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探骊得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

      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

      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

      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揠苗助长

      宋国有一个人,他觉得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非常着急,心想:要是把这些苗往上拔一拔,不就会长得快些吗?于是,他就在地里干了一天,晚上精疲力尽地回到家,告诉家人说:“今天我实在太累了,不过倒也值得,总算帮助禾苗长高了一些。”他的儿子听了,赶紧跑到地里去看,只见一片绿油油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寓言故事后来概括成了成语“揠苗助长”。“揠”就是拔,也可写成“拔苗助长”,用来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了。

      竭泽而渔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大义灭亲

      春秋时代,州吁是卫庄公宠妾所生的儿子,卫庄公非常溺爱他。卫国大夫石碏曾规谏庄公不要宠坏了州吁,但庄公不听劝告,因此养成州吁傲慢奢侈的个性。石厚是石碏的儿子,他与州吁交往,石碏虽然加以禁止,不过却禁止不了。后来,庄公去世,卫桓公继位,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州吁杀了卫桓公并自立为王,因而引发人民不满。州吁因无法稳定卫国民心,石厚便去向他的父亲石碏求教,如何才能稳定人心,巩固王位。石碏说:“诸侯登位应得到周王的许可,所以去朝见周天子,那么王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怎样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碏说:“陈桓公正得宠于周天子,现今陈国和卫国的关系也很和睦,所以如果去拜访陈桓公,请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可以见到。”于是,石厚就跟随州吁前往陈国。

      此时,石碏暗中派人告诉陈桓公说:“卫国国土狭小,我年纪老了,也无法有什么作为。州吁和石厚这两个人,正是杀害卫国国君的凶手,请求陈国趁机处置他们吧!”陈国人就把州吁和石厚抓起来,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他们。同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则派自己的家臣獳羊肩前往,在陈国将石厚杀死。石碏这种为了国家而大义灭亲的作法,深受后人所赞扬。

      从此以后,人们便把原文中的“大义灭亲”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为了维护正义,不顾一切私情,让犯罪的亲人接受法律公理的制裁。

      同舟共济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经常互相打仗。两国的人民也都将对方视为仇人。有一次,两国的人恰巧共同坐一艘船渡河。船刚开的时候,他们在船上互相瞪着对方,一副要打架的样子。但是船开到河中央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大风雨,眼见船就要翻了,为了保住性命,他们顾不得彼此的仇恨,纷纷互相救助,并且合力稳定船身,才逃过这场天灾,而安全到达河的对岸。

      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凤毛麟角

      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谢灵运的孙子谢超宗很有才学,他担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常侍,他写各种文告十分精彩,孝武帝夸奖他有凤毛。右卫将军刘道隆听孝武帝夸他有凤毛,以为有稀罕之物,于是到谢家寻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作威作福

      11岁汉顺帝继位后,大权落在宦官孙程手中。7年后,汉顺帝重用议郎李固。李固为人正直,疾恶如仇,看不惯宦官专权。孙程对他恨之入骨,想置之死地而后快,诬陷李固妄自尊大、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汉顺帝征询梁皇后后保住李固。

      杯弓蛇影

      晋朝时,有位名叫乐广的人,他很善于谈论。某天,他想起有个好朋友很久没来往了,便要仆人去问候问候。那位朋友说:“前一次到你这里来聊天饮酒,当我正要喝酒时,突然看到杯子里面有条小蛇。当时我觉得很不安,可是酒已经勉强喝下了,也没有办法了。后来我只要一想到这件事就觉得反胃、不舒服,结果就生病了,一直到现在都尚未痊愈。”当乐广得知此事后,觉得很奇怪,他心想:杯中怎么可能有蛇呢?想着想着,不觉走進上次宴客的厅堂中。猛一抬头,他看到了壁上挂有一张弯弓,上面由油漆绘成,象一条蛇。于是他连忙倒了一杯酒,走到那天朋友坐的位子上,果然酒杯中出现了一条蛇的倒影,他立刻明白了事情的经过。

      乐广赶紧把那位朋友再请到家中,把当时的情况模拟了一次。朋友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这才恍然大悟起来,心中放下了一块大石头,顿觉宽畅不少,心病也就不药而愈了。

      后人就用“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来形容人受到不实在或不存在的事情影响,而心生不安,甚至引起心里恐惧。

      入木三分

      东晋时,皇帝在北郊举行祭祀的仪式,必须更换原本已写有祝祭文的木板,工人们在削去王羲之写过的木板时,发现他的笔迹竟然透入木板有三分之深!由此可见王羲之雄厚强劲的笔力。

      此事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王羲之在三十三岁时写的“兰亭集序”,以及三十七岁时写的“黄庭经”,一向被誉为书法艺术中最好的小楷范本,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而羊欣用来形容王羲之笔力的“入木三分”,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评论深刻中肯或描写生动逼真。

      得过且过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十分漂亮的寒号鸟,夏天时羽毛特别好看,到处找鸟比美,唱道:“凤凰不如我。”秋天来临,别的鸟要么飞到南方过冬,要么自己筑窝,寒号鸟无动于衷。冬天来临,寒号鸟羽毛掉光,最后被活活地冻死在石缝中。

      曲突徙薪

      当初,霍光族人骄横奢侈,茂陵徐生说:“霍氏一定会灭亡。因为骄奢的人不懂得谦让,不谦让就会对皇上不尊敬,不尊敬皇上,这是大逆不道。位居众人之上,人们一定嫉恨他们。霍家人掌权时间如此长,嫉恨他们的人自然也多。天下人嫉恨他们,而他们的行为又违反礼仪,不灭亡,更待何时!”于是上书说:“霍家太兴盛了,陛下既然很宠爱霍家,就应该加以抑制,不使它灭亡。”上书三次,只回答说知道了。后来霍家诛灭,而告发霍家的人都受到封赏,有人为徐生上书说:“我听说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远地迁移。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被火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各自以功劳的大小依次坐,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那个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一曝十寒

      孟子是战国时代一个有名的辩士,他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更习惯以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

      有一回,孟子对齐王的昏庸,做事不能坚持原则、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底下即便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让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它个十天,它哪还活的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很短,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不在你身边,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没有主见的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又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也同样无法学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盼望有大天鹅飞来,他好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同一个师父教的,一起学的,然而两人的成绩却差别很大。这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所以,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亦写为“一曝十寒”,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中途多荒废。

      不拘小节

      虞延是东汉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长得非常威武,勇力过人,能肩扛千斤鼎奔走如飞,被人视为天神下凡。年轻时在家乡任户牖亭长。王莽称帝时宠幸魏贵人,朝中公卿及郡县官员对魏贵人的亲属及奴仆都畏之如虎。虞延听说后十分震怒,他采取突然行动将那些不法的家奴抓进监牢。王莽末年,天下纷争。虞延身披甲胄,日夜巡逻,维护百里方圆的治安,百姓才得以安宁。虞延在伏、腊之际,法外施恩破例允许监狱里的犯人回家与家人团聚。犯人们对他感恩戴德,都能如期返回。

      后来虞延辞职回到家乡。当地的太守宗富对虞延的贤名早有耳闻,请虞延出任功曹(郡中总务长,可参与郡中一切政务)。宗富生活奢侈,服装车马常常超过法定的标准,虞延认为这样下去迟早会触犯刑律,便劝谏说:“晏婴当齐国相国时,连一件像样的皮衣都没有;季文子为鲁国相国时,他的妻子从不穿丝绸衣物。从古至今,生活俭朴的人很少犯生活错误,请您留意。”但是宗富照样我行我素。不久,宗富的过分奢侈被大臣们参了一本,皇帝下令处以死刑。

      有一回,当刘秀的车驾进封丘门的时候,因城门狭窄,仪仗不能通过,一时路塞。刘秀大怒,命令痛打负责此次行动的侍御史100鞭。虞延即向前跪倒请罪说:“城门狭窄是地方官的责任,侍御史没有责任,受过的应该是我。”刘秀听了觉得有理,便赦免了侍御史。虞延如此深明大义,在百官中传为美谈,他从此贤名远扬。

      虞延虽然在原则问题上十分精明,但在小事上却从不大留心,所以史传上说他:“性敦朴,不注意细事(不拘小节)。”

      众志成城

      “众志成城”原作“众心成城”。

      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要铸造一口极大的钟。单穆公和乐师州鸠知道了这件事,便劝阻景王打消铸钟的念头。他们认为:那么大的钟虽然少见,但是声音不一定和谐好听,若因此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痛苦,更是没有必要。

      然而景王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仍然执意铸钟。隔年,大钟铸成了,平日惯于献媚的乐工们,纷纷向景王赞美大钟的声音非常和谐、好听。景王十分高兴,就找来当初反对铸钟的乐师州鸠,对他夸耀说:“看吧!钟声果然很好听,你的顾虑是多余的。”州鸠对于景王的无知和自夸十分不以为然,就回答说:“大王铸造大钟,如果人民都十分赞成,那才叫和谐。如今劳民伤财,人民都对大王十分怨恨,这种情形怎么能叫做和谐呢?而且人民所赞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厌恶的,很少有不失败的。这就是俗话所说:‘众心成城,众口铄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纳州鸠的劝谏,反而怒斥他已经老了,懂个什么啊?隔年,周景王驾崩,之后再也没有人说大钟的声音好听了。

      后来“众志成城”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出现“众志成城”的书证,如五代十国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卷七?陪臣谏》:“四海归仁,众志成城,天下治理。”

      打草惊蛇

      唐朝时候,当涂县(在今安徽省)的县令王鲁是个贪官。他和手下的办事人员勾结在一起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把老百姓害苦了。

      老百姓忍无可忍,联合起来写了状子,控告王鲁的一个主薄(相当于秘书),坚决要求惩办他。

      状子送到王鲁手里,他一看状子上写的罪行,每桩都跟自己有关系,便心慌了,不由得拿起笔,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意思是:“你们虽然是打草,但我正像藏在草丛中的蛇一样受到了惊吓!”后来这八个字简化成了成语“打草惊蛇”。常常用来比喻因为办事不周密,反而使得对方有了警戒,预先有了防备。

      毛遂自荐

      秦国派兵攻打赵国,围住了都城邯郸。赵国只好派平原君去楚国谈判,想联合楚国共同抗秦。

      平原君想从三千门客中挑选二十个能文能武的人作助手,挑来挑去只挑出十九个人。这时有一人叫毛遂的门客对平原君说:“听说您还缺少一个随员,算上我一个吧。”平原君问他:“先生在这里有几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笑了,说:“凡是有才能的人,就好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那锥尖一定会很快就露出来的。可是您来了三年,周围的人从来没有提到过您,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您,可见您没有什么才能,还是留下来吧!”毛遂说:“要是您早点把我放进布袋里,锥子也早就露出来了,哪里只是露出个锥子尖呢(原文是‘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今天我正是请您把我放在布袋里呀!”平原君一听觉得有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到了楚国,在谈判的关键时刻,平原君带去的那十九个人都不管用。只有毛遂坚定果敢地挺身而出,帮助平原君说服楚国,顺利签订了盟约。

      毛遂说的“颖脱而出”后来成了成语,常写作“脱颖而出”。“脱”是显露;“颖”是尖儿。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

      这故事的内容常用成语“毛遂自荐”来概括。“荐”是推荐。现在用来形容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

      孺子可教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韩国人。在秦国灭了韩国后,张良就想用全部家产寻找谋刺秦王的勇士,为韩国报仇,甚至他的弟弟死了都不厚葬。这是因为从张良的祖父到父亲,都当宰相,共辅佐过五个韩国国君。

      后来,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制作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铁椎。秦始皇到东方出游时,张良和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这地方,想伺机突击秦始皇,但误击侍从的车。秦始皇十分震怒,在全国各地严密的搜捕刺客。于是张良就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

      一天,张良悠闲的在下邳桥上散步,有一位穿着粗布衣服的老人,走到张良面前,竟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他看着张良并说:“小子,到桥下把鞋捡上来!”张良很惊讶,就想打他。但见他年纪大,就勉强隐忍下来,走到桥下捡鞋。鞋捡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鞋!”张良既然已帮他把鞋捡上来了,也就跪着替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笑着离开。张良非常惊讶,目送老人离去。老人离开了约一里远,又返回来,说:“你真是孺子可教啊!五天后天刚亮时,来这里和我见面。”张良因此而觉得事情奇怪,就跪下来回答说:“嗯。”五天后的黎明,张良依约前去。但老人已等在那里了,他生气的说:“跟老人家有约,却迟到了,为什么呢?”老人离开并说:“五天后早点到这里会面。”五天后公鸡刚啼叫,张良就去。可是老人还是先到了,他又生气的说:“又迟到了,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后再早点来。”五天后,还没到半夜张良就到桥上等候。不久,老人也来了,他高兴的说:“就应当如此。”随即拿出一本书,说:“这本书读了就可以做君王的老师。十年后就可以发迹。十三年后,年轻人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老人没有再说其它话就离开了,从此以后张良没有再见过这位老人。等天亮一看,原来老人送的书是《太公兵法》。因此,张良觉得这是一本特殊的书,就常常研读它。

      《太公兵法》相传是姜子牙帮助周武王讨伐商纣后所写的兵书。张良后来果真利用书中的兵法,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那位老人就是黄石公。而“孺子可教”就被人们引用为成语,用来赞扬可以教导造就的年轻人。

      车载斗量

      赵咨是吴王孙权手下有名的官员。他去魏国办事,见到了魏文帝曹丕。

      曹丕很有才能,他用轻蔑的口气问赵咨说:“你们吴王有学问吗?”赵咨回答说:“我们吴王胸中有雄才大略。空闲时,他阅读各种书籍,研究历史经验,可不像那些书生只知抄抄写写、摘记一些词句(原文是‘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曹丕又问道:“你看,我可以征服你们东吴吗?”赵咨回答说:“大国有进攻的力量,小国也有防御的装备啊!”曹丕接着问道:“你们东吴害怕我们魏国吗?”赵咨又答道:“我们有雄兵百万,又有长江、汉水的天险作屏障,有什么可怕的呢!”。

      曹丕心想:这人真是能言善辩、对答如流。于是又问道:“你们东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有几个呀?”赵咨说:“特别聪明、很有才能的大约有八九十人。至于像我这样的人,那真要用车子来装,要用斗来量,简直是数不清啊(原文是‘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由这个故事后来来演化成两句成语。一个是“寻章摘句”。“寻”是寻找;“摘”是摘录。指读书时只去寻求摘取现成的漂亮词句,不做研究。一般用来形容写作时堆砌、套用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另一个成语是“车载斗量”。“载”,即装运;“斗”是量粮食的器具;“量”,是计算。这个成语形容数量很多。

      后来居上

      汉武帝的时候,有位大臣叫汲黯。他为人正直,对皇帝也敢当面提出意见,所以汉武帝虽然不太喜欢他,但又不得不尊重他。

      汲黯是位老臣,当汉武帝还是太子时,他的职位就比较高了,可是后来他再也没有得到升迁,而他手下的人却一个个不断得到提拔,超过了他,这使汲黯很不舒服。

      有一次,他终于忍耐不住,对汉武帝说:“你任用大臣的办法,就像堆放柴禾一样,越是后来的就越放在上边呀!”(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知道他是在发泄对自己的不满,也就默默地听了。

      “后来者居上”这句话经过演变,成了“后来居上”这句成语。“居”是在的意思。汲黯的原话是对汉武帝的批评、讽刺,意思是资格浅的、后来的人尽管缺乏才能,但反而超过了资格老的人。现在这句成语的意义有了变化,而是用来形容和赞扬后来的人超过了前人。

      饮鸩止渴

      霍諝,东汉人,从小就显露不凡的才气,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十五岁那年,有人诬告他的舅舅宋光,说他擅自更改皇帝的诏书,于是被捕入狱,在牢中遭到严厉的审问拷打。

      于是霍諝写了一篇奏记为他申辩,其中有一段写到:“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稳顺利,现已位居地方首长的高位,来日可能被徵聘入朝,而且他的品格也没有什么缺失。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对于皇上的诏书有所疑虑,也会采用一种稳当的方式来解决,怎么可能冒着死罪私下更改诏书?这样的行为就像是一个饥渴的人,去吃有毒的附子来止饥,喝毒酒来止渴,食物还没進到肚子里人就死了,所以不可能有人这样做啊!”大将军梁商看了以后,便上书为宋光脱罪,霍諝也因此而显露名声。

      后来“饮鸩止渴”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只求解决眼前困难,而不顾将来更大的祸患。

      滥竽充数

      古代有一种跟笙相似的乐器叫做竽,吹奏起来很动听。

      齐宣王特别喜爱听竽的大合奏。宫廷里专门成立了三百人的大乐队,常给国王演奏。

      有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也混进了这个乐队。

      演奏的时候,他学着别人的样子双手捧着竽,摇头晃脑,装着在吹奏的样于。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谁也没有发现,他同样得到齐宣王的奖赏。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这位新国王恰好相反,喜欢听竽的独奏。他把乐队的人找来,叫他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先生看到这种情况,怕真象暴露,犯欺骗国君的大罪,中途悄悄地溜走了。

      成语“滥竽充数”来自这个寓言。“滥”是不加选择,不加限制,引申为蒙混的意思;“充数”就是凑数。“滥竽充数”可用来表示自谦,就是自己不行,仅仅是凑个数罢了;也用来说明有些人冒充有本领,其实是在混饭吃;还比喻拿质量不够标准的东西来凑数。

      忠言逆耳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攻占咸阳,进入秦宫,见美女如云,珍宝无数。他打算住在宫内享受,樊哙劝他以天下为重。刘邦不以为然。谋士张良说这正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且忠言逆耳利于行。刘邦听从劝告退兵驻守霸上等待项羽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