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饮食之全羊席

清真宴席全羊席是继满汉全席之后的宫廷大宴席之一,早在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就出现了品味各异、诸般美馔的全羊席,为宫廷招待穆斯林客人的最高档次宴席。

全羊席要求根据羊体头、脖、颈、上脑、肋条、外脊、磨挡、里脊、三岔、内腱子、腰窝、腱子、胸口、尾部等十三个部位及内脏分档取料,用各种方法烹饪,烹制出各种不同品名、不同口味的菜肴。也就是说,从头至脚,每一处都能做出一个菜。而且必须“无往而不见羊”,而且要“味各不同”,用羊而每道菜都不见羊,而且菜名也不准露羊,全都以美丽、生动、形象的别名代之,如羊耳的耳梢称“顺风旗”,羊眼叫“凤眼珍珠”,羊排骨叫“文臣虎板”等。

全羊席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清代著名文学家、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全羊法有七十二种,可吃者,不过十八九种而已,此屠龙之技,家厨难当。一盘一碗虽全是羊肉,而味各不同。”

公元1916年,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饮食类·全羊类》记载:“清江庖人善治羊,如设盛筵,可用羊之全体为之、蒸之、烹之、炮之、炒之、爆之、烤之、熏之、炸之。汤也、羹也、膏也、甜也、咸也、辣也、椒盐也。所盛之器,或以碗,或以盘,或以碟,无往而不见羊也。多至七八十品,品味各异。吃称一百有八品者,张大之辞也。中有纯以鸡鸭为之者,即非回教中人,亦优为主,谓之全羊席。同光间有之。”这段文字较翔实地记载了全羊席的烹制方法,菜品形状和品味以及盛菜器皿,并注明全羊席流行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徐珂的记载与袁枚相比较,菜品总数由72种增加到108种,实际制作的也有由近20种增加到近80种,表明了全羊席发展、完善的过程。

后来的全羊席已日臻完善,发展成为礼仪庄重、程式严谨、菜肴精致、配膳合理的盛筵。除108道全羊菜品外,上菜之前要有四干、四鲜、四蜜饯、四青菜、四冷菜、四甜碗;上菜之中插四甜、四咸点心及醒酒汤;席末要上四种主食和四种汤菜。使整个全羊席上的菜点达150余种。但烹制全羊席费时费力,又耗资巨大,不适合餐馆的日常经营,因此天津鸿宾楼的厨师们精心提炼出全羊席的精华,烹制成全羊大菜,并成为清真风味中的代表性菜肴。

时至20世纪80年代,宴宾楼的师傅不仅整理了“全羊席”,又在原全羊大菜的基础上创制出“滑炒凤丝”、“雪片纷飞”、“甜蜜常思”、“青山挺立”、“旭日东升”、“西施腐乳”、“春回大地”、“银装素裹”、“三体相会”、“荟萃一堂”、“烩脊脑眼”、“烹烧鹿筋”等新品,进一步丰富了全羊菜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