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往桂林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大举向我腹地进攻。7月底平津沦陷、华北许多大城市被侵占;8月13日又进攻上海,11月上海失守;继而出动大批飞机狂轰滥炸国民党政府所在的南京,钟山上空弥漫着战争烟云,国民党的要员们,扔下饥寒交迫的民众,纷纷外逃。

    一天,地质研究所接到研究院朱家骅代理院长的通知:“现在情况紧急,这个地方全部被南京防空司令部征用。限你们三日内全部迁移,过时则不准出入。”朱家骅命令各研究所负责人,跟蒋介石迁去重庆,如果不去,就停发经费。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国民党政府在武汉没有站住脚,就又仓皇逃到重庆了。当时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社会研究所所长陶孟和、物理研究所所长丁西林等人,都是一向反对蒋介石,有爱国民主思想的进步学者。他们经常在一起商量:往哪里搬迁呢?李四光提出:“我们南迁,决不听朱家骅的命令,决不跟蒋介石走,我们到广西去。”

    李四光和吴燕生(本书作者在重庆大学地质系的尊师)、马振图、张文佑等人,亲自钉箱子,捆行李,托人找了两条帆船,把地质资料运往广西桂林。李四光和家人其他几户家属和地质研究所全体工作人员,分乘这两条船,向长江上游进发。社会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乘另外的船只,紧跟在地质研究所船只的后面。

    长江江面上,大小船只来往如梭,都是逃难的。那些达官贵人,坐在大轮船的甲等舱里,带着大批金银细软,逃往重庆。侵华日军的飞机不断地在天空盘旋、扫射、扔炸弹,江面上笼罩着烟雾,江水中漂浮着残缺不全的尸体和船板,浪涛里可以看到殷红的斑斑血迹。滚滚的长江,流淌着中国人民的血和泪,倾吐着炎黄子孙的苦和难。

    此时此刻,李四光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长江日夜奔流,它必将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日本帝国主义只能猖狂一时,蒋介石阻挡不住历史的滚滚洪流,苦难的中国人民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逆流而上,船只行驶比较困难,再加上逆风天气,更是雪上加霜。行进时有时需要船工到岸上拉纤。这是1937年的11月,天气阴冷,寒风凛冽。李四光看见船工从船上跳下去,趟过一段浅水,倾着身子拉纤,也连忙挽起裤腿,脱了鞋袜,下船来到岸上,背起了纤绳,和船工们一起拉纤。他的学生们看到老师都这样做,也跟着干起来了。李四光默诵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踏着号子的节奏,手攀着岩石,脚蹬着黄沙,艰难地拉着纤绳,一步一步地前进着。

    船到了江西九江,刚刚靠岸,一群国民党的“遭殃军”就蜂拥而来了,他们吆喝着叫李四光等船上的人下船,说是这船被征为军用了。李四光挺身而出,大声地告诉他们:“我们是中央研究院往后方搬家的船,你们不能抢占!”“遭殃军”不予理睬,李四光就上岸给士兵们讲道理,他说道:

    “现在国难当头,日本鬼子已经包围了南京,我们科学研究机关,不得不往后方撤退。你们是拿枪杆的军队,理应枪口朝外,对着日本鬼子,保护老百姓。可你们现在拿枪对着我们,你们的良心何在?再说,船上载的都是公家物资,出了差错谁负责任呢?”

    这一席话把士兵们说的哑口无言,无法应答。李四光向船工们打手势,赶快拔锚起航。船过武汉,通过长江支流,进入洞庭湖,沿着洞庭湖东岸到了长沙。12月19日,李四光参加了在长沙留芳里4号召开的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还到岳麓山左家陇去拜祭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坟墓(丁文江是1936年1月5日去世的),然后,继续乘船沿湘江到衡阳,再转桂林。

    在抗战8年的艰苦岁月里,李四光在桂林度过将近7个春秋。

    李四光等人,初到桂林有三大困难,这就是住房、轰炸和经费。最初他们与物理研究所合租了一座两层的楼房,可是不久,就被日本飞机炸坍了一半。1938年6月,只好搬到桂林乐群路四会街12号,李四光亲自设计,在院内盖起了两排木板房,作为办公室和宿舍,他们并在大门口挂上“抗战到底”的大灯笼。

    经费少是又一难题,地质研究所不仅办公费少,而且连职工生活也难以维持。李四光生活很清苦,穿的是土布灰色衣服,有一次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找他谈话,发现他总是用手捂着膝盖,黄问他,是膝盖疼痛吗?当李四光羞愧地移开手时,原来裤子破了个大口。

    地质研究所迁往桂林后,决定以鄂西、湘西和广西的找矿为主要任务,其中对煤、铜、铁等矿种尤为注意。抗战以后,长江一带煤的供应特别困难。因此,他们以最大精力找煤,以便解决这些地区的煤荒,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在鄂西香溪河流域找到了可供开采的数层煤,在广西找到了柳域大埔煤田、罗城小长安煤田,为当地民用、工业用煤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这时李四光在地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成就,例如建立了广西山字形构造体系,对桂北及大徭山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详细考察。初夏的一天早晨,李四光晨练时,发现了这山上最佳的景色,就特地让人把大家从睡梦中叫醒。当人们赶到他那里时,只见他微笑着站在高处,向东眺望,原来漓江对岸的石林地带,晨雾如海,正沿着开阔的山谷缓慢向下流动,逐渐与层林炊烟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山谷冰川”的再造图。

    1939年6月22日至24日,《武汉日报》连续3天刊登湖北省政府关于临时参议会第一届参议员名单的通知。参议员有45人,临时参议员有23人,石瑛被任命为议长,李四光被任命为副议长,但他从不参加会议。9月19日,在湖北恩施举行第一次大会时,他电函请假,电文说:“因事及交通困难,不能出席”;1940年4月5日,第二次大会召开,通知他说:石瑛议长有病,请您主持会议。这时李四光在重庆刚开完中国地质学会第16次年会。不得已,只好从重庆乘船到巴东,湖北省派一辆烧木炭的汽车接他,他主持了一半会议就考察冰川去了。

    9月12日,李四光回桂林后,立即给湖北省政府去电报,请求辞去参议会副议长职务。省政府多方挽留,李四光怎么也不肯再出席会议。

    地质研究所迁到桂林之后,李四光几乎每年去重庆参加会议,结束时,蒋介石总要宴请他们,但李四光每次都拒绝参加。有一次,李四光的座位被排在蒋介石的右边,但他仍不出席,蒋问地质学家翁文灏:

    “李四光先生怎么没有来?”

    “重感冒,发烧。”翁文灏回答。

    过了一会儿,蒋又问陶孟和,陶也说:

    “李先生病了。”

    1971年1月,翁文灏逝世,李四光还一直记得这件事,并十分感激地说:“翁文灏曾救过我一条命。”

    由于李四光在国内外的声望高、名气大,蒋介石想拉拢他,曾多次要他出任教育部长、大学校长、驻英国大使等职,都被他拒绝了。

    后来有一天,钱昌照突然通知李四光,说是蒋介石要抓他。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夫人许淑彬和身边的几个学生。李四光明白,这是与他一贯反蒋分不开的。大家劝李四光避一避为好。1941年8月4日上午,日本侵略军出动飞机21架,由越南侵入桂林市区狂轰滥炸。广西省政府作出决定,增辟避难岩洞,疏散市区人口。一天,李四光和夫人同地质研究所的同事们一道,坐着一辆卡车出发了。他们带着罗盘、地质锤等,人们一看就知道是去调查地质的。然而,这一天他们夫妻俩,一去未返。他们来到一个僻静、风景优美的架桥岭清平乡往下了。

    现在看来,李四光的学术成果很多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能随遇而安,刻苦钻研。在僻静乡村中,他既避开了蒋介石的追杀,又避开了日本飞机的轰炸,他仍可埋头工作,整理了不少地质资料,草拟了许多篇论文初稿,其中有《二十年经验之回顾》、《山字形构造之实验和理论研究》等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