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南极神秘的面纱

    人类从想象、寻找、发现,到考察南极,经历了2000多年的漫长历程。这一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以前时期——无畏的发现阶段;从19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探险的英雄阶段、航空探险阶段、科学考察阶段。

    “南极”一词指的是整个南极地区,它包括南大洋和整个南极洲在内。更确切地说,“南极”指的是南极辐合带(南纬55°—60°)以南的广阔区域。总面积为5200万平方千米。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天才地提出地球是圆形的理论学说后,古希腊人根据自己对对称美的爱好,想象南半球也一定存在着一块大陆,以便与北半球的大陆相对称。公元2世纪时,著名的地理学家托勒密在绘制第一张假想的南半球大陆图时,称这块大陆为“未发现地”。这块大陆把非洲大陆与马来半岛联结起来,从而使印度洋成为一个封闭海。这种想象直到15世纪才被“新航路”的开辟推翻。

    开始于15世纪晚期的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将人类历史推进到了最伟大的地理考察时代。在这个年代里,世界上已知面积增加了将近1倍。1538年,地图学家麦卡托在其绘制的世界地图上,将“未发现地”的范围作了修改,并重新命名为“南方大陆”。

    首发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西方殖民主义者对这块未知的“南方大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将这块大陆想象成“人间乐园”,鼓吹那里有着富饶的土地和勤劳幸福的人民。

    在这种强烈的经济动机驱动下,从18世纪开始,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寻找“南方大陆”的热潮。

    各国的航海家和探险家满怀着豪情壮志,纷纷乘船破浪,越过南极圈,来到“地球的底部”,寻找地球上这最后一块大陆。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部惊天地、泣鬼神的探险篇章。当历史的时针悄然划过公元1911年12月14日时,人类梦寐以求的南极点上飘扬起第一面挪威国旗,它标志着人类的智慧之剑终于插向了这块神秘的处女地的心脏。这把智慧之剑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迎来了伟大的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就在这一年里,有12个国家先后派遣了上万名科学工作者,探索“南极”这块被称为“白色的大陆”。据记载,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所取得的成就之中,南极科学考察和发现,仅次于空间计划,居于第2位。国际地球物理年的活动被美国国家委员会执行主席休·奥迪肖称为“人类历史的和平时期最为壮观的活动”,它开辟了对南极的科学考察时代,从此,地球的南极终彻底撕去与世隔绝的神秘面纱,以最大的天然实验室的姿态亭亭玉立在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