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召唤着神州巨龙

    中国,这条盘踞在世界东方的巨龙,从有人类历史的那一天起,它就注定要引起整个世界的瞩目。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虽然,这条巨龙在长达百余年的近代史上,受尽欺凌,备遭宰割,但消磨不了它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南极热切地呼唤着中国。一向崇尚和平,热爱科学的中国,也应当义不容辞地加入南极科学考察的行列,为全人类共同进步作出贡献。

    1980年初,我国应友好国家的邀请,首次派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青松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董兆乾两位科学家登上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从此,揭开了中华民族南极考察的序幕。

    1983年5月9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中国决定参加南极条约。这一重大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南极科学研究工作。截至1984年,我国政府派遣科学家参加南极联合考察活动已达50多人次。这些科学家肩负着祖国的重托,不远万里来到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智利、日本、西德和美国等国的考察站进行严密细致的科学考察。他们的考察范围涉及气象、冰川、地质、地貌、地球化学、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等许多方面。这些活动为我国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奠定了基础。

    1984年11月22日早晨6时,在上海,“向阳红十号”远洋考察船和“J121”打捞救生船静静地停泊在碧波荡漾的港湾。船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沐浴着万道霞光,迎风招展。突然,一声汽笛响彻云霄,两艘巨船缓缓地起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伟大时刻开始了。

    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海军官兵喜气洋洋,他们站在墨绿色的甲板上,迎着清冽的海风,有说有笑。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出发了。在远航的成员中,有的母亲刚刚离开人世,有的爱人正处在临产前期,有的劝说女友推迟了婚期……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为祖国开拓南极洲科学考察事业,要赶在1985年2月16日前在乔治岛上建立一座长城站。为祖国的荣誉,他们都舍弃了个人的利益。

    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这支队伍终于在1984年12月30日下午,在队长郭琨的率领下,胜利地登上了乔治岛。冰雪覆盖荒凉萧瑟的乔治岛大发淫威,它以肆虐的狂风暴雪严拒这支队伍的到来。然而,斗志昂扬的队员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果断地将五星红旗插在白色的大地上,修筑“长城站”的序幕拉开了……

    飓风怒号,白浪排空,雨雪纷飞,气温降至零摄氏度。

    “下!”

    随着一声短促的命令,广大队员纷纷跳进冰冷的海水里,他们挥动双臂,托起大铁锤,使劲地打钢桩,垒麻包……

    7天过去了,一座长29米宽6米的码头终于修筑成功。正当大家沉浸在无比激动的喜悦中时,突然天公发怒,刮起9级暴风,顿时掀起滔天巨浪,冰冷的海水一次又一次地扑上码头,将沙砾卷走。码头四周的厚木板开始“吱咯吱咯”地松动起来。情况万分危急。郭琨队长一声号令:

    “抢救物资!”

    站上的所有队员立即冲上码头,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码头上的物资和器材终于保住了。

    接下来的工作是装卸重达450吨的建站物资,抢修两幢主楼。队员们热情高涨,一天工作达20多小时。眼,熬红了,不管;脸,冻伤了,不怕;腰痛、关节痛,小事一桩;风口露餐,举杯邀雪。信念只有一个:如期完成任务。

    1985年2月15日,长城站终于如期建成了。2月20日,中国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在乔治岛上举行落成典礼。这标志着中国对南极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长城站地处乔治岛西侧的菲尔德斯半岛东岸,东临长城湾,背靠白雪皑皑的山坡,南望浩瀚的布兰斯菲尔海峡。夏季,启窗驰目,长城湾一碧万顷,海鸟翔集,鲸游浅底;近处的滩涂上,绿茵片片。离长城站约2千米的南海岸,石林垒垒,岩洞处处,微风鼓浪,波涛澎湃,似鼓声钟鸣。

    整个长城站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有一幢工作楼,一幢宿舍楼,一幢发电房,两幢库房和两幢冷藏库房。工作楼和宿舍楼都是钢架架高式永久性建筑。框架是用轻型16锰钢焊接而成,在-40℃—-50℃的低温下可保持稳定。墙壁采用聚氨酯发泡钢墙体,是目前国际上使用的最好材料。每个房间有一个中空的玻璃窗,并装置一个电发器。这样的房屋,不仅具有极好的保温性能,即使室外气温降至-40℃,室内开动电发器,温度可保持在20℃以上,而且还具有巨大的抗风能力。每个房间还铺上特制地毯,贴上墙纸,配备各式家具,名家字画,灯具等等,布置得十分雅致。两幢主楼除了办公室和住房外,还有餐厅、图书室、医务室、实验室、浴室和卫生间,餐厅还可兼作俱乐部和舞厅。除了办公楼和宿舍楼外,长城站还有包括发电机组、通讯站、气象站、邮政局、自动电话等现代化设施。整个长城站的建筑令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赞不绝口。更令人惊讶的是,南极考察队员在乔治岛当年建立考察站,当年就进行越冬科学考察,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创举,而且在南极洲的科学考察史上也是罕见的。

    1985年10月7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13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一致通过我国为协商国。这是我国迈入南极国际合作的重大的一步,它意味着从法律上承认我国在南极事务中有发言权和决策权。

    1989年2月26日,我国又建成中山站。此站建立在南极圈内,它成为中国深入南极大陆腹地直至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的中心基地。

    这一年,我国又成立了中国极地研究所。

    1989年7月27日,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选派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秦大河参加举世瞩目的国际徒步穿越南极考察活动。这支考察队由中国、法国、美国、苏联、英国和日本六国6名队员组成,从南极半岛顶端拉森冰架的海豹岩出发,按最长路径,横穿南极大陆,于当年12月12日到达南极点。翌年3月3日,探险队胜利抵达终点站——和平站(苏联所建)。这次联合行动集探险与科学考察于一体,历时220天,徒步行进约6000千米,这是20世纪以来,人类继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飞上月球之后。取得征服自然的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胜利。作为队员之一的秦大河的勇敢、坚强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受到国际特别是中国人民的尊敬。他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体现了中国愿为人类了解南极,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和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的决心和气度。

    秦大河给《中国科学报》李存富先生的第1封信中说:

    这次考察的环境、条件是十分严酷的。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中,我们处在南极洲的冬季,气温在一42℃,住帐篷,滑雪前进,体力消耗很大,迎风前进时,脸部极易冻伤。苏联、日本队员和我的脸部有不同程度的冻伤。所幸的是我们都十分注意保护手、足的温度,否则不能行动,才是最大的麻烦。当时我滑雪是从头学起,用了约半个月的时间,才能跟上队伍前进。自8月12日起,我已能全天全程滑雪前进.从而大大节省了体力消耗,使我能在每天的行军后,继续做科考工作。我们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生火做早餐,早8时出发,下午4时停止,然后安帐篷、喂狗、做晚餐,准备第二天的食物,我还要做冰川观测工作,晚9时休息。

    第2封信说:

    极为困难,极为艰苦,极为危险!我想我们已经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和其他队员相比,中、苏队员更加辛苦。每天长途跋涉后,还要用个把小时做科学考察工作,观测雪层剖面、采样、纪录、气象观测……我们几乎是靠毅力而不是靠体力去完成这些工作的!科学资料的获得,哪怕是最简单、最一般资料的获得,在这类考察活动中,都是极为不易的!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我们在已经通过的地区,都按计划得到了应取得的绝大多数资料。

    第3封信说:

    主建筑正门外约100米处,即为官方指定的地理南极点,立有一竹桩,约1米高,顶部为一圆球,周围立有1959年南极条约签署时的12国国旗,而真正的极点,因每年移动0.5—1米,距这里有数十米之远,亦立有标志。当我们抵达时,队员们在极点欢迎我们,我们6名队员,在那里用各自的语言发表了简短的讲话:按最长路径横穿南极洲的途中,今天我们站在了南极点。在整个世界汇集为一点的地方.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不同国家、民族和具有不同文化的人民能够一块儿工作和生活,哪怕是在这最困难的环境里,让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这种合作和藐视困难的精神,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第4封信说:

    我们于3月3日在北京时间傍晚8时10分,胜利完成了‘按最长路径横穿南极洲’的科学探险活动,顺利抵达位于南极圈上的苏联和平站。据纪录,我们徒步行进了5986千米,历时220天,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6名队员及23只狗在和平站苏联队员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抵达了终点。至此,这一历史性的科学探险活动宣布胜利结束!

    新华社评论员发表文章盛赞秦大河的伟大功绩,并号召全国人民:

    “中华民族的振兴,‘四化’大业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付出加倍的努力,作出应有的贡献;需要我们学习秦大河那种勇于开拓、为国争光的精神。让我们每个人都为振兴中华贡献出一份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