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赤膊上阵

      许褚是三国时代谯国人,力大无穷。

      年轻时有一次强盗骚扰他的家乡,他和同伴们奋起抵抗。后来粮食用尽,和强盗们以耕牛换粮食,粮食送到了,强盗们赶耕牛时,牛都往回奔走,许褚双手拽着两只牛尾巴,倒行百步。强盗害怕的不敢取牛就退走了。

      后来许褚投奔了曹操。有一次西凉马超率领大军進攻曹操,双方在渭水对峙。第二天马超和许褚斗了一百余合,胜负不分。因为战马困乏,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来战了一百多回合,还是胜负不分。许褚杀得性起,回阵卸下盔甲,赤膊提刀,继续来战马超,三军大震。

      “赤膊上阵”比喻做事鲁莽,没有策略。

      画蛇添足

      古时候,有一家人祭过了祖先,赏给手下几个办事的人一壶酒。一壶酒实在太少,大家都喝,谁也喝不痛快,不如干脆让一个人喝。

      一个人便提议“咱们每人就地画一条蛇,谁先画成,谁就喝这壶酒。”大家都赞成了。于是就在地上画起来。有一个人先画好了,他一看别人都还在低着头画,就想,那我再给蛇添四只脚吧,反正来得及。可是他还没有把蛇脚画完,有人已经把蛇画好了。这个人拿过酒壶笑着对他说:“蛇本来没有脚,你干吗要给它添四只脚呢!”说完,就咕嘟咕嘟把酒喝光了。

      这就是“画蛇添足”一词的来历。现在常用它形容节外生枝,干那些没有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这种现象,也可以用“蛇足”来形容。

      近似的成语有“弄巧成拙”“拙”是笨的意思,引申为糟、坏。形容有人想卖弄自己的本领,反而把事情搞糟了。

      囫囵吞枣

      有个医生对人说:“吃梨对牙齿的生长有利,可是会影响脾脏,吃枣对脾脏有益,却又会伤害牙齿;所以吃梨吃枣都要有一定的节制。”旁边有个人听了就说:“这还不好办吗?那吃梨时就细细地嚼,不咽下去。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不就不会影响牙齿了吗。”医生听了,反问他道:“照你这么吃法,连枣核儿也一块吞下肚去,哪又有什么好处呢?”成语“囫囵吞枣”就是从这笑话产生的。囫囵,就是整个儿。这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学习上不动脑筋,不加理解,只是死记硬背。

      守株待兔

      战国时代的韩非子认为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不可一味地遵循古人的作法,要适合当前的社会所需,否则会徒劳无功。

      他说了一个故事来警示君王:以前宋国有个农夫,在他耕作的田中央有棵树。有天他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在慌忙奔跑中,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了那棵树,把自己撞死了。农夫便兴高采烈的得到那只兔子,大快朵颐了一番。

      有了这次意外收获之后,他就不再像以前那么努力的耕作了!他田也不种了,草也不锄了,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着大树等兔子自己送上门来。结果不但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他的田也因长期以来没人耕作,而逐渐荒芜,这件事情也成了全国的笑柄。

      后来这个故事就引申成“守株待兔”这句成语,用来讽刺那些拘泥守成、不知变通的人,或是想不劳而获,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的人。亦作“守株伺兔”。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议论军事,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也难不住他。当时不少人都夸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可是赵括并没放在心上。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去长平抵挡。廉颇采取修筑工事坚持防守的方法,使秦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

      这时秦国使用了反奸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挑拨赵王与廉颇的关系。

      赵王中计,召回了廉颇,派赵括去代替他的职务。

      赵括一上任就轻率地改变了战术,在秦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几十万大军被秦军团团围住。平日熟读兵法的赵括这时毫无办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好带着军队拼死突围。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人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这段历史后来产生了成语“纸上谈兵。”“兵”指战争、军事。“纸上谈兵”指仅在纸面上、口头上空谈军事,实际并不懂的人。现在用它来讽刺那种喜好空谈、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或者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情形。

      半途而废

      孔子说:“专门去研究隐僻难懂的道理,并做些怪异荒谬的事情,来欺骗世人,求得美名,即使因此而受后人记述赞扬,我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又有些才德不错的人,依循中庸之道去做,但中途却放弃不做了,我是断然不会停止的。真正才德兼备的人,为人处事会遵循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的努力实行,即使隐居山林,终生不被世人知道,也丝毫不后悔,而这只有品德完美的圣人才能够做到。”后来,就引申出“半途而废”这句成语,比喻一个人做事有始无终。

      东施效颦

      越国的若耶溪西岸,有个女子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人们都很喜欢她。

      若耶溪的东岸也有一个女子,名叫东施,长得很丑。

      有一天,西施走在路上,突然胸部疼痛起来。她痛得紧皱着眉头,双手捂住胸口,这时候正好被东施看见了,她觉得西施这副姿态比平日更美了,回来以后,便也模仿西施皱着眉头,双手捂着胸口,慢慢地走路。人们看到她那装模作样的姿态,觉得她更加难看了。

      成语“东施效颦”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来的。效是仿照、模仿。“颦”是皱眉。常用它来讽刺那种不分析人家好在哪里,就一味地模仿别人,结果越学越糟的可笑情形。这成语有时也用来说自己,意思是基础太差,想学习人家的长处但难以学好,这种用法就不是讽刺,而是表示谦虚了。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朝三暮四

      宋国有个人,养了一大群猴子。为了限制猴子的食量,他对猴子们说:“现在粮食不多了,今后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给四颗橡子,好吗?”猴子都不满意,又是跳,又是叫地乱嚷起来。他转念一想,又对猴子说:“那就每天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这样好吧?”这一回猴子高兴了,一个个赶紧趴在地上伸着爪子,等待主人发橡子。

      由这个寓言产生了成语“朝三暮四”。“朝”是名词当“早晨”讲;“暮”就是傍晚。现在用来比喻反反复复、变化无常,使人捉摸不定。

      和“朝三暮四”相近的成语还有“朝秦暮楚。”指早上想与秦国结盟,晚上又要与楚国结盟,也是比喻反复无常。不过“朝秦暮楚”更多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节操。

      邯郸学步

      传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起路来姿势特别优美。燕国寿陵地方有个少年就专门到邯郸去,准备好好地学一学。

      到了邯郸,他就天天到街市上去,观察邯郸人走路的种种姿势。他一边看一边模仿。今天学学这种,明日又学学那种,结果哪种姿势也学得不像,临到要回去时,倒弄得连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都忘记了,只好爬回燕国。

      成语“邯郸学步”就是从这个故事概括出来的。它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在学习上只知生硬地摹仿,而不是去借鉴创新,结果非但学不到人家的长处,反而把自己的长处也丢掉了的人。

      望梅止渴

      有一次,曹操带着军队去作战。正遇上烈日当头,天气炎热,附近又找不到水源,士兵们口干舌燥,浑身大汗,精疲力尽,一个个懒洋洋的都不想赶路了。

      曹操也很焦急,忽然,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便举起马鞭,往前一指,对士兵们说:“看!前边有一片梅林,结的梅子个儿都挺大,赶到那里咱们再好好休息吧。”士兵一听,想起那又甜又酸的梅子,口水直流,也不觉得渴了,都来了精神,加快了步伐,坚持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这故事产生了“望梅止渴”的成语。现在用它比喻愿望不能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安慰。

      掩耳盗铃

      有一个人想把一口大钟偷走。可是这钟又大又重,怎么也背不动。于是,他找来一个大锤想把钟砸开,再一块一块地运走。锤子刚刚碰到钟就发出洪亮的响声。那个人吓慌了,害怕人家发现他偷东西,便赶忙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以为自己听不见钟声,别人也同样听不到钟声了。

      成语“掩耳盗铃”就是由这个寓言产生的。“掩耳”就是捂住耳朵;“盗”就是偷。故事里的“钟”后来演变成“铃”,它们都是古代的乐器。现在,常用这成语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却根本骗不了别人的愚蠢行为。

      揠苗助长

      宋国有一个人,他觉得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非常着急,心想:要是把这些苗往上拔一拔,不就会长得快些吗?于是,他就在地里干了一天,晚上精疲力尽地回到家,告诉家人说:“今天我实在太累了,不过倒也值得,总算帮助禾苗长高了一些。”他的儿子听了,赶紧跑到地里去看,只见一片绿油油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寓言故事后来概括成了成语“揠苗助长”。“揠”就是拔,也可写成“拔苗助长”,用来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了。

      嗟来之食

      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

      有个叫黔敖的有钱人,煮了一大锅粥,在路边等着救济饥民。

      一天,有一个饿得骨瘦如柴的人,跌跌撞撞地走来。黔敖老远就冲这人大声吆喝道:“喂!快点来!我给你吃的哪(原文是‘嗟,来食’)!”那人走到跟前,很不高兴地说:“吆喝什么?谁稀罕你的施舍!我正因为不吃这种吆喝别人的人的东西,才饿成这个样子的!”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成语“嗟来之食”就是这样来的。“嗟”,是不客气的招呼声;来食,就是来吃。“嗟来之食”一般是指低三下四乞讨来的食物,比喻侮辱性的施舍。有骨气的人是不愿接受这种施舍的。不接受别人带有附加条件的施舍、救济时,往往用不受“嗟来之受”形容。

      滥竽充数

      古代有一种跟笙相似的乐器叫做竽,吹奏起来很动听。

      齐宣王特别喜爱听竽的大合奏。宫廷里专门成立了三百人的大乐队,常给国王演奏。

      有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也混进了这个乐队。

      演奏的时候,他学着别人的样子双手捧着竽,摇头晃脑,装着在吹奏的样于。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谁也没有发现,他同样得到齐宣王的奖赏。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这位新国王恰好相反,喜欢听竽的独奏。他把乐队的人找来,叫他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先生看到这种情况,怕真象暴露,犯欺骗国君的大罪,中途悄悄地溜走了。

      成语“滥竽充数”来自这个寓言。“滥”是不加选择,不加限制,引申为蒙混的意思;“充数”就是凑数。“滥竽充数”可用来表示自谦,就是自己不行,仅仅是凑个数罢了;也用来说明有些人冒充有本领,其实是在混饭吃;还比喻拿质量不够标准的东西来凑数。

      塞翁失马

      古时候在边塞地区,有一个老头儿,人称塞翁。一次,他养的一匹好马突然失踪了,邻居和亲友们听说后,都跑来安慰他。

      他却并不焦急,笑了笑说:“马虽然丢了,怎么知道这就不是一件好事呢?”几个月过去了。有一天,老头儿丢失的那匹马居然回来了,还意外地带回来一匹好马。

      这事轰了全村,人们纷纷向老人祝贺。可是老头儿并不高兴。他对大家说:“这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呀,谁能料到这不是一场灾祸呢!”几天之后,老人的独生子骑着那匹好马玩,这匹马不熟悉它的新主人,乱跑乱窜,将小伙子摔了下来,把腿摔瘸了。

      人们听说了,又来安慰老人。可是老人仍然不焦急,他说:“说不定还是件好事呢!”后来,边境上发生了战争,很多青年人被征调入伍,上了前线,伤亡了十之八九,只有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身体残废,留在家里,才侥幸活了下来。

      “塞翁失马”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它常常与“焉知非福”连在一起使用,意思是老翁丢失了马,哪里知道就不是福气呢?这个成语现在往往用来比喻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或者用来形容虽然暂时受了损失,也可能因此得到好处。

      这个成语也常作“歇后语”用。只说“塞翁失马”,暗含的意思是“焉知非福。”

      螳臂挡车

      齐庄公去打猎,发现他乘坐的车子前方有个虫子正迎着车轮扑过来。只见它舞动两只前腿,就像在舞动两把大刀,看样儿是想阻挡车轮前进呢!庄公问赶车的人:“那是什么呀?”赶车人告诉庄公“这是一只螳螂,这种虫子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它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力量哩!”说话之间,车轮离螳螂更近了,螳螂仍不后退,结果被辗得粉碎。

      成语“螳臂挡车”就是来自这个故事。“臂”本是臂膀,这里反映螳螂的前腿;“挡”是阻止、阻挡。现在常用它比喻那种不自量力的人。与这相似的成语还有“蚍蜉撼树”。“蚍蜉”是一种大蚂蚁,“撼”是摇撼、摇动。用法是一样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班超是东汉时候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当时西域的一些国家既怕匈奴,又不愿疏远汉朝,处在脚踏两只船的状态。班超就奉命到西域各国去建立友好关系,他先到鄯善国。国王开始对他十分尊敬、热情,后来又突然变得很冷淡。班超察觉后,就对随员们说:“你们发现国王的态度变了吗?我估计可能是匈奴派了人来破坏。”一了解,果然是这么回事。班超就把随员全部召集起来,对他们说:“咱们远离祖国,现在都处在危险的境地。假如鄯善国王听了匈奴使者的诱惑,投靠匈奴,咱们大家都要被豺狼吃掉。你们说怎么办?”大家一听连忙说:“不管是生是死,我们都听您指挥!”班超坚定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下定决心,直捣老虎的巢穴了!”当天夜里,班超带领了三十六个人埋伏在匈奴使者的营房外,顺风点火。

      一时间火光冲天,喊杀声响成一片。班超领着大家冲入营房,拼力死战,终于将匈奴人全部消灭了。

      第二天,班超提着匈奴使者的头颅来见鄯善王,揭露了匈奴的阴谋,又对国王好言安慰。国王这才下定决心归顺汉朝,并派儿子到汉朝去,表示自己的诚意。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这样来的,“虎穴”就是老虎洞;“焉”是怎样、怎么。这句成语的原意是不进虎窝怎能逮得住小老虎?引申为不亲自经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现在常用来比喻不经过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

      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头脑敏捷,非常机智。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就按他的身材高度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叫他钻进去。晏婴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我是出使楚国,请问楚国是个狗国吗?如果楚国是个人国,就应当请我从城门出入。”楚王听说了这番话,只好让大开城门请他进来。

      楚王见到晏婴又说:“你们齐国大概是没有人吧?怎么派你这么个矮小的人来呢?”晏婴说:“我们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条街道,人多得把衣袖一展开就把太阳都遮蔽了,挥洒的汗如同下雨一般,走在路上要肩靠着肩,脚碰着脚,怎么没有人呢(原文是‘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又问“那么为什么把你派到这里来呢?”晏婴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臣,有个规矩: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国;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国。我是个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他的回答噎得楚王作声不得。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挥汗成雨”,也写“挥汗如雨”,用来形容人多,现在也用来形容出汗很多。

      另一个成语是“比肩继踵”。“比”是挨着,“比肩”是并肩;“踵”是脚跟;“继踵”是脚碰着脚。也可写成“摩肩接踵”;“摩”是摩擦。都是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闻鸡起舞枕戈待旦

      西晋的时候有两位有名的将军,一个叫祖逖,一个叫刘琨。

      他们年轻的时候,常常在一起,互相勉励,决心为国家效力。夜里他们睡在一个床上,同盖一条被子,一听到鸡叫,就赶忙起来,跑到庭院里舞剑(闻鸡起舞)。

      后来,祖逖当上了将军,领兵北伐,收复了一些失掉的地方。刘琨得知非常兴奋,他给亲戚朋友写信说:“我时刻准备去砍掉敌人的头颅,常常担心祖逖走到我前边去了,每天都是枕着武器在等待天亮(枕戈待旦)!”由这段历史产生了两个成语“闻鸡起舞”与“枕戈待旦”。“闻”是听到;“舞”是舞剑。“闻鸡起舞”是听到鸡叫声就起来舞剑,后来常用它比喻立志为国出力的人的爱国热情和行动。“戈”是古代的一种武器;“旦”是天明。“枕戈待旦”是枕着武器睡觉,等待天明。现在用它比喻警惕性极高,随时准备打击敌人,也常用来比喻杀敌报国的急切心情。

      踌躇满志游刃有余

      战国时候,有个厨师宰牛的技术非常高超。有一次,他给梁惠王宰牛,梁惠王见他宰得又快又好,惊奇地问道:“你的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的呢?”厨师回答:“我开始学宰牛时,眼里只看到整个牛,不知道从哪里下刀才好。以后经过摸索,我才逐渐掌握了牛的身体结构,哪里有肌肉,哪里有筋脉,哪里是骨头,哪里是骨节间的缝隙,心里都弄得清清楚楚了。这样,我再宰牛就顺骨缝进刀,慢慢转动那薄薄的刀刃,宰起来就觉得不费什么力气,里面还挺宽余呢(原文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所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宰了几千头牛,还好像是新磨出来的一样。”厨师又说:“即使这样,遇到那些筋骨交错,非常难办的地方,我还是非常重视的。不过,当我宰完一头牛之后,我提起刀来,向四周看看,那时候我真是感到痛快,感到心满意足啊(原文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梁惠王听了,连连称赞说:“我听了你的话,也受到很大启发啊!”这就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就是厨师)。

      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游刃有余”。“游”是运转;“刃”是刀刃。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工作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另一个成语是“踌躇满志”。“踌躇”是从容自得的样子。“满志”是十分满意。“踌躇”这个词单独使用时,就表示犹豫不决的样子了。所以有个成语叫“踌躇不前”,是形容迟疑不决、不敢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