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热起来了

    南极,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后一个富饶而神秘的地方。地质学家估计,在南极洲大约存在220多种矿物。在南极大陆已经发现的矿种有50多种,发现的矿点遍布大陆各地。主要有煤、铁、铜、钼、锰、镍、铬、钴、铂、锡、铅、锌、金、银、铀、石墨、金刚石、云母、石英和绿柱石等。其中,仅查尔斯王子山脉南部鲁克尔山的铁矿估计足够全世界使用200年。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大陆架的含油地层厚3—4千米。据估计,仅这两个区域的石油储量就可能超过500亿桶。

    南极四周的海洋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储量庞大的南极磷虾,估计总储量有50亿吨,可以大大丰富世界各国蛋白质的供应。

    南极冰层平均厚度在1880米,最厚达4000米,是世界上巨大的天然“淡水宝库”,在淡水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专家学者们纷纷将目光落在了这个“宝库”上。

    南极地区终年狂风不止,风速一般达每秒17—18米,最大风速达每秒75米。物理学家们正在考虑如何将这极其丰富的风力资源转化成光和热,用来改造当地的酷寒环境,创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

    南极又由于其所处的独特位置,在科学研究上具有独特的价值,被誉为“打开地球奥秘的金钥匙”和“科学研究的圣地”。如今,它正是地质学家、天文学家、气象学家、海洋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冰川学家、物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以及其他各种专家学者的最大的“天然实验室”。

    南极,这位万古长眠的“白雪女郎”终于在人类的智慧面前,慢慢地揭开朦胧而又神秘的面纱,聆听着人类急促地走来的脚步声。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南极大陆上掀起了建立科学考察站的热潮。一个个科学考察站犹如碧空星辰点缀在白茫茫的冰原上。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异乎寻常的南极风光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旅游爱好者前来参观游览。这不仅给科学考察站的工作造成麻烦,而且威胁到脆弱的南极生态系统的平衡。

    南极不仅以“天然实验室”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而且因为它的极其丰富的潜在资源也愈来愈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几个世纪悠悠地过去了。在早期发现、探索极地的活动中,应该公正客观地承认西方殖民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他们的出发点是殖民意识。人类将永远铭记那些先驱者和他们的丰功伟绩。

    随着英雄年代、无畏的考察时代和技术应用时代的相继逝去,科学考察时代的诞生和发展,南北两极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兴趣。

    历史和现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极地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地区性和全球性的各种物理现象,而且还有助于人们认识高纬地区生物系统的适应能力和生态关系。可以说,人类如果不充分掌握极地的知识,就无法完全了解整个地球。正是由于人类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许多国家都不断地加强对极地地区的考察研究,特别是自国际地球物理年以来,极地科学研究已大大增强,在极地考察史上构成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极地环境恶劣,研究费用极高,同时,更主要的是由于极地的研究涉及气象学、冰川学、海洋学、地质学、生物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等许多学科,并且学科交叉性特别强,因此,极地的研究需要进行国际合作。

    从主权上来讲,南北两极不属于任何国家,因而这种国际合作是可能的。目前有很多国际极地研究合作计划正在执行。例如白令海大陆架过程和资源研究计划(PROBES)、北极人规划计划、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种群调查计划、罗斯冰架地球物理和冰川测量计划(RIGGS)、南极冰川研究计划、干谷钻探计划(DVDP)和斯科舍孤——南极半岛大地构造计划等等,这些国际研究计划覆盖了陆界、大气圈、平流层及其以上空间,水界以及附属的生物界等各部分领域。

    在极地的研究中,应该公正客观地承认美国和苏联作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我国对极地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晚,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征服南北极,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参考。我们应当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增强实力,向极地研究和开发的深度、广度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