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条旗飘扬在北极点上
1909年4月6日,是个特殊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的星条旗在神秘的北极上空猎猎招展。星条旗下,6个男子汉仰首凝视。其中,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眼含热泪,无限感慨地说:
“北极终于拿下来了。300年人们追求的目标,我20年中的梦想,这个巨奖终于是我的了!”
这位英雄就是美国北极探险家罗伯特·埃迪湾·皮尔里(Robert E.Peary)。为了实现“到达北极”这一毕生宏愿,在长达23年的奋斗历程里,他呕心沥血,出生入死,先后8次奔赴北极。前7次都未能如愿,但他仍坚持不懈,终于迎来了本篇开头的激动人心的那一幕。
皮尔里在美国的一支海军里任土木工程师,他的军衔是中校。他认真总结前人和自己的探险经验教训,认为到北极去的最好季节应是冬季而不是夏季。因为,夏季冰面融化,道路凹凸不平,浮冰甚多,行进非常困难。冬季情况则大不相同,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使冰面坚硬、光滑,冰窟窿和冰间流水少,大面积的冰层覆盖于海面上,这对乘雪橇或徒步去北极,反倒十分有利。皮尔里以战略家的眼光把埃尔斯米尔岛作为向北极进发的军事基地,而格陵兰岛则成为他练习滑雪和磨炼意志的训练场。他以平等的态度同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和睦相处,虚心地向他们请教狗拉雪橇及穿着保暖衣服的本领。后来,这些爱斯基摩人帮了皮尔里大忙。
多次的失败教训使皮尔里认识到要想征服北极只有一个办法:建造一只能够穿越罗伯逊海峡的巨型木制轮船。穿越罗伯逊海峡后,到北极的距离就不足800千米了。为此,他精心设计了一艘大木船,他亲爱的妻子将这艘船命名为“罗斯福”号,后来的事实证明这艘探险船的确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
1908年,伤痕累累的皮尔里驾着“罗斯福”号从纽约港出发了。舆论界一片喧哗,人们普遍认为皮尔里的第8次失败将再一次证明用狗拉雪橇到北极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人们仍然相信,如果有人能够征服北极的话,凭着他丰富的北极探险经验和卓越的组织才能,皮尔里将是第一人。
这一次,皮尔里扩充并改进了他在1906年发明的给养系统,每支给养小分队间的距离缩短,以减少浮冰融化后将物资运输线切断的可能性。同时,探险队不断地将负责给养的队员派回,以增加灵活性和战斗力。另外,皮尔里选择埃尔斯米尔岛北端的哥伦比亚角作为向北极点进军的基地,在那里设置许多贮藏点,储备了大量的雪橇、爱斯基摩狗和食物。
一切准备就绪。皮尔里将24人组成的探险队进行编制,分成6个组。5个组是支援队,负责在前面开路,修屋,标记,运送物资。一个组是主力队,由皮尔里和他的黑人助手汉森(Mathew Hensen)及4个爱斯基摩人组成,他的任务只有一个:到达北极点。
1909年2月22日,皮尔里率领这支精锐的探险队,离开基地,向北进发了。
寒风萧萧,大雪飘飘,冰丘林立,但是所有的困难在这批勇士的眼里都成了家常便饭。遇到高大的冰障,他们就用鹤嘴锄在陡峭的冰上凿出小道,勇敢地爬上去。遇到冰间小路,他们就把冰块当做冰筏子,小心翼翼地渡过去。
一天夜晚,正当皮尔里钻进帐篷准备睡觉时,突然外面传来一片喧哗声。他连忙冲出帐篷。原来,离基地不远的地方裂开了一条巨大的冰缝,几只狗已被掩埋在碎冰块之中,这条裂缝把给养队的宿营地和冰原分割开来,给养队随着洋流和海风在附近漂来漂去,最后终于一点一点地漂了回来,一场虚惊过去了。
极地的夜晚很惊险,也很美丽,可谓如诗如画:幽邃的天空悬着一弯新月,下面是一望无际的白茫茫的冰地,反射着冷冷的月辉。寒星诡秘地眨着眼睛,瑰丽的极光带醉酒似地飘来荡去。远处偶尔传来清脆的冰块破裂声。酣眠的北极熊,竖起耳朵,机警地环视四周。人们默默地行进着,脚底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离北极点的目标也愈来愈迫近了。到了4月1日,离极点只剩下214千米。主力队员群情振奋,迸发出极度的热情,以每天40千米的速度向北极点作最后的冲刺。以往,为了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皮尔里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后面。现在为了节省宝贵的精力和争取时间,他一反常态,跑到了队伍的最前端。
4月6日上午10时,主力队突破北纬89°57',稍微休息,便向北极点挺进。皮尔里经过几十次对太阳的测量,终于确定了北极点的位置。在一片欢呼声中,皮尔里把他妻子亲手制作的一面美国国旗插在北极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