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推心置腹

      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政权,把国号改为“新”。王莽施行改革政策,但烦苛的政令却让人民生活更困苦,也导致天下许多人起兵反对,并拥立刘玄为更始皇帝。王莽去世后,刘秀在邯郸一战,大败莽军,还杀了自称天子的王郎。刘玄见刘秀接连立下大功,就封他为萧王。

      后来,刘秀又北上攻下军容强大的铜马军,而其它割据势力也一一被击溃,失败的军队纷纷投降。此时,刘秀把这些降军收编成自己的部队,原来带兵的首领,每人都分派官职。但是,投降的官兵们觉得曾和刘秀为敌,所以仍心存疑虑而不安,害怕刘秀最终还是会杀害自己。

      刘秀明白他们内心的忧虑,所以就叫将官仍旧回去率领各自原有的部队,而刘秀却只带很少的随从在各营之间巡视。降军们见刘秀对他们丝毫不戒备,还非常信任,便说:“萧王把自己的诚心都推到人家肚子里了,我们岂能不舍命报效呢!”自此,投降的官兵们都安心服从了。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推心置腹”这句成语,用来比喻真心诚意待人。

      剖腹藏珠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们讲了一个故事:“西域有一个商人,偶然间得到一颗非常稀有的珍珠。因为这颗珍珠很值钱,商人一直很担心别人会来偷他的珍珠,所以,想尽办法要把它藏在一个比较隐密的地方。不过,尽管他换了多少地方,他都觉得不够安全。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一个自以为最好的办法,他把自己的肚子剖开,把珍珠藏在肚子里。当然商人最后就死了。”唐太宗讲完故事后,就问大臣们说:“你们说世界上真的有这种人吗?”大臣们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唐太宗接着说:“商人的行为的确很荒谬,但是,有的人为了贪污而失去性命;有些皇帝为了追求享乐就断送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不就和那个商人一样笨吗?”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玩火自焚

      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州吁杀兄卫桓公篡位,他拉拢宋、陈、蔡等国一起攻打郑国。鲁隐公问大夫众仲如何看待此事,众仲说如此残忍的人会众叛亲离的,用兵就像用火一样,不知收敛就会烧死自己的。果然不久卫国人借助陈国杀死州吁。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有志者,事竟成东汉时,耿龠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名将。有一回,刘秀派他去攻打地方豪强张步,战斗非常激烈。后来,耿龠的大腿被一支飞箭射中,他抽出佩剑把箭砍断,又继续战斗,终于把敌人打得大败。汉光武帝表扬了耿龠。

      并且感慨地对他说:“将军以前在南阳时提出攻打张步、平定山东一带,我当初还觉得计划太大,担心难于实现。现在我才知道,有志气的人,事情终归是能成功的(原文是‘有志者事竟成也’)!”汉光武帝讲的“有志者事竟成”一句,后来常被人们引用,成了成语。

      “志”是志气;“竟”是终于。这个成语说明,人只要有志气、有决心,尽管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目标也一定能够达到。

      励精图治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他没有儿子,于是手握朝政大权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汉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符合汉宣帝的心意。汉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举足轻重

      东汉时期,有个将军叫窦融。新莽末年,为将军,后来投降刘玄,担任张掖属国都尉。刘玄败亡以后,他联合酒泉、敦煌等五郡,割据河西,号称河西五郡大将军,势力很大。

      汉光武帝刘秀取得政权后,中原的局势越来越稳定,窦融便想归归附刘秀。于是他派长史刘钧携带珍宝拜见刘秀。刘秀很高兴地接受了请求,并封窦融为凉州牧,赏赐贡黄金二百斤,还给窦融写了一封信,分析了当时政治、军事形势,肯定窦融治理河西五郡的政绩。信中说,除朝廷和窦融之外,还有益州的公孙述和天水的隗器,他们都野心勃勃,想称王称霸。在此形势下,窦融的地位举足轻重,对统一全国起着关键作用。

      窦融接到光武帝的信后,表示一心一意归顺朝廷/后来,他率兵协助朝廷,平定了隗器的叛乱,又灭掉了公孙述。因此,刘秀封他为安丰侯,让他担任大司空。

      望洋兴叹

      秋天水涨,大河小河里的水都流入了黄河。黄河水面显得宽阔了。黄河的河神便想去炫耀一下自己的威风。他来到北海,在波涛滚滚的北海面前一看自己竟变得像涓涓细流一样,又看看东面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更是羞愧万分。于是,它对北海的海神若说:“如果不是来到您这里,我怎么会知道自己的渺小呢?(原文是‘望洋向若而叹曰’)要是盲目骄傲下去,就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笑话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成语“望洋兴叹”就是由“望洋向若而叹”简化而成的。“兴”是发出;“叹”是叹息、感叹。这个成语经过变化现在一般用来形容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那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也成了成语,叫做“贻笑大方”。“贻”,是遗留;“大方”就是有见识的内行人。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被内行人笑话,它常用来表示自己的谦虚。

      欲盖弥彰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掌握着齐国的军政大权。后来他去吊唁齐国棠邑大夫棠公,迷恋上了棠公的妻子棠姜,便不顾众人劝阻,娶其为妻。齐庄公很好色,他明知棠姜已改嫁崔杼,仍和她私通。崔杼知道后,便借口有病不上朝。庄公乘探视崔杼之机私会棠姜。崔杼便设计将他杀了,并立景公为齐国国君,自己当上了丞相。齐国负责撰写国史的人比较正直。他不顾崔杼多次暗示,以一个历史家的角度,据实记述,写道:“崔杼杀了他的君主。”这可是十恶不赦之罪,会被天下人所耻笑。崔杼一看,当然恼怒万分,心想你不笔下留情,我也不给你活路。于是,就杀了那个史官。可他不知道欲盖弥彰的意思,继任的史官同样如此,秉笔直书。崔杼又想,既然杀一个不能堵住你们的嘴,又何妨再杀一个,就不信你们不怕。他把这个史官也杀了。可是第三任史官仍坚持原则,崔杼也知道杀人解决不了问题,只好就此作罢。所以后代阅读历史的人看到这一节时就用这句成语来形容崔杼想使自己的丑事得以掩盖,但实际结果却适得其反的愚蠢做法。

      匹夫之勇

      句践召集了战士们,向他们表明决心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从不愁士兵少,只愁士兵们缺乏自强的精神。现在吴王夫差有穿着用水犀皮做成铠甲的士兵十万三千人,可是夫差不担心他的士兵缺乏自强的精神,只担心士兵人数的不足。今天我要协助上天灭掉吴国。我不希望你们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血气之勇,而希望大家能步调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时候要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的时候要想到会受到处罚,这样,就会得到应有的赏赐。如果前進的时候不听命令,后退的时候不怕处分,那么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到了出征的时候,越国的人都互相勉励,表示服从。作父亲的勉励他的儿子,当哥哥的勉励他的弟弟,作妻子的勉励她的丈夫,大家都说:“这样的国君,谁能不为他效死呢?”由于全体将士斗志十分高昂,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

      后来“匹夫之勇”就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人有勇无谋。

      有备无患

      出处《传襄公十一年》春秋时,晋悼公当了国君以后,想重振晋国的威名,像他的先祖晋文公一样,称霸诸侯。这时,郑国是一个小国,一会儿和晋结盟,一会儿又归顺楚国。晋悼公很生气,公元562年,他集合了宋、鲁、卫、刘等11国的部队出兵伐郑。邻简公兵败投降,给晋国送去大批礼物,计有兵车一百辆,乐师数名,一批名贵乐器和十六个能歌善舞的女子。晋悼公很高兴,把这些礼物的一半赏赐给魏绛,说:“魏绛,是你劝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国;八年来,我们九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现在我们和各国的关系,就象一曲动听的乐曲一样和谐。郑国送来这么多礼物,让我和你同享吧!”魏绛说:“能和狄、戎和好相处,这是我们国家的福气,大王做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这是凭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过,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乐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一些国家的未来。《尚书》里说:“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您想到了,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我愿意用这些话来提醒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