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的基本知识
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失听。耳聋可按病位分为传导性耳聋、感音性耳聋、混合性耳聋;也可按病因分为先天性耳聋、老年性耳聋、药物引发的耳聋,疾病引发的耳聋等等。
一、何谓耳聋
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失听。《左传》解释为:“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它是耳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可以作为许多疾病的并发症,也有单独发作者。耳聋按病因病理不同,中医又有劳聋、风聋、虚聋、毒聋、火聋、厥聋、暴聋等多种名称。
二、如何对耳聋进行分类
(一)按中医辨证分型
1.肝胆火盛型 症见耳鸣如闻潮声,或如风雷声,耳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突发加重,兼耳胀耳痛感,或有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或夜寐不安。
2.痰火郁结型 症见两耳蝉鸣不息,或“呼呼”作响,有时闭塞憋气,听音不清,头昏沉重,胸闷脘满,咳嗽痰多。
3.风热上扰型 症见开始多有感冒等先期表现,起病较速。自感耳中憋气作胀,有阻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而自声增强。大多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干等全身症状。
4.肾精亏虚型 症见耳内常闻蝉鸣之声,昼夜不息,夜间较甚,以致虚烦失眠,听力逐渐下降,兼见头晕目暗,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在女子则白淫,食欲不振。
5.清气不升型 症见耳中鸣响,听力下降,劳而更甚,或在蹲下站起时较甚,耳内有突然空虚或发凉的感觉。倦怠乏力,纳少,食后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
(二)按病位分类
1.传导性耳聋 凡影响声波经外耳、中耳等传导路径的各种病变,如外耳和中耳发育畸形、外耳道阻塞性疾病、中耳炎性或非炎性疾病、耳硬化等,都可引起传导性听力损失。
2.感音神经聋 凡直接影响末梢感受器、听神经传导路径和听中枢的各种病变,都可造成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包括先天性耳聋、老年性耳聋、药物性耳聋、突发性耳聋、声音损伤性耳聋、听神经病和中枢性耳聋等。
3.混合性耳聋 兼有上述传导性耳聋和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各种病变,即会造成混合性听力损失。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硬化症等疾病,若病变继续发展并影响耳蜗功能,即可转化为混合性耳聋。
(三)按病因分类
1.先天性耳聋包 括遗传性耳聋和非遗传性耳聋。
(1)遗传性耳聋:指由基因或染色体异常所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2)非遗传性耳聋:妊娠早期母亲患风疹、腮腺炎、流感等病毒感染性疾患,或梅毒、糖尿病、肾炎、败血症、克汀病等全身疾病,或大量应用耳毒性药物均可使胎儿耳聋。母子血液Rh因子相忌,分娩时产程过长、难产、颅伤致胎儿缺氧窒息也可致聋。
2.老年性耳聋 老年性耳聋是指因听觉系统老化而引起耳聋,其出现年龄与发展速度因人而异。
3.传染病源性耳聋 许多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可直接或间接引起内耳病损而致聋。常见的可引起耳聋的传染病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脑膜炎、麻疹、带状疱疹等。
4.药物中毒性耳聋 指滥用某些药物,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制品所致的耳聋。目前已发现的耳毒性药物有百余种。此类药物中常见的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其他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及化学制品有:水杨酸盐类止痛药,奎宁、氯喹等抗疟药,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麻醉药等。
5.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耳聋
(1)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症耳聋:主要由于内耳血液黏滞性升高、血管病变引起供血障碍,以致内耳血管纹、螺旋器、螺旋神经节,以及蜗神经发生退行性变而产生耳聋。
(2)高脂血症耳聋:高脂血症可引起内耳损伤,出现听力下降的现象。
(3)肾病耳聋:肾病患者可伴有内耳病理变化而出现感音神经性聋,如慢性肾炎,特别是在伴有高血压、贫血症时,以及各种肾衰、透析和肾移植患者,往往合并或引起耳鸣和听力减退。
(4)糖尿病耳聋:主要是由于血管病变所致,引起耳蜗血管纹微血管的管壁增厚或管腔栓塞,以致耳蜗微循环障碍,或引起迷路出血等改变。
(5)甲状腺病变耳聋:甲状腺与内耳的发育及功能密切相关。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等,可引起感音神经性或混合性耳聋。
(6)营养不良耳聋:指B族维生素缺乏、叶酸缺乏、贫血、较严重的营养不良或营养吸收不良,均可引起耳鸣耳聋。
(7)其他:如免疫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等)、酒精性肝硬化、血液病等,均可出现耳鸣、耳聋。
三、中西医对耳聋病因的认识
(一)中医病因
1.肾气不足 肾藏精、生髓、充脑,开窍于耳,主司听觉。若素体不足,或劳损过度,久病失养,或恣情纵欲,肾精耗伤,肾虚不能化精生髓充脑,髓海不足,则发为耳鸣,听觉失聪。
2.脾胃虚弱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赖以充养。若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耳窍失养,发生耳聋。
3.情志失调 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或暴怒伤肝,肝胆之火循经上壅于耳;或肾阴素亏,阴虚阳亢,化火生风,上扰清窍,产生耳聋。
4.脾胃湿热 平素喜醇酒厚味,聚湿生痰,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郁化火,痰火上升,壅塞清窍,出现耳聋。
5.风热外乘 风热外袭,或风寒化热,侵及耳窍,清空之窍遭受蒙蔽,终致耳鸣。
(二)西医病因
1.药物因素 药物致聋与药物性质、毒性强弱、剂量大小、使用方法、疗程长短和间隔时间等因素有关。在耳毒药物中,如链霉素、卡那霉素、顺铂等,对全身及内耳的毒害都十分严重。据国内报道,应用链霉素的总量不超过25g者,耳聋发生率为11.1%,总量超过200g者,耳聋发生率为89.7%。两种或多种耳毒药物联合应用,发生耳中毒的几率高,如应用庆大霉素与呋塞米或依他尼酸、庆大霉素与红霉素等。
2.疾病因素 ①全身疾病因素。耳聋既是耳部独特性的疾病,又与全身疾病密切相关。如老年性耳聋、代谢性耳聋、自身免疫性耳聋等,都是全身疾病在耳部的一种表现。②局部病变因素。如慢性中耳炎患者局部应用耳毒药物,导致内耳功能的损害。
3.物理因素 在平时各类爆炸性作业中,对听器有时亦可产生严重损伤。在意外爆炸事故中,以及跳水、潜水作业等等,亦可造成听觉的损伤。在航空飞行、潜水作业以及从事高气压环境的工作中可发生气压损伤性耳聋。
4.年龄因素 通常的情况是年龄愈小或年龄愈大最为多见。胎儿期:妊娠期服用耳毒药物,可经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耳中毒。学龄前期:这个时期是婴儿发育最重要的时刻,对某些耳毒药物容易引起毒性反应。老年期:老年人生理功能和代谢适应能力都逐渐减退,容易发生中毒反应。
5.遗传因素 在出生时或3岁前就出现听力障碍,其中至少一半是遗传缺陷所致。
四、如何对耳聋进行诊断
(一)根据耳聋的发病时间
1.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聋又称特发性突聋,简称突聋,系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非波动性的听力损失,损失程度常为中度或重度;可伴有耳鸣、眩晕、恶心和呕吐等。
2.持续性耳聋 包括先天性耳聋、老年性耳聋、传染病源性耳聋、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耳聋等。表现为耳聋、耳鸣或眩晕,特别是耳鸣,大多数出现在耳聋之前等。
(二)根据耳聋的程度
我们把具有正常听力的年轻人刚刚能听到的特定频率的声音信号定为0分贝,并以此为标准来比较耳聋者听力损失的程度。损失在26~40分贝者为轻度耳聋;41~55分贝者为中度耳聋;56~70分贝者为中重度耳聋;71~90分贝者为重度耳聋;90分贝以上者为极重度耳聋。
(三)根据耳聋的伴随症状
1.中医认为 突发耳聋,耳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突发加重,兼耳胀痛感,多为肝胆火盛;耳聋如塞,伴头昏沉重,胸闷脘满,多为痰火郁结;发病急骤,自感耳中憋气作胀,有阻塞感,听力障碍,甚则突发性耳聋,多为风热上扰;耳内常闻蝉鸣之声,昼夜不息,夜间较甚,以致虚烦失眠,听力逐渐下降,多为肾精亏虚;耳聋,劳而更甚,或在蹲下站起时较甚,倦怠乏力,多为清气不升。
2.西医认为 耳聋,伴有耳道疼痛、流脓,多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聋前服用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多为中毒性耳聋;耳聋伴有糖尿病者多为糖尿病性耳聋;耳聋伴有肾病者,多为肾病耳聋;耳聋伴有高脂血症者,则为高脂血症耳聋。婴幼儿出现耳聋,多为遗传性耳聋;如果母体孕期服用耳毒性药物,则为中毒性耳聋。
五、耳聋的危害
1.引起语言及心理障碍 听与说密切相关,听力障碍必然会引起语言交流障碍,进而引发心理障碍。从这个角度上讲,如果认为耳聋是残疾,它就不是单一残疾,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多重残疾”。事实上,任何年龄组的听力障碍者,如果其听力障碍得不到有效的矫正,也会产生语言交流障碍带来的那些问题,包括心理、个性方面的障碍。老年听力障碍者的问题最为突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很容易变得多疑、偏激、固执,严重者甚至精神崩溃。
2.引起儿童聋哑 对幼儿而言,耳聋多为哑的根源。这是因为,听力障碍使得聋儿无法正常地接收与理解语言,更难正常地模仿与学习语言。所谓“十聋九哑”说的就是这层道理。先天或者早期耳聋引起的语言障碍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矫正,还会继发地引起心理疾病,容易产生同周围人们的对立情绪,在这种情绪下,聋哑儿童希望被别人承认和接纳的基本情感的要求就得不到满足,从而引发一定的情感和行为问题,比如自制能力差、多疑、攻击性强、自我中心、焦虑、胆怯、退缩、自我封闭等等。
3.其他危害 耳聋的其他危害还有:听不见车铃声、汽笛声容易出交通事故;听不见环境声音产生不安全的感觉;年轻人求职、恋爱机会减少;中年事业追求、职务升迁以及老年人平静的晚年生活都会受到消除的影响。
六、耳聋的预防
近几十年来,尽管现代医学有很大的进展,耳聋的防治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世界范围内耳聋的发病率并未显著降低,治疗上也没有突破性进展。因此,加强耳聋的预防仍然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紧迫。
1.加强宣传 对政府或医疗机构而言,应该加强宣传教育,重视耳聋及诱发疾病的调查与研究,加强医学监护与妇婴、儿童保健,重视老年聋的预防研究。
2.注意用药安全 对普通百姓而言,为预防耳聋要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主要是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以及奎宁等药物。
3.注意环境影响 尽量避免接触重金属及其制品,如砷、铅;尽量避免噪声接触。
4.有病早治 一旦患病,特别是耳科疾病(如中耳炎)、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麻疹、腮腺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结节病)、心血管疾病等一定要积极治疗,老年人尤应如此。发现耳聋后积极求医,在证明治疗无效后及时验配助听器也是缓解耳聋进程的“预防”性措施。
5.妊娠预防 为预防下一代耳聋,应避免近亲婚育;注意妊娠特别是妊娠2~4个月时的围产保健,避免疾病,避免耳毒性药物的使用,还应注意避免接触耳毒性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