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妙的动物行为
动物世界里有很多精彩有趣的故事,如果你缺少一双好奇的眼睛,会很难发现这些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意思的事。为什么小飞虫总爱绕着电灯飞?为什么萤火虫总爱在夜晚才提着灯笼出门?迁徙的候鸟没有指南针,怎么不迷路呢?……你的脑子里有这些问题吗?你是一个爱动脑子的小朋友吗?是,就跟我们一起找答案吧。
动物大迁徙
随着季节的变化,候鸟在一年之中总要搬上两次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迁徙”。在自然界中,不单是鸟类才会迁徙,兽的迁移、蝶的群移、鱼的洄游都属于动物的迁徙行为。
迁徙的原因
气候的变化、食物的短缺等都是促使动物大迁徙的原因,有迁徙习惯的动物比不迁徙的动物能更好地抚育后代。很多动物的迁徙都是在每年固定的某个时期、前往其他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且是成群集体进行的。

大雁每年秋天就会往南迁徙
候鸟的迁徙
候鸟的迁徙一般为一年两次,分别在春秋两季。春季,大都是从南向北,由越冬地飞向繁殖地。秋季,大都是从北向南,由繁殖地飞向越冬地。很多鸟儿在迁徙的途中还要做多次停留。
哺乳动物也迁徙
每年入冬,成千上万头的驯鹿会汇集成巨大的鹿群,从北向南,往比较温暖的南方转移。第二年的春天,它们再向北方的北冰洋沿岸进发。四五月份,鹿群到达它们熟知的苔原地带,在这里生儿育女。

驯鹿每年从北向南迁徙
昆虫集体“搬家”
昆虫的迁徙规模在动物界里大概是最大的。生活在美洲的彩蝶王,它们春天从中美洲飞到北美洲的加拿大,秋天又飞回中美洲,全部行程大约4.5万千米,迁徙过程往往长达几个月,令人惊叹不已。
小知识
迁徙的雁群,常有一只强壮的雄雁作为领袖,它是雁群的领队。
彩蝶王

动物的交流
人能够通过声音和语言来相互交流,传达自己的想法,动物也有自己的交流方式。不同的动物在交流时的方式不同,也不一定是通过声音,它们的气味、行为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黑猩猩的语言
黑猩猩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会发出“呼呼”的声音,它会发出高低不同的这种声音,同时加上不同的面部表情,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成群的黑猩猩在一起时,它们都会用这样的声音来交流。
黑猩猩有着丰富的语言

小知识
雁群中有成员受伤或生病而落下时,总会有两只雁留下来陪它。
各有妙招
动物的交流方式五花八门,有通过自己的尿液气味来圈占领地或识别路线的,比如狗、老虎等,称为“化学通讯”;有借助声波的,称为“机械通讯”,比如海豚。

两只海豚在交流
舞蹈也是语言
舞蹈是蜜蜂独特的交流方式。蜜蜂发现蜜源后,会飞回蜂巢,然后用跳舞的形式把蜜源地在哪等信息告诉给同伴。

大雁的相互鼓励
雁群在飞行途中总会保持整齐的队形。当领队的头雁困了时,它会主动退到队伍的一侧,然后由另外一只雁顶上它的位置。这时飞在队尾的两只雁会约好了似的发出有节奏的叫声回应头雁。
大雁

漫长的冬眠
冬季到来时,有些动物会提前吃饱喝足,把自己养得胖胖的,等天气一下变冷后,它们就钻进洞穴或土里呼呼睡大觉。这一觉睡得可够长,要一直睡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时它们才会懒洋洋地醒过来。
什么是冬眠
温度降低、食物缺乏是促使动物冬眠的主要原因。冬眠时,动物会不吃不喝,只管睡觉,这期间它们的身体温度会降低,呼吸减慢、心跳减缓,无论外界有什么动静都很难搅醒它们的“美梦”。
北极熊也冬眠,它经常用雪把自己埋起来

有趣的冬眠
睡鼠是冬眠动物中有名的瞌睡虫,一睡就是六个月。北极熊的冬眠最有意思,它们一家只有雌熊才冬眠。一到冬天,雌熊就把自己埋在雪中,一直睡到来年春天才苏醒过来。

呼呼大睡的睡鼠
冬眠前的准备
秋季,冬眠动物会花费很大功夫寻找舒适的冬眠地方,比如空的树干、地穴等,它们还在里面铺上草、秸秆、叶子和毛等,让小窝变得很温暖。布置好后,就开始冬眠。
小知识
蜗牛冬眠时,除了钻进深洞外,还会把自己身上背的“房子”封起来。
松鼠冬眠
松鼠在冬眠时睡得非常死。如果把一只冬眠的松鼠从树洞中挖出,任人怎么摇晃它都不会睁开眼睛,甚至用针扎它,也不会苏醒。只有用火炉把它烘热,它才会缓缓移动,而且还得经过很长时间。
松鼠

生孩子的雄海马
海马可不是海洋里英俊潇洒的“骏马”,它是一类小鱼。之所以叫它们为海马,只不过是因为它们有一个与马相似的头而已。有趣的是,在海马家族中,生育小海马的重任是由雄海马担任的。
样貌奇特
海马是一种奇特而珍贵的小鱼,说它是鱼,其实它跟鱼长得一点也不像。它有着马的头,蜻蜓的眼睛,跟虾一样的身子,还有一条像大象鼻子似的尾巴,可说是集合了马、虾、象三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

小知识
海马的尾巴又长又卷,它们会用尾巴钩住珊瑚或海草来固定自己。
独特之处
海马的躯干和头可以分别各自向任何方向转动。海马的一只眼睛专门用来监视来敌,另一只则用来寻找食物。一旦发现“美味”,它那长嘴巴就会把猎物吸入腹中。

家族成员
海马通常喜欢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海水中,它们在海里生活,却并不擅长游水,一些小虾、小鱼的幼苗等都是它们喜爱的美食。海马家族中有克氏海马、刺海马、大海马、小海马和三斑海马等种类。
雄海马的“育儿袋”
海马的奇特之处不只在样貌,由海马爸爸来生育小海马这一点更是与众不同,是不是很稀奇呢?陆地上的袋鼠有袋子,海马爸爸的腹部也有一个袋子,小海马就是在爸爸身上的这个袋子里出生的。

雄海马和小海马
性别也能转换
很多生物都有雌雄之分,鱼类也一样,不过有些种类的鱼却可以进行雌雄变换,例如红鲷鱼、石斑鱼、鳕鱼、黄鳝等。这些拥有变性能力的鱼类,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呢?
变性的秘密
变性动物的祖先很早以前都是雌雄同体,到后来这种雌雄同体的特征慢慢退化,最后只能在动物胚胎形成时出现。不过,它们的雌雄同体特征确保留下来,一种逐渐发育成熟,一种暂时停止发育,隐藏起来。

红鲷鱼的家庭
海洋里的红鲷鱼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往往一条雄鱼拥有十几个“妻子”。当家庭里唯一的丈夫失踪或死亡时,就会有一个强壮的雌鱼变成雄性,取代丈夫位置。

红鲷鱼
转变过程
当变性动物的种群当中雌雄数量严重不等时,一些动物身体中隐藏起来的那套性别系统就会重新开始发育并完善,而先前那套就会停止工作,这就形成了变性。
黄鳝的变化
黄鳝一生下来的时候都是雌性的。完成做妈妈的责任后,它们的性别就会开始变化,到6岁时就会完全变成雄黄鳝了。因此,黄鳝可以说是先做妈妈后当爸爸。
小知识
黄鳝喜欢在淤泥中钻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
黄鳝

喷血的角蟾
蜥蜴家族里的角蟾长得很像蟾蜍,但又像蜥蜴那样全身披甲,布满刺状的鳞片,而且在头部的背面两眼上方,还有8个向四面散开排列的硬棘,大家因此称它为角蟾。在动物的自卫能力中,喷血可是角蟾的专利。

样子不好看
角蟾的身体好像一个椭圆形,头部短而圆,颈部也又粗又短,就连用来爬行和奔跑的四肢都很短。其头部为红褐色,下部为黄色,身体的背面为暗沙色或皮黄色,棘的颜色为褐色,尾巴上还有褐色的斑点。

披盔戴甲的角蟾
硬棘也防敌
角蟾不像其他蜥蜴那样容易脱落以逃避敌害,虽然角蟾长相凶恶,全身的短棘也仿佛很锐利,但其实这些都是它的一种伪装,主要用于防御。

喷血术
当角蟾遇到一些狡猾的猛兽试图用脚爪撕踏角蟾弄死它时,角蟾就会开始大量吸气,迅速撑大身体,这时它眼角边的一个部位会突然破裂,喷出鲜血。敌人被吓懵时,角蟾就逃走了。
居住环境
角蟾生活在平原地带干燥的沙地上,因为沙地里昼夜气温差异很大,所以它们白天躲在沙土里乘凉,夜晚也要藏着保持体温,只有在温度合适的时候,才会出来活动觅食。
小知识
角蟾的食物主要是蚂蚁及其他昆虫。它很少饮水,并且很耐干渴。
角蟾躲在沙土里

趋光和避光
夜晚,温暖的灯光总会让人产生靠近光源的冲动,因为这会让人感到安全。在漆黑的夜晚,那些围着灯光飞来飞去的虫子是否也和人有着同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不同动物的喜好
在自然界里,的确有一些动物对光有着特殊的喜好,我们称这个为动物的趋光性。不过也有些动物不喜欢有光的地方,光会让它们感到不安全,这是动物的避光性,生活在土壤里的蚯蚓就是这样。

蚯蚓是避光性动物
鱼类也喜光
夜晚,靠近水边路灯的地方常常会聚集大量的鱼,这是鱼的趋光性。灯光亮起来时,鱼会产生好奇,它们会在光源下不停游动。有些鱼会在过段时间后,因为疲劳等原因而离开。
月亮作“灯塔”
喜光的飞蛾在探索飞行道路时,是靠月亮来指路的。它在飞行时,总会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睛里,只要找到月光照射的角度,它就能确定前行的方向。
飞蛾

喜欢黑暗的蟑螂
蟑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有着非常强的生命力,在世界各个角落都有可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蟑螂喜欢待在潮湿、黑暗的地方,昼伏夜出,这是由它的避光性决定的。
小知识
某些鱼类长大后没有趋光性,但幼鱼时则有趋光反应,如香鱼。

喜欢黑暗的蟑螂
护雏行为
保护自己的幼仔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很多动物妈妈都对自己的孩子怀着特别强烈的爱子之情。它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很好地成长,尽职尽责地付出,有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来保护孩子。

强烈的母爱
在动物界里,不同动物保护孩子的方法也不同。那些刚刚生下幼仔的动物妈妈们保护孩子的本能要更强烈,它们甚至敢与入侵者殊死搏斗,为了孩子不受到伤害。
昆虫中的好妈妈
有一种昆虫叫蠼螋,是昆虫界有名的模范妈妈。在孵化幼虫时,雌蠼螋会一动不动、寸步不离地趴在卵上,幼虫孵化出来后,它还会一直用心呵护孩子直到长大。

勇敢的丘鹬
生活在河流水畔的丘鹬,是一种非常胆小的鸟类,不过丘鹬妈妈在保护孩子时却表现得异常勇敢。小鸟刚孵出来后,如果遇到危险,鸟妈妈会突然从巢中飞起,同时用两条腿夹起孩子,将它们转移到安全地方。

丘鹬
小知识
小企鹅的孵化时间需要30~50天,羽翼丰满则需要好几个月。
尽职的企鹅
企鹅是由父母轮流孵化宝宝的。企鹅爸爸孵卵时会把卵放在脚掌上,用温暖的腹部盖住。因为怕卵滚落,它们不敢挪动身体,这样不吃不喝等到外出找食的企鹅妈妈回来。
企鹅爸爸妈妈和宝宝

借巢育雏
通常,鸟儿们总会自己筑巢、孵卵和育雏,但鸟类王国里也有少数的鸟儿不这样。它们既不会筑巢,更不会孵卵和养育后代,于是就把自己的卵产在别的鸟儿的窝里,还让别人替自己养宝宝。

杜鹃的“劣行”
杜鹃也叫布谷鸟,是鸟中出了名的“懒妈妈”,它自己本身不会筑巢,也不会抚育自己的后代。杜鹃经常把自己的蛋产在别的鸟类的巢里,小杜鹃鸟一出生,就会把其他的鸟蛋推出鸟巢,并不断向养母要吃的。

杜鹃
小知识
响蜜䴕幼雏异常凶狠,它会用嘴上的一对小钩将别的小鸟刺死。
为了生存
借别人的窝自己产卵,让别人养自己的孩子,这样的鸟儿是不是太过分了?其实这些鸟儿不是真想不劳而获,不这样,它们的后代就没法活下去。

杜鹃蜂
霸道的杜鹃蜂
昆虫界的杜鹃蜂称得上是蛮横无理的“懒虫”,它没有群居习性,而总是独来独往。当杜鹃蜂要产卵时,它会四处寻找别的蜂的巢。找到后,便强行闯进去将对方蜂群的蜂王杀死,然后产下自己的卵。
响蜜䴕“偷巢”
在非洲有一种灰色小鸟叫响蜜䴕,它比麻雀稍微大一些。响蜜䴕跟杜鹃一样,也会借巢育雏。不过,与杜鹃不同的是,响蜜䴕会静静地等到巢主外出觅食时,才偷偷地钻进别人的巢里去产卵。
响蜜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