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 3 孕产妇、婴幼儿常见病推荐用药
Part 3 孕产妇、婴幼儿常见病推荐用药
妊娠剧吐用药" class="reference-link">妊娠剧吐用药
西 药
处方1 适用于轻度妊娠剧吐者
(1)维生素B1(硫胺素) 口服 10mg/次 1次/日
或维生素B1 肌注 200mg/次 2次/日。
或维生素B1 静脉注射 200mg/次 1次/日。
(2)维生素B6(盐酸吡多醇,吡多辛) 口服 10mg/次 1~2次/日。
或维生素B6注射液 皮下注射、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50~100mg/次 1次/日(注意孕妇接受大量维生素B6,可致新生儿维生素B6依赖综合征)。
(3)维生素C(抗坏血酸,丙种维生素) 口服 50~100mg/次 1~2次/日(注意如果孕妇服用本药超大剂量时,可产生婴儿坏血病)。
处方2 适用于中、重度妊娠剧吐者
(1)需住院补液治疗,补液量每日需维持在3000mL以上,尿量维持在1000mL以上。5%葡萄糖注射液1000mL、10%葡萄糖注射液1000mL、0.9%氯化钠注射液1000mL、维生素C注射液2.0g、10%氯化钾1.0g、维生素B6注射液100mg静点 1次/日
(2)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小剂量镇静剂
氯丙嗪(冬眠灵,可乐静,氯普马嗪) 口服 12.5mg/次 1~3次/日。
或氯丙嗪注射液 肌内注射 25mg/12小时。
中成药
1.香砂六君子丸 口服,每次3~9g,每日2~3次。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妊娠剧吐之脾胃虚弱证,症见恶心呕吐,胃腹胀闷,不思饮食,食入即吐,头晕体倦,嗜睡者。
2.保济丸 口服,每次1瓶,每日2~3次。解表,祛湿,和中。适用于肝胃不和之妊娠剧吐兼见胸胁满闷,嗳气叹息,口苦咽干嗳酸,甚至腹泻者。
3.二陈丸 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主要用于湿痰阻滞气逆之妊娠剧吐,见呕吐痰涎量多,胸闷不舒者。注意:本药辛香温燥易伤阴,不宜久服;同时,热痰、燥痰、阴虚、咯血、血虚者均应忌服。
4.保胎无忧片(散) 口服,片剂,每次4~6片,每日2~3次;散剂:每次5g,每日3次,温开水或鲜姜汤送服。理气养血,安胎。多用于妊娠呕吐、外伤胎动不安、胞衣不下等症。现代多用于先兆流产、胎盘滞留等。注意:忌寒冷、恼怒;忌食鱼类;产妇忌服。
5.生脉饮口服液 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益气复脉,养阴生津。适用于气阴两虚型妊娠剧吐。
中药单方
1.生姜汁 取生姜适量,经研磨或压碎取汁,可以口服生姜汁或用生姜汁点舌数次即可。
2.灶心土末 取灶心土适量研为细末,每次服6g,每日1~2次,用温水送服。或水煎取汁适量口服。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妊娠呕吐。
3.佛手生姜汁 佛手9g,生姜2片,白砂糖适量。前2味水煎取汁后,调入白砂糖温服。本方适用于肝胃不和所致妊娠恶阻。
4.白术汤 取白术25g,煎汤,频频饮服。适用于脾虚胃气上逆型妊娠剧吐及胎动不安。
5.枇杷饮 鲜枇杷叶10g(刷去毛),鲜芦根10g,水煎取汁代茶饮。本方适用于妊娠剧吐见呕吐苦水或酸水,胸胁及脘腹胀满,嗳气、善太息(俗谓长出气)、头晕且胀、烦急易怒,苔微黄,舌边尖红,脉弦滑者。
中药复方
1.孕吐调冲汤(赵棣华)
组成 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京半夏15g,陈皮8g,香附12g,白蔻12g,生姜6g,大枣12g,黄芩10g,白芍15g,牡蛎30g,甘草6g。
功效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妊娠剧吐之脾胃虚弱证,症见恶心呕吐,胃腹胀闷,不思饮食,食入即吐,头晕体倦,嗜睡者。
用法 水煎,每日1剂,分2次口服。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79
2.平肝和中汤
组成 代赭石10~20g,绿梅花5g,紫苏梗10g,吴茱萸1g,姜半夏6g,姜竹茹6g,陈皮6g,黄连3g。
功效 平胃降逆,平肝和中。适用于妊娠剧吐,症见食入即吐,饮水亦吐,甚则呕吐黄苦水及痰涎,肢软无力,精神不振,胸胁满闷,尿少色黄,口干便干者。
用法 水浓煎,每日1剂,少量顿服。10天为1个疗程。
来源 范旭阳.平肝和中法治疗妊娠剧吐60例.江苏中医,1994,15(5):17
3.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 党参20g,茯苓20g,生姜6g,炙甘草6g,白术30g,法半夏12g,大枣10枚(切),广木香(后下)5g,砂仁(后下)5g,柿蒂15g,陈皮5g,灶心土30g(如无灶心土,可用赤石脂代)。
功效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脾胃虚弱之妊娠呕吐,症见孕妇呈现面色萎黄,肢体疲乏,口淡,呕吐痰涎,舌淡,苔白,脉细滑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来源 罗颂平等.罗元恺妇科经验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4~95
4.山萸乌梅汤(杨仲书)
组成 山萸肉10g,乌梅肉10g,怀山药10g,麦门冬10g,天门冬10g,炒杜仲10g,炒阿胶10g,菟丝子6g,炒砂仁6g。
功效 酸收,滋阴,养血,补肾,安胎气。适用于妊娠剧吐,症见妊娠后恶心,呕吐清水或酸苦水,不思饮食,腰腹酸痛,头晕,四肢乏力等症。
用法 水煎,每日1剂,分2次口服。
来源 杨思澍主编.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541~1548
5.旋覆代赭汤
组成 旋覆花(包煎)9g,代赭石12g,制半夏12g,茯苓12g,生姜4片。
功效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适用于妊娠剧吐兼有胸胁满闷,嗳气叹息,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口渴喜喝冷饮,大便秘,小便黄赤者。注意:胃虚加党参15g,白术9g,陈皮9g;肝热型加白芍12g,生地12g,黄芩9g,柴胡6g。
用法 水煎,每日1剂,分2次口服。
来源 李月芳等.中医杂志.1994,35(11):672
先兆流产用药" class="reference-link">先兆流产用药
西 药
处方1 针对病因治疗
(1)针对黄体功能不足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黄体酮注射液10~20mg 肌注 1次/日 待症状消失后5~7天停用。
绒促性素(绒膜激素、普罗兰、安胎素) 肌注 1000U/次 1次/日。
或2000U/次 1次/隔日,可用至怀孕到第9~10周左右。注意:过敏体征者慎用。
(2)针对甲状腺功能低下者
甲状腺素片 口服 0.03~0.06g/次 1~2次/日 注意: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针对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罗红霉素胶囊(片) 口服 150mg/次 2次/日。
处方2 对症治疗
(1)止痛
早期先兆流产者可选用以下药物:
黄体酮注射液 肌注 10~20mg/次 1次/日或1次/隔日。
多力玛(烯丙雌醇片) 口服 5~10mg/次 2~3次/日 7天为1个疗程(或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剂量) 注意:严重肝功能障碍,Dubin-Johson和Rotor综合征,既往病史中有过妊娠疱疹或妊娠毒血症患者禁忌。
维生素E胶丸(片) 口服 10~100mg/次 2~3次/日。
晚期先兆流产者可选用以下药物:
25%硫酸镁3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0mL 静脉滴注(每小时2g的速度) 1次/日 如有明显下腹阵痛应同时予以25%硫酸镁10~15mL,加入20mL静脉推注,然后再用25%硫酸镁30~60mL,加入5%葡萄糖1000mL静脉缓慢滴入。注意: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膝反射(存在),尿量(每小时不少于25mL)及呼吸(每分钟不少于16次)。
(2)止血
卡巴克络注射液(安络血,肾上腺色腙) 肌注 5mg/次 3次/日(注意少数孕妇出现肺水肿)。
维生素 K3注射液(亚硫酸氢钠甲萘醌) 肌注 2~4mg/次 1次/日(注意孕妇用药的安全性尚不明确,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酚磺乙胺(止血敏,羟苯磺乙胺) 口服 0.5~1.0g/次 2次/日。
中成药
1.保胎丸 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养血固肾安胎。适用于先兆流产,证属气血不足,脾肾两虚型,症见孕妇自觉神疲体倦,腰肢酸软沉重,腹部隐痛,小腹坠胀,或阴道有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薄,伴有面色白,心慌,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注意忌劳伤。
2.安胎丸 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下。补血益气,清热安胎。适用于气血不足型的先兆流产,症见妊娠阴道下血,或腰及小腹坠胀,或面色淡黄,不思饮食,神疲乏力,或白带过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注意:脾虚有湿,大便溏薄者慎用。
3.参茸白凤丸 口服,每次1丸,每日1次,温开水送服。益气补血,调经安胎。适用于气血虚弱型先兆流产,症见妊娠期小腹隐痛或下坠感,腰酸,神疲乏力,阴道流血量少,色淡,时下时止,淋漓不断,神疲乏力,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数者。
4.孕康口服液 早、中、晚空腹口服,每次20mL,每日3次。一般2周为1个疗程。健脾固肾,养血安胎。适用于先兆流产,属肾虚型和气血两虚型,症见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薄,腰膝酸软,或小腹疼痛,并伴有下坠感,面色白,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无力。
5.妇康宝煎膏 口服,每次15~20g,每日2次。补血调经,止血安胎。适用于先兆流产属脾肾阳虚,见阴道流血少量或量较多,色淡或黯红,夹有血块,或兼有腰酸痛或有凉感,小腹隐痛。
中药单方
1.红参汤 选用中低档红参15g,水煎取汁,分3~5天服,并注意卧床休息,稳定情绪,禁止性生活。适用于气血两虚型先兆流产。
2.金樱子根 选用金樱子根30g,水煎取汁,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先兆流产。
3.苎麻根汤 取苎麻根适量(20~30g),水煎取汁口服,用于血热型先兆流产。
4.独圣汤 当归9g 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胎前腹痛。
5.天门冬汤 天门冬(连皮)50克,红糖适量。将天门冬洗净后,加水约1000mL,煎取500mL,加入红糖,烧沸,日1次温服,连服数日。本方适用于血热所致的胎漏、胎动不安。
中药复方
1.寿胎丸合四君子汤加减
组成 菟丝子25~35g,桑寄生15g,续断15g,党参25~30g,白术15~25g,荆芥炭6~12g,首乌30g,阿胶(烊化冲服)12g。
功效 补肾,健脾,固气。适用于肾虚型先兆流产,症见妊娠期间阴道少量下血,色淡质稀;或妊娠期间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大便和,舌淡苔白,脉沉滑无力者。
用法 水煎取汁,每剂分2次口服,每日2次。
来源 罗颂平等.罗元恺妇科经验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0
2.固冲安胎汤(胥受天)
用法 龟甲15g(先煎),菟丝子10g,黄芪10g,熟地10g,黄芩5g,白术6g,阿胶10g(烊化),旱莲草10g,苎麻根10g,桑寄生12g。
功效 补气养血,益肾固冲安胎。适用于气血两虚、冲任不固型先兆流产,症见妊娠期间出现少量阴道流血,色淡红,质稀,神疲倦怠乏力,或有头晕,面色淡白或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者。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口服。
来源 胥京生.胥受天老中医治疗先兆流产经验.辽宁中医杂志,1982,(9):37
3.生麦安胎饮(宋光济)
组成 生地12g,麦冬6g,续断9g,黄芩6g,桑寄生9g,苎麻根12g,甘草3g。
功效 养阴清热,止血安胎。适用于阴虚内热之先兆流产见妊娠期间阴道流血色鲜红或深红,质黏稠,小腹胀痛,或伴有腰酸,面赤,口干渴,心烦不安,自觉内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口服。
来源 丛春雨.近现代二十五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17~120。
4.寿胎丸加减(杨宗孟)
组成 竹茹15g,桑叶15g,丝瓜络15g,生地20g,白芍25g,白术15g,黄芩15g,甘草10g,桑寄生25g,菟丝子20g,当归10g,乌梅15g,炒地榆50g,阿胶(烊化)15g。
功效 清热止血,补肾安胎。用于肾虚血热型先兆流产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红或淡褐,质黏,小腹胀坠,腰酸痛,兼咽干口燥,或心烦潮热,便结尿黄,舌黯红,尖赤,苔薄黄或无苔,脉细数兼滑者。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口服。
来源 张新宽等.杨宗孟辨治先兆流产的经验.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788~789
5.固肾安胎饮
组成 续断30g,党参30g,菟丝子15g,桑寄生15g,杜仲12~15g,白术9g,阿胶(烊化)10g,香附9g。
功效 补肾健脾,固冲安胎。适用于先兆流产见怀孕期间出现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小腹疼痛,伴有下坠感,恶心纳差,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滑者。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口服。
来源 刘静君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7(5):33
孕期感冒用药" class="reference-link">孕期感冒用药
西 药
处方1 针对孕期感冒,病情较轻者,目前一般不主张用药治疗。
维生素C片 口服 100mg/次 3~4次/日。
处方2 如果并发感染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相对安全的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如:
(1)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青霉素钠800万U 静脉滴注 1次/日。
(2)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氧哌嗪青霉素4.0g 静脉滴注 2次/日。
(3)苯唑青霉素(新青霉素Ⅱ、苯唑西林钠、苯唑青霉素钠) 肌注 0.5~1.0g/次 1次/4~6小时或口服 0.5~1g/次 4~6次/日。
(4)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阿莫仙、阿莫灵、弗莱莫星) 口服 0.25g/次 3~4次/日(感染轻者) 或口服 0.5~1g/次 3~4次/日(较重感染)。
(5)头孢氨苄(苯甘孢霉素,先锋霉素Ⅳ) 空腹服用 1~2g/日 分3~4次服用。
中成药
1.孕妇清火丸 口服,每次4~6g,每日2次。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安胎。适用于妊娠期间外感风热型感冒,见身热口干,胸腹灼热,或口舌生疮,咽痛,或大便秘,小便黄赤,舌质淡,苔黄,脉浮数。
2.板蓝根冲剂 温开水冲服,每次15g(每袋15g),每日2~3次,重症加倍。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要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性肝炎等属温热毒邪所致者。症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舌质红,苔黄脉数等症。
3.桑菊感冒片 口服,每次4~6片,每日2~3次。疏散风热宣肺。适用于外感风热之流行性感冒等,症见发热重,恶寒轻或不恶寒,咳嗽咽痛,口干,舌质淡,苔黄,脉浮数。
4.正柴胡饮颗粒(冲剂) 开水冲服,含糖颗粒每次10g,每日3次。无糖颗粒每次3g,每日3次。发散风寒,解热止痛。适用于妊娠期间外感风寒型感冒,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等,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注意:服用本药后极个别患者服后出现胃部不适感,停药后即可消失。
5.感冒清热口服液(冲剂) 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冲剂:每次1袋,每日2次。疏风散寒,解表清热。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之风寒感冒等见头痛发热,恶寒,周身酸痛无力,鼻流清涕,咽干咳嗽,口苦,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中药单方
1.苏叶梗汤 苏叶梗15g,红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2次。适用于风寒感冒。
2.板蓝根汁 板蓝根15~20g,红糖适量,水煎服,代茶饮,适用于妊娠期外感。
3.葱白 葱白5g水煎取汁后趁热服用,同时,加盖衣被以发汗,主治外感风寒,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无汗者。
4.姜糖水 取生姜15~30g,红糖20g,将生姜洗净切片后捣烂,水煎取汁代茶饮,每次服50~100mL。适用于外感风寒,症见畏寒、头痛、鼻塞流涕者。
5.芦根汤 芦根30g,水煎取汁,代茶饮,可用于治疗妊娠感冒。
中药复方
1.桑菊饮加减
组成 桑叶10g,菊花10g,连翘10g,杏仁10g,芦根10g,牛蒡子10g,桔梗10g,甘草3g。
功效 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适用于外感风热型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咽红,咳嗽有痰而稠,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滑略数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来源 李祥云主编.实用妇科中西医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43.
2.银菊汤
组成 生石膏24g(先煎),龙胆草6g,焦栀子9g,桑枝12g,桑叶12g,鲜芦根30g,竹茹15g,全瓜蒌24g,薄荷4.5g(后下),地骨皮9g,银花12g,菊花9g,苏叶3g,知母9g,鲜荷叶1个,僵蚕6g,旋覆花4.5g(包煎),代赭石4.5g(先煎)。
功效 辛凉解表,清里泄热。适用于妊娠外感,妊娠期间,出现寒热头痛,周身不适,口渴喜饮,大便秘,脉滑实而数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来源 黄宗荣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82(《孔伯华医集》方)
3.紫苏饮加减
组成 紫苏10g,陈皮6g,当归6g,白芍8g,川芎3g,党参8g,甘草3g,荆芥8g。
功效 辛温解肌,佐以安胎。适用于妊娠期风寒感冒,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有汗或无汗,或喉痒咳嗽,鼻塞声重,舌淡润,苔薄白,脉浮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来源 刘兰芳等主编.妇科三百证.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0
4.银翘散加减
组成 银花12g,连翘12g,桔梗9g,淡竹叶12g,芦根12g,炒牛蒡12g,炒荆芥9g,姜淡芩9g,大青叶12g,鱼腥草12g,生地12g,生甘草6g。
功效 辛凉解表,清热安胎。适用于妊娠感冒,症见发热恶寒,咽痛口干,汗出不爽,咳嗽痰黄,舌质偏红,苔薄微黄腻,脉浮滑数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早晚口服。
来源 乐秀福主编.妇科名医证治精华.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150。
5.黄芩白术汤加味
组成 黄芩6g,白术10g,苏叶10g,生姜3片,薏苡仁10g。
功效 祛湿安胎。适用于治疗中湿型妊娠感冒,症见发热,骨节酸痛,头身重,鼻塞,舌体胖嫩,脉沉濡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来源 刘兰芳等主编.妇科三百证.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1
新生儿黄疸用药" class="reference-link">新生儿黄疸用药
西 药
处方1
10% 葡萄糖20mL,静脉点滴。
处方2
25% 血清白蛋白3g,静脉点滴。
处方3
苯巴比妥,口服,每次5mg,3次/日。
中成药
1.茵栀黄注射液 5~10mL加入5%~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清热解毒,渗湿退黄,用于湿热胎黄早期。
![]() | ![]() |
2.茵陈五苓丸 每次3g,煎水灌肠,1日1~2次。清湿热,利小便。用于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
3.二妙丸 每次3g,1日2次。燥湿清热。用于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
4.黄疸茵陈冲剂 每次4g,1日2次。清热利湿,退黄疸。用于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
5.甘露消毒丹 每次4g,1日3次。利湿化浊,清热解毒。用于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
中药单方
1.黄柏汤 黄柏30g 煎水去渣,温水洗浴,1日1~2次。适用于湿热熏蒸型新生儿黄疸。
2.益母草汤 益母草30g,煎浓汁。随时饮,可连用5~6天。适用于湿热熏蒸型新生儿黄疸。
3.茵陈汤 茵陈20g,水煎服。1日1~2次。适用于湿热熏蒸型。
4.栀子汤 栀子15g,水煎服。每次5~10mL,日3次,适用于湿热熏蒸型新生儿黄疸。
5.虎杖汤 虎杖30g,加水煎浓汁,每次5~10mL,日3次,用于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
中药复方
1.茵陈丹参汤
组成 茵陈5g,丹参5g,车前子5g,甘草3g。
功效 清热活血,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重蒸型新生儿黄疸。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来源 郑爱青.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1997.8
2.利湿消黄汤
组成 茵陈5g,栀子5g,制大黄3g,白茅根5g,茯苓5g,泽泻5g,车前子5g。
功效 利湿退黄,清热渗湿。
主治 湿热重蒸型新生儿黄疸。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来源 刘喜红.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1998.9
3.三金去黄汤
组成 金银花5g,金钱草5g,郁金5g,茵陈5g,黄连3g,黄柏5g,枳壳5g,白毛藤(茄科)3g,栀子2g。
功效 清热利胆,除湿退黄。
主治 湿热重蒸型新生儿黄疸。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来源 窦亚文.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1998.9
4.茵陈大黄汤
组成 茵陈5g,郁金5g,金银花5g,甘草3g,败酱草5g,制大黄3g。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来源 周利军.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2000.10
5.茵陈活血汤
组成 茵陈5g,大黄3g,栀子2g,当归5g,赤芍5g,桃仁3g,红花2g。
功效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主治 胎黄。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来源 倪菊秀.第八次全国中医儿科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8
湿疹用药" class="reference-link">湿疹用药
西 药
处方1
口服药可选用下列药物之一:
马来那敏,口服,2mg/次,2次/日。
赛庚啶,口服,1mg/次,2次/日。
处方2
外用药可选用下列药物之一:
氟氢松霜,外用,涂擦患处,3次/日。
0.5%新霉素溶液,外用,患处湿敷,2次/日。
![]() | ![]() |
中成药
1.三妙丸 每次2~4g ,每日2次。燥湿清热。用于急性或亚急性湿疹。
2.防风通圣丸 每次1g ,每日2次。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慢性湿疹。
3.炉甘石洗剂 外涂。止痒。用于婴儿湿疹。
4.龙胆泻肝丸 每次1丸,每日3次。清肝胆,利湿热。用于湿热型湿疹各期。
5.石珍散 外扑,日3次。清热泻火,燥湿止痒。用于婴儿湿疹。
中药单方
1.蛇床末 蛇床子70g,研细末,凡士林100g调成膏,敷于患处。用于湿疹急性期。
2.二黄末 青黛、滑石粉、黄柏各15g,冰片9g。共研细末,用麻油调糊状,外涂患处,1日3次。治疗急性湿疹有良效。
3.吴茱萸末 吴茱萸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10%软膏,外涂。用于湿疹慢性期。
4.五倍子末 五倍子,炒黄,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10%~15%软膏,外涂。用于婴儿湿疹。
5.杨树皮煎 枫杨树皮60g,水煎,洗患处。用于婴儿湿疹。
中药复方
1.黄矾散
组成 大黄30g,白矾15g。
功效 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 | ![]() |
主治 婴儿湿疹。
用法 共研细末,香油调敷患处。
来源 董秀芝.第五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1990.5,
2.湿疹消
组成 白矾30g,炉甘石30g,密陀僧30g,海螵蛸30g,黄柏20g,冰片20g。
功效 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主治 小儿湿疹。
用法 共为细末,取散适量,麻油调敷患处。
来源 张兆湘.第五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1990.5,南京。
3.清热导滞方
组成 葫芦茶5g,连翘5g,麦芽5g,半夏3g,枳壳5g,竹叶5g。
功效 清热利湿,理气导滞。
主治 婴儿湿疹。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来源 朱小燕.第一次全国中医儿科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1994.10
上呼吸道感染用药" class="reference-link">上呼吸道感染用药
西 药
处方1
适用于鼻炎。
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滴鼻,2~3滴,每日3次(新生儿及2~3个月幼婴用0.5%浓度)。
处方2
适用于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青霉素G:每次320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滴,1日2次。
处方3
可选用下列药物之一:
(1)头孢拉定:每次0.5~1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滴,1日2次。适用于急性喉炎。
(2)头孢曲松钠:每次2~4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
处方4
阿奇霉素:0.15g,稀释后加入1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支原体感染者。
处方5
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伴有发热者。
瑞芝清冲剂(尼美舒利颗粒):热时服25mg。
中成药
1.复方瓜子金冲剂 口服。1次5g,1日3次,开水冲服。清热利咽,散结止痛,祛痰止咳。用于风热袭肺或痰热壅肺所致的咽部红肿、咽痛、发热、咳嗽;急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发作及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2.正柴胡饮颗粒 口服。每次1~3g,每日3次。表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初起: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3.小儿风热清口服液 口服。0~3岁,1次10~20mL;3~6岁,1次20~40mL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止咳利咽。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发热,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咽喉红肿疼痛。
4.新雪丹颗粒剂 口服。每次1/4~1瓶,每日2次。镇痉开窍、清热解毒,专治小儿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
5.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 口服。1~3岁,每次5mL,每日3次。适用于小儿急性咽炎,喉炎,发热不退,咽喉咽痛,咳嗽口渴,舌质红赤,苔黄腻等症状。
中药单方
1.苍耳子汤 苍耳子2g,水煎服。适用于风寒感冒鼻塞流清涕者。
2.豆豉汤 淡豆豉5g,水煎,代茶饮。取微汗。适用于风寒感冒。
3.生姜汤 生姜2g,水煎热服,取微汗。适用于风寒感冒。
4.银花汤 银花5g,水煎服。适用于风热感冒。
5.金灯汤 挂金灯5g,水煎服。适用于风热感冒。
中药复方
1.抗病毒口服液
组成 石膏5g,知母5g,板蓝根5g,芦根5g,生地黄5g,石菖蒲5g,连翘5g,藿香3g,郁金3g。
功效 清热泻火,抗毒凉血。
主治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用法 水煎2次取汁温服,每次5mL,1天3次。
来源 彭兆麟方(武汉市儿童医院)。
2.解毒退热汤
组成 柴胡5g,黄芩5g,重楼5g,青蒿5g,紫草2g,生石膏5g,紫荆皮5g,菊花5g。
功效 清热解毒,利咽退热。
主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 水煎2次取汁温服,1日3次。
来源 王烈方(长春中医药大学)。
3.清温解毒散
组成 水牛角5g,珍珠粉5g,黄芩5g,栀子2g,板蓝根5g,金银花5g,猪胆酸1g,牛胆酸1g。
功效 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主治 小儿呼吸道感染。
用法 制成散剂,每日1g,分3次口服。
来源 谢昭亮等.第三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1987.12,潍坊
4.舒感合剂
组成 麻黄2g,紫苏叶5g,防风5g,白芷5g,青蒿5g,藿香5g,玄参5g,沙参5g。
功效 解表疏风,养阴清热。
主治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 水煎2次取汁温服,1日3次。
来源 文仲渝.第十四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11
5.金翘解热汤
组成 金银花5g,连翘5g,石膏5g,玄参5g,薄荷3g,荆芥5g,蝉蜕5g,黄连2g,山楂5g,神曲5g,芦根5g,大黄1g,甘草2g(若见咳嗽加杏仁2g,紫苏叶5g,痰多加半夏2g,莱菔子5g;重者加紫雪丹)。
功效 表里双解,退热清咽。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 水煎2次取汁温服,1日3次。
来源 王业辉.第一次全国中医儿科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1994.10
气管支气管炎用药" class="reference-link">气管支气管炎用药
西 药
处方1
青霉素类可选用下列药物之一:
美洛西林:口服,每次0.2g,每日3次。
阿莫西林:口服,每次0.2g,每日3次。
处方2
头孢菌素类可选用下列药物之一:
头孢克洛:口服,每次0.2g,每日3次。
头孢氨苄:口服,每次0.2g,每日3次。
头孢拉定:口服,每次0.125g,每日3次。
处方3
大环内酯类可选用下列药物之一:
红霉素:口服,每次0.125g,每日3次。
罗红霉素:口服,每次0.125g,每日3次。
处方4
适用于痰多者。
盐酸氨溴索,每日3次,每次半支,缓慢静滴。
处方5
适用于哮喘性支气管炎。
地塞米松4mg,缓慢静滴。
中成药
1.橘红痰咳液 口服,每次5mL,每日3次。理气祛痰,润肺止咳。用于感冒、支气管炎、咽喉炎引起的痰多咳嗽、气喘等症。
2.急支糖浆 口服,儿童1岁以内1次5mL,1~3岁1次7mL,每日3次。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治疗感冒后咳嗽、支气管炎咳嗽。
3.儿童清肺口服液 口服,每次5mL,每日3次。清肺,化痰,止咳。用于面赤身热,咳嗽,痰多,咽痛。
4.小儿白贝止咳糖浆 口服,6个月以内,1次1~5mL;7~12个月,1次5~15mL;1~3岁,1次20mL;3~6岁,1次20~25mL。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用于痰火壅肺,咳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胁胀痛,以及火热灼肺,痰阻气道所致咳嗽。
5.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口服,1~3岁每次10mL,1日3次。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用于热邪犯于肺卫所致发热汗出,微恶风寒,咳嗽,痰黄,或兼喘息,口干而渴。
中药单方
1.白屈菜汤 白屈菜5g,水煎服。适用于各型咳嗽。
2.陈皮汤 陈皮5g,水煎服。适用于各型咳嗽。
3.川贝汤 川贝母3g,水煎服。适用于各型咳嗽。
4.木蝴蝶汤 木蝴蝶5g,水煎服。适用于肺燥型咳嗽。
5.鱼腥草汤 鱼腥草6g,水煎服。治疗新生儿支气管炎。
中药复方
1.清肺化痰汤
组成 桑白皮5g,杏仁2g,桃仁2g,当归5g,丹皮5g,鱼腥草5g,金银花5g,黄芩5g,百部5g,葶苈子2g。
功效 清肺止咳,化痰理气。
主治 急性支气管炎。
用法 水煎2次取汁温服,1日3次。
来源 杜建新.第一次全国中医儿科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1994.10
2.利痰散
组成 胆南星、陈皮、枳壳、大黄、牵牛子、皂荚各等份。
功效 利痰顺气,导滞止咳。
主治 小儿支气管炎。
用法 上药等量等份,研细末,每包含2g。每服1包,1日2~3次。
来源 钱晓萍.第十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1996.6
3.镇咳灵口服液
组成 麻黄、射干、杏仁、黄芩、桔梗等。
功效 镇咳祛痰,清热宣肺。
主治 支气管炎。
用法 每瓶10mL,3岁者,每次10mL。1日3次。
来源 时毓民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4.理肺化痰汤
组成 麻黄2g,干姜2g,细辛1g,半夏2g,五味子2g,葶苈子2g,杏仁2g。
功效 温肺化饮,理气止咳。
主治 支气管炎(寒温夹杂证)。
用法 水煎2次取汁温服,1日3次。
来源 郭永新.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1998.9
5.小儿哮咳喘
组成 麻黄2g,地龙5g,射干5g,苦参2g,黄芩5g,白鲜皮5g。
功效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 喘息性支气管炎(幼儿哮喘)。
用法 上药研细末,每粒含生药0.25g,每次2粒,1日3次。
来源 王烈方(长春中医药大学)。
肺炎用药" class="reference-link">肺炎用药
西 药
处方1
青霉素类可选用下列药物之一:
青霉素160万U,加入5%葡萄糖100mL静滴,1日2次。适用于肺炎链球菌。
苯唑西林0.5g,加入5%葡萄糖100mL 静滴,1日2次。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氨苄西林0.5g,肌注,1日2次。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处方2
头孢菌素类可选用下列药物之一:
头孢曲松钠0.25g,加入5%葡萄糖40mL静滴,1日2次。适用于克雷伯菌肺炎。
头孢呋辛0.5g,加入5%葡萄糖40mL静滴,1日2次。适用于克雷伯菌肺炎。
头孢他啶0.1g,加入5%葡萄糖20mL静滴,1日2次。适用于大肠埃希菌肺炎。
头孢哌酮0.25g,加入5%葡萄糖40mL静点,1日2次。适用于绿脓假单胞菌肺炎。
处方3
大环内酯类可选用下列药物之一:
红霉素0.125g,口服,1日3次。适用于军团菌肺炎。
罗红霉素50mg,口服,1日3次。适用于衣原体肺炎。
红霉素0.25g,口服,1日3次。适用于支原体肺炎。
处方4
抗病毒类
利巴韦林0.15g,加入5%葡萄糖100mL静滴,1日1次。适用于病毒性肺炎。
处方5
对乙酰氨基酚栓剂,0.3g灌肠。适用于高热者。
中成药
1.猴枣散 口服,每次0.15~0.3g,1日2次.温开水送服。清热化痰,镇惊开窍。主治痰热型中毒性肺炎,呼吸道急性感染、小儿惊风。
2.贝羚散(胶囊) 口服,2岁以下,1次0.3g;3~5岁,1次0.45g。清热豁痰平喘。主治小儿支气管肺炎,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
3.牛黄蛇胆川贝液 口服,每次2~4mL,1日3次。清热,化痰,止咳。主治痰热蕴肺之证,常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4.小儿肺热平 口服,6个月内0.125~0.25g;7~12个月0.25~0.375g;1~2岁0.375~1g;3岁以上1~2g。1日3~4次。清肺解热,抗毒消炎,镇咳止哮,平喘化痰。适用于婴儿期所患的肺炎。
5.肺热咳喘口服液 口服,每次2.5~5mL,1日3次。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小儿肺炎急性期。
中药单方
1.椒草汤 石椒草1000g,加水3000mL~4000mL,煎至1000mL,滤液加防腐剂置冰箱内保存。每次服5mL,每日3次。
2.虎杖汤 虎杖根鲜品1000g,或干品500g。洗净切片,加水5000mL,煎至1000mL,日服2~3次,每次10~15mL,见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好转即酌情减量,至肺部炎症完全吸收时停药。
3.川贝粉 川贝5g研末,和蜂蜜10g调匀,分2次冲服。
4.鱼腥草汤 鱼腥草、大青叶各5g,水煎服。
5.葶苈子汤 葶苈子5g,大红枣5枚,水煎服。
中药复方
1.止咳平喘方
组成 麻黄2g,生石膏5g,甜葶苈4g,瓜蒌5g,杏仁3g,苏子5g,苏叶5g,浙贝母5g,莱菔子5g,半夏、生姜各3g,焦鸡内金5g,六一散6g。
功效 止咳化痰平喘。
主治 小儿肺炎热痰闭肺型。用法 水煎服,2日1剂,每日2次。
来源 瞿文楼方(建国初期温病学家)。
2.清肺化痰方
组成 生麻黄2g,生石膏5g(先煎),金银花、连翘、杏仁各3g,生甘草3g,炒葶苈子2g,天竺黄5g,瓜蒌皮5g,玄参5g。
功效 清肺化痰。
主治 小儿肺炎内蕴痰浊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来源 马莲湘方(浙江中医学院)。
3.肺炎方
组成 黄连2g,黄芩5g,干姜1g,半夏2g,枳壳、川郁金各5g,莱菔子3g。
功效 清热解毒,化痰。
主治 小儿肺炎痰热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服3次。
来源 刘弼臣方(北京中医药大学)。
4.肺炎系列方
组成 寒型:宣肺止喘汤 麻黄3g,苦杏仁3g,甘草3g,紫苏子5g,款冬花5g,半夏3g。
热型:清肺止喘汤,黄芩5g,葶苈子3g,紫苏子5g,瓜蒌3g,石膏5g,前胡5g,射干5g。
实型:泻肺止喘汤 紫苏子5g,降香2g,紫草2g,寒水石3g,连翘5g,桑白皮5g。
虚型:补肺止喘汤 黄芪5g,党参5g,玉竹5g,五味子3g,紫菀5g,北沙参5g,百合5g,麦冬5g。
功效 宣肺止喘,清肺止喘,泻肺止喘,补肺止喘。
主治 各型肺炎。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服3次。
来源 王烈方(长春中医药大学)。
5.宣肺解毒汤
组成 麻黄3g,石膏5g,连翘5g,金银花5g,杏仁3g,甘草2g。
功效 宣肺解毒。
主治 小儿肺炎,热毒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服3次。
来源 玉振熹方( 广西中医学院 )。
腹泻用药" class="reference-link">腹泻用药
西 药
处方1
适用于细菌性肠炎。
呋喃唑酮,口服,儿童按每日5~10mg/kg,分4次服用(新生儿禁用)。
处方2
适用于病毒性肠炎。
思密达,口服,每次1g,1日3次。
利巴韦林口服液,口服,每次75mg,1日3次。
处方3
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病。
乳酶生,口服,每次0.3g,1日3次。
培菲康胶囊,口服,每次2粒,1日3次。
处方4
适用于感染性肠炎。
黄连素,口服,每次1/3片,1日3次。
处方5
适用于真菌性肠炎。
制霉菌素,25万U口服,1日3次。
中成药
1.保儿安颗粒 温水冲服,1岁小儿1次2.5g;2~3周岁1次5g,1日2次。健脾消滞,利湿止泻,清热除烦,驱虫治积。用于食滞及虫积所致的厌食消瘦,胸腹胀闷,泄泻腹痛,夜睡不宁,磨牙咬指等。
2.白苓健脾颗粒 温水冲服,小儿小于1岁,1次5g(半袋),1日2次;1至5岁,1次10g(1袋),1日2次。健脾益胃,理气化滞。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厌食,面黄肌瘦及锌、铁元素缺乏等症。
3.儿宝颗粒(适贝高) 温水冲服,1~3岁1次5g。健脾益气,生津开胃。用于小儿面黄体弱,纳呆厌食,脾虚久泻,精神不振,口干燥渴,盗汗。
4.双苓止泻口服液 1岁以下,每次3~5mL;1~3岁,每次5~7mL,1日3次口服。清热化湿,健脾止泻。用于湿热内蕴,脾虚失健所致的小儿腹泻,可伴有发热、腹痛、口渴、尿少。
5.小儿肠胃康颗粒 温水冲服,1次1~2袋,1日3次。清热平肝,调理脾胃。用于小儿营养紊乱所引起的食欲不振,面色无华,精神烦扰,夜寝哭啼,腹泻腹胀。
中药单方
1.薏苡粥 薏苡仁、饭锅巴(以焦黄黑色为佳)各20g,加清水适量同煮,待苡仁煮熟即成稀粥。每日3次,连服l~2天。煮时不放油盐。
2.山楂饮 生山楂10~20g,水煎加食糖适量,饮汁。
3.艾叶汤 野艾50~100g,洗净后切碎,加水1500~2000mL,煎煮后过滤去滓取汁,趁热置脚盆内熏洗两足,每次以10~15分钟为宜。水冷可再加热重复熏洗,一般每日3~5次。煎水洗足。
4.番薯藤饮 番薯藤10~20g,加盐少许炒焦,冲水服。用于急性腹泻。
5.白术粥 白术20g,加入小米煮熟成粥。每日3次,连服l~2天。适用于脾虚泻。
中药复方
1.解毒利湿汤
组成 葛根5g,黄连1g,乌梅5g,白术5g,茯苓5g,车前子5g,甘草3g。
功效 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主治 轮状病毒性肠炎。
用法 水煎服。
来源 李贵方(北京友谊医院)。
2.壳苓汤
组成 罂粟壳1g,茯苓皮5g,白术5g,陈皮5g,诃子3g,薏苡仁5g。
功效 健脾止泻。
主治 小儿脾虚久泻。
用法 水煎服。
来源 王烈方(长春中医药大学)。
3.肠炎灵
组成 葛根5g,黄芩5g,茯苓5g,木香2g,白芍5g,厚朴5g,竹茹5g,甘草2g。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主治 轮状病毒性肠炎。
用法 水煎服。
来源 王静轩等.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1990.9,桂林。
4.利湿和胃汤
组成 猪苓3g,茯苓5g,泽泻5g,苍术5g,白术5g,桂枝3g,半夏3g,陈皮5g,甘草2g。
功效 行气利水,祛湿和胃。
主治 病毒性肠炎。
用法 水煎服。
来源 储风等.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1986.9,苏州。
5.双解利湿泻
组成 葛根5g,黄芩5g,黄连2g,泽泻5g,甘草2g,木香2g。
功效 解表清里,利湿止泻。
主治 急性腹泻。
用法 水煎服。
来源 叶孝礼方(福建省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