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疗法调治斑疹皱纹
对于斑疹皱纹,本书介绍了很多有独到之处的治疗方法,如按摩疗法、耳穴压豆疗法、牙签疗法、敷脐疗法、刮痧疗法、面膜疗法、外洗疗法、药膳疗法、拍打疗法、撮痧疗法等等。
黄褐斑的调治
自我按摩疗法
自我按摩疗法是我国自古流行的一种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健身延寿的治疗方法,是患者自己通过各种手法,对身体各个部位进行按摩。按摩治疗黄褐斑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表皮局部的营养状态,加快皮肤新陈代谢产物的排泄,起到淡化色斑,预防色斑生成的作用。同时按摩能够对神经系统进行双向调节,解除疲劳,促进人体功能恢复。与疗程较长,见效较慢的内治法相比较,按摩疗法操作简便,方便在家庭中治疗。
手法
1.拇指按法 术者拇指伸直,用拇指面着力于体表治疗部位上,做垂直向下的按压(图2-1)。
图2-1
2.掌按法 术者腕关节背伸,用掌根或小鱼际或手掌着力于体表治疗部位,做垂直向下的按压。可单掌按压,也可双掌交叉重叠按压(图2-2)。
图2-2
3.指摩法 术者掌指关节自然伸直,腕部微曲,用并拢的示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体表治疗部位,随同腕关节做环旋活动,频率每分钟120次(图2-3)。
图2-3
4.掌揉法 术者用手掌的根部或大鱼际附着于体表治疗部位,稍用力下按,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小弧度的回旋活动,带动治疗部位的肌肤一起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图2-4)。
图2-4
5.拇指平推法 术者用拇指指面着力于体表治疗部位,做与经络循行路线或肌纤维平行方向的缓慢推动(图2-5)。
图2-5
6.拿法 术者用拇指指面和其他手指指面相对用力,捏住治疗部位的肌肤并逐渐用力内收,将治疗部位的肌肤提起,做连续的提捏或捏揉动作(图2-6)。
图2-6
治疗
1.肝郁气滞型 症见面部色斑呈黄褐色,分布于颧、鼻、口唇周围,边界清楚,伴有口苦咽干,胁肋胀痛,急躁易怒,胸闷、善太息,月经不调,大便秘结。
(1)由上而下按揉足太阳膀胱经(是太阳膀胱经循行)背俞穴5遍,重点按揉心俞、肝俞、肾俞、脾俞、三焦俞(图2-7)。
注:该经循行为文言文叙述,建议参考(图1-6)。
图2-7
图2-8
(2)拇指按压太冲,每秒按1次,按压5~10次(图2-8)。
(3)由上而下推督脉(督脉循行)5次,再由督脉分向左右两侧推擦15次左右(图2-9)。
督脉:循行于后背部正中线上。
图2-9
2.脾胃虚弱型 症见面色萎黄少华,斑色淡褐,伴头晕乏力,神疲纳少,带下清稀,月经量多。
图2-10
(1)在背部及下肢部膀胱经路线上按揉5~10次(图2-10)。
(2)用手掌在背腰部督脉做压法5次,再做推法5次(图2-11)。
图2-11
图2-12
(3)双手拇指按压华佗夹脊穴5遍(图2-12)。
循行: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4)拿揉血海、内关、外关,点按三阴交、脾俞(图2-13)。
图2-13
(5)用手掌在腹部做摩法3~5分钟,点按中脘、足三里(图2-14)。
图2-4
按摩的手法常选取自己能够操作的简单的按摩手法。
注意
1.按摩前应选取舒宜的体位,解开衣扣,放松身心。
2.按摩手法应先轻后重,时间应先短后长。
3.按摩时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痛等反应为宜。
4.体弱多病者应采用轻柔的手法,新病体壮者可用较重的手法。
5.治疗开始时要轻刺激,治疗中间要重刺激,治疗结束前要轻刺激。刺激量可随着疗程的延长而加大。
6.按摩前双手一定要洗干净,按摩时最好在按摩部位搽上按摩霜,按摩的力量要轻而柔和,按摩的方向要顺着皮肤与肌肉的纹路按摩。避免阳光直射和紫外线长期照射。
耳穴压豆疗法
耳穴压豆疗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郭穴区压迫疗法。
选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厥病》中就有记载:“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历代医学文献都有不少介绍用刺激耳穴方法来治疗疾病,通过望触耳郭穴位来诊断疾病的记载,说明我国利用耳穴来诊治疾病的历史已相当悠久,近年来耳压疗法又有很大的发展。
此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无不良反应,安全经济,不损害组织,药籽刺激持久,医疗效果稳定。
操作
应用耳穴压豆疗法时,可选择1~2组耳穴,进行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并结合病情,确定主、辅穴位。药豆可选用油菜籽、小米、绿豆、莱菔子、王不留行籽、白芥子等。
1.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郭,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0.5cm×0.5cm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
2.每次以贴压5~7穴为宜,轻轻揉按1~2分钟。
3.每日按压3~5次,隔1~3天换1次,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
治疗
1.脾土亏虚型 症见斑色灰褐,状如蒙尘,伴见乏力、纳呆、经血量少、色淡,白带多,舌淡胖有齿痕,脉濡或细。
取穴:肝、肾、肺、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大肠、脾、胃(图3-1、图3-2)。
图3-1
图3-2
用法: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穴1粒。说明:隔日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
2.肾精不足型 症见面部黑斑,分布于颧、口唇周围,下颌、眼眶周围较多。伴有形体消瘦,腰酸乏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面部烘热,盗汗少寐,经量多色红。
图3-3
图3-4
取穴:肝、肾、肺、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内生殖器(图3-3、图3-4)。
注意
1.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2.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3.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黏合纸代之。
4.耳郭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5.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牙签疗法
牙签疗法就是用1根或多根牙签刺激相应穴位的疗法。牙签疗法与传统中医之七星针疗法类似,它是用丛针在体表一定部位上叩打,施用不同手法,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是由单针刺激发展而来,取牙签代替金属针具,对穴位皮肤施行刺激,而不伤皮肉,因而具有安全、无痛苦、简便易行的特点。该疗法通过经络刺激作用,影响表皮局部的微环境,加快皮肤新陈代谢,有着治疗黄褐斑,预防色斑生成的作用。
操作
1.利用牙签前部尖端,轻轻扎刺穴位,扎刺不宜过重,以微有痛感为度,反复5~10次。
2.也可以用多根牙签(10~15根),尖部对齐,用胶皮筋捆扎成一束,用拇指、中指、示指拿着牙签,对头痛部位有节奏地叩击,约5~10分钟。注意叩击时方向要垂直。
治疗
表浅型黄褐斑
(1)以拇指、示指、中指握住牙签,运用腕部弹力带动前臂,牙签尖部对准阿是穴(“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一般无固定的部位,以局部压痛点或病患局部来定穴位),垂直均匀地起落叩刺(图4)。
图4
(2)根据病情可在一定范围内环形叩刺,也可以在一个点上重点叩刺。
(3)叩刺的强度根据病情、体质和部位而定,以局部皮肤潮红或明显发红,但不刺破皮肤,不渗血为度。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日。
注意
1.牙签尖部不宜过于锐利,以免刺破皮肤。
2.应用牙签疗法时,用力宜适度。
3.每次治疗前,牙签及施术部位均应常规消毒。
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源于古代,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是祖国医学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脐穴名神阙,敷脐疗法是根据中医理论,选用适当药物,制成一定剂型(粉、糊、丸、膏、饼)填敷脐中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若选用鲜品药物自身含有汁液只需捣烂外敷即可;若药物为干品则需将药物研为细末后加入适量的赋形剂如鸡蛋清、酒、水、蜜糖等,调成糊状敷用。由于外敷药的药性有寒、热之分,所以应用时应当分别使用,赋形剂也应辨证选用。该疗法治疗黄褐斑主要是通过神阙穴与其他经络的联络作用,使药物作用能够内达于脏腑,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之平衡,针对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黄褐斑有显著疗效。
操作
1.填法 将药物研成细末,或制成丸剂填于脐中,胶布固定。
2.敷法 把新鲜的植物药捣烂或用干的药物研末,加水或加酒等调和成膏状或做成饼状敷于脐部,胶布固定。
3.贴法 将药物先制成膏药,贴于脐部或将大小适度的布膏直接贴于脐部,固定紧扎。
4.覆法 将用量较多的药物捣烂或研末调成糊膏,覆盖在脐部或脐周。
5.熨法 将药物粗末或其他辅料炒热布包,乘热熨于脐部,以散寒止痛。
治疗
适用于各型的黄褐斑
取珍珠粉15g,以水调成糊状敷于神阙穴(图5)。每周更换1次,每月敷1~2次。
图5
1.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用药后外敷纱布或胶布贴紧。
2.治疗前局部消毒。
3.皮肤娇嫩者,可将药物装入布袋,覆盖于脐部,用宽布带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