蜓科揭秘
从1921年到1926年,李四光在北京大学地质系,除教学以外,主要就是研究一种叫做“蜓科”的化石,经过数年的研究,于1927年出版了《中国北部之蜓科》一书,并于同年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的科学博士学位。他在蜓科化石的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
蜓科动物,最初出现于中石炭纪(距今约300百万年以前)之初,到二叠纪(距今290百万年以前)为全盛时期,到古生代末(距今230百万年以前)灭亡。它形体很小,最小的体长不过2毫米,大者体长不过5毫米。形象地说,它只有一颗米粒至黄豆粒那么大,形状很像纺纱用的纺锤,因此日本人称纺锤虫。这种微体古生物出现的时间短促,但地理分布很广泛,所以成为划分地质年代的标准化石。
怎样利用蜓科化石来划分地质年代呢?例如,某个地层的石灰岩中,发现了体态很小、只有1毫米大的、而且内部构造又很简单的蜓科化石,就可把含这种化石的地层划分为较老的石炭纪(距今300百万年以前),如果发现某地层的岩石中,含有形体较大,而内部构造又比较复杂的蜓科化石,就可把含这种化石的地层划分为较新的二叠纪(距今270百万—230百万年以前)。
李四光研究蜓科化石的动机,是想弄清楚中国煤矿资源的分布情况。而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是在距今230百万—300百万年以前的石炭二叠纪。当时国内外地学界,对这一段含煤地层的时代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蜓是代表这个时代的一种标准化石。所以,当他发现研究蜓科化石的意义之后,就抓住不放,夜以继日地研究它。
在我国古代,人们称纺纱用的纺锤为筳。因此,李四光就把这种筳状的微体古生物叫做“蜓”。是他在“筳”字旁边加了一个“虫”字,意思是筳状之虫。“蜓”字是李四光所创。
蜓科化石形体微小,用肉眼观察时,只能粗略地看出橄榄形的外壳,要弄清它的内部构造,只有把它放在岩石切片机上横切或竖切,然后再放在金刚沙盘上磨成0.03毫米厚,磨好后放在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清楚。
在蜓科化石薄片制作室里,磨薄片的工人师傅是李四光的好助手,磨片工用金刚石切刀将蜓科化石切成薄片,再放到细金刚砂磨盘上,精心研磨。当磨到一定程度时,李四光又成了工人师傅的助手,他一会儿放在显微镜下看一看,不够薄,又再磨一磨,最后磨成一张纸那么薄时,光线就可以透射过薄片了。这时蜓的内部构造才显得清晰了。然后才能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个夏天的晚上,李四光和工人师傅磨制蜓科化石薄片到深夜。天气闷热,汗如雨下。他们两手是泥,满脸也是泥。他们自带冷馒头,肚子饿了就啃上几口,一直到干完为止。李夫人许淑彬在家已经等急了,她不放心,不知出了什么事,一股抱怨情绪油然而生。午夜时分,李四光骑车回家来了,他脸上白一道黑一道的,沾满了泥浆。李夫人知道这是磨片的痕迹,知道他已劳累一天了,又忍不住好笑而心疼起来。
在漫长的研究日子里,他研究了大量的蜓科化石薄片。在显微镜下,他看到了蜓的各种各样的内部构造。它们虽然都是大大小小的蜂窝状的小格子,但排列的疏密不一样,隔挡的长短不同,形式也都不一样。根据这些特征,从而鉴别出它们不同的种属,判断出进化的阶段,分出较低级与较高级阶段的蜓科,由此再进一步推断出含不同种属蜓科化石的时代,划分出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寻找石炭纪含煤地层的分布规律。
由于李四光的潜心研究和科学论证,解决了我国北部含煤地区石炭纪地层的划分问题,也解决了北美石炭纪地层的划分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研究的基础上,李四光写出了《中国北部之蜓科》论文。他把这篇论文送往英国包尔敦老师处,请他修改指正。包尔敦老师读完后,连声赞好,认为有创见。于是,推荐到伯明翰大学,建议授予李四光博士学位。学校召集专家教授们开会审查了这篇论文,结论是很有价值,决定授予博士学位。当时李四光在国内工作,不能前去领取文凭,如果请人代领博士文凭,得花18英镑,买一套博士服和帽子穿戴上才行。李四光认为:文凭这玩意儿我不要,我做研究工作不是为了名。还是李夫人汇去了18英镑的外汇,请人代领了这个文凭,后来寄到中国来的。
李四光在研究蜓科化石时,特别是利用蜓科化石对地层进行划分,与国外标准地层对比时,他发现在距今300百万—230百万年以前的石炭二叠纪时期,中国的北方和南方的古地理环境不一样。此时的华北地区,以陆地环境为主,当时的沉积物主要是河流、湖泊形成的,其中海洋环境所占比例很少;而在华南地区,则以海洋环境为主,越往南方,海洋沉积物越厚。这个现象说明,在石炭二叠纪时期,中国的南方是海洋环境,而中国的北方都是陆地环境。也就是说,从当时中国的地势来说,是北高南低,北方在海平面以上,而南方却是被海水淹没的环境。
为什么会形成南方和北方地势上的明显差异呢?为了揭开南北差异这个奥秘,李四光查阅了大量的内外地质文献,了解世界上其他地区当时的古地理环境,并把各地当时的地理环境拿来同中国的南北方进行对比,结果,他终于得到了新的认识。
过去,地质学家认为,大陆上海水面的上升或下降运动,是具有全球性的。而李四光研究认为,大陆上海水面的上升或下降,不能完全归结于这种全球运动,可能还有一种运动,这就是海水从赤道向两极方向的运动,或者是海水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运动。
李四光设想,海水发生这种具有方向性的运动,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的变化产生的。如果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自转速度由快变慢,那么赤道及其附近的海水就会向两极方向运动;如果,地球自转速度由慢变快,两极的海水则会向赤道方向运动。
现代科学证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例如,近2000年来,地球自转累计减慢2小时左右。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比较复杂,经过长期研究,有以下几种情况。
3—5年的周期变化:研究发现,地球自转速度在3—5年内有突然减慢的变化。每当发生这种变化时,地球上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就像刹车一样,因惯性作用而向前冲。从而使约占地球2/3的海洋中的海水,呈由西向东运动和由赤道向两极方向运动的态势,使赤道及附近地区发生海退,而两极地区则产生海侵现象。
60年的周期性变化: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自转速度发生着以60年为周期的变化。据统计,20世纪初,地球自转最慢,30—40年代,自转速度加快;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自转速度又减慢;80—90年代,自转速度又加快,按这个规律推测,21世纪初期,地球自转速度又将变慢。
李四光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大陆车阀”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的理论。地球上的物质就像前进着的车上的人一样,当车骤然减速时,由于惯性作用而向前冲;当车骤然加速时,车上的人则向后仰,无论减速或是加速,都会产生“前拥后挤”的作用。
这些研究,不仅解答了从蜓科化石的分布所引起的古地理环境问题,而实际上这正是李四光创建地质力学的开始。
20世纪初期,许多地质学家对地壳运动的起源看法是,以垂直运动为主,局部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垂直运动所引起的。他们认为,由于地球逐渐失热或其他原因而发生收缩,好像是一个“干缩的苹果”,以致海洋部分显著下沉。另一派主张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当时,在这两派中,地壳的垂直运动居于正统地位,后一派属于新起的学说。李四光在1926年5月3日的中国地质学会第四次年会上,作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的演讲,他批评了传统学派,同时给新学派以很高的评价,称它是“革命性理论”,“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