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的动物世界
地球上的生命种类繁多,动物是其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是大自然赐予的,能够和人类共同生长、相互影响的伙伴。从天上翱翔的飞禽到地上奔跑的野兽,从海底游弋的鱼类到洞穴里的昆虫等,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动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热闹,充满生机。我们人类也是动物世界的一分子,而且是最高级的动物。
什么是动物
相比只能生长在一个地方的植物,不少动物因为具备了四肢而能够自由地跑跳或者攀爬。很多植物要繁衍后代,需借助外力传播花粉,而动物则可以独立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动物的主要特征
世界上的动物各种各样,而且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活习性。它们有自己的感官,有完备的身体构造,从而无需借助外部力量,就可以完成摄食、消化、呼吸、排泄、运动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优雅的鸟儿从平静的水面掠过
小知识
远古时代,为了生存,人类与动物曾有过激烈的生存竞争。
动物与细菌的区别
自然界里的动物、植物等都属于真核生物,与此相对应的是像细菌一样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要比原核生物复杂和高级得多。

树蛙是两栖动物
进化的过程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形成后,单细胞原生动物首先进化为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往前进化,出现了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是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
动物与人类
人类和所有动物有着共同的生命起源,只是在后来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走上了不同的演化之路。动物是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命伙伴,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

狗是人类最忠实的动物伙伴之一
动物的演化
动物的演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直到今天,这样的演化也还在不断继续。地球最早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到现在,动物已经发展到海陆空三界,成为称霸世界的一大生命类型。

从海洋到陆地
当海洋中的生命进化到能登上陆地的程度时,它们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对水域环境的依赖。世界上最早登上陆地的是两栖动物,而后是爬行类。鸟类出现得较晚,而哺乳类则更靠后。
鳄鱼是一种身体比较大的两栖动物

埃迪卡拉化石
20世纪40年代,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发现了一种距今约5.5亿年的软体多细胞生物种群——“埃迪卡拉化石”。据考证,这种软体生物可能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已发现的最早的动物。

三叶虫很可能是比埃迪卡拉化石稍晚的一类远古生物
奇异的生物特征
埃迪卡拉化石所代表的这种软体生物生活在海洋里,有点像现在的水母或海蜇。但它“既非动物也非植物”,因为它没有动物的消化系统,也不像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
小知识
埃迪卡拉化石多保存在砂岩中,这给研究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困难。
发现过程
埃迪卡拉化石因首次发现于澳大利亚南部弗林德斯山脉的埃迪卡拉山而得名,它们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个体较大、形态复杂的动物化石。这些化石保存在非常古老的地层中,是科学家研究动物起源和早期动物演化的关键证据。

水母化石是埃迪卡拉生物时代的代表生物之一
动物的身体
动物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体特征。北极熊有一身厚实的皮毛,鸟类长着有力的翅膀,豹有强健的四肢等。动物不比人类有聪明的大脑,但不同的身体结构让它们也能更好地适应自然。

哺乳类的眼耳口鼻
哺乳类通常拥有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它们常常依赖自己的眼、耳、口、鼻来发现食物、躲避敌害,寻找栖息地或者联络同类。相应地,这些器官也就成为它们重要的生存工具。

大象属于哺乳动物
小知识
大多数的鸟都会飞翔,但也有些鸟类不会飞,如企鹅、鸵鸟等。
鱼类的身体
鱼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鱼鳞、鱼鳃和鱼鳍是它们与其他动物种类相区分的重要身体特征。鱼类终生生活在水里,用腮呼吸,用鳍游泳。

鱼类的鱼鳞
奇特的爬行类
我们最熟悉的爬行类动物有鳄鱼、蛇、龟、蜥蜴等。它们往往都皮肤干燥,背上附着有鳞片或盾甲,繁育后代的方式为卵生,并以变温方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等。

蛇是爬行动物之一
鸟类的翅膀
能够飞上天空,翅膀可帮了鸟类的大忙。鸟类由古老的爬行动物演化而来,是两足、恒温、卵生的脊椎动物。它们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翼,并且有坚硬的喙。

动物的类别
地球上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动物有着各自的“家谱”。通过这样的家谱,人们将动物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体系标准分门别类,使它们有了各自的“归属”。

给动物分类
最早主张对动物进行分类的人大概要属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了,在此之后,不同时期的科学家不断完善这个体系,从而使人们对动物的进化和彼此的亲疏关系一目了然。
鱼类、珊瑚等被归类为水生动物

动物的分类特征
人们根据动物生活的环境,分为如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根据动物的形态、身体构造、胚胎发育特点、生理习性等特征,将它们分为脊索动物和无脊索动物两大类。

陆生动物“花豹”
小知识
无脊索动物主要指那些背侧没有脊索或脊柱的动物。
最高等的动物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个门类,哺乳类、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均在这个门类之中。一切脊索动物在胚胎时期几乎都有脊索。
动物中的大家族
无脊椎动物有一个更准确的叫法为无脊索动物也叫无脊椎动物。无脊索动物占据了自然界动物种类中相当大的数量,它们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脊索动物“乌贼”
动物的习性
不同的动物各有各的生活习性,如猫头鹰昼伏夜出,狼是群居动物,猫总是单独行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呢?要说起来,动物习性的形成可不是一天两天之内产生的。

动物习性的形成
对动物来说,它们的生活习性可比我们的日常习惯重要得多,而且这还是在漫长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产生的。

飞蛾是喜光的昆虫
喜光的昆虫
夏季夜晚,常有小飞虫绕着日光灯飞来飞去,这是昆虫喜光的习性。与此相反,像蜗牛、赤毛杨虫等动物则喜欢暗的地方。
小知识
海龟和鳄鱼常“流泪”,其实这是它们在排除体内多余的盐分。
夜色中的流浪者
夜行动物堪称是动物界里的“夜游神”,它们通常在白天休息,只有到夜晚才会外出猎食、进行繁殖等活动。具有夜行性的动物往往有着发达的嗅觉、视觉和听觉器官,比如猫。
猫喜欢晚上出去找食物

动物的集体生活
狼是一种非常具有团队意识的动物,每当外出捕猎时,狼总会以几只、甚至以更多的数量结成狼群,对猎物展开集体围攻。比起喜爱独来独往的大型猛兽狮子、老虎,集群生活的动物以群体的力量弥补了个体力量的不足。
喜欢群居生活的狼

不同的外表
不同的动物有着形色各异的外表,鸟类多数有着美丽的羽毛;哺乳动物的体表通常覆盖着厚厚的皮毛;鱼类五颜六色的鳞片常用来迷惑天敌。这些大自然赐予动物的外衣,漂亮又实用。

北极熊的白棉袄
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北极熊披着一身厚实的白色皮毛,它的白毛就像一根根的空心管子,能起到传递太阳热量的作用。再加上北极熊皮厚、毛密,脂肪又多,它就再也不怕冷了。
北极熊

小知识
两栖动物的身体表面因为有分泌的黏液,所以常常又滑又腻。
孔雀的花衣裳
孔雀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大型鸟,特别是雄孔雀更长着一身漂亮的羽毛。当雄孔雀向雌孔雀“求爱”时,首先会打开它亮丽的尾羽。

雄孔雀正在展示尾屏
松鼠的迷彩衣
松鼠体型较小,它常常通过皮毛的伪装色躲避敌人的搜捕。松鼠皮毛粗糙、纹理杂乱,但因为与树皮的质地相似,于是皮毛也成为松鼠自保的方式之一。
松鼠

“丑陋”的蟾蜍
比起青蛙的光滑细腻的绿外衣,蟾蜍长得可实在不好看。就因为一身疙瘩,还常常引来小孩子们的欺负。对此,蟾蜍有话说:它可和青蛙一样是田间卫士,而且浑身是宝呢。
蟾蜍

毛皮的作用
动物的皮毛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五彩斑斓的衣装既能绝热御寒,也是动物吸引异性、争相媲美的骄傲。同时,这些大自然给予动物的衣装还能起到保护它们的作用。
哺乳动物的毛皮
哺乳类动物的毛皮可不仅仅是指它们身上的皮毛,鹿头上的角、猫科动物的爪子、马蹄,就连我们人类自己的指甲也都包括在毛皮之中,这些都可看做是动物皮肤的组成部分。

斑马穿着“黑白条纹装”
小知识
赤狐有着火焰般热烈火红的毛色,因此得名赤狐。
人类的毛发
细细的头发实际上是一根根呈近似圆柱形的细丝状物体,它根部比较大,发梢则非常纤细。我们把肉眼可见的部分称为毛干,而把皮肤深处的称为毛根。

人类毛发示意图
毛的作用
毛是动物表皮角质化的产物,哺乳类身上的毛可分为刺毛、绒毛、触毛等类型。动物的毛常会受到磨损并褪色,而定期换毛则是它们适应季节变化的结果。
皮毛引来的灾难
人类还处在茹毛饮血时,就已经开始用兽皮来遮身蔽体,为了获得皮毛,人类大量捕杀像狐狸、貂类的动物。这种对动物的严重伤害,已经引起很多人的深刻反思。

人们用狐狸皮毛做衣服
进攻有武器
在自然界,所有生物都遵循这样一条竞争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动物们进化出了各种本领,而用来防卫自保、捕猎进攻的武器,也是它们的本领之一。

以快制胜的猎豹
短距离快速出击、直取猎物,是猎豹这样的陆上动物短跑明星的绝招。同猎豹的速度相比,人类最出色的百米冠军简直不堪一提。
猎豹的骨骼柔软,能使它像弹簧一样一跃而出。

生死角逐
在开阔的大草原上,快速的奔跑不仅是猎手们的制胜武器,也是被捕食者逃命的重要法宝。一场猎手与猎物之间的追逐竞赛对猎物来说,就是一场残酷的生死角逐。

狮子的尖牙
猫科动物的尖牙
对老虎、狮子、豹等猫科动物而言,尖利的牙齿不仅用来攻击,也用来撕咬食物。它们的牙齿以其中四颗尖而锐利的弯曲卷齿最为锋锐。

锐利的爪子
如果你试图惹恼一只猫,那你可是自讨苦吃,因为它锋利的爪子很可能会一挥间就在你的手上留下抓痕。对食肉动物来说,爪子不仅是武器,有时还是攀爬工具。
小知识
螃蟹有着大钳子似的强壮螯足,这是它用来捕食和御敌的武器。
防御有妙招
在面对面的较量中,不占身体优势的动物往往未开战便先在气势上输了对手一筹。不过大自然从来不会厚此薄彼,它给予这些动物各种的防御武器,让它们能够保全性命,生存下去。
放屁虫的生化弹
动物界里的昆虫几乎个个都是小不点,放屁虫就是这样一种善跑的小动物。不过,遇到敌人时,它也能制造一种由氢醌和过氧化氢经生物酶催化生成的腐蚀液,来吓跑敌人。

小知识
虽然电鳗能放强电,但这种强电维持的时间很短。
白蚁的毒物
白蚁有着多种化学防卫手段,犀白蚁科的兵白蚁,在发生遭遇战时,会分泌出一种毒物。这种毒物能很快穿透动物的角质层,让对手元气大伤。

对手受伤后,白蚁就趁机逃跑了。
会放电的鱼
电鳗生活在淡水中,虽然名字叫电鳗,但实际不属于鳗类。电鳗身体里独特的肌肉组织构成了它的放电体,当放电体一起放电时,电压能达600~800伏。
乌龟的保护壳
如果说生化武器是某些动物以攻为守的防御武器,那么乌龟坚硬的外壳则是以守为攻的最佳防御措施了。当遇到天敌,乌龟会将身体缩进盒状的龟壳,以此保护自己。

鸟类的翅膀
在动物界,鸟类和昆虫都有着高超的飞行本领,它们的飞行器官就是翅膀。此前一直被认为是鸟类祖先的始祖鸟,尽管还带有明显的爬行类的诸多特征,但因为它身上进化出了一双翅膀,从而使它有了鸟类祖先的称号。

鸟类翅膀的形成
鸟类的翅膀是由爬行动物的前肢进化而来的,借助翅膀,鸟类飞上了蓝天,从而让人类羡慕了数千年。与此不同,昆虫的翅膀是由向两侧扩展成的侧背叶发展而来的。

漂亮的伯劳鸟
羽毛的作用
对鸟类来说,羽毛不仅是漂亮的外衣,还有着诸多实用功能。它可以帮助鸟类控制体温,使鸟类形成流线型的体态,再有就是伪装和种类识别的功能。
五颜六色的羽毛
鸟类羽毛的颜色通常是由鸟类所进食的各种果实、种子中的色素沉积在鸟类体内所产生的。不过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这么美丽的色彩,还有光线的照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鹦鹉拥有美丽的羽毛
小知识
几百年前的欧洲,人们还用羽毛来蘸墨水写字。
不同的翅膀
虽然鸟儿们都一样有翅膀,但翅膀的力量却是不同的,这也关系到鸟儿们各自飞行本领的大小。如麻雀等小鸟的翅膀不能长时间飞行,雨燕和猛禽的翅膀较长,而且又窄又尖,有利于高速飞行。

奇妙的眼睛
对动物来说,眼睛是它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之一。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虽然动物的“心灵语言”可能不像人类这么丰富,也不会像人类能通过眼睛传达,但作为它们认识世界的器官,眼睛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昆虫的复眼
昆虫的眼睛不同人类的眼睛,它是由多数小眼组成的。这些成千上万的小眼就像一个个有着完整结构的独立的眼睛,一起排列组合成了昆虫的复眼。

复眼的结构
每个小眼能感受到不同强度、距离和色彩的光线,但只能形成一个像点。因此,当众多小眼形成的像点组合在一起时,动物就能感知物体。
蜻蜓的复眼
蜻蜓的复眼在昆虫界鼎鼎有名,因为它的复眼中的小眼数量远远超过其他昆虫。蜻蜓复眼中的上半部分的小眼睛,可专门看远处的物体;而下半部分的小眼,则专门看近处。

蜻蜓的复眼上分布着无数小眼
锐利的鹰眼
鹰有着在动物界出了名的锐利双眼,由于它的眼睛中的感光细胞多达上百万,因此视力相当敏锐。此外,鹰的眼睛里还有能感受色彩的光感细胞,因此可能看到比人类更复杂的颜色。

小知识
蜻蜓虽然视力好,但对物体的形状却辨别不清。
动物的生物钟
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界里,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候鸟总会在特定的时节飞去飞回;蛇、青蛙等总会在寒冷的冬天躲进洞穴里冬眠……动物怎么也这么“守时”呢?原来在动物的身上有一个无形的“生物钟”。
精准的“鸟钟”
在南美洲的危地马拉有一种第纳鸟,它每过30分钟就会“叽叽喳喳”地叫上一阵子,而且误差只有约15秒,因此那里的居民就用它们的叫声来推算时间,称它们为“鸟钟”。

第纳鸟
小知识
招潮蟹的雄蟹巨大的螯,使它好像一位琴师,因此又叫“琴师蟹”。
招潮蟹
招潮蟹白天躲在暗处,身体颜色会变深;夜晚,颜色又会变浅。这种蟹体色最深的时间每天会推迟50分钟,这与大海每天潮涨潮落推迟的时间正好相符。

在沙滩上“横行”的招潮蟹
生物钟也能“调拨”
外界温度、光照等发生变化,生物钟也会与钟表一样提前或者推后。如果把招潮蟹放入冷水中数个小时,然后又很快把冷水加热至正常温度,招潮蟹体色变化的时间就会发生很大变化。
准时的银鱼
每年5月,在月圆以后,美国太平洋沿岸会出现一次最大的海潮。银鱼就是被这一年一次的巨大海潮冲上海岸的。在海岸上,银鱼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后,又被海浪卷回大海。
银鱼趁着涨潮在沙滩上传宗接代

温血动物
温血动物指那些能够自己调节自身体温的动物,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恒温动物。我们人类、鸟类,以及包括身边的猫、狗等在内的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都属于温血动物。

降温的方式
每到天热的时候,我们身上都会出汗,这实际正是人体在自己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人类还发明了扇子、电扇、空调等来帮助自己降温,而小狗则通过伸出舌头喘息,小猫通过舔舐身体来调节体温。
小狗散热的器官在它的舌头上

保温的办法
温血动物都需要隔热措施来适应气温的变化,鸟的羽毛和哺乳类的毛皮能保温。人类只有光秃秃的皮肤,于是我们发明了羽绒衣。
鲸如何保温?
鲸、海豹等都是生活在水里的哺乳动物,它们的身上没有其他哺乳类的厚厚的皮毛,那怎么来抵御寒冷呢?原来,鲸和海豹等动物的身上有一层特殊的隔离脂肪层,有着这层保护层,它们就再不怕冷了。

鲸的身体里有厚厚的脂肪
小知识
有些哺乳动物在冬季会通过冬眠来减少能量的消耗,维持体温。
恐龙是温血动物吗?
一些考古研究发现,生活在远古时代的爬行巨兽恐龙很可能也是温血动物。根据埋藏在地下的恐龙化石,科学家们推断,恐龙有着较高的新陈代谢速度,而这意味着它们曾经可能是温血动物。

恐龙
冷血动物
冷血动物也称变温动物,因为它们的体温能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得名变温动物。在动物界,除了鸟类和哺乳类,其他的所有动物几乎都可算做是冷血动物,它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调节体温。

较低的消耗
冷血动物通常不需要消耗自己的能量来取暖或降温。相比温血动物,同样重量的冷血动物只需要较小的能量就能存活下去,这意味着它们日常所需的食物也会比较少。

冷血动物“蛇”
小知识
鱼在水中游泳时会游到不同的深度,也是为了调节体温。
蜜蜂的集体智慧
蜜蜂能够在非常寒冷的情况下,通过肌肉的颤抖来保持蜂巢内的温度不变。不过这可不是通过少数蜜蜂来完成的,而要动员整个蜂巢的成员。

蜜蜂也过着“群居”生活
能量的积累
冷血动物要维持生存,只需要较低的能量消耗就能满足生存需要,这意味着它们所摄取的食物能够最大程度地转换成能量积累起来。在这一点上,温血动物与它们则正好相反。
爬行类的活动
蛇、鳄鱼等都属于爬行类动物,它们是非常著名的冷血动物。这些动物经常在白天活动、晚上休息,它们还会通过晒太阳来提高体温。

鳄鱼
温带动物
温带在地球上分布的区域非常广,这里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我国的广大地区就属于温带。温带也有森林、草原和沙漠,在不同的环境里,同样生活着各种不同的温带动物。
生存环境
在温带,冬季的气温常常会降到0℃以下。在这样的寒冷气候中,很多温带动物都会选择冬眠来度过漫长的冬季。在温暖的夏季,动物们的活动则会比较活跃,而且常常会选择在这个季节进行繁殖。
小知识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在温带很少,像鼠、兔子等啮齿类动物则较多。

温带草原动物
我国的内蒙古大草原属于温带草原,这里有茫茫的草海、绵延的河川。在大草原地下,有会挖洞的鼠类;在辽阔的天空中高翔着雄鹰;而在草海深处,也活跃着狼、狐等食肉动物,以及黄羊等食草动物。

温带森林动物
我国的秦岭山脉分布着大片常绿的温带森林,在这里生活着很多珍稀野生动物,华南虎、大熊猫、金丝猴、野羚牛等,另外还有松鼠等小型动物。

老虎是温带森林的“林中之王”
温带沙漠动物
温带沙漠常常是由草原沙化形成的,因此这里生活的动物不少还保持着食草的习性。在温带沙漠的边缘地带,常常会有三五成群的野驴、野马在此游荡。

大熊猫
寒带动物
寒带常常会让人和冰天雪地联系起来,那里气候非常寒冷,而且昼夜长短变化大。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很多动物因为难以适应而纷纷逃离,只有少数动物的祖先留了下来,并在此生生不息。

南极主人
生活在南极地区的企鹅有着一副绅士十足的派头,长得肥肥胖胖,但走起路来却要让人笑掉大牙,因为你怎么也难以将它摇摇摆摆的姿态与文雅的绅士联系起来。
一群正在东张西望的企鹅

酷寒的环境
在地球的南北两极,有着陆地上最为严酷的自然环境。极端的寒冷和肆虐无忌的暴风雪,常常给这里的动物带来很大的考验。

北极熊妈妈和她的孩子
北极霸主
说北极熊是北极的霸主一点不为过,它们是荒凉的北极最大的哺乳动物。因为脾性凶猛强悍,在北极没有动物敢招惹它们,北极熊因此在北极地区称王称霸。
奇特的驼鹿
驼鹿是北半球高寒地带的典型动物,它的外形略像牛,但比牛高大,因背部明显高于臀部,状如驼峰而得名。
小知识
驼鹿虽然体型很大,但行动却轻快敏捷。

高山动物
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生活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平原地带,在世界上海拔较高的高山之上,同样有一些强悍的动物在此繁衍生息,与寒冷和大风等严酷环境作斗争。

严酷的环境
爬山时,越往高去,呼吸越困难,这是因为空气缺氧的缘故。氧气是动物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之一,但缺氧并不是高山环境的唯一不足。在这里,动物还要面临酷寒与大风的考验。

小知识
雪豹的巢穴常设在山上的岩洞中,往往一住就是好几年。
攀岩本领
高山动物生存的山地海拔往往在数千米以上,环境恶劣。由于高山山地比较陡峭,所以生活在这里的动物都具有高超的攀岩本领,比如岩羊、盘羊等。

盘羊
凶猛的秃鹫

凶猛的秃鹫
高山兀鹫常在高山森林上空活动。它们体型比较大,头部和颈部没有羽毛。高山秃鹫性情凶猛,常常以腐烂的动物尸体为食,很少攻击活的动物。
美丽的雪豹
雪豹因终年生活在高山雪线附近而得名,又名草豹、艾叶豹,是一种美丽而濒危的猫科动物。高山裸岩、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等是雪豹生活的主要环境,岩羊是它们的主要猎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