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上行下效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这成语约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上下其手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下其手”了。
十全十美
这句成语中的“十全”最早被用于《周礼》。相传《周礼》一书为周公所写,是记录周朝官制的典籍。内容记载了“医师”是众医官之长,总管医药行政,平日负责搜集药物供给医疗用。凡国内有伤患病人来看病时,医师就分配给各医官進行治疗。每年年终时,就会有稽核人员依照“医师”治病疗效的优劣来订出他应得的俸禄。而治病的绩效是按等级分,就是治疗十个人,十个人都痊愈了,这是第一等级的绩效;十个人中,一个或两个人无法治好,是第二等级;有三个人无法治好,是第三等级;如果有四个人治不好,这是最差等级的绩效了。
“十全十美”的全、美都具有圆满之意,而“十”又是数目之足,所以“十全十美”就被用来比喻圆满美好、毫无缺陷的境界。后来“十全十美”这句成语就从这里被引申出来了。
心不在焉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自身有所怨恨愤怒、害怕恐惧、嗜好喜乐、忧愁患难时,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在这里,那就会看也象没看见,听也象没听到,连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这就说明了修养自身,就在于要端正自己的心。
《礼记》一书中有多篇关于“礼”的单篇文章,内容谈哲理、论政治制度、记礼乐器物,或描述生活仪节,是儒家礼学的重要典籍。上面这段在说明正心修身的道理。而“心不在焉”后来就演变为成语,被用来比喻心思不集中。
退避三舍
春秋时代,晋献公非常宠爱骊姬,而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太子,她用计害死原被立为太子的申生,又煽惑晋献公派兵去捉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夷吾,两人因此先后逃往国外。后来晋献公去世,奚齐被臣子们杀死,重耳的弟弟夷吾则回晋国继任王位,称为晋惠公。但惠公非常害怕重耳会回国夺取王位,就派人去行刺重耳。
逃亡国外的重耳,他曾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又逃往卫国、齐国、曹国、宋国等国,这其间,大部分国家的国君对他都不是很礼遇。后来到了楚国,楚庄王用接待诸侯的礼节设酒宴款待他,并说:“你如果回到晋国,你将如何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财宝你都有了;珍贵的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又是楚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你多余的,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来报答你。”楚庄王说:“即使这样,还是可以说说报答我的方式。”重耳回答说:“如果托你的福气,能够返回晋国,一旦晋、楚发生战争,两国军队在中原相遇,我会让晋军向后撤退九十里。假使不能获得你退兵的命令,我也只能拿起弓箭和你应战了。”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果真回到晋国,立为晋文公。后来,晋国为了援救宋国,便和楚国交战。当双方军队对峙时,重耳为了报答楚庄王及实现自己的诺言,就下令全军往后撤退九十里,一直退到城濮才停止。
从此人们就将“辟君三舍”引申为“退避三舍”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对人容忍让步,不和人相争。
愚公移山
在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岸,有两座高山叫做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哩,高有数万尺,北山住着一位叫做愚公的老翁,他年纪已经将近九十岁了,他就住在这两座高山的正对面。由于这两座高山阻挡了往北的通道,无论進出都要绕很远的路,愚公对这个情况非常的头痛。
有一天他召集全家人一起商量,他说:“我想和大家一起尽力来铲平这两座山,使这条路一直畅通无阻直到豫州南部,汉水南岸,大家觉得如何?”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但是愚公的妻子有点不以为然地泼冷水,说:“我看以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小小的山您都动不了了,你又能够奈何得了太行和王屋这两座高山吗?况且,我们要把那么多土石堆到哪里去呀?”于是家人讨论了一番,决定要将土石堆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愚公就挑了三个比较能够挑负重担的子孙,跟着他一起去凿石头、挖泥土,然后他们把挖下来的土石,用畚箕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孩,也蹦蹦跳跳的加入他们的行列,通常一个寒暑才能回家一趟呢。
河曲智叟看到愚公他们这么辛苦,就讥笑他说:“你呀也太没有自知之明,太自不量力了吧,你看你这么大把年纪,又这么一点点力气,我看你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毁不了啊,你怎能奈何得了那么多土石呢?”愚公长叹一声回答他说:“唉,你的思想太顽固了,我看你连寡妇和弱小的孩子都还不如,我就是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但是这两座山又不会长高,又不会长大,我有什么好担心挖不平他们的呢!”河曲智叟听愚公这么一说,哑口无言。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他真的很担心愚公要领着子孙这样世世代代的挖下去,所以,他把这件事情报告了天帝。天帝知道以后,被愚公的坚毅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儿子各背负一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东边(山西省的东部),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以九十岁的高龄都还有向不可能挑战的雄心和毅力,现在人们在鼓励人家要勇于面对困难的挑战,要有恒心、有毅力的时候,都会说,要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
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人,有一次乘船过江,一不小心,把随身佩戴的宝剑掉进江里去了。他赶忙伏下身子,在船帮上刻下了一个记号。人家劝他马上下去捞起来,他却说:“不着忙,我已经做了记号,等船停了,我再下水去捞吧。”等到船靠了岸,他就脱下衣服,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入江里,去找那把佩剑,可是船已划过了一条江,哪能找得到呢。
成语“刻舟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舟”是船;“求”是寻求,寻找。现在用它来比喻那种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仍然按照原来条件办事的人。
背水一战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卧薪尝胆
吴国和越国发生战争,结果越国失败,越王勾践被擒。勾践在吴国被拘禁了三年,服侍吴王,受尽了屈辱。赦免回国以后,勾践就把舒适的床铺拆掉,把柔软的被褥撤走,搬到又硬又扎人的柴草堆上去睡觉,还在住处挂上一个苦胆,每天都要伸出舌头去尝一尝,让那沁入心脾的苦味提醒自己:不要忘掉过去的耻辱和教训,激励自己振作起精神,把国家治理好。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越国终于强大起来了。最后,勾践发动进攻,打败了吴国,夫差也自杀了。
成语“卧薪尝胆”就是这样来的,“卧”是睡,“薪”是柴草。现在往往用它来形容刻苦自励、奋发图强的精神。
扑朔迷离
爹娘听到女儿回来,互相扶持着走出外城去迎接。姊姊听到妹妹回来,对着门梳妆打扮。弟弟听到姊姊回来,赶紧磨刀宰杀猪羊。打开我东边卧室的门,坐上我西边卧室的床。脱去我战时的衣袍,穿上我从前的衣裳。对着窗整理乌黑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头贴上花黄。出门见军中的同伴,同伴们都惊讶的说:“一起生活了十二年,竟然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雌兔脚步一样跳跃,目光一样模糊。当两兔靠近在地面奔跑时,又如何能够辨别雄雌?
这是古乐府诗里的一首“木兰诗”,叙述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孩子,一天在织布时,她突然停下来叹了口气,原因是几天前朝廷下徵召令,要召她的父亲上战场,让她非常忧心烦恼。木兰的父亲年岁已高,根本无法承受战地生活,而木兰也没有哥哥可代替父亲出征。于是,孝顺的木兰决定女扮男装,代父去从军。木兰凭着坚毅不拔的精神,过了十二年的军旅生活,不但没被发现是女儿身,还立了不少战功。最后木兰凯旋辞官,衣锦还乡与家人共享天伦。
“木兰诗”文末还用兔子来比喻花木兰女扮男装的奇事。平时兔子是很容易分辨雌雄的。因为雄兔的脚扑朔,个性较好动,脚会乱踢乱动;而雌兔眼迷离,个性较静,时常眯起眼睛休息。但两只兔子一起奔跑时,就很难分辨雌雄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这两句后来演化成“扑朔迷离”这句成语,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明了真相。另外也可用来形容景色迷蒙。
三顾茅庐
我本来是个平民百姓,在南阳隆中耕种,为的是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生命,并无意追求名誉显贵。先帝不因为我出身卑微低贱,反而委屈贬低自己的身份,一连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感谢、非常激动,于是我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后来“三顾茅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对贤才真心诚意的邀请、拜访。
门庭若市
战国时代,齐国大夫邹忌,他身材修长,高八尺多,他的仪表俊美、容光焕发。一天早上,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并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的徐公,哪个较俊美?”他的妻子说:“你俊美多了,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故邹忌没有自信,又去问他的妾,他的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隔天,有位客人来访,两人坐着闲谈,邹忌又问客人同样的问题,客人说:“徐公不如你俊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邹忌家,邹忌仔细的观看他,认为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俊美。晚上,他躺在床上思索着:“妻子说我俊美,是因为偏袒我;妾说我俊美,是因为她惧怕我;客人说我俊美,是因为他对我有所求。”于是邹忌上朝去参见齐威王,说:“臣知道自己确实不如徐公俊美,臣的妻子偏袒臣,妾惧怕臣,客人对臣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说臣比徐公俊美。现在齐国领土辽阔,城邑一百二十座,宫里的嫔妃、左右近臣们,没有不偏袒您的;朝中大臣没有不惧怕您的;齐国境内人民,对您也都有所求。由此看来,您必然受到很大的蒙蔽。”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对。”因此,齐威王就下令:“官吏及庶民等,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赐给上赏;能够上奏章劝谏寡人的,赐给中赏;能够公开在众人面前批评朝政,只要传到寡人耳里,赐给下赏。”诏令刚颁布时,大臣们都来進谏,一时人潮络绎不绝,门庭若市。经过几个月后,仍经常有人上奏规谏。一年以后,即使众人想要進言,却也没有什么可劝谏了。燕、赵、韩、魏四国听到这件事情后,都到齐国来朝见。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要取胜于邻国就在于自己国家的政治清明。
这个故事是描写邹忌用引喻劝谏齐威王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但后人把络绎不绝進谏的人潮,引申出“门庭若市”这句成语,形容来往的人群众多,非常热闹拥挤。
差强人意
吴汉是刘秀的一个部下,平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一些将军常常称赞吴汉,才开始注意吴汉,还拜他做大将军。从此以后,吴汉帮刘秀打了许多次胜仗,立下不少功劳。
吴汉不但勇敢,对刘秀也十分忠心。每次出外做战,总是紧紧跟着刘秀,而且只要刘秀没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偶尔输了,每个人都提不起劲来,吴汉总是鼓励大家不要悲观,应该振作起来,准备继续作战。
有一次,刘秀输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将军也失去斗志。可是吴汉却和士兵们一起整理武器,审阅兵马。刘秀知道这些事后,再看看眼前这些垂头丧气的将军们,很感叹地说:“总算还有吴将军叫人满意。”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著名学者孟轲有一次到魏国去见梁惠王。梁惠王对他说:“我治理国家真是用尽了心血呀!河内发生了灾荒,我就赶紧把灾民迁到河东,把粮食运往灾区。假如河东闹灾荒,也是这么办的。邻近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像我这么尽心的,可是邻国的老百姓并没有减少,我国的老百姓也没有增加。请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孟轲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斗中胆小鬼扔下头盔和铠甲,拖着武器慌忙逃跑了。有的人跑了一百步,有的人只跑了五十步。可是那些跑五十步的人却讥笑跑一百步的人,说他们胆子太小。您看,这对吗?”梁惠王说:“那怎么行呢?跑五十步的人也是逃跑呀!他们临阵脱逃,和逃一百步的人是完全一样的啊!”孟轲说:“您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请不要再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的多了。因为您治理的魏国与邻国相比,就如同五十步笑百步一样呀。”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一般用这成语来比喻缺点或错误虽然在情节上、程度上有区别,但根本性质是一样的。
梁上君子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並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象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的哭着对陈寔说:「谢谢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后来,大家就把陈寔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