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失败中的英雄
金色的阳光洒在闻名世界的伦敦市中心滑铁卢广场上。阳光下,两尊铜像巍然矗立,熠熠闪光。这两尊铜像早已成为一向富于冒险和探索精神的英国人民骄傲的象征。其中一尊是约翰·富兰克林的铜像,另一尊就是被人们称为“失败中的英雄”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的铜像。他在南极探险史上写下了最富有浪漫色彩、最悲壮动人的一页。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1868年6月6日生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德本波特市。在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大。家里的人爱称他为科恩。科恩有着一颗天真善良的心,家里养的那条小狗是他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科恩也很喜欢马,他8岁时,总是骑着一匹小马去上学。有一次,在街上他碰到一匹倒在地上的马,样子很可怜。科恩便走过去伸出一双稚嫩的小手抚摸它的鼻梁,轻轻地拍它的头,把他的额角紧紧地贴在马的下巴上。当上课的钟声迫使这个善良的少年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马儿时,他的眼眶里竟然噙满了泪水。
科恩的体形像他父亲一样单薄、瘦弱,而且性格急躁,动不动就对人发脾气。科恩的父亲弟兄5个,他由于身体不好,因此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地当上军人。现在,他想把毕生的夙愿交给他的儿子去实现。一天晚餐时,老斯科特慈爱地对科恩说:
“科恩,你是爸爸的好儿子,将来参军好吗?”
“我不参军!我不想杀人,不想放火!”科恩连珠炮似的嚷着。
“唉,你这个孩子——”老斯科特重重地叹了口气。
“亲爱的,我看像这样下去,科恩是成不了材的,我想等他长到13岁时,把他送往海军里去磨炼。”老斯科特用商量的语气对夫人说道。
“是啊,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龙。”
1881年,老斯科特终于下定决心,忍着父子离散的痛苦,强行把科恩送上了达拉河上的“不列颠”号旧式风帆战船——海军学校。科恩在这里接受了2年多的暴风骤雨般的训练,后来他又通过了少尉候补生考试,接着转到“波阿基亚”号又学习了3年,最后又到三级战舰“英纳克”号接受了3个月的训练。长达5年的海军独特的严格教育和训练,终于塑造了一位铮铮铁骨的18岁男子汉。
当斯科特的双亲见到远航训练前回家探亲的孩子时,惊喜地喊道:
“天啊!这就是科恩吗?那曾经弱不禁风的样子哪儿去了?怎么一点儿也看不到了!”
老斯科特悄悄地背转身,用颤抖的双手偷偷擦去脸上的热泪。夫妻俩禁不住哽咽起来。
“爸爸,妈妈,谢谢你们——”斯科特熟练地“啪”的一声来个立正敬礼,朗声说道。可是他的双眸也早已模糊了。
5年的分离!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斯科特毕竟年轻,他还没有脱胎换骨,他的不耐烦的本性尚未完全洗涤干净。可是值得庆幸的是他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并随时有意识地培养战胜它的坚强意志。他在临终前致爱妻的遗书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遗书中有这样一句感人肺腑的话:
“我生来就有偷懒的坏毛病,因此我总督促自己,要勤奋努力。”
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敌人就是他自己。然而,斯科特战胜了他自己。他的钢铁般的意志和令人敬畏的高尚人格以及那遇事沉着果断、动作敏捷使他具备了一名优秀指挥官的资格。斯科特逐渐成长为一匹“千里马”。
1887年6月,加勒比海中的圣基茨海岛。蔚蓝色的大海低低地沉吟着,烈日火似的炙烤着海岛。岛上荆棘丛生,热浪滚滚,环境极其恶劣。一队英国皇家海军正在进行艰苦的训练。远远的一块大礁石上,有两个人正在指指点点。其中的一个绅士模样的男子,忽然问他身边的军官说:
“司令,把那个表现突出的小伙子叫过来吧。”
这人就是卡莱门斯·马卡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长,英国极地探险之父,此时他正在筹划着一项规模庞大的南极探险计划。他身边的司令官是他的堂兄弟,此次他是带着物色南极探险队队长的心理应邀来参观海军训练的。
很快地,被传唤的小伙子“咚咚咚”地跑过来,“啪”地立正敬礼,大声说道:
“报告长官,英国皇家海军少尉候补生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到达。”
马卡姆鹰隼一样的目光敏锐地打量着面前身材魁梧、精力充沛的小伙子,他的嘴角浮现出一丝微笑。
“很好,小伙子,好好努力!”马卡姆伸出有力的大手在斯科特肩上重重地拍了几下。
“亲爱的,请你帮我多了解一下斯科特的情况。”斯科特走后,马卡姆对他的堂兄弟说。
就这样,一个伟大的极地探险家诞生了。这是几年后的事。
此次邂逅之后,斯科特被迅速调转到水雷艇上。接着,他当上了海军少校。长期火热生活的磨炼,使斯科特变得愈发深沉、果断、勤于思考。
1899年的一天,斯科特在伦敦大街上悠闲地逛着。忽然,一个绅士走过来,问道:
“啊,是斯科特先生吗?我是卡莱门斯·马卡姆,您还认识我吗?”
斯科特霎时愣住了。
“当然认识,先生,您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那次相别已有12年了。”
“是的,12年啦,斯科特先生,事情是这样的,12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南极探险队队长的合适人选,您的表现使我认识到这个队长非您莫属了。具体情况可否到府上详谈?”
两个人一起来到斯科特家。马卡姆将他的详细计划全盘托出,斯科特深为马卡姆的信任和真诚所打动,他谨慎地说:
“马卡姆先生,请给我3天的考虑时间吧。”
3天来,斯科特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深夜,他一个人坐在窗前,望着天空皎洁的月亮出神。马卡姆的话一次次地在耳畔萦绕:
“目前极地探险已经进入了国际竞赛的阶段,我们大英帝国人民向来就以冒险和探索著称,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科学事业,一直掌握极地探险主动权的英国皇家海军更有义务去执行南极探险计划,这对某一个人来说也是智慧和胆略的考验……”
斯科特此时正年轻力壮,血气方刚,探险的豪情不断地激励着他。3天后,他给了马卡姆一个肯定的答复。他立即着手探险的准备工作,并夜以继日地钻研南极知识。
1901年8月6日,重达485吨的“发现”号从英吉利海峡的考维斯港出发,前往南极探险,1904年9月返回。斯科特在此次探险中,率领探险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在罗斯海的海岸建起一幢小棚房,称为棚屋据点。这个小棚房非常坚固,能经受狂风暴雪的袭击,直到今天还为南极探险队员所享用。斯科特一行克服重重困难,把“发现”号航进到南纬82°17',创下了人类南进的最高纪录。同时,探险队员测绘了大部分地区的地形,收集了大量地质标本和气候资料。这次探险的成绩是卓著的,当斯科特回到英国时,受到了英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他被推崇为英雄,当天晋升为上校,国内外各界也纷纷授予他不少荣誉。很多单位团体请他演讲。
然而斯科特素性清淡,视名利如粪土,他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就在探险回来后不久,有一次他和一个叫巴利的密友进行了一次知心长谈。
“巴利,你认为书斋生活和外面的活动哪种要好些?”
“这还用问,当然在外面好,书斋生活可真腻人!”
“不过我倒挺喜欢书斋那种安宁的生活。”
斯科特总是持这种观点。有人曾说,如果斯科特不当军人,那他一定会成为学者或了不起的艺术家。
在斯科特探险归国的前几年,他的家境已经衰落了。老父亲离开了人世,参加陆军的几个弟弟也相继捐躯非洲。整个家庭以年迈的母亲为核心,两个妹妹互相协助,使家庭好歹在伦敦安置下来。全家过着清静而又悲凉的生活。斯科特一生最爱他的母亲。如今,他只要一有空,就陪着老妈妈聊天、散步。
“科恩,你应该娶个媳妇,你的岁数够大的了。”老斯科特夫人慈祥地说。
“不,妈妈,我得首先照顾好您老人家!”
“不行,这不是对我的孝顺,一定要找个妻子!”老夫人生气地训斥道。
在母亲的再三坚持下,斯科特终于在1907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结识了当时29岁的女雕塑家卡特琳·布鲁斯。布鲁斯曾留学巴黎,她温柔贤惠,容貌出众。两个人之间的爱慕之情逐渐萌发,于次年9月结婚。夫妻俩相亲相爱,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逗人喜爱的小宝宝——小彼得出世了。整个家庭洋溢着温馨气氛。
的确,从斯科特的天性来说,他确实喜欢这样的小家庭生活。但是,南极的科学考察事业,却一直激励着他。首航南极归来后,他就一直酝酿着下一次南极之行。同时,登临极点的冠军魅力对一个探险者来说是无比巨大的。当斯科特昔日的南极探险伙伴爱尔兰人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逼近到离极点只有160千米的地方时,这对斯科特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刺激。斯科特埋藏在心底的事业之火再次燃烧起来。
1909年9月13日,伦敦各报以《斯科特上校发表进军设想》为题,报道了他的计划,并刊登了他呼吁各界给予支援的请求。当时,整个英国掀起了“征服南极极点”的热潮。人们都十分自信地说:
“在南极极点上升起第一面国旗的肯定是我大不列颠。”
斯科特决定再去南极的主要目的还是进行科学考察。但是为了筹措资金,他不得不打出誓当征服南极极点冠军的旗号。这样一来,反给他增加了巨大的思想负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既然斯科特选择了竞争,那他就得豁出命拼搏一次。
经过许许多多的日夜奔波,斯科特终于组建了一支探险队:一艘三桅杆帆船“泰勒·诺瓦”号,陆勤队32人,海勤队30人,满洲矮种马15匹,爱斯基摩狗33条,雪橇3部。
斯科特的这支队伍同阿蒙森的探险队相比显得很小,尤其是马和狗的数量太少。大家都劝他多带一些,他就是拒不听从,因为他从小就喜欢马和狗,对这两种动物有特别的感情,同时加上他信仰基督教教义中爱护动物的信条,他说:
“在困难的时候把朝夕相伴的马和狗杀掉,我可下不了手。”
“我相信人的精神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倔强的人!从斯科特后来的悲剧来看,他犯了一个不该犯的战略性错误:过分相信马的力量,而忽视了狗在冰天雪地里活动的特长,同时探险队所带的马和狗的数量又太少,以至于后来探险队在马和狗全部死光了的情况下不得不用人力拉着雪橇艰难前进。这位英雄的性格成为酿成他的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1910年6月1日,天色阴沉。大海呜咽低吟着,仿佛在诉说着一场即将来临的悲剧。停泊在伦敦港的“泰勒·诺瓦”号扬帆起航,经开普敦、墨尔本,于11月28日驶抵新西兰。有好几位船员的夫人千里迢迢从家乡赶来送行,斯科特夫人也在内。11月29日,在查尔斯马尔斯港,斯科特陪着夫人在码头散步,两人的心情都很不平静。新婚还不到两年,就要在此分别,南行的路途凶多吉少,不知道此次分别何年才得以相见!斯科特拉着夫人的手,语重心长地道别:
“妈妈和小彼得就托付给你了。”
“亲爱的,多多保重。”
“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然而,此次分别却成了永别。
“泰勒·诺瓦”号乘风破浪,驶抵罗斯岛的伊万斯角。斯科特率领探险队立即着手进行基地建设。在突击粮食贮存点时,他们又犯了一个错误。由于岛上天气恶劣,有1吨重的食物、燃料和饲料未能按原计划埋藏在冰架的南纬80°附近,而是比实际位置偏北约32千米,正是因为这一失误直接造成后来悲壮的结局。
一天,海勤考察队带来一条惊人的消息。
“队长,鲸湾那里有阿蒙森考察队,鲸湾离极点比我们要近177千米。他们的计划规模很庞大。”
斯科特闻言沉默了,他深沉地说:
“先生们,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当前对我们来说,最正确最明智的方针就是按原计划行动,就好像这个情况根本没有发生过。为了国家的荣誉,我们要竭尽所能,勇敢前行。就把挪威人看做是北极吧,我们只要全力以赴,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就问心无愧了!”
探险队派出先头小分队先行出发,主力队跟踪出发。这时偏偏天公不作美,狂风暴雪迎面扑来,马达雪橇抛锚,马匹累死,大伙只得自己拉着雪橇前进。此时阿蒙森队已出发10多天了。
越过巍峨的罗斯冰架后,马匹全部死去。险象环生的比德莫尔冰川横在眼前。这座大冰川实际上是一条崎岖的冰道,布满冰块和缝隙。稍不留意,就会坠入冰山峡谷中丧生。12月11日,最后一部狗拉雪橇默默地返回基地,留下的8个人拉着雪橇继续南进。攀山峦,越悬崖,渡冰河。12月14日,阿蒙森的探险队已抵达南极点,如果这些人知道了,他们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要知道,此时他们全凭着一股精神力量支撑着自己继续前进。
1912年1月4日,探险队登上比德莫尔冰川的最高点南纬87°32'处,此时离南极点只有241千米了。在这儿,斯科特又送走了爱德华·万斯少校等3人组成的保障小分队。剩下的人是斯科特,斯科特的老朋友爱德华·威尔逊博士(30岁),水兵埃德加·伊万斯(37岁),海军上尉亨利·鲍尔斯(28岁),龙骑兵团上尉奥茨(32岁)。按原计划,斯科特只拟定4人冲刺极点,后来他禁不住奥茨的再三恳求,心软下来,同意奥茨参加主力队,以便让英国陆军也能分享征服极点的荣誉。这一决定又是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因为在当时物资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多一个人就增加了一份负担,增加了一份死亡的危险,更何况奥茨又没有滑雪板,只能靠双腿行路。
1月17日,探险队终于到达南极点。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帐篷,一面挪威国旗,“弗拉姆”号的燕尾旗,还有两封信。一封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斯科特船长——你可能是我们之后第一个到达
这一地区的人,所以我请求你把这封信带给豪肯七世。如果你用得着帐篷里的东西,一定不要客气。外边的雪橇或许对你有用,我衷心祝愿你安全返回——你真诚的朋友
路尔德·阿蒙森
斯科特感到天昏地暗,他彻底地绝望了。他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话:
我们终于到达了南极,但气氛与始料完全不同……天啊!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地方,为了到达这里,我们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结果却得不到优胜者的奖赏!这又是多么的难堪!
我们沉浸在万分的痛苦之中,我们是否还有足够的力量安然返回呢?
在升起了“被屈辱了的英国国旗”之后,队员们踏上了黯然失色的归途。暴风雪、饥饿、冻伤、疲累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到了2月份,南极区短暂的夏季即将过去,气温比以前骤降20℃。威尔逊冻伤了腿筋,腿部发炎肿胀;斯科特摔伤了肩胛;伊万斯冻掉了两个手指甲,头部严重摔伤,经常掉队。2月17日,斯科特发现伊万斯“跪倒在雪地上,衣服散乱,裸露的双手冻伤了,两眼失神地望着前方”(斯科特日记)。余下的4人将伊万斯抬回帐篷,当天夜里他便死去了。死神的阴影开始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请看下面斯科特的日记——
3月2日:“今天早晨的情况比任何时候都糟,简直无法忍受这种灾难!”
3月5日:“奥茨的双脚已经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燃料已经用尽,可怕的寒冷令人难以忍受。我们已无力互相帮助。”
“从今天起实行干粮定量分配。我们明白这样做的后果很可怕,但只能这样,否则我们无法前进。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要把珍贵的地质标本带到最后。”
3月10日:“我们所有的东西上面都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很难把它们运走。”
3月11日:“很显然,奥茨离死亡已经不远了……我干脆命令威尔逊把药发下去,以消除大家的痛苦……我们得到了30片鸦片,威尔逊自己留下了三针吗啡。”
3月17日:“奥茨最后仍挂念着他的母亲……几个星期了,奥茨忍受了极大的疼痛,但他一声不吭,他真是一位勇士!他踉踉跄跄地跑出帐篷,消失在茫茫冰雪之中。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见到他……我们心里都明白,可怜的奥茨是自愿走向死亡的,尽管我们曾试图劝阻他,可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他不愿连累我们,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勇敢者和英国男子汉的举动。我们都准备以同样的精神去迎接这个结局,这已为期不远了。”
3月21日,剩下的3人行进到离贮存点约32千米的地方,搭起帐篷。此时,食品、燃料都已用尽,肆虐的暴风雪使人根本不能出帐篷一步。死神的黑手慢慢地伸过来。
3人各自写了遗书。斯科特给慈母、爱妻、队员家属写了12封信,还写了一封《致全国人民的报告》,其中最后两段这样写道:
倘若我们能生存下来,是可以把我们经历的艰苦和我们的勇气向大家叙述,使所有人为之感动的。不过,我相信这里留存下来的若干记述和我们的遗体,是会把一切的一切向大家诉说的。
3月29日,星期四。21日刮起的西南狂风一刻不停。20日,我们每人仅有烧两杯茶的燃料和够两天用的粮食。我们每天都准备着去贮存点,然而面前却是狂呼怒吼的暴风雪!眼下看不出有任何好转的希望。当然,我们要坚持到最后一刻,只是身体每时每刻都在衰弱下去,停止呼吸的时刻已为期不远了。遗憾的是,我已很难继续写下去了。
殷切希望能给我们的家属以生活保障!
斯科特
1912年,阿尔金逊博士率领一支搜索队,找到了斯科特等3人的帐篷和遗体以及35千克重的植物、矿石、矿物标本和保存完好的底片。搜索队全体队员为斯科特的献身精神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队员们将英雄的遗体就地掩埋,并精心塑造了一座圆锥形纪念塔,墓上矗立着用滑雪杖作的十字架。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的一生正如他的墓志铭:
“去奋斗,去探索,永不屈服。”
他和他的队员们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