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地下热库

    在李四光看来,打开地下热库,同开采煤和石油,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地热是可供人类利用的一种新能源。他经常告诉人们,“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有源源不绝的热源。”他曾经为毛泽东主席编写了7本科普读物,其中就专门写到地热问题,他写道:

    “从钻探和开采的经验看来,越到地下的深处,温度确实越来越高。……在亚洲大致40米上下增加1℃(我国大庆20米,房山50米),在欧洲绝大多数地区是28—36米增加1℃,在北美绝大多数地区为40—50米增加1℃。假如,我们假定每深100米地温增加3℃,那么只要往下走40千米,地下温度就可以到1200℃。”

    有人计算过,假若把地球上储存的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当做100的话,那么地球上储存的石油只有煤的3%,核燃料才为煤的15%,而地热则能为煤的1.7亿倍!李四光看到了这个惊人的数字。他大声疾呼:“我们现在不注意对地下储存的庞大热能加以利用,而把地球表层给我们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像煤炭这样大量由丰富多彩的物质集中构成的原料,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当成燃料烧掉,这是无可弥补的损失。”

    1970年9月,李四光在武汉听说沙市南面打油井的时候,从3000米深处,突然喷出来一股热水,温度高达100℃多,一直喷了几天才停息下来,把周围的水稻、池塘里的鱼都烫死了。后来经过对热水的化验才知道,这是一种高温高压的卤水。含有很多伴生元素,如碘、钾、溴、铷等,可提取碘和熬盐。李四光听了很高兴,当他回到北京后,立即派人去作调查。

    1970年下半年,到沙市去考察地热的地质科学院地热组的同志们回到北京,向李四光汇报了那里的地热情况。听完汇报后,他准备利用地热的调查便展现出来了。

    “我想,第一步还是搞水、气分离装置。热水有这么高的温度,热气达到400多个大气压。我们普通锅炉烧许多煤才只有200个大气压,而现在送到我们门口,我们还不利用?我在想,如果把它放到一个大罐子里,把水、气分开,热气直接送到发电机中,就可以发电,这就是天然汽轮发电机嘛!第二步是分选问题,剩下的卤水,把其中的元素分开,比如碘、锶、铷。这样,出来的盐就是纯盐了,老百姓吃也无杂质了。”

    “如果热水、热气从地下喷出时,我们把这套盖上去,像笼子笼鸟似的。这样就创造了一套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发地下热库的综合利用方法。”

    李四光开发地热的设想为人们打开了眼界,指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其实,关于地热的开发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所考察了。从1958年开始,按他的意见,在地质力学研究所就开展了地热学的研究。他还亲自推荐年轻的学者去原苏联学习地热学,并同原苏联地热学家联系,希望他们提供地热研究工作的经验。李四光在给留比莫娃的一封信中说:“地热学是一门新的科学,它的范围很广。我很同意您让王庆棣(留学生)在时间许可的范围内学习一些基本理论,同时也学习一些实验方法,包括使用精密仪器的各项操作。”

    1970年10月27日,李四光在天津参观时河北宾馆利用地热的事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他们打了一口52℃的热水井,把热水直接用到浴池和暖气供热上,效果很好。第二天,他又参观了鸭厂,这里的一口热水井,水温49℃,把它用来养鸭,地热孵化,也用在烫鸭煺毛上,效果也很好。过去工人们长期在脏的热水里作业,手腕溃烂,成为一种职业病。自从引进地下热水后,因为水中含有微量的硼元素,职业病也治好了,一时鸭厂成了这种职业病的“医院”。天津第二纺织厂利用地下热水洗呢、染呢;国棉四厂利用地下热水进行冬季空气温度调节,市郊也有的单位利用地热水修建温室,栽种冬季蔬菜。

    在天津考察完地下热水的利用之后,回到北京,李四光曾对他的女儿说:“要是把地热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可以节省多少燃料!可以给人民的生活造很大的福……天津、沙市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成绩,但还只不过是开端,是星星之火。”

    李四光领导了全国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全国地热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可喜的开端。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温泉1000处以上,还有大量的隐藏在地下没有揭露出来。广东、福建、云南等省出露最多,仅广东省就有温泉200多处。台湾、西藏发现了高于100℃的喷泉,广东、福建、湖南等地发现了温度90℃以上的地热水。

    李四光曾多次指出:“地球是一个庞大无比的热库,地下热水是取之不尽的。何况,目前是用地下热水,我设想将来可以用干热,不一定用水。因为高温向低温流,就可以引出来用嘛。没水,没气,热就看不见。但这是客观存在的,就像地应力是客观存在一样。我想,将来是会发现这种方法的。所以,如能打开地下热库的大门,不只为我国开辟新路,对世界也是开辟了新路啊!”

    李四光在晚年,还这么关心地热的开发与利用,这在他的学术思想上是一贯的,而不是偶然的。因为这是一门新兴的学问,早在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后,就到法国巴黎留学。在勤工俭学会演讲时,他讲到能源的前途,特别注意到当时尚未开发的,蕴藏于“地中的热”,是可供人类利用的一种新能源,也是地质工作的一个新领域。

    “一定要打开这个庞大无比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利用。”这是李四光的遗愿,而今正在全国范围内开花,相信不久的将来,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