。每日3次。
◆熏洗疗方
1.鲜千里光200克,路边菊50克,水煎趁热熏服,待温洗之。
2.菊花、蒲公英各30克,水煎,趁热熏洗,每日2次。
◆蒸熏疗方:草决明全草适量,水煎沸后10分钟,倒入茶盅,患者眼睛对准蒸汽熏20分钟,每日3次。
◆塞鼻疗方:雄黄粉少许,外用清毒棉花球包裹,再用丝绒扎紧,勿使粉末掉出,塞入鼻孔。左眼红痛塞右侧鼻孔。右眼红痛塞左侧鼻孔。两眼红痛,塞两侧鼻孔,每日2次。
◆滴眼疗方
1.黄连3克,捣拌,适量开水浸泡,取浸泡液(过滤)点眼。
2.新鲜人乳汁,点1-2滴于眼内,每日2次。
3.鲜牛奶10毫升,黄连0.3克,冰片少许,上药混合后,在低温处浸一昼夜,过滤,取液点眼,每次2~3滴,每日2~3次。
◆足浴疗法:菊花60克,水煎,取液浸泡双足,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电光性眼炎
◆外敷疗方
1.仙人掌(鲜品)1块,去皮去刺,切薄片放置眼上,每日2~3次。
2.生地黄3块,每块约拇指大,洗净捣成泥状,捏成饼,大小以覆盖眼眶为宜,敷于患处,再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敷后休息3~5小时,即可去药。
3.茶叶50克,用两杯热水分别泡开,冷后使用,患者仰卧床上,将湿茶叶敷贴于患眼皮数次,每隔30分钟换茶叶1次,共更换8次,即可生效。
◆滴眼疗方:新鲜人乳3毫升,滴眼,每2小时滴1次,特效。
目赤肿痛
◆熏洗疗方:栀子、桑叶、菊花各10克,水煎去渣取液,熏洗患眼,每日3次。
◆敷贴穴位法
1.鲜陈伤子(矛膏菜)1粒,放在胶布上压碎,加食盐1粒,贴于患侧太阳穴,每次20~40小时,每日1次。
2.代赭石4克,生石膏2克,共研细末,加新汲水调拌,贴于太阳、瞳子髎及眼内。
萎缩性鼻炎
◆涂擦疗方:大蒜适量,捣碎取汁,加生理盐水制成40%溶液。使用时,用消毒棉签蘸药液涂抹鼻腔患处,每日3次。
◆闻吸疗方:沙参、麦冬、知母、生地、生石膏各30克,丹皮、玉竹、白芨、当归、赤芍各15克,羌活、白芷、川芎、细辛、辛夷各1克,甘草6克,水煎后,用鼻吸,每次20分钟,每日3次,15日为1个疗程。
◆鼻塞疗方
1.取桃树嫩尖叶适量,用时将桃叶嫩尖叶1~2片用手揉成棉球状,塞入患鼻(直达病所)10~20分钟,待鼻内分泌大量清鼻涕,不能忍受时,才弃药。
2.云南白药适量,凉开水调匀制成敷料,塞入患处鼻腔。
◆滴鼻疗方
1.鹅不食草5克,研极细末,加入100毫升液状石蜡中,搅匀滴鼻,每日3次,每次2~3滴。
2.苍耳子160克,辛夷16克,打碎,用经温热后小磨麻油1000毫升浸泡24小时,再用文火煮沸至麻油约800毫升,冷却后,过滤滴鼻。每日3~4次。
◆吸鼻疗方:丁香、苍耳、菊花、石菖蒲各10克,冰片1克,四药水煎取汁,放入冰片溶化,趁热倒入杯中,用纱布罩住杯口,用鼻吸入蒸汽,每次20~30分钟,每日2次,连续5日。
过敏性鼻炎
◆敷脐疗方:党参、白术各10克,干姜5克,炙甘草3克,盐酸苯海拉明1.25克,混合研为细末,每次用0.2克填脐,3日换1次。
◆敷贴穴位疗方
1.白芥子适量,研末,姜汁调成糊状,于三伏天期间,敷于患者的肺腧、心俞、脾俞、大杼、风门、肾俞6个穴位,胶布固定。
2.斑蝥适量,炒酥,研末过筛,装瓶备用,用时,取1平方厘米胶布1块(中间黄豆大孔隙),贴在患者内关或印堂穴上,暴露穴位,置少许斑蝥末于穴位上,再取1平方厘米胶布1块,覆盖在原胶布上,24小时后,揭去胶布,可见穴位上出现水泡,不需处理,待水泡自行吸收后,再贴2~3次(内关穴位于手挠侧腕横纹上2寸处,在两肌腱之间,印堂穴位于鼻梁上方、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3.斑蝥、白芥子各20克,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砜调成软膏状,用时,取麦粒大一团,贴于内关和外关穴位,每周1次。
4.白芥子5份,细辛2份,元胡索1份,甘遂2份,共研细末,用姜汁和适量蜂蜜调成糊状,撮取少许麝香撒入,于三伏天敷贴于穴位,头伏取白劳、肺腧、膏肓俞。中伏取大椎、风门、脾俞。末伏取大杼、肺腧、肾俞。
5.灸白芥子、延胡索、鹅不食草、细辛、甘遂各适量,共研细末,取药粉适量,生姜汁调匀,制成半颗枣核状药,加上几滴麝香风湿油于药上,贴于定喘、肺俞、膏肓俞穴位。
6.将代温炎膏分别于初伏、二伏、三伏第一天贴于百劳、肺俞、膏肓俞穴位,4~8小时后取下。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独头蒜捣烂,敷于双足涌泉穴,胶布固定。
◆闻吸疗方:桔梗、杏仁、防风、荆芥、羌活、槀本各10克,蝉蜕、细辛、辛夷各8克,牛蒡子、薄荷12克,生姜3片,葱白、甘草各6克,水煎,用鼻闻吸,每次15分钟,每日3次,连续3~5日。
◆吹鼻疗方
1.苍耳子、辛夷、白芷、丝瓜藤各100克,绿矾50克,薄荷80克,上药研细粉过120目筛,装入瓶备用,每日吹药粉进鼻孔3次,10日为1个疗程,间隔3~5日,再行第二疗程。
2.皂角适量,烘干研成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少许皂角粉,以纸筒吹入鼻腔内,每日早晚各1次。
◆塞鼻疗方:细辛1.5克,川椒1.5克,干姜1.5克,炮附子1.5克,皂荚(去尖)1.5克,切碎,酒浸一夜,用猪油煎至附子色黄为度,去渣待凝结后,纱布裹取适量,塞入鼻腔。
◆滴鼻疗方:黄连、苍耳子各3克,煎取药汁半杯,过滤2次后贮于瓶中,用以滴鼻,每日6次。
◆搐鼻疗方:苍耳子、藿香、王不留行各3克,辛夷1.5克,研末搐鼻。
◆握药疗方:生附子20克,川贝母15克,丁香10克,冰片4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每次取药粉5克,加蓖麻油适量,调为糊状,贴敷双手心,胶布固定。
◆药枕疗方:荆芥、防风、川芎、白芷、薄荷、菊花、槀本各60克,辛夷花、细辛各30克,山柰、檀香各15克,共研细末,装入枕芯做药枕。晚上睡觉枕之。长期使用有效,3个月后更换药物。
◆验方:苍耳子、蝉衣各15克,炙麻黄、辛荑、甘草各9克,水煎2遍和匀。每日分为3次服用。此方能祛风宣肺,通利鼻窍。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鼻堵、发痒、嚏多流清涕效果好。
◆偏方:辛夷、双花各15克,公英、地丁、防风、黄芩、白藓皮各10克,虫蜕5克,丹皮、菊花、白附子、桂枝各8克,将以上药物水煎取500毫升药液,趁热用药液蒸气熏鼻,熏时患者应尽量深吸气,使药蒸气进入鼻腔内。待药液温后即可,用药液冲洗鼻腔。每日熏洗3次,连用3~5日。
肥厚性鼻炎
◆闻吸疗方:薄荷、牛蒡子、蝉蜕、菊花、柴胡各20克,黄连、生地、连翘、鱼腥草各15克,辛夷、细辛、苍耳子、白芷各2克。水煎后闻吸,每次15分钟,每日3次,10日为1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
◆吸鼻疗方:黄芩、桑叶、野菊户、苍耳子、辛夷、蒲公英各10克,水煎取汁,倒入杯中,用纱布罩住,趁热用鼻吸入蒸汽,每次20~30分钟,每日2次,连续3~5日。
鼻出血
◆塞鼻疗方
1.大黄粉3~5克,黏附于油纱布上,填塞出血鼻腔。
2.摘几朵石榴花,或采几片石榴嫩树叶,揉搓成小团塞入鼻孔,即可止血。
3.栀子90克,云南三七30克,共研细末,取药粉塞入鼻孔内,净棉花堵住。
4.野菊叶适量,搓软后塞进鼻孔,再将手臂向上举起,左鼻出血举右手,右手出血举左手,两鼻出血,举双手。几分钟后,即可止血。
◆滴鼻疗方
1.甘油(如无甘油,可用液状石蜡)100毫升,薄冰片1克,樟脑(粉)1克,混合捣匀,溶解后,用药棉蘸药剂填塞患侧鼻腔。
2.大黄粉5~10克,加温开水15~30毫升,浸30分钟,去渣,每次将药液滴入出血鼻腔内2~3滴,每日2~3次,血止后,继续滴3日。
3.取鹅不食草5克,研极细末,加入100毫升液状石蜡中,捣匀滴鼻,每日3次,每次2~3滴。
◆涂鼻疗方:烟屎适量,涂于患者双侧鼻翼即止血。
◆吹鼻疗方:栀子花数片,焙干研为末,吹鼻。
◆吹耳疗方:患者端坐,头稍后仰,术者站于患者侧面,双手将耳道适当扩大,嘴对准耳道内,吸足一口气,用力缓缓地向耳道内吹气,连吹3口气,左右耳计6次即可。若未止血,隔1分钟再重复1次。
◆撒敷疗方:5月端阳,取鲜韭菜(全草)1份,生石灰3份,共捣烂做成月饼一样大小的粑粑,阴干,研成细末,过筛,再经烈日曝晒2日,装瓶备用。当流血不止时,将药末撒敷在患处,再用洁净纱布加压包扎。
◆指压疗方
1.患者坐位或立位,用双手中指同时按压双侧耳屏,使耳屏紧贴外耳道口,让耳道闭塞,指压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限度,每次按压2~3分钟。
2.患者坐或蹲均可,术者站在患者对面,用拇指或示指在患者头部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即止血点)加压,以滑动或旋方式进行按摩,数分钟内,即可止血。
3.患者坐位,将腿伸直,术者用左右大拇指同时按揉患者双脚涌泉穴,1~2分钟即可。
◆按眼角疗方:灯草1根,用灯草蘸鼻血点滴在患鼻对侧眼角内,即按左鼻出血点右眼角,右鼻出血点左眼角,1~3次即止。
◆贴印堂穴疗方:龙骨6克,研末,泡醋,浸草纸贴在印堂穴上,立止。
鼻塞不通
◆塞鼻疗方:鹅不食草适量,洗净,用手搓成黄豆颗粒大小塞鼻孔,20~30分钟取出,每日2~3次。
◆吹鼻疗方:冰硼散少许,吹入鼻中,使鼻膜肿胀消退,鼻涕粉末减少,鼻窍得通。
唇炎
◆雾熏洗敷法:苦参、白藓皮、土茯苓各20克,黄檗15克,明矾、甘草各10克。选大小适宜搪瓷缸煎熬,使水面保持在药物以上2横指左右为宜,首次,文火煎煮20分钟,以后每次用时煮沸即可。用时先将口唇放茶缸口上雾熏,待温度适宜时,用纱布洗敷或将口唇放入药液内浸泡,每日3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1剂药可用5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隔3日,治疗期间,忌食辛辣食物,避免风吹。
口腔炎(又称口疮)
◆敷脐疗方:细辛适量研末,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中。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吴茱萸、地龙各10克,共研细末,加适量食醋调成糊状,贴敷于双足涌泉穴,纱布包扎,每日1次。
2.附子、吴茱萸、细辛、大黄各适量,共研细末,食醋调成饼,敷于双足涌泉穴,纱布包扎,每日1次。
3.吴茱萸30克,研成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药末适量,用醋调成膏状,敷于双足涌泉穴,胶布固定,每日1次。
4.南天星根,适量,研末,以水调成糊状,贴敷双足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
◆涂擦疗方:葵花杆芯(煅存性)适量,调菜油涂擦患部。
◆撒粉疗方:土元3只(簸箕虫),冰片5克,土元火上焙干,再与冰片同研细粉,撒在患处,日数次。
◆含漱疗方
1.白萝卜捣汁,兑少许开水,漱口,见数次。
2.苦参30克,加水500毫升,煮沸30分钟,待温后含漱2分钟吐出,每日3~5次。
3.蔷薇根(冬取根,夏取茎叶)适量,煎浓汁含漱,每日6~7次,适宜心火炎。
4.野菊花或金银花15克,黄连5克,煎水漱口,每日5~6次,适宜心火上炙。
5.金银花、薄荷各等份,煎水含漱,每日5~6次,适宜脾胃热盛。
6.黄液(成药)5~10毫升,加入温开水中饮漱,每日4~5次,适宜阴虚火阳。
7.取肉桂适量,水煎含漱,适宜阳虚浮火。
8.鲜石榴2个,剥开取籽,捣碎,用开水浸泡,凉后过滤,用汁1日漱口数次。
9.小干腊树叶适量,洗净放口内嚼烂,口含数分钟则换1次,1日含3~5次。
走马牙疳
◆涂擦疗方:用柳花烧存性,入麝香少许,外擦。
◆含漱疗方:每日用鲜马齿苋90克,水煎取汁作漱口用,连用15日。
牙龈炎
◆含漱疗方:用万年青根切成片状,含在患处,每日换3次,每次含15分钟。
◆热敷疗方:臭牡丹鲜叶适量,置砂锅内炒焦研末,以麻油适量调匀,热敷患处,每日2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生附子30克,研为细末,外敷时了,取适量药末,加水调成糊状,敷于双足涌泉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本法用于肾阴亏损型牙龈炎疗效较好。
白喉
◆吹喉疗方:人指甲3克,蜗牛2个,冰片3克,先把人指甲烧灰磨细粉,再把蜗牛去亮,焙干存性,同冰片一起研成细粉,然后,把三者混合拌匀,每次取少许吹入喉中,每日4~5次。
◆敷贴穴位疗方
1.巴豆末0.5克,朱砂末0.5克,研末混合均匀,放在膏药中心,将膏药焙干软敷贴于印堂穴位,8小时后取去。
2.黄豆大蒜泥1粒,敷于经渠,以发泡为度,同法再先后分别敷于大椎和白劳穴。
咽喉肿痛
◆外敷疗方:黄檗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下颌部牙痛处。
◆湿敷疗方:防风、黄芪、肉桂各适量,共研细末,用75%酒精消毒脐中,趁湿撒药粉0.5克,外盖胶布固定,治疗慢性咽炎。
◆敷贴穴位法
1.白芥子、冰片各2份,肉桂、干姜、吴茱萸、白胡椒、细辛、玄胡索各1份,共研细末,用60%二甲基亚砜调成糊状,分3份摊于硫酸纸上,然后,贴于所选穴位:合谷、鱼际、天突。以胶布固定,每2日换1次。
2.斑蝥12克,冰片、乳没、全蝎、血竭、玄参、樟脑各1.8克,共研极细末,每次取少许,贴于列却穴位,胶布固定,2~3小时后揭下,治疗扁桃体炎。
◆外敷双足涌泉穴
1.附子、吴茱萸、细辛、大黄各适量,共研细末,食醋调制成饼,贴于双足涌泉穴,治疗阴虚火热之咽喉肿痛。
2.吴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加少许面粉和醋调匀,做成面饼,将药饼蒸微热敷双足涌泉穴,敷后安睡,每日1次,每个疗程10次。治慢性咽炎。
3.黄连30克,吴茱萸20克,共研细末,加米错调成糊状,晚上睡前敷双足涌泉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次日早晨取下,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治急性扁桃体炎。
◆含漱疗方
1.山豆根、射干各25克,拳参20克,连翘20克,大黄、黄连各15克,咽干加天花粉、竹叶各15克,痛甚者加蟾蜍0.5克,以上药物共同水煎,每日用以含漱5~6次,服药期间忌食辛辣。
2.鲜马齿苋适量,捣烂取汁含漱,并经常以其汁渍润喉部,每日数次。
◆吹喉疗方
1.人中白、青黛各10克,梅片5克,灯芯草灰10克,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取少许装入空心小管内吹猴患部,每日3次。
2.壁虎2份,枯矾1份,冰片少许,捕捉壁虎后,立即去内脏,晒干,研粉,加入枯矾粉及冰片粉,拌匀,装瓶备用。使用时,患者先用淡盐水漱口,张口充分暴露两侧扁桃体,然后,将药粉装入一空心塑料管内,管子一头伸进口腔,距扁桃体1厘米处,把药粉吹进口内,使药粉覆盖病状,每日3~5次。
◆滴喉疗方:鲜紫茉莉花根捣烂,取汁滴咽喉患处。
◆验方:慢性咽炎患者可将鲜荸荠洗净、去皮、切碎,绞汁冷服,每次150克左右,不定量饮用。还可以将荸荠用水煮熟后直接食用,每日2次,每次吃5~6个即可。
◆偏方:大西瓜1个,在蒂上切1个小孔,挖去瓜瓤,装满朴硝,将蒂部仍旧盖上,用绳绑好,悬于通风处,等析出白霜,用鹅毛扫下,研成细末存于瓶中。用时以白霜吹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