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艾灸的基础知识" level="2">第一节 艾灸的基础知识
  • 三、艾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level="3">三、艾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 第二节 章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level="2">第二节 章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 第三节 常见病的艾灸疗法" level="2">第三节 常见病的艾灸疗法
    • 一、感冒" level="3">一、感冒
    • 二、咳嗽" level="3">二、咳嗽
    • 三、头痛" level="3">三、头痛
    • 四、焦虑" level="3">四、焦虑
    • 五、易怒" level="3">五、易怒
    • 六、抑郁" level="3">六、抑郁
    • 七、失眠" level="3">七、失眠
    • 八、心悸" level="3">八、心悸
    • 九、贫血" level="3">九、贫血
    • 十、健忘" level="3">十、健忘
    • 十一、乏力" level="3">十一、乏力
    • 十二、厌食" level="3">十二、厌食
    • 十三、胃痛" level="3">十三、胃痛
    • 十四、颈椎病" level="3">十四、颈椎病
    • 十五、腰酸" level="3">十五、腰酸
    • 十六、便秘" level="3">十六、便秘
    • 十七、泄泻" level="3">十七、泄泻
    • 十八、落枕" level="3">十八、落枕
    • 十九、牙痛" level="3">十九、牙痛
    • 二十、眩晕" level="3">二十、眩晕
  • 第四节 艾灸后的反应" level="2">第四节 艾灸后的反应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

    第一节 艾灸的基础知识" class="reference-link">第一节 艾灸的基础知识

    一、艾灸疗法的历史" class="reference-link">一、艾灸疗法的历史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2

    艾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艾灸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用艾灸疗法健身、防病、治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当今,艾灸疗法的显著效果已经得到世界医学界的公认,并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

    火的发现和使用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以使远古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又可抵御严寒酷冬,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以祛除寒邪、解除痛苦。灸法的运用起源于石器时代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我国,用艾灸疗法健身、防病、治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疾,当求三年之艾”的记载。《黄帝内经》中对艾灸疗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为针灸理论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的扁鹊用灸法救治了濒临死亡的虢国太子,被后人称为神医。三国时期的华佗除了手术技术高超之外,还擅长灸疗,他发明的夹脊穴一直被人们沿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艾灸疗法的实际临床运用已颇为流行。最初,灸疗主要用于治疗寒证,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清代时期,艾疗也有所创新,如砾缸灸、针柄烧艾灸(温针灸)、隔面碗灸等。到清末,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入侵,艾疗同中医、针刺法一样,备受摧残,停滞不前,使艾疗一度濒于灭迹之境。但因其灸法的自身特点——简便、安全、有效、价廉,在民间流传广泛,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

    温馨提示

    在灸疗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要有所选择,松、柏、竹、橘、榆、枳、桑、枣八木对人体有所伤害,不宜作为灸火,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其中艾叶熏灸的疗效最为显著,所以在灸疗时才逐渐用艾叶来代替其他材料。

    二、艾灸的操作手法" class="reference-link">二、艾灸的操作手法

    运用艾灸疗法时,常用的操作手法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温和灸适用于各种病症。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3

    雀啄灸

    用雀啄灸法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但不需要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施灸。施灸时,一般可灸5分钟左右。适用于治疗小儿疾病或晕厥的急救等。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4

    回旋灸

    用回旋灸法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是固定不动,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距离皮肤2~3厘米。一般灸20~30分钟,适用于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炎。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5

    温和灸测温方法

    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或小儿患者等,可以把示指和中指放在施灸部位的两侧,通过手指测量受热温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一个硬币厚的薄片,姜片中间用牙签穿数个孔,上置艾炷点燃之后放在施灸部位。隔姜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不起疱为度。当艾炷燃尽后,可更换艾炷再灸。隔姜灸适用于一切外感表证和虚寒病证。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6

    隔蒜灸

    将鲜大蒜头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蒜片中间用针穿数个孔,上置艾炷点燃后,放在施灸部位,待艾炷燃尽后,可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5~7壮。隔蒜灸多用于肺结核、腹中积块及胃溃疮疡等疾病的治疗。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7

    隔盐灸

    隔盐灸时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周围皮肤相平,上置艾炷施灸,患者稍感灼痛时,立即更换艾炷。为防止食盐受热后爆起而致伤,也可在食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一般灸5~9壮。连续施隔盐灸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等。

    温和灸的标准

    温和灸应以施灸部位没有明显的灼痛感,灸后不起疱、不留瘢痕为标准,主要观察皮肤潮红的状态。皮肤潮红与皮肤敏感度及施灸的部位有关,皮肤敏感度较高人,灸的时间短、壮数少,就可达到皮肤潮红的状态;人体的背面及肢体外侧面潮红较肢体内侧面慢,且较耐温,需要灸得时间长、壮数多。

    三、艾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class="reference-link">三、艾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不良反应。但在艾灸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按照治疗原则和操作方法进行。

    施灸前

    要将所选穴位或施灸部位用温水或乙醇(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的温度,防止受凉,影响治疗效果。

    灸治过程中

    要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艾火灼伤皮肤,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品。尤其在颜面部施灸时或给幼儿患者施灸时要特别注意。

    灸治结束后

    必须将燃着的艾绒彻底熄灭,以防事故发生。

    影响艾灸疗法效果的因素

    材料 艾叶加工成艾绒后易于燃烧,燃烧时热力温和,直达人体深部
    刺激强度 多次短时强刺激可以达到时间整合后的连续强刺激的效果
    灸不离穴 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
    施灸时间 久用火为灸,要取得根本性的疗效,必须长时间艾灸
    感传 用灸法后局部会出现温热、麻木、如虫爬行等感觉,即为灸感。灸感是艾灸疗效的保证
    艾灸顺序 尽量以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阳经,后阴经;先少后多为施灸的顺序

    灸法操作方法上的补泻

    补法施灸,需艾火自灭,使火力缓缓渗入人体皮肤深层,以补虚扶赢,温阳起陷。

    泻法施灸,需用口吹使火速燃,不燃至皮肉,力促而短,以起消散作用。

    第二节 章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class="reference-link">第二节 章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一、经络和穴位" class="reference-link">一、经络和穴位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中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经络的含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体系。“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有路径的含义,即可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有网络的含义,络脉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腧穴的含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身体表面的特殊部位。“腧”有转输、输注的含义,是经气转输的场所;“穴”有空隙的含义,是经气所居的场所。

    配穴原则

    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是选穴原则的具体应用,配穴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配穴时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阴经行内侧、阳经行外侧)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上肢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下肢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督脉和任脉

    督脉循行:起于少腹内,下出于会阴部;沿脊柱里面上行;到达颈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并由颈部沿头部正中线上行,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达上唇系带处。督脉的基本功能:督脉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中医称之为“阳脉之海”。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精冷不孕等症与督脉有关。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8

    任脉循行:起于少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部和胸部正中线向上行;到达咽喉部,再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任脉的基本功能:任脉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经气血,中医称之为“阴脉之海”。任脉与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养、生殖功能有关。主要与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症有关。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9

    二、常用取穴方法" class="reference-link">二、常用取穴方法

    俞穴同腧穴,指人体上的穴位。选取准确的穴位是使艾灸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常用的腧穴定位法有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简便取穴法。

    体表标志定位法

    本方法利用人体体表解剖学标志来确定穴位位置,是取穴最常用、最方便、最准确的方法。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0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1
    固定标志法:指借助人体各部骨节、肌肉所形成的凸起或凹陷、发际、五官、指(趾)甲、乳头、脐窝等在自然状态下可见的相对固定的标志,选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如在两眉之间取印堂穴、肚脐正中取神阙穴等。 活动标志法:指借助人体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人体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在活动状态下才会出现的标志,选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如屈肘时,肘横纹桡侧端是曲池穴,握拳时掌横纹尺侧端是后溪穴,屈膝时,窝横纹内侧端是曲泉穴等。

    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人体体表骨节标志,用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测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并依此按比例折算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以本人手指为标准尺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称为“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简称指寸定位法。因每个人手指的长度和宽度与自己身体其他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所以可用本人的手指来测量定穴,用自己的手指测量身体其他部位比较准确。本法种类很多,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2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3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4
    拇指同身寸是以自己的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中指同身寸是以自己手指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指患者将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本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取穴。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直立站位,两肩放松,两手和两手臂伸直下垂,手掌贴于大腿外侧,中指放于腿部正中线上,中指尖端所在位置即是风市穴;两手虎口交叉,用右手示指刚好压在左手桡骨突起上,示指尖到达的位置即是列缺穴;拇指、示指分开,露出虎口,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压在虎口上,拇指关节向前弯曲压在对侧的拇指、示指指蹼上,拇指尖所指处即是合谷穴;轻握拳,手指微屈45°,掌心向上,中指所对应的掌心的位置即是劳宫穴。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5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6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7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8

    温馨提示

    运用指寸定位法时,首先应注意不同的指寸有其不同的运用范围,不能以同一种指寸法用于周身。其次,必须在骨度分寸法的基础上运用指寸法,当两者出现抵触时,应以骨度分寸法为准。

    第三节 常见病的艾灸疗法" class="reference-link">第三节 常见病的艾灸疗法

    一、感冒" class="reference-link">一、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一种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季节最常见于春季、秋季、冬季。感冒是发病率很高的常见病,不同季节导致感冒的症状会有所不同。感冒有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暑湿型感冒和流行性感冒4种类型。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9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20 拇指、示指张开,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压在虎口上,拇指关节向前弯曲压在对侧的拇指、示指指蹼上,拇指尖所指处即是合谷穴。

    选取穴位

    大椎穴、风池穴、合谷穴、印堂穴、太阳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隔姜灸大椎穴,每日1次,每次4壮。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21

    步骤2

    艾条温和灸风池穴,灸1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22

    步骤3

    艾条温和灸印堂穴,灸1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23

    步骤4

    艾条雀啄灸合谷穴,灸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24

    步骤5

    艾条温和灸太阳穴,灸1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25

    温馨提示

    防治感冒,可以在大椎穴处刮痧或拔火罐(留罐10分钟);淋浴时也可以用水柱冲击大椎穴处,水温要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

    二、咳嗽" class="reference-link">二、咳嗽

    咳嗽是常见肺系疾病中的主要症状,也具有独立性。中医讲,“咳”指肺气上逆,有声无痰;“嗽”指咳吐痰液,有痰无声;有痰有声称为咳嗽。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出现的咳嗽。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26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27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28
    微屈肘,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双手虎口交叉,用右手示指刚好压在左手桡骨突起上,示指尖到达的位置即是列缺穴。

    选取穴位

    肺俞穴、孔最穴、列缺穴、尺泽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艾条回旋灸肺俞穴,灸10分钟,每日灸1次。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29

    步骤2

    艾条温和灸孔最穴,灸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30

    步骤3

    艾条温和灸列缺穴,灸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31

    步骤4

    艾条温和灸尺泽穴,灸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32

    温馨提示

    红糖姜枣汤可以祛风散寒,适合伤风咳嗽、胃寒刺痛者食用。具体做法是在锅中加3碗水,再加入30克红糖、15克鲜姜、30克红枣煎至过半,一次性服用,服后出微汗即可痊愈。

    三、头痛" class="reference-link">三、头痛

    头痛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又称“头风”。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感染发热性头痛、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以及脑膜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头颅外伤、脑震荡后遗症等疾病之后引起的头痛。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33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34 两个耳尖跨越头顶连线的与头部前后正中线之交点即是百会穴。

    选取穴位

    百会穴、大椎穴、三阴交穴、涌泉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艾条回旋灸百会穴,每次灸15分钟,每日1次。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35

    步骤2

    艾条温和灸三阴交穴,灸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36

    步骤3

    雀啄灸大椎穴,灸15分钟,以施灸部位感到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稍红晕为度。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37

    步骤4

    用艾灸罐灸涌泉穴,灸15分钟,以施灸部位感到温热、舒适为度。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38

    四、焦虑" class="reference-link">四、焦虑

    中医认为,焦虑不宁属于心神紊乱、肝气不舒。此症外在表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女性月经周期会出现焦虑不安、情绪低沉、心事重重的症状,季节或天气的变化也会导致焦虑不安的症状。男性也有一定的周期性,只是周期不明显,症状的轻重程度也不确定。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39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40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41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42
    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和人体前后正中线的交点即是百会穴。 两乳头之间中点,(若女性两乳头下垂,则将双手手掌平放于胸前,掌心朝向胸部,手指指尖相对,双手中指尖相交的位置)即是膻中穴。 屈肘时,肘横纹内侧端与肘部关节内侧骨突(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是少海穴。

    选取穴位

    少海穴、极泉穴、百会穴、膻中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少海穴10~20分钟,每日1次,间隔3~4小时,3~5天为1个疗程。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43

    步骤2

    温和灸极泉穴5~10分钟。注意火力不要太大,仔细体会治疗过程中穴位出现的热感和经穴特有的酸胀感即可。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44

    步骤3

    温和灸百会穴,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即可。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45

    步骤4

    温和灸膻中穴,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即可。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46

    温馨提示

    平时注意休息,不要思考太多事情,每天最好能抽出时间出去散步,不要长时间久坐。饮食上注意清淡,少吃盐,经常食用大豆制品和含钙丰富的食品。

    五、易怒" class="reference-link">五、易怒

    易怒多由心阴受损、肝火旺盛所致,出现精神恍惚、心中烦乱、睡眠不安、发火时不能自主等症状。易怒随时都能产生。心理素质不好,过于敏感的人很容易出现易怒的状况。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少男少女,正是易怒的时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47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48 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掌心朝向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四横指处(3寸)与胫骨后缘的交点即是三阴交穴。

    选取穴位

    大椎穴、风池穴、合谷穴、印堂穴、太阳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太冲穴、行间穴可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每日灸1次,每次5~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由于太冲穴、行间穴位于足趾,相邻又近,艾灸时要防止烫到皮肤。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49

    步骤2

    温和灸归来穴,每次灸5~1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50

    步骤3

    温和灸三阴交穴,每次灸10~2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51

    温馨提示

    平时多听轻音乐、打太极拳,这些都可以缓解易怒的症状。平时多吃大枣、柏子仁、酸枣仁、莲子、百合等食物,可以滋阴养心。

    六、抑郁" class="reference-link">六、抑郁

    轻型抑郁者外表如常,但内心痛苦。稍重抑郁者则有情绪低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自卑等表现,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和失眠多梦等神经官能症的症状。重型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悲观厌世、自责自罪、幻觉妄想、食欲不振等表现,并伴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52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53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54
    位于人体手前臂掌面,手腕横纹上三横指(2寸)处,与前臂掌侧正中线相交处即为内关穴。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两横指,即是肝俞穴。

    选取穴位

    内关穴、期门穴、肝俞穴、大椎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内关穴,每次10~20分钟,5~7天为1个疗程,间隔两日再进行下1个疗程。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55

    步骤2

    温和灸期门穴,每次10~2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56

    步骤3

    温和灸肝俞穴,每次10~2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57

    步骤4

    温和灸大椎穴,每次10~2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58

    温馨提示

    多吃些谷类、鱼类、绿色蔬菜、蛋类等富含B族维生素和氨基酸的食物,对于摆脱抑郁症也有较大益处。同时忌烟、限酒和刺激性食物。注意自我调养和生活规律。尽量按时吃饭,起居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所以每天安排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的健康。

    七、失眠" class="reference-link">七、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阳不入阴而引起的经常不易入睡为特征的病症。轻者入睡困难,睡时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或者时睡时醒等,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睡。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以及贫血等疾病中。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59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60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61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62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两横指,即是肝俞穴。 肚脐正中直下四横指(3寸)处即是关元穴。 将手掌放平,尺侧缘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近小指侧的手掌腕处的一块突起圆骨后缘可触及一条大筋,这条大筋的桡侧与手掌侧腕横纹的交点即是神门穴。

    选取穴位

    涌泉穴、膈俞穴、肝俞穴、肾俞穴、神门穴、关元穴、百会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涌泉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63

    步骤2

    温和灸神门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64

    步骤3

    温和灸关元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65

    步骤4

    温和灸百会穴,每次10~20分钟,每天1次。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66

    步骤5

    用艾灸盒灸膈俞穴、肝俞穴、肾俞穴,每穴每次10~20分钟,每天1次。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67

    八、心悸" class="reference-link">八、心悸

    心悸,又名“惊悸”、“怔忡”,是指心跳异常、自觉心慌不安的病症。心悸发生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眩晕、喘促、晕厥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发生时出现的症状。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68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69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70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71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72
    将手掌放平,尺侧缘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近小指侧的手掌腕处的一块突起圆骨后缘可触及一条大筋,这条大筋的桡侧与手掌侧腕横纹的交点即是神门穴。 位于人体手前臂掌面,手腕横纹上三横指(2寸)处,与前臂掌侧正中线相交处即为内关穴。 两乳头之间中点,(若女性两乳头下垂,则将双手手掌平放于胸前,掌心朝向胸部,手指指尖相对,双手中指尖相交的位置)即是膻中穴。

    选取穴位

    神门穴、内关穴、肺俞穴、膻中穴、巨阙穴、厥阴俞穴、心俞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每穴施灸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73

    步骤2

    温和灸膻中穴、巨阙穴,每穴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74

    步骤3

    温和灸神门穴,每穴施灸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75

    步骤4

    温和灸内关穴,每穴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76

    九、贫血" class="reference-link">九、贫血

    贫血分为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多种类型。头晕、心悸、耳鸣、乏力、胸闷气短、畏寒肢冷等表现,或者皮肤黏膜苍白,皮肤、牙龈、耳鼻处有出血点存在,妇女月经量增多等都是贫血的症状。溶血性贫血可伴有发热、黄疸、腰痛等症状。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77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78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79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80
    位于人体的下腹部,肚脐下方1.5寸处即是气海穴。 肚脐正中直下四横指(3寸)处即是关元穴。 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掌心朝向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四横指处(3寸)与胫骨后缘的交点即是三阴交穴。

    选取穴位

    气海穴、关元穴、肝俞穴、脾俞穴、血海穴、三阴交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气海穴、关元穴,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81

    步骤2

    用艾灸盒灸肝俞穴、脾俞穴,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82

    步骤3

    温和灸血海穴,每次灸20~30分钟。艾灸时,以皮肤红晕为度。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83

    步骤4

    温和灸三阴交穴,每次灸20~30分钟为宜。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84

    十、健忘" class="reference-link">十、健忘

    在医学上,健忘是说大脑的思考能力暂时出现了障碍,也称之为暂时性记忆障碍。从中医角度讲,健忘症即是上气不足。由于脑部气血不足导致记忆力减退。年龄是引发健忘失神最主要的原因,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容易患健忘失神。年轻人中持续的压力和紧张会使脑细胞疲劳,导致健忘症。过度吸烟、饮酒,缺乏维生素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引起暂时性的记忆力减退。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85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86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87
    位于人体的下腹部,肚脐下方1.5寸处即是气海穴。 将手掌放平,尺侧缘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近小指侧的手掌腕处的一块突起圆骨后缘可触及一条大筋,这条大筋的桡侧与手掌侧腕横纹的交点即是神门穴。

    选取穴位

    心俞穴、神门穴、脾俞穴、肾俞穴、气海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用艾灸盒灸心俞穴,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5~7日为1个疗程。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88

    步骤2

    温和灸神门穴,灸10分钟即可。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89

    步骤3

    用艾灸盒灸脾俞穴,每次灸10分钟即可。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90

    步骤4

    温和灸气海穴,灸10分钟即可。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91

    步骤5

    用艾灸盒灸肾俞穴,每次灸5分钟即可。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92

    十一、乏力" class="reference-link">十一、乏力

    乏力是一些疾病的预警信号或生理性自我感受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自觉肢体懈怠,软弱无力。周身乏力通常分为老年人精力衰弱,病后恢复不好,导致长时期精气匮乏;还可分为由工作生活原因导致暗耗精气。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93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94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95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96
    站立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外上缘,四指自然伸直向下,中指指尖处即是足三里穴。 肚脐中央即是神阙穴。 位于人体的下腹部,肚脐下方1.5寸处即是气海穴。

    选取穴位

    气海穴、神阙穴、足三里穴、关元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气海穴,并适当延长治疗的时间与次数,每日1次,时间为20~3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97

    步骤2

    用艾灸盒灸神阙穴,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饭后1小时后即可开始。5~7天为1个疗程,间隔2日可行下1个疗程。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98

    步骤3

    温和灸足三里穴,每次10分钟即可。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99

    步骤4

    温和灸关元穴,每次10分钟即可。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00

    温馨提示

    每天晚上用温水泡脚,放松全身;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强壮骨骼。多听音乐,放松心情。

    十二、厌食" class="reference-link">十二、厌食

    厌食是指进食的欲望降低,甚至完全不思饮食。引起厌食的原因主要有药物因素、饮食因素和情志因素三种。有些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人体味觉障碍,久而久之,会使人食欲欠佳。贪食冷饮、过度饮酒、过食肥腻辛辣等也会导致短期的厌食。精神紧张或工作生活压力大等,都会影响食欲,导致不思饮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01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02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03
    肚脐中央与胸骨体下缘两点连线之中间点或脐上一手掌宽(4寸)的位置。 正坐或俯卧,伸左手上举后屈肘关节,手握颈部,虎口向下,四指扶握颈部右侧,拇指触及最高的一块颈椎骨(第七颈椎)之下的凹陷处即是大椎穴的位置。

    选取穴位

    中脘穴、神阙穴。药物引起的厌食加灸大椎穴;饮食、情志导致的厌食加灸太冲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或隔姜灸中脘穴,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5~7天为1个疗程,间隔两日可行下1个疗程。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04

    步骤2

    用艾灸盒灸神阙穴,每次灸15~2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05

    步骤3

    若药物引起的厌食先用艾灸盒灸大椎穴,再隔姜灸中脘穴,每穴灸15~2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06

    步骤4

    若饮食、情志导致的厌食,先温和灸太冲穴,再隔姜灸中脘穴,每穴灸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07

    温馨提示

    必须做到饮食规律——定时、定量、定质,不能因为繁忙出现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这样对身体健康无益。坚持定时进餐,长此以往,到了进餐时间,就会产生食欲,消化道中分泌多种消化液,有利于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分解与吸收。饮食宜清淡,不可过于油腻。避免冷硬和辛辣食物,不可饮酒。

    十三、胃痛" class="reference-link">十三、胃痛

    凡是由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为胃痛,又称胃脘痛。胃脘部是指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等疾病可出现胃脘部位疼痛。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08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09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10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11
    肚脐中央与胸骨体下缘两点连线之中间点或脐上一手掌宽(4寸)的位置。 脐旁开三横指(2寸)处即是天枢穴。 站立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外上缘,四指自然伸直向下,中指指尖处即是足三里穴。

    选取穴位

    中脘穴、天枢穴、气海穴、足三里穴。若见有气虚或阳虚时,加灸脾俞穴、胃俞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中脘穴,每次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12

    步骤2

    艾灸盒灸天枢穴,每次艾灸1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13

    步骤3

    温和灸足三里穴,每次灸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14

    步骤4

    温和灸气海穴,每次灸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15

    步骤5

    若见有气虚或阳虚时,加灸脾俞穴、胃俞穴,用艾灸盒每天灸1次即可。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16

    十四、颈椎病" class="reference-link">十四、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造成其结构或功能性损害所引起的头颈肩背及上肢酸、麻、痛等症状。中医认为本病是因年老气血渐衰不能濡养筋骨,或颈项部创伤,导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17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18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19
    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骨旁开五分处即是本穴,两侧各17个穴,共34穴。 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即是百会穴。

    选取穴位

    夹脊穴、百会穴、大椎穴、手三里穴、肩井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回旋灸百会穴,每次2分钟,以温热局部气血。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20

    步骤2

    回旋灸肩井穴、手三里穴,每穴每次灸3分钟,以开通经络。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21

    步骤3

    雀啄灸大椎穴、夹脊穴(重点灸颈部),每穴每次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22

    步骤4

    用艾灸罐灸颈部疼痛部位。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23

    温馨提示

    夹脊穴因其每个穴的位置不同,主治范围较广。颈腰部不适,心肺部、上肢病证,胃肠部病证,下肢病证均为其治疗范围。

    十五、腰酸" class="reference-link">十五、腰酸

    腰酸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挫伤、扭伤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或脊髓肿瘤、脊髓炎、子宫及其附件的感染、肿瘤引起腰骶部酸痛。癔病患者也可能会有腰酸的症状,但这种腰酸常为癔症的一种表现,需另寻治疗方法。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24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25 以掌向胸,在尺骨茎突桡侧缘凹陷中。

    选取穴位

    至阴穴、养老穴、腰阳关穴、阿是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至阴穴,持续艾灸1个小时。以局部感觉舒适、腰酸症状缓解为度。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26

    步骤2

    温和灸养老穴,艾灸3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27

    步骤3

    用艾灸盒灸阿是穴,以局部感觉舒适、腰酸症状缓解为度。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28

    步骤4

    温和灸腰阳关穴,持续艾灸1个小时。以局部感觉舒适、腰酸症状缓解为度。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29

    温馨提示

    腰酸时,还可以用按摩的方法。按摩腰部即可使局部皮肤中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腰部不适感。

    十六、便秘" class="reference-link">十六、便秘

    便秘是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也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便后仍有便感等症状。患有便秘的老年人比较多。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30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31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32
    位于人体手前臂背侧,手腕背侧横纹上四横指(3寸)处,与前臂背侧正中线中相交处即是支沟穴。 脐旁开三横指(2寸)处即是天枢穴。

    选取穴位

    太冲穴、大敦穴、大都穴、支沟穴、天枢穴、神阙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太冲穴、大敦穴、大都穴,每次每穴灸15~2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33

    步骤2

    温和灸支沟穴,每次15~2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34

    步骤3

    温和灸天枢穴,每次15~2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35

    步骤4

    用艾灸盒灸神阙穴,每次每穴灸15~2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36

    温馨提示

    便秘患者应少吃油腻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适当运动,加强腹肌锻炼,多做仰卧起坐、屈髋压腹动作;排便时可用拇指按于手臂支沟穴或腹部左侧天枢穴,以帮助排便;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大便时不宜久蹲。

    十七、泄泻" class="reference-link">十七、泄泻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泻出物如水花样为主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体内湿邪盛、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脏腑虚弱等所致。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37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38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39
    脐旁开三横指(2寸)处即是天枢穴。 肚脐正中直下四横指(3寸)处即是关元穴。

    选取穴位

    天枢穴、大肠俞穴、脾俞穴、关元穴、命门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用艾灸盒灸大肠俞穴、命门穴,每穴每次1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40

    步骤2

    用艾灸盒灸脾俞穴,每次1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41

    步骤3

    用艾灸盒灸天枢穴,每次灸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42

    步骤4

    温和灸关元穴,每次灸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43

    十八、落枕" class="reference-link">十八、落枕

    落枕又称“失枕”,是一种常见病。是以颈部疼痛,颈项僵硬,转侧不便为主要表现的颈部软组织急性扭伤或炎症,多由睡眠时颈背部遭受风寒侵袭或睡姿不良所致。表现为晨起突然感觉颈部疼痛不适,颈后部压痛及条索状硬结,颈部活动受限。以成年人多见,好发于春季、冬季。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44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45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46
    正坐低头,人体颈部下端,最高骨突下凹陷处,即是大椎穴。 足外踝最高点之上四指宽(3寸)的位置,与腓骨前缘交会处即为悬钟穴。

    选取穴位

    大椎穴、阳陵泉穴、肩井穴、跗阳穴、申脉穴、悬钟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用艾灸盒灸大椎穴,每次10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47

    步骤2

    温和灸跗阳穴、申脉穴、悬钟穴,每穴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48

    步骤3

    温和灸肩井穴,每次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49

    步骤4

    温和灸阳陵泉穴,每次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50

    十九、牙痛" class="reference-link">十九、牙痛

    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为口腔疾患常见的症状之一。牙痛可由龋齿、牙髓炎、急性牙周炎、急慢性根尖周炎、牙本质过敏、牙齿折裂等多种疾病所引起。另外,三叉神经痛、颌骨骨髓炎、智齿冠周炎、急性化脓性上颌窦炎、颌骨含牙囊肿等疾病也可能诱发或伴发牙痛。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51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52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53
    握拳,在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后陷中即是三间穴。 拇指、示指分开,露出虎口,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压在虎口上,拇指关节向前弯曲压在对侧的拇指、示指指蹼上,拇指尖所指处即是合谷穴。

    选取穴位

    合谷穴、内庭穴、三间穴、太溪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合谷穴,每次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54

    步骤2

    温和灸三间穴,每次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55

    步骤3

    温和灸太溪穴,每次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56

    步骤4

    温和灸内庭穴,每次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57

    二十、眩晕" class="reference-link">二十、眩晕

    眩晕是指眼花头晕,是一种临床症状。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人体对空间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可引起眩晕的疾病很多,除耳鼻咽喉科疾病外,还涉及内科、神经内科及骨科的疾病。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58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59 站立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外上缘,四指自然伸直向下,中指指尖处即是足三里穴。

    选取穴位

    风池穴、太冲穴、百会穴、三阴交穴、涌泉穴、足三里穴、头维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风池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60

    步骤2

    雀啄灸太冲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61

    步骤3

    雀啄灸百会穴,每次10~15分钟。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62

    步骤4

    温和灸头维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63

    第四节 艾灸后的反应" class="reference-link">第四节 艾灸后的反应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在艾灸之后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只有皮肤潮红,口渴等轻微表象,而有些人会出现失眠、上火、皮肤红疹等严重的身体不适表现。

    Part 2 艾灸养生法 - 图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