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辟东北航线

    经过众多欧洲航海家、探险家的艰辛跋涉探索,到了16世纪中期,从欧洲通往美洲的海上“新航路”有了两条:一条是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再折向东北航行;另一条是自欧洲西海岸驶入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绕过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再向西穿过浩渺的太平洋。

    “新航路”的开辟确实给唯利是图的欧洲殖民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也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但是,海上变幻莫测,有时风平浪静,温顺恬静,霎时间又乌云满天,波涛滚滚。船只随时都有倾覆和触礁沉没的危险。同时,凶猛的海盗出没无常,给航海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新辟的两条航路又都要远涉重洋。当时的船只和航海设备都很落后,进行这种远洋航行可真是极其艰难和危险。而拥有强大海上势力的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达成的海上默契又迫使其他国家不得不寻找另外的通往远东地区的航线。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海上捷径呢?英国与丹麦的航海家把敏锐的目光落在了北冰洋上,他们想要穿过北冰洋到达亚洲北部和美洲。于是,寻辟东北航线的战幕拉开了。

    休·威洛比爵士和理查德·钱塞勒首当探险者,他俩携带着英国国王爱德华六世致东部各国君主的信函,率领一支探险队,于1553年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扬帆出征。航途中,他们遭遇了一场大风暴,海上雨雾蒙蒙,对面难见人影,两艘航船迷失了方向。钱塞勒所率领的帆船随风漂泊,后来到达了一个大海湾,当地居民告诉他们这个国家是俄罗斯。由于所带物质粮食的匮乏,钱塞勒被迫放弃帆船,改走陆路,穿过俄罗斯中部疆土到达莫斯科。随后,他返回英国。虽然,钱塞勒的这次首航对于开辟东北航线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他带回来的大量关于俄国各方面的资料却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休·威洛比爵士和理查德·钱塞勒打响了开辟东北航线的第一炮,尽管这一炮并未如愿以偿地击中目标,但是却引起了热衷于探险事业的勇士的注意。1584年,一位在俄国公司供职的英国雇员发现了鄂毕河的人海口,他的发现又给开辟东北航线带来了一线希望。

    荷兰人对开辟东北航线比英国人更有信心。威廉·巴伦支雄心勃勃地想沿着这条尚未发现的航线航行到美丽富饶的中国。他于1596年,亲自率领一支探险船向北极进发了。

    巴伦支是一个智勇兼备的人,他注意吸取过去的探险家因浮冰阻隔航船而导致失败的教训,并总结自己过去两次北航的经验,决定避开茫茫冰海和层层冰山的阻隔,绕道从格陵兰东部海域北上,去探求新的航路。

    船队顺利地驶入了北极海域。

    航途中,巴伦支一行人发现了一个层峦叠嶂、荒凉萧瑟的群岛。巴伦支当时就把这群岛命名为“斯匹次卑尔根”意思是“尖削的山地”。这个群岛也就是现在北冰洋地图上所标注的斯瓦巴德群岛。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周围宽阔的海域,由于受北上的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北极地区少有的不冻海。在这片海区里,生物世界显得异常热闹。庞大的海鲸怡然畅游,海象成群结队地栖息在寒冷的海滩或浮冰上,小海豹围绕着母豹追逐嬉戏。探险队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地区,见到这充满生机的地方,人人精神振奋,忘却了旅途的疲惫,继续北上。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船队内部发生了争执,一艘船脱离队伍驶回了荷兰。当主体船队在1597年到达新地岛北部的海域时,航船被无情的海水围困了。就在这一带,巴伦支和船员们挨过了两个严冬,他们千方百计地想使航船摆脱海水的禁锢,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在无可奈何时,他们放弃了继续北上的念头,登上浮冰,踏上了归途。

    归途中,寒冷、饥饿、疲倦甚至死亡严重地威胁着这群落魄者,人员相继失散。最后,巴伦支也不幸长眠于冰雪之中。

    300年以后,人们在北极探险中,无意间发现了巴伦支探险队的部分遗物和日记。上面记载着他们这次探险的悲惨经过。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探险家,人们把他生前考察过的那个群岛,按照他的意思,命名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把群岛周围的海域称作“巴伦支海”。

    1607—1608年,英国人亨利·哈得逊两次从伦敦起航,去寻找北方航线,均以失败而告终。

    哈得逊先后到达格陵兰岛东岸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他的航船到达北纬80°23'时就成了强弩之末而再不能越雷池半步了。尽管如此,他创下的向北航行的纪录却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直到1773年J.C.菲普斯船长才比他向北多航行了40千米。

    巴伦支和哈得逊对于巴伦支海域丰富的水产资源的发现和描述,使欧洲各国的捕鲸船蜂拥而至。丹麦人在斯匹次卑尔根建立了一座捕鲸城。在捕鲸季节,各种与捕鲸有关的商业便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早期寻辟东北航线的探险均以失败告终,“人为未来生存,并为未来坚持不懈”。人们开始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是否相连?若彼此相连,合为一整块大陆,那么,北冰洋和太平洋就被彻底分开,无法相通。相反,如果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彼此分离,那么,北冰洋和太平洋之间就一定有水道相通,开辟北方航线就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任务落在了丹麦探险家维图斯·白令的肩上。

    18世纪初的俄国,正值彼得一世执政时期。他性情粗野,精力充沛,很富于理想。他很想使俄国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一跃而成为欧洲的强国。为此,他排除各种阻力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系列的改革。几十年的改革使沙俄强大起来,这个掠夺成性的大“北极熊”开始把贪婪的目光移向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和北美大陆。

    沙俄统治者独具慧眼,任命维图斯·白令组建探险队,寻辟东北航线,并对西伯利亚和俄国太平洋沿岸进行远征考察。

    具有超人胆识和能力的白令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使命,他立即着手组建一支探险队。

    在1725—1741年长达17年的北方探险年代里,白令经受了种种磨难与考验,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最后含冤埋骨于凄凉诡秘的狐狸岛。

    他的整个探险过程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自1725—1730年。1725年正月,白令率领探险队从彼得堡出发,经陆路穿越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到达沙俄疆域东端堪察加半岛。1728年春,探险队扬帆北上,顺利通过狭窄的白令海峡,驶入北冰洋。这时,整个洋面笼罩在烟雨和浓雾之中,远处只见白茫茫一片混沌,什么也看不见。在到达北纬67°18'线后,为防止航船被冻结在北冰洋上,白令决定返航。归途中,白令发现了阿拉斯加半岛以西的圣劳伦斯岛,但是由于漫天浓雾,使近在咫尺的北美大陆从他的眼皮底下溜走了。1729年9月他们返回堪察加半岛,按照沙皇的命令,白令对该半岛的东海岸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考察,获得了十分丰富的宝贵资料。翌年夏天,白令携带着这些资料,率领他的考察船返回彼得堡。这次航行使白令相信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之间隔着一条水域。

    然而这一发现并未给白令带来荣誉和幸福,相反迎接他的却是一连串的刁难质问。原来,当白令考察归来时,彼得大帝和继位的凯瑟琳一世都已相继去世,彼得大帝派白令重点考察新被俄国扩充的、数千千米的大西伯利亚却得不到新继位的彼得二世的承认。海军部的官员也极为轻视白令的考察,他们质问白令凭什么断定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为水域所隔开?彼得堡科学院里的一些想象力丰富的院士认为:在堪察加半岛外面应还有一大块他们称之为伽马大陆的陆地,并以此不切实际的空想作依据,质问白令为什么没有发现它。

    种种压力铺天盖地而来,然而刚强的白令并没有屈服。他坚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为了科学事业,他紧紧地抓住沙皇对外扩张的野心和权臣们的私欲心理,提出一项庞大的北方探险计划,这包括:找到一条同日本进行贸易的海上航线;证实是否存在一条通向北美大陆的通道;取道勒拿河和鄂毕河打通到俄国北方的交通线;并绘制西伯利亚极北地区的海岸线;考察北美沿岸。

    这项计划正如白令所料,它迎合了统治者的野心和私欲,很快就被批准了。为这次北极探险,进行了长达7年(1733—1740)的准备工作。

    庞大的探险队伍分批从圣彼得堡出发,沙皇政府对这个丹麦籍的外国人很不信任,派人牵制白令。这些人在彼得堡过惯了安闲舒适的生活,一面对白令提出苛刻的衣食住行条件;一面白眼讥讽他缺乏科学的头脑和远见。为了顾全大局,白令将这一切置之度外。

    在临近雅库次克这个荒凉的小村落的一段路上,探险队遇到很大困难。一路上,黑蝇嗡嗡扑面,咬得人无片刻安宁;四野苍茫,寒气逼人;大风呼叫,飞沙走石;沼泽满地,随时都有陷下去丢命的危险。

    探险队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雅库次克汇集休整。1738年夏,白令率领探险队继续东进,很快抵达西伯利亚沿海的鄂木次克。白令对两支探险队的人员作了调整,马丁·斯潘伯格率领一支探险队扬帆下海,去探索到日本的航线。白令则花了两年时间建造出两艘长达24米的木帆船:圣彼得号和圣保罗号。

    1740年,两艘船下海,正式的海上探险揭开了序幕。茫茫大海上,阿利克赛·奇里科夫所率的圣保罗号迷失了方向。途中遇到很多危险。最后,奇里科夫在船员的强大压力下,被迫返航堪察加半岛的阿瓦查湾。

    圣彼得号在白令的驾驭下,穿过浓雾,终于在1741年7月16日胜利驶到阿拉斯加海岸。直插云霄的圣厄来阿斯山银装素裹,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万道光芒。所有的船员都激动万分地跑上甲板,欢呼雀跃。长期渴望的目的地终于到了。

    可是,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的探险考查并非一帆风顺。很多队员由于缺乏淡水滋补患坏血病脱水致死。后来,在当地土著居民的帮助下,探险队才渡过了淡水危机。9月份的返航很不凑巧,海上屡起狂风,有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令人望而生畏;有时海上波浪滔天,船就像一个小木板似地被浪涛上下抛掷着。意外发生了。一天晚上,圣彼得号被狂风巨浪卷到一个荒凉的礁石岛上,搁浅了。岛上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沙石横飞,野狐悲鸣。身患坏血病的维图斯·白令躺在洞中,奄奄一息。冰凉的沙子盖住了他的大半个身子,他的伙伴们坚持帮他扒开身上的沙子,白令摇头拒绝,因为埋在沙里还是很暖和的。1741年12月8日晨,维图斯·白令,这位杰出的探险家,在荒凉的狐狸岛上默默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白令的探险考察报告由幸存者瓦克塞尔带回彼得堡,但报告并未引起重视。几十年后,一些西欧科学家在俄国海军部档案袋里发掘出了白令的报告,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白令领导的这次考察的真正价值和重大意义。他不仅开辟了一条从亚洲通向北美大陆的新航线,而且还绘制了俄国太平洋沿岸的部分地图。为后来者对这一地区的探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英国著名航海家库克对白令的业绩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人们为了纪念白令,把亚洲东北端和北美洲阿拉斯加之间的海峡称为白令海峡。

    至此,两个世纪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东北航线终于开辟出来了。白令的伟大业绩以及他的献身精神在人类探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现在,自俄罗斯西北部的摩尔曼斯克港,沿着亚欧大陆北部边缘北冰洋海域向东,穿越白令海峡,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参崴),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北冰洋航线,全长1万千米。它大大缩短了亚洲东部和欧洲西部之间的海上航线。这条航线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