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疗法调治耳聋
本书介绍了众多调治耳聋的中医独特疗法,安全有效,且多可自行操作,如点穴疗法、足部按摩疗法、耳部推拿疗法、中药敷贴疗法、撮痧疗法、拔罐疗法、药枕疗法、气功疗法、药捻疗法等。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利用燃烧艾叶产生酌温热,或利用艾叶及某些药物直接与皮肤接触,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借助灸火的温热力以及艾叶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缓解和治疗耳聋的作用。
制备
1.艾炷灸 将艾绒(将干燥的艾叶捣研后除去杂质而成,柔软如绒)用手指搓捏成花生粒大小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用鲜生姜切成约0.3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个小孔,置于施灸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若病人感觉灼热难忍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缓解一下,然后重新放下,继续施灸,可反复灸3~5壮,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2.艾条灸 艾条灸即是使用制作好的艾条(用桑皮纸将艾绒卷成圆柱形条状如烟卷)来进行灸法操作的方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灸时可以将示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温度,避免烫伤。
治疗
1.肾阴亏虚型 症见耳内常闻蝉鸣之声,昼夜不息,夜间较甚,以致虚烦失眠,听力逐渐下降,兼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心烦健忘,食欲不振。
【穴位】肾俞 耳门(图9-1)
·图9-1
【操作】采用艾条灸中的温和灸(即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穴位保持着1寸左右距离,使其感到温热而无灼痛的方法),和回旋灸法(即使艾条燃着的一端在穴位上方一定距离处做回旋运动,给穴位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刺激),主穴耳门用回旋灸,灸5~10分钟,肾俞用温和灸,灸8~10分钟。对肾精亏虚、气血虚弱的患者不可时间过长,以防伤津灼液。10次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2.清气不升型 症见耳聋,劳而更甚,或在蹲下站起时较甚,耳内有突然空虚或发凉的感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唇舌淡红。
【穴位】气海 听宫 足三里(图9-2)
·图9-2
【操作】主穴听宫用艾条回旋灸,灸5~10分钟,足三里、气海用艾炷温和灸,8~10分钟。10次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注意
艾灸疗法调治耳聋的注意事项,可参照“独特疗法调治耳鸣”之“艾灸疗法”。
点穴疗法
点穴疗法是通过手指对穴位的按压来代替针灸的作用,要求在所选穴位上进行部位固定,力度渗透,持久有力的按压。此法通过对局部穴位的刺激,调整经络,通畅气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耳聋的目的。
操作
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持续地进行按压。一般常用3种操作方法。
1.拇指端点法 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示指中节,以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前臂与拇指主动发力,进行持续点压。亦可采用拇指按法的手法形态,用拇指端进行持续点压(图10-1)。
2.屈拇指点法 屈拇指,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拇指端抵于示指中节桡侧缘以助力。前臂与拇指主动施力,进行持续点压(图10-2)。
3.屈示指点法 屈示指,其他手指相握,以示指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拇指末节尺侧缘紧压示指指甲部以助力。前臂与示指主动施力,进行持续点压(图10-3)。
治疗
1.肝胆火盛型 症见突发耳聋,耳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突发加重,兼耳胀耳痛感,或有头痛,眩晕,目红面赤,口苦咽干,或夜寐不安,烦躁不宁,或有胁痛,大便秘结,小便黄。
【穴位】耳前三穴线(耳门、听宫、听会的连线) 翳风(图10-4)
·图10-4
【治法】耳前三穴线的耳门、听宫、听会用拇指端点法,翳风以屈示指点法操作,每穴点3~5分钟,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2.肾精亏虚型 症见耳内常闻蝉鸣之声,昼夜不息,夜间较甚,以致虚烦失眠,听力逐渐下降,兼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心烦健忘,食欲不振。
【穴位】耳门 肾俞(图10-5、图10-6)
·图10-5
·图10-6
【治法】均用拇指端点法操作。每穴点3~5分钟,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3.清气不升型 症见耳聋,劳而更甚,或在蹲下站起时较甚,耳内有突然空虚或发凉的感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唇舌淡红。
【穴位】听宫 足三里气海(图10-7、图10-8、图10-9)
·图10-7
·图10-8
·图10-9
【治法】听宫、气海以拇指端点法操作,足三里以屈示指点法操作,每穴点3~5分钟,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4.风热上扰型 症见发病急聚,自感耳中憋气作胀,有阻塞感,听力障碍,甚则突发性聋。
【穴位】听宫 翳风 曲池 合谷(图10-7、图10-10、图10-11)
·图10-10
·图10-11
【治法】各穴均以拇指端点法操作,每穴点3~5分钟,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常年治疗。
注意
1.修剪指甲,避免在按压时压破患者局部皮肤。
2.按压腹部时注意力度宜轻,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避免压伤腹部器官。
3.按压穴位时间不宜过长,每穴不超2分钟。补法操作的穴位可适当延长。
足部按摩疗法
俗话说“树老根先竭,人老腿先衰”。足部是下肢运动的关键。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高效、安全、经济、方便、易学、无不良反应的绿色疗法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足部按摩疗法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方法之一。目前在国内的很多大中小城市,足部按摩已经相当普及,为人们的养生保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对足部的按摩,可以疏通下肢部的经脉,运行下肢部的气血,调整人体内脏的功能,从而起到治疗和缓解耳聋作用。
操作
1.指揉法 以手指螺纹面着力,吸定于体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和缓的上下,左右或环旋动作,称为揉法。操作时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拇指及前臂部主动施力,使拇指螺纹面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的环旋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左右(图11-1)。
2.指推法 以手指螺纹面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推动,称为推法。操作时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余四指置于其前外方助力,腕关节略屈曲。拇指及腕关节主动施力,向其示指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在推进过程中,拇指螺纹面的着力部分应逐渐偏向桡侧,且随着拇指的推进腕关节应逐渐伸直(图11-2)。
3.拇指端点法 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示指中节,以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前臂于拇指主动发力,进行持续点压。亦可采用拇指按法的手法形态,用拇指端进行持续点压(图11-3)。
治疗
1.按揉耳 用拇指指腹在耳反射区施用按揉法操作10~15次。操作时应注意力度应以能够耐受为度(图11-4)。
·图11-4
2.推内耳迷路 用拇指指腹在内耳迷路施用推法操作10~15次。操作时力度应以能够耐受为度(图11-5)。
·图11-5
3.推三叉神经 用拇指指腹在三叉神经施用推法操作10~15次。操作时应注意力度应以能够耐受为度(图11-6)。
·图11-6
4.按揉肝 双手将拇指指腹置于足底肝进行按、揉等手法操作,每个手法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先轻后重再轻,方向垂直向下,以能够耐受为度(图11-7)。
·图11-7
5.按揉胸部淋巴 双手将拇指指腹置于胸部淋巴进行按、揉等手法操作,每个手法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稍轻,以能够耐受为度(图11-8)。
·图11-8
6.点按肾上腺 双手将拇指指端置于足底肾上腺进行点、按等手法操作,每个手法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先轻后重再轻,方向垂直向下,以能够耐受为度(图11-9)。
·图11-9
7.按揉肾脏 双手将拇指指端置于足底肾脏进行点、按、揉等手法操作,每个手法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先轻后重再轻,方向垂直向下,以能够耐受为度(图11-10)。
·图11-10
8.推输尿管 用拇指指腹在输尿管施用推法操作10~15次。操作时应注意操作方向自足心至足跟方向,力度应重(图11-11)。
·图11-11
9.点揉膀胱 双手将拇指指端置于足底膀胱进行点、按、揉等手法操作,每个手法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先轻后重再轻,方向垂直向下,以能够耐受为度(图11-12)。
·图11-12
10.搓掌温肾 两手掌搓热,迅速置于足心肾反射区,两掌相握,使热力渗透,可操作3~5次。操作时双手相搓要快,一定待生热后再置于足心。两掌相握要紧,待热量吸收后再重复施术(图11-13)。
·图11-13
注意
相关注意事项,请参阅本书“独特疗法治疗耳鸣”之“足部反射区自我按摩”。
耳穴压籽疗法
耳穴压籽疗法是通过刺激耳部的相关反射区,用以治疗全身性疾病的方法。耳穴压籽疗法的特点是操作简便、疗效好、非常适合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每天到医院就医或是儿童应用。耳穴压籽疗法的操作是医生将特定的介质(常用王不留行籽、莱菔子、绿豆等)固定于耳部特定的反射区上,并以轻柔小巧的按压、揉捏操作介质,而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刺激耳部的相关反射区,可以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也可以直接调整耳的功能,对耳聋有着很好的疗效。
操作
耳穴压籽疗法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即使用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或莱菔子、绿豆等介质粘贴于上述耳穴部位,然后拇指、示指相对按压揉捏,即完成1次治疗。每天操作2~4次,操作缓慢有力,时间稍长。两耳交替,3天换贴1次。
治疗
1.拇指与示指轻柔地相对揉捏在耳垂中外部中央的介质,刺激内耳2分钟(图12-1)。
·图12-1
2.示指指腹置于在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的介质,刺激外耳,按揉2分钟(图12-2)。
·图12-2
3.示指指腹置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的介质,刺激肾,按揉2分钟(图12-3)。
·图12-3
4.拇指与示指轻柔地相对揉捏对耳屏内侧面的介质,刺激皮质下2分钟(图12-4)。
·图12-4
5.示指指腹置于对耳屏外侧面中部的介质,刺激颞穴,按揉2分钟(图12-5)。
·图12-5
6.示指指腹置于耳甲腔底部上方的介质,刺激三焦,按揉2分钟(图12-6)。
·图12-6
7.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搓摩耳郭2分钟,以其发热为度(图12-7)。
·图12-7
注意
1.耳穴压籽疗法一般以7天为1个疗程,每天操作3~5次,每个耳穴按压揉捏1分钟左右,每次双耳按压共计15~20分钟,力度大小以能够耐受为度。
2.有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严重贫血、血友病者,外耳患有炎症者,应禁用耳穴压籽疗法治疗。
3.饥饿时或饱餐后1小时内不宜做耳穴压籽疗法。
敷贴疗法
敷贴疗法主要的理论基础在于人体的皮肤、黏膜及腧穴等部位可以吸收敷贴与局部的药物成分,并通过经络系统,发挥其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活血化痰、解毒消肿、蚀疮去腐、扶正祛邪等作用,从而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偏盛偏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敷贴疗法可以将药物制成膏、丹、丸、散、糊、饼等不同剂型,所以应用起来非常方便,疗效也很显著。尤其对于耳聋等耳部疾患,可以将药物直接敷贴于耳周的部位和穴位,直接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因此临床上经常应用。
操作
1.将药物粉碎成粉末状,并混合均匀。
2.以水、新鲜药汁、蜂蜜、蛋清等不同基质将药物粉末调匀成膏状。
3.根据具体病证,选择制好的药膏敷贴于选定的经穴、患处或相应的解剖部位。
4.在敷贴药膏前,应先剃净汗毛或尽可能避开汗毛较多的地方,用热毛巾或生姜片将患处或穴位处的皮肤擦净,拭干后再贴。
治疗
1.肝胆火盛型 症见突发耳聋,耳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突发加重,兼耳胀耳痛感,或有头痛,眩晕,目红面赤,口苦咽干,或夜寐不安,烦躁不宁,或有胁痛,大便秘结,小便黄。
方 加味龙胆泻肝膏
【组成】龙胆草 黄芩 地黄 泽泻 木通 栀子 当归 石菖蒲 羚羊角 甘草
【用法】将药膏敷于脐上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2日换药1次。
2.痰火郁结型 症见耳聋如塞,伴头昏沉重,胸闷脘满,痰多欲吐,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方 三味将军贴
【组成】吴茱萸 乌头尖 大黄
【用法】吴茱萸、乌头尖、大黄三味为末,温水调和,敷贴于涌泉穴。每2日换药1次。
3.清气不升型 症见耳聋,劳而更甚,或在蹲下站起时较甚,耳内有突然空虚或发凉的感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唇舌淡红。
方 八味壮阳膏
【组成】升麻 葛根 黄柏 白芍 蔓荆子 党参 黄芪 甘草
【用法】将药膏敷于脐上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2日换药1次。
4.肾精亏虚型 症见耳内常闻蝉鸣之声,昼夜不息,夜间较甚,以致虚烦失眠,听力逐渐下降,兼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心烦健忘,食欲不振。
【组成】①1号药:冰片13g 苍耳子、乳香、没药各6g 蜈蚣1条 55度白酒适量;②2号药:牛黄粉0.2g 珍珠粉1g 三七粉、元胡粉各3g;③3号药:玉竹、杭菊、何首乌、肉苁蓉、薤白、白术各10g 火麻仁、丝瓜络、钩藤、生地、当归各15g 丹参20g 黄芪30g 生姜2片
【用法】1号药逐味研末,合于一处拌匀,置入瓶中备用。2号药末共置一处。3号药泡透煎两遍,合在一起备内服。再煮第三遍供烫洗。
①1号药末中加几滴白酒,用热小米汤调为糊状,敷于手足心,用胶布固定,每次敷贴6~12小时,可敷贴1~4处,每次必有手心一处,每处用药末5g。②2号药末饭后半小时服,每日3次,每次2g。①3号药液分成2份,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晚间再煎煮第三遍,带渣药液倾入盆中,兑入适量凉水,再加入白酒30mL,烫洗双脚。如天冷再加热水,以保持温度。之后敷1号药糊。
【说明】每剂用3~7天。
注意
1.敷药前应清洁敷药局部皮肤。
2.对于一些患者使用外敷疗法后,局部出现皮肤过敏反应或局部溃疡者,应立即停止外敷疗法。
3.外敷局部宜用绷带、纱布等固定药物,以免脱落。
拔罐疗法
中国民间流行一句话:“扎针拔罐子,病不好也去一半子。”说明拔罐疗法在民间深受欢迎,且疗效显著。拔罐疗法通过加热、抽气等方法使杯、筒、罐等器具内气压低于普通大气压,使其吸附于体表疼痛部位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拔罐疗法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体功能,对于耳聋具有补虚、通经、活血、泻实等功效,因而常被用于治疗耳聋。
操作
见“独特疗法调治耳鸣”篇中的“拔罐疗法”章节。
治疗
1.风热上扰型 症见开始多有感冒等先期表现,起病较速。自感耳中憋气作胀,有阻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而自声增强。
【穴位】听宫 风池 百会(图13-1)
【治法】按以上穴位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进行吸拔,每日或隔日1次,每穴吸拔10~15分钟。
·图13-1
2.肝胆火盛型 症见耳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突发加重,兼耳鸣耳胀,或有头痛,眩晕,目红面赤,口苦咽干,或夜寐不安,烦躁不宁,或有胁痛,大便秘结,小便黄。
【穴位】太阳 听宫 曲池(图13-2、图13-3)
【治法】按以上穴位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进行吸拔,每日或隔日1次,每穴吸拔10~15分钟。
·图13-2
·图13-3
3.肾精亏虚型 症见耳内常闻蝉鸣之声,夜间较甚,导致听力逐渐下降,健忘失眠,伴有头晕,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带下等。
【穴位】肾俞 太阳 听宫(图13-4、图13-5)
【治法】按以上穴位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进行吸拔,每日或隔日1次,每穴吸拔10~15分钟。
·图13-4
·图13-5
4.痰火郁结型 症见两耳中时有鸣响,有时闭塞憋气,听音逐渐不清,甚至耳聋。多伴有头昏沉重,胸闷脘满,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穴位】听宫 翳风 外关(图13-6、图13-7)
【治法】按以上穴位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进行吸拔,每日或隔日1次,每穴吸拔10~15分钟。
·图13-6
·图13-7
注意
见“独特疗法调治耳鸣”篇中的“拔罐疗法”章节。
撮痧疗法
撮痧疗法是在患者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拧起一个橄揽状的充血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民间在利用此法治疗疾病时多选穴在前额、前后颈部、胸部、背部、腹部,治疗结束后局部往往会出现紫红色的痰癍。此法所独具的疏散风热、通经活血、补虚填精等功效,对于耳聋等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
操作
将手指用清水或油脂湿润,五指弯曲,用示指与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穴位,将皮肤挟起。然后松开。这样一起一落,反复进行。每点挟撮6~8次,直至被挟处成为橄榄状之紫红色充血斑为度。
治疗
1.风热上扰型 症见发病急骤,自感耳中憋气作胀,有阻塞感,听力障碍,甚则突发性耳聋。
【穴位】大椎 风池 翳风 合谷(图14-1、图14-2)
【治法】在以上穴位撮痧,均以局部出现紫红色充血斑为度。
·图14-1
·图14-2
2.肾精亏虚型 症见耳内常闻蝉鸣之声,昼夜不息,夜间较甚,以致虚烦失眠,听力逐渐下降,兼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心烦健忘,食欲不振。
【穴位】耳门 听宫 听会 肾俞(图14-3、图14-4)
【治法】在以上穴位撮痧,均以局部出现紫红色充血斑为度。
·图14-3
·图14-4
3.清气不升型 症见耳聋,劳而更甚,或在蹲下站起时较甚,耳内有突然空虚或发凉的感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唇舌淡红。
【穴位】听宫 听会 足三里(图14-5、图14-6)
【治法】在以上穴位撮痧,均以局部出现紫红色充血斑为度。
·图14-5
·图14-6
4.肝胆火盛型 症见突发耳聋,耳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突发加重,兼耳胀耳痛感,或有头痛,眩晕,目红面赤,口苦咽干,或夜寐不安,烦躁不宁,或有胁痛,大便秘结,小便黄。
【穴位】耳前三穴线(耳门 听宫 听会的连线)翳风 肝俞 胆俞(图14-7、图14-8)
【治法】在以上穴位撮痧,均以局部出现紫红色充血斑为度。
·图14-7
·图14-8
注意
1.手法的轻重以病情及患者情况而定。儿童与年老体弱者手法宜轻,撮穴宜少;体质壮实者手法宜重,撮穴宜多。
2.局部出现充血斑即应停止操作。
3.撮痧治疗后,一般约3小时左右,方可洗浴。
药茶疗法
药茶疗法主要是指用茶叶或茶与中草药(单方或复方)配伍,或茶与具有养生疗效的食物为伍制备成茶,或中草药饮片,代茶饮用,调治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药茶疗法非常适合头面部疾病如耳聋的治疗,可以使药效很快上攻于头面部,发挥治疗作用。
制作
见“独特疗法调治耳鸣”篇中的“药茶疗法”章节。
治疗
1.肝胆火盛型 症见突发耳聋,耳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突发加重,兼耳胀耳痛感,或有头痛,眩晕,目红面赤,口苦咽干,或夜寐不安,烦躁不宁,或有胁痛,大便秘结,小便黄。
方 葛根甘草茶
【组成】葛根15g 龙胆草10g 甘草3g
【用法】上药研成粗末,置热水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20分钟。频频代茶饮服。每日1剂。
2.风热上扰型 症见发病急骤,自感耳中憋气作胀,有阻塞感,听力障碍,甚则突发性耳聋。
方 竹桑菊花茶
【组成】嫩桑叶、白菊花各5g 苦竹叶20g
【用法】上药用沸水泡闷2分钟后即可代茶饮之。每日1剂。
3.痰火郁结型 症见耳聋如塞,伴头昏沉重,胸闷脘满,痰多欲吐,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方 海蜇橘皮茶
【组成】陈皮20g 海蜇头60g 荸荠60g
【用法】海蜇头漂洗去碱味,再与陈皮、荸荠同煎取汁。代茶饮。每日1剂。
注意
1.药茶冲泡或煎煮时间不宜过长。通常以3~5分钟为宜,需煎长时间的应从医嘱。
2.饮用药茶以温热为主,一般不隔夜用。禁忌煎好汤,隔数日服。
3.滋补保健茶和治疗慢性病的药茶,要经常服。
4.服有中药配伍的药茶期间,一般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食物。体质过差或病情严重者应遵医嘱,合理调整药茶方。
十二段锦功法
十二段锦功法是传统保健功法之一,是从八段锦变化而成,十二段锦功法通过对人体的身体姿势、气息变化以及意念思维的调整,来加强身体的正气,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耳聋的目的。
预备
闭目盘膝,含胸,四指握拇指置两侧腿上,舌抵上腭,意守丹田,自然或腹式呼吸,排除杂念,放松全身,以鼻呼吸50次(图15-1)。
·图15-1
治疗
第一段 叩齿
上下牙齿轻叩36次,其力由小到大,以轻轻作响为度(图15-2)。
·图15-2
第二段 运舌
舌头在牙齿外面来回运转,左右上下各运转18次,将产生的津液暂不下咽,待积累到一定量,在口内鼓漱36次,然后分3小口咽下(图15-3)。
·图15-3
第三段 擦面
两手心先擦热,然后用手心擦面20~30次。可以双手大拇指重点轻擦鼻翼两侧(图15-4)。
·图15-4
第四段 鸣天鼓
先用两手按摩耳轮各18次,然后两手心掩耳,示指放在中指上,然后让示指滑下,弹击脑后风池穴附近24次,可听到咚咚击鼓样的声音(图15-5)。
·图15-5
第五段 转辘轳
两臂屈肘,两手握拳,两臂屈伸,肩关节随之做前后耸肩和绕环动作,像绞水车一样,连做18次(图15-6)。
·图15-6
第六段 托天
两手手指交叉相握,反掌向上,两臂伸直,如托天状,身体和双臂尽量向上伸展,连做18次(图15-7)。
·图15-7
第七段 左右开弓
两手模仿开弓射箭动作,左右轮换,双臂尽量向两个方向拉开,连做18次(图15-8)。
·图15-8
第八段 低头扳足
直腿坐位,身体前屈,以两手扳足,注意腿不能弯曲,连做18次(图15-9)。
·图15-9
第九段 掌擦丹田
五指并拢,用一手手掌置于小腹部,即丹田部位,进行环形或横行擦动,连擦36次(图15-10)。
·图15-10
第十段 掌搓肾俞
将双手搓热,掌心置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肾俞处,并做横向搓摩36次(图15-11)。
·图15-11
第十一段 擦涌泉
两手搓热后,用右手掌小鱼际侧擦左足心,至足心发热为度,然后依法用左手擦右足心(图15-12)。
·图15-12
第十二段 蹬腿
站立或坐位,两腿交替蹬踏18次(图15-13)。
·图15-13
注意
1.练习功法时,应平心静气,不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2.练习功法时,以空气清新、环境优雅为宜。
3.练习功法时,意念的调整应循序渐进,不可冒进,以免出偏。
药枕疗法
药枕疗法是将中草药与睡觉的枕头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在睡梦中就可以防病治病的一种特色疗法,具有芳香开窍、活血通脉、镇静安神、益智醒脑、调养脏腑、和调阴阳等作用。中草药经过炮制之后,置于枕芯之内,或浸在枕套之中,或直接做成睡枕,令人在睡卧之时枕之,可以通过药物挥发和人体的吸收,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对于耳聋等疾病,可以侧卧,以患耳接触药枕,更利于药效的发挥,因此非常适合百姓使用。
制作
见“独特疗法调治耳鸣”篇中的“药枕疗法”章节。
治疗
1.风热上扰型 症见发病急骤,自感耳中憋气作胀,有阻塞感,听力障碍,甚则突发性耳聋。
方 祛风通窍枕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川芎各15g
【用法】将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装入枕芯,制成药枕。令病人睡卧及休息时枕之。
【说明】上药烘干时间不宜过长。病人侧卧疗效更好。
2.痰火郁结型 症见耳聋如塞,伴头昏沉重,胸闷脘满,痰多欲吐,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方 清火枕
【组成】桑叶、菊花各1000g
【用法】将桑叶、菊花晾干后装入枕芯,令病者枕之。
【说明】用棉布包裹做成药枕,效果更佳。
3.肾精亏虚型 症见耳内常闻蝉鸣之声,昼夜不息,夜间较甚,以致虚烦失眠,听力逐渐下降,兼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心烦健忘,食欲不振。
方1 清耳枕
【组成】熟地200g 干山药200g 山茱黄200g 泽泻100g 丹皮200g 菊花适量
【用法】以上各药共研成细末,装入枕芯,做成药枕,令病者枕之。
【说明】以菊花调节枕高。
方2 山茱茯苓枕
【组成】山茱萸200g 茯苓200g 牡丹皮200g 桂技200g 附子20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枕芯,做成药枕,令病者枕之。
【说明】每日用枕时间不少于8小时,1个月为1个疗程。
方3 补肾通耳枕
【组成】熟地黄200g 茯苓200g 金银花500g
【用法】上药分别装入枕芯内,睡时枕之。
【说明】每日用枕时间不少于8小时,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2~4周才能见效。
方4 食盐枕
【组成】食盐适量
【用法】将食盐蒸热,以布包裹,装入枕芯,制成药枕。趁热,令病人枕于患侧,冷则更换盐包。
【说明】每日3~5次。
4.清气不升型 症见耳聋,劳而更甚,或在蹲下站起时较甚,耳内有突然空虚或发凉的感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唇舌淡红。
方1 健脾聪耳枕
【组成】黄芪200g 甘草200g 橘皮300g 柴胡200g 白术200g 晚蚕砂适量
【用法】上述药物加工成粗末,作枕芯枕之。
【说明】每日用枕时间不少于8小时,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2~4周才能见效。
方2 葛根枕
【组成】葛根1000g 人参叶、黄精、白术各500g 巴戟天200g 升麻100g
【用法】将上药分别烘干,研为粗末,装入枕芯,制成药枕。令病人枕药枕。
【说明】长期使用,效果更佳。
方3 祛聋枕
【组成】当归400g 人参末适量 茯苓100g 白术100g
【用法】将以上药物,研成粗末,装入枕芯,制成药枕。令病人枕之。
【说明】人参不一定要选优质参,一般即可。
方4 菖蒲枕
【组成】石菖蒲适量
【用法】将上药烘干,研成粗末,装入枕芯,制成药枕,令病人枕药枕。
【说明】侧卧于枕上疗效更佳。
注意
见“独特疗法调治耳鸣”篇中“药枕疗法”章节。
发泡疗法
发泡疗法是用一些能引起发泡的药物(如大蒜、白芥子、斑蝥等)捣碎敷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使之发泡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可以缓解耳聋症状。
操作
1.根据病情选择发泡药物。
2.根据病情选择发泡的穴位(或部位)。将发泡药物捣烂如泥,敷在选定的需要穴位(或部位)上,外用消毒纱布包扎好。
3.敷发泡药物后,一般4~10小时左右敷药处即可起小泡。起泡后揭去敷药,将水泡用消毒纱布包扎,预防感染。
4.发泡处的皮肤可自行愈合。待愈合后,方可再次进行发泡疗法。
治疗
1.肾精亏虚型 症见耳内常闻蝉鸣之声,昼夜不息,夜间较甚,以致虚烦失眠,听力逐渐下降,兼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潮热盗汗。
方 白芥毛茛膏
【组成】白芥子、毛茛各适量
【用法】将白芥子、毛茛研成细末,制成指甲大小药饼。敷贴于关元穴,以胶布固定,至局部皮肤潮红起水泡,然后去掉药物,以消毒纱布包扎局部。每5天使用1次,10次为1个疗程。
【说明】注意避免局部感染。
注意
1.应用时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发泡药物及穴位的选择都要符合需要。
2.发泡药物有腐蚀性和刺激性,不要乱敷。敷到应发泡的部位后,应包扎好,不要使药物流散。
3.水泡可以挑破,也可以不挑破,但要注意清洁,要用消毒纱布包扎,预防感染。一旦感染,可外涂或外敷消炎药物。
耳内吹粉疗法
耳内吹粉疗法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华佗就用于治疗耳疾。吹耳疗法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以将药物粉末吹入耳内,也可以使药物直接敷于外耳道或鼓膜上,对耳聋等耳部疾患最为实用。
操作
1.根据病情辨证选药,然后将药物研成极细末,装瓶备用。
2.可用细竹管、芦管或以纸卷成细管状,做为向耳内吹入药粉的喷粉器。
3.在吹耳前先清洗外耳道,然后令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患耳稍向上偏。如用竹管等,可将一端盛上药末,从另一端用口吹气,将药粉吹入耳内。
治疗
1.肾精亏虚型 症见耳内常闻蝉鸣之声,昼夜不息,夜间较甚,以致虚烦失眠,听力逐渐下降,兼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心烦健忘,食欲不振。
方 芥菜籽散
【组成】芥菜籽30g
【用法】将芥菜籽研成细末,备用。取少量吹入耳道。每晚睡前使用,每天1次。
2.清气不升型 症见耳聋,遇劳加重,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大便时溏,唇舌淡红。
方 芙蓉散
【组成】石榴花或芙蓉花适量
【用法】将石榴花或芙蓉花焙干后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少量吹入中耳道。每天1次。
3.肝胆火盛型 症见突发耳聋,每于郁怒之后突发加重,兼耳胀耳痛感,目红面赤,口苦咽干。
方 菊连散
【组成】菊花5g 黄连3g
【用法】将上两药共研细粉,调匀。取少量吹入耳道。每晚睡前使用,每天1次。
注意
1.每次吹药前,必须清洗外耳道,以免药物堆积。
2.每次吹药不宜过多,防止堵塞外耳道。
3.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应先将脓液引流,待脓少后方可应用。
4.鼓膜穿孔及药物过敏者禁用本法。
药捻疗法
药捻疗法是将腐蚀药加赋形剂制成线香状的药捻,插入细小的疮口中或瘘管、窦道内,以引流祛腐,促其疮口愈合的方法。对于耳聋的治疗,药捻疗法可以将药物直接放置于耳道内,药效直接,起效快,因此可以有效缓解病情。
制作
见“独特疗法调治耳鸣”篇中的“药捻疗法”章节。
治疗
1.肝胆火盛型 症见突发耳聋,耳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突发加重,兼耳胀耳痛感,或有头痛,眩晕,目红面赤,口苦咽干,或夜寐不安,烦躁不宁,或有胁痛,大便秘结,小便黄。
方 冰麝红升药捻
【组成】红升丹60g 冰片3g 麝香15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密封,消毒备用。如果患侧耳内分泌物较多,用时先清除患侧外耳道分泌物(最好用吸引器),再以3%双氧水擦净,然后以75%酒精浸湿棉捻(以脱脂棉搓成长2~3cm、直径1mm的棉捻,消毒备用),在药末中蘸匀,放置于外耳道底部,每1~2日换药1次,2~4次后即可见效。
【说明】棉捻不宜制作过大,蘸药要均匀。
2.肾精亏虚型 症见耳内常闻蝉鸣之声,昼夜不息,夜间尤甚,以致虚烦失眠,听力逐渐下降,兼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潮热盗汗。
方 通窍插药钉
【组成】石菖蒲、当归、生地、山药、黄精各15g
【用法】上药以微火煎,候香滤渣,倾瓷盆中,等待凝后,绵裹枣核大,塞于耳中,注意勿将药丸塞入内耳道。
【说明】此法一般3~5天上药1次,连续2~3次为1个疗程。
注意
在放置药捻时,药捻应与鼓膜保持约2mm距离,以防刺激鼓膜产生不适。
滴耳疗法
滴耳疗法是将药物榨取其中的汁液滴入耳内,以治疗耳部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外耳道或鼓膜上,对耳聋等耳部疾患非常有效,在民间广为流传。
操作
根据病情辨证选药,然后将药物通过榨取汁液、腌取汁液、捣烂成汁等一定手段,取其汁液,滴入耳中。
治疗
1.痰火郁结型 症见耳聋如塞,伴头昏沉重,胸闷脘满,痰多欲吐,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方 地龙液
【组成】地龙(蚯蚓)20条
【用法】将地龙洗净,放入盘中,加食盐适量拌匀,待腌制出金黄色液体时,取液装入瓶中滴耳。每次3滴,每日3~5次。
【说明】一般连续使用1周即可见效。
2.风热上扰型 症见发病急骤,自感耳中憋气作胀,有阻塞感,听力障碍,甚则突发性耳聋。
方 紫草油
【组成】紫草50g 黄连30g 冰片2g 香油500mL
【用法】将上药捣烂为糊,榨取汁液,与香油拌匀,装入瓶中,以细管滴入耳中。每次1~2滴,每日2~3次。连续使用3天。
注意
1.每次滴药前,必须清洗外耳道,以使药物能够均匀分布于病变部位。
2.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应先将脓液引流,待脓少后方可应用。
3.鼓膜穿孔及药物过敏者禁用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