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下航行

    在茫茫的北冰洋上行船,最令人头疼的是那厚厚的冰层和漂浮不定的冰山。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制造出一种破冰前进的船呢?

    这种船后来终于制造出来了,它就是盛极一时的破冰船。船身由坚硬的钢板制成,沉重的船首高高翘起,把阻拦它的冰山压垮,在冰层上开出一条水路来。1914—1915年,俄国航海家维利茨基就曾率领“泰梅尔”号和“瓦加奇”号破冰船,从俄国东北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向北,穿过白令海峡,再向西沿着亚洲北部的北冰洋海域抵达阿尔汉格尔斯克,第一次成功地打通了北极东北航道。

    然而,破冰船这种“硬闯”的办法显得并不高明,一来破冰船力量有限,二来航速缓慢,并且也只能在6月到8月间才能在北冰洋上通航。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能不能在冰下航行呢?

    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在其名著《海底万里行》里,虚构了一艘海底科学考察船鹦鹉螺号。凡尔纳的幻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现实,德国人首先制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1931年,美国探险家休伯特·威尔肯斯爵士大胆地提出利用潜艇探险北极的计划,遗憾的是这项计划由于种种困难始终未能实现。休伯特爵士的鹦鹉螺号潜艇也孤寂地躺在卑尔根港湾的沙滩上,但正是这艘鹦鹉螺号激发了后人去研制新型的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物理学家沃尔多·莱昂博士和麦克韦西中尉合作研究,他俩改进了潜艇上的回声装置,并在水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这些实验使专家们开始考虑用核动力潜艇的可能性,美国“核潜艇之父”海曼·乔治·里科弗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

    1955年1月17日晨,阳光灿烂。美国康涅狄格州格罗顿的电船分公司的船厂码头上,人群沸腾。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首航仪式在这里揭幕。这艘核潜艇名为鹦鹉螺号(SSN-571),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夫人亲自命名。

    鹦鹉螺号核潜艇首航获得圆满成功,由此它开辟了核动力航行的新纪元。在鹦鹉螺号问世不久,第2艘、第3艘核潜艇海狼号与鳐鱼号也相继问世。

    鹦鹉螺号自问世以后,至1957年2月,遨游大海20万千米,访问了美洲、欧洲及加勒比海的数十个港口,成为举世瞩目的新星。这颗新星的成功航程证明冰下航行比冰上航行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不受气候、季节、风浪、浮冰的影响,航行平稳;而且水下航行阻力小,航速快,节省燃料。在威廉·安德森艇长的指挥下,鹦鹉螺号于1957年8月成功地完成横穿北极,跨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冰下航行。艾森豪威尔总统亲自把这一消息公布于世,当时“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

    美国第3艘核潜艇鳐鱼号也不甘示弱,詹姆斯·卡尔弗特艇长驾着装有极其先进的内导航系统的鳐鱼号于1957年8月11日潜至北极。1959年3月3日,载着秘密艰巨任务的鳐鱼号再度起航,飞速驶向卡尔·福尔王子岛,从那里潜入北极冰原之下。到达北极点后,鳐鱼号上浮,破冰钻出海面,船员们为休伯特·威尔肯斯爵士举行了隆重的北极葬礼。休伯特爵士于1959年2月辞世,遗嘱要求鳐鱼号把他的骨灰带到北极,在那里撒入大海。

    鳐鱼号在胜利返航后,里科弗将军向卡尔弗特赠送了一个青铜镇纸(压纸的工具),上面镌刻着他的赠言:“万能的上帝,大海是那么宏伟,而我们的船却是如此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