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开快点
没有一种不幸可与失掉时间相比了。
时间就是财富。
小时候,母亲常常这样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当时不理解,总觉得黄金值钱,时间没价。转眼60岁了,才觉得时间贵重而又稀缺。袁隆平在时间上为自己算了一笔账:
生于1930年9月,1953年8月参加工作,这23年主要是长身体、求知识,向社会索取,用经济学观点衡量,属于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时期。从参加工作时起到1990年,又走了37年。这37年以日计算,是13505天,其中上班时间是1/3,只有4502天。这四千多天,又要开会,又要学习,又要参加政治活动,从事社会工作,有效工作日不足10年。10年中又挤进一段“文化大革命”,浪费不少青春。所以1976年之后,拼命工作,想把躭误的时间抢回来。大家聚在一起一谈,总认为时间奇缺,各自减去10岁多好。这也是为什么起早贪黑、南繁北育,东奔西跑的原因。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事活动必须踏着24节气的节拍,错过一天就等于错过一年,所以,一年到头总是忙。
母亲理解儿子。每逢外出,他走到母亲跟前:
“不要说了,去吧!牙不好,胃也不好,别累着,凉着。”
他非常感激母亲,辛辛苦苦陪伴自己60年,仍像儿时那样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问寒问暖,甚至察看一下衣服上的纽扣牢不牢固。自己对母亲呢,关照的太少太少,无以报答万一。去年春节,母亲不慎右腿骨折,他陪着看病、护理几次,单位便几次“告急”,他真难以启齿从母亲身边走开,悄悄对邓则说,
“你看怎么办?单位事太多,试验又不能错过机会。”
“好办,我和妈说一声。”
“她老人家的腿……”
“放心吧,有我,有三个孩子。”
袁隆平从内心深处感谢邓则,这些年她为这个家庭付出了一切,使自己赢得时间,才有所成就。所以,当别人问起:
“您的事业卓有成就,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女人支持。”
“有道理。我对妻子的评价是四个字:贤妻良母,别的不要说,母亲、岳母、三个孩子全靠她照顾,整个家庭全靠她支撑。她这个人,性情好,品德好!”
这几年,因为职务身份的变化,原有成果的推广,新的研究在深入,他感到时间更紧,不能有分秒浪费。照理说,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局分别通过他在夏天可以偕同夫人去青岛和大连度假,本来是件好事,可以休整一下,也弥补一下过去疏于关怀妻子的缺憾,但因科研需要时间,两处都没有成行。
他走到母亲床前,再次请求母亲谅解。母亲笑了:
“去吧!忘没忘那首诗: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是:今天不努力,明天徒伤悲了。我理解。”
知子莫若母。他乘车走了,母亲的话越来越远,粮食和人口专家的警告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即使目前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保持不变,随着人口的增长,世界粮食生产量在今后37年间需要增长70%。为提高贫困者或者营养不良者的生活水平,2025年世界粮食需求将达到90亿吨。这个数字是1986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的两倍以上。”这是联合国一位官员的话。
到2000年,全国农村人口将达到10.25亿,加上城镇人口,人口总数将突破13亿,而耕地面积以每年500万亩速度减少,到那时,中国将以不到世界1/13的耕地,养活世界近1/5的人口。增加粮食产量,是摆在中国政治家、经济学家、农学家面前的一项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中国农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目前我们国家农作物方面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还相当薄弱,生产水平不高,粮食并不宽裕。随着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工业、饲料工业的发展和人民食物结构的改变,对粮食的需要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如果粮食不足,人民的日子就过不好,经济就上不去,社会就不安定,改革也就难以为继。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大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物,没有足够的水稻面积、水稻产量、水稻品质,国家建设、人民生活就没有保证。
袁隆平懂得这个道理,广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也懂得这个道理。正因为知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人类主要的营养源”“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所以,建国之后,从1950年开始,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和农民一起,对地方水稻品种进行评选、鉴定和培育,终于选出适合于当地自然条件的主要品种,诸如,广东的塘埔矮、福建的隆财号、湖南的胜利籼、江苏的老来青、浙江的浙场3号、江西的南特、安徽的五十三、四川的中农4号、河南的红矮籼、北京和天津的300粒等等。这些良种为水稻增产起了重要作用。
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产量。无论是籼型的杂交稻,还是1975年育成的粳型杂交稻,都比原来的常规稻每亩平均增加50公斤,多者达100—125公斤。如果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培育成功,还会再增一成。根据国家一份权威研究报告提供的材料,在制约粮食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中,作物品种最为关键,约占50%,其次才是地理环境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因此,培育和推广良种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增产的驱动,使袁隆平更感时间不足。他对司机说:再开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