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友谊
古生物化石蜓科的研究成果,是李四光一生不朽的科学贡献之一。蜓是一种生活在浅海的单细胞动物,靠丝状伪足伸缩爬行。蜓最早出现在距今300百万年的石炭纪古海洋中,曾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种属繁衍很多,到距今230百万年的二叠纪末期灭绝。
李四光从20世纪的20年代初,就从事蜓科化石的研究。他通过大量的蜓科化石鉴定,感到描述繁琐,记载庞杂,茫无端倪,于是创立了蜓科鉴定的10条标准,并划分出20多个新属。按国际惯例,凡是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物理现象,化学反应或生物新种等,都可用发现者的姓名,或发现者所崇敬者的姓名来命名,以资纪念。1923年,李四光将第一个新属,命名为包尔敦属,用以纪念他在伯明翰大学的老师包尔敦教授的。包尔敦属分为2个属型,其中一个属型命名为李氏维尔士·包尓敦蜓;另一个属型命名为李氏卢·包尔敦蜓。维尔士和卢,也是李四光在伯明翰大学时比较亲近的两位老师。李四光把最后两个新属命名为丁文江属和翁文灏属,以表示尊重丁、翁二人在开拓中国地质事业中所作的贡献。
1936年6月18日,李四光接到蔡元培从上海发来的急电,报告杨铨被特务暗杀的消息,李四光悲痛万分。他认识杨铨虽然比较晚,但共同的志向和经历,使他们一见如故。他决定把最近发现的一个蜓科新属,以“杨铨蜓”命名,献给这位值得纪念的民主战士。
在国际上,李四光同英、美、苏、德、法、挪威、印度、匈牙利、捷克、新西兰等国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有关的科学家,不断有著作交换和书信往来。从1951年以来,李四光一直是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副主席之一。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于1960年出版后,分别送给李四光和竺可桢各一本书,这是作者对李、竺两位科学家的尊重。
印度古植物学家萨尼,是李四光早年在英国相识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四光一直是印度古生物学会会员,这是萨尼推荐的。
李四光一直是全苏古生物学会的荣誉会员。李四光的《中国地质学》、《旋卷构造》两部著作被译成俄文在原苏联发行。1958年6月20日,原苏联科学院全体大会上一致选举李四光为科学院院士。同时被选上的还有郭沫若。1959年12月,原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决定授予李四光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克鲁鲍特金教授在《自然》杂志上撰文,介绍了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的成就。1959年11月12日,第一届全国地质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187个不同的科学研究,生产和教学部门的代表和列席代表共200多人,原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突变论学者纳里夫金教授也应邀出席了大会。李四光给他介绍地层时代、地形地貌,随行人员清理基岩冰溜面(过去冰川流动时滑行的冰面),铲除破土废石,并冲刷干净,纳里夫金在李四光的指点下,把冰川留下的痕迹看得一清二楚。
通过科学活动交往,李四光同国内外许多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发展科学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