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后人尊为“圣人”。
他有弟子三千人,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弟子们都很尊敬孔子,纷纷赞扬:“老师可真有学问啊!”
孔子却总是跟他们说:“我也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
他一进太庙,总是向人询问各种细节。
很多细节,孔子问得很认真。
“都说孔子懂得礼仪,可为什么一进太庙,就什么都要问呢?”人们开始小声议论孔子。
孔子并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走开了。
他的弟子很生气:“老师,他们嘲笑您总是问问题,不懂礼仪,您不生气吗?”
孔子笑着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弟子若有所思,没有说话。
孔子说:“问问题也是求学的一种方式,没有什么可耻的。”
弟子恍然大悟,高兴地对孔子说:“老师,我明白了,不懂就要问。”孔子满意地笑了。
卫国有个叫孔圉的大夫,去世后,人们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弟子子贡不服气:“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凭什么给他谥号‘文’呢!”
子贡想不明白就来问孔子:“老师,为什么人们要叫他孔文子呢?”
孔子回答:“孔圉肯向地位在他之下的人求教,而不以为耻,所以才配叫‘文’。”
弟子们明白了:学习知识,讨论问题,要时常虚心地向地位、辈分比自己低或者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不以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