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基本知识

腹泻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长期腹泻能引起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贫血、免疫力低下,严重时机体会丢失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丧失大量的电解质,如钠、钾、钙及镁,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电能质紊乱,还可能出现酸碱中毒。

一、何谓腹泻

腹泻的基本知识 - 图1

腹泻是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排便习惯的次数,表现为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或脓血、黏液等。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肛门失禁等症状。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1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1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g,含水分为60%~75%。

不要忽视腹泻,如长期腹泻能引起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贫血、免疫力低下,严重时机体会丢失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丧失大量的电解质,如钠、钾、钙及镁,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电能质紊乱,还可能出现酸碱中毒。

因此,对腹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如何对腹泻进行分类

(一)按中医辨证分型

1.外感型 ①寒湿(风寒)腹泻:症见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喜暖喜按,腹胀肠鸣,口淡无味,脘闷困呆,食少倦怠等症状。②湿热(暑湿)腹泻:症见腹痛,大便泻下如注,或泻后不爽,色黄味臭,或带脓血、黏液,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疼痛等症状。

2.食滞肠胃型 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黏稠秽浊,恶臭,伴有不消化之食物,泻后腹痛减轻,脘腹痞满,嗳腐吞酸等症状。

3.肝气乘脾型 症见平素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腹泻。

4.脾胃虚弱型 症见大便溏泻,水谷不化,每食生冷油腻或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腹部隐痛,喜暖喜按,食欲不振等症状。

5.肾阳虚衰型 腹泻多发生在五更时分,俗称“五更泻”。症见晨起则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伴腰膝酸冷,四肢不温等症状。

(二)按腹泻病因分类

1.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多是由于饮食不洁导致细菌、病原体等进入体内造成腹泻。常见的有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霍乱等。

2.非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多是由于消化不良、胃肠道过敏性反应及食物中毒等引起。症状多表现为呕吐,腹泻,一般排泻物呈清稀的水样便。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能够引起腹泻的食物,常见的有发芽的马铃薯、含有化学毒素的海产食品、某些植物如蘑菇和土豆,或进食一些化学毒素污染的食物等。有些人食用牛奶后会发生腹泻。

(三)疾病引发的腹泻

1.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腹泻 ①急、慢性胃炎:症见上腹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及食欲明显下降。严重时可有发热、脱水,甚至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等。②急、慢性结肠炎:症见腹泻、腹痛,伴有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症。③结肠癌:症见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和黏液,腹痛、腹泻或便秘、肠梗阻以及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和贫血等症状。④肠道寄生虫病:多发于儿童,症见反复发作的脐周痛,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等症。

2.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腹泻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症见轻度腹泻,多伴有甲状腺肿大、眼球突出、食欲增加、神经过敏、容易激动、心率加快等症状。②糖尿病:一般腹泻发生于糖尿病日久者。症见顽固性夜间腹泻或餐后腹泻,呈发作性,发作期过后可以恢复正常。③尿毒症:症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逐渐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和腹泻。

(四)按发病季节分类

1.春季腹泻 在春天,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滋生繁殖活跃,加之人体抵抗力减弱,往往容易诱发疾病。春季发生的腹泻主要有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肠道蛔虫性腹泻、急性胃肠炎等。

2.夏季腹泻 夏季是腹泻病的高发季节,夏日腹泻多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是一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3.秋季腹泻 秋季也是发生腹泻的高发季节。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涕、咳嗽、发热、咽部疼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4.冬季腹泻 冬季腹泻多由病毒引起。病毒性腹泻一般较细菌性腹泻轻,可伴有发热、呕吐及不同程度的脱水。

三、中西医对腹泻病因的认识

(一)中医病因

腹泻属中医的“泄泻”范畴,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

1.感受外邪 脾脏喜燥而恶湿,故湿邪最能引起泄泻。其他如寒邪或暑热之邪,也能直接影响于脾胃,使脾胃功能障碍,而引起泄泻。

2.饮食所伤 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而发生泄泻。

3.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4.脾胃虚弱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而成泄泻。

5.肾阳虚衰 若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肾阳虚衰,命火不足,则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而引起泄泻。

(二)西医病因

1.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是导致腹泻发生的最常见原因,分为非炎症性和炎症性两类。非炎症性常见的病原体有轮状病毒、肠腺病毒以及霍乱弧菌、大肠肝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炎症性常见的病原体有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以及巨细胞病毒、痢疾杆菌、肠炎沙门菌等。

2.肠道肿瘤 常见有大肠癌、大肠息肉、小肠恶性淋巴瘤等。

3.非感染性炎症 常见有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

4.小肠吸收不良 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以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多症见脂肪泻,粪便色淡,量多,呈油脂状或泡沫状,多具恶臭。

5.肠蠕动功能紊乱 可导致应在肠道吸收的物质未能被吸收而出现腹泻。

6.药源性腹泻 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肠道黏膜、胃肠道蠕动等造成影响,引起腹泻等症状。

7.精神影响 人们的精神异常与腹泻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此类患者都具有神经质、情绪易激动、不安、焦虑和抑郁等表现。

四、如何对腹泻进行诊断

(一)根据腹泻的起病与病程

1.急性腹泻

中医认为 急性腹泻多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或暑湿热邪,客于胃肠,发生泄泻。感受寒湿者症见大便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胀痛;感受湿热者症见便稀有黏液,肛门灼热,腹痛;饮食停滞者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等。

西医认为 急性腹泻多因肠道感染病毒和细菌引起,临床上以急性肠炎、急性菌痢最为常见。急性肠炎以解黄色稀烂便或水样便为特征,症状较轻;细菌性痢疾大便稀薄,带有黏液及脓血,有解不完大便感,伴有腹痛、呕吐等症状。

2.慢性腹泻

中医认为 慢性泄泻,因脾胃素虚,或情志不调,或肾阳亏虚而致下泄。脾虚者症见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肝郁者症见嗳气食少,腹痛泄泻与情志有关;肾虚者症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

西医认为 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的症状,是由于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及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多由急性肠道传染病、细菌性食物中毒、肠道变态反应、饮食不当等所致。起病缓慢,常有反复发作。

(二)根据粪便的质、量、色、味

中医认为 大便完谷不化者多见于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大便时干时稀,多因肝郁脾虚;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胃虚弱;大便带血,多因胃、肠脉络受损所致。大便清稀如水样,多属寒湿泄泻;大便黄褐如糜而臭,多属湿热泄泻;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是消化不良之故。

西医认为 黏液便多见于肠炎、痢疾;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水样便多见于消化不良、急性肠炎或肠滴虫。淡黄色便多见于胆红素未氧化及脂肪不消化;灰白色便见于胆道阻塞或因食入脂肪过量;果酱色便见于急性溶组织阿米巴痢疾。

(三)根据腹泻前后的伴随症状

中医认为 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者多因湿热内阻;肛门灼热者多因大肠湿热下注;便出不爽,泻下黄糜者,为湿热蕴结;便出不爽,夹有未消化食物,酸腐臭秽难闻者,见于伤食泄泻;大便不受控制,滑出不禁,多因脾肾虚衰、肛门失约所致。

西医认为 腹泻伴随发热、休克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肠结核等;伴随里急后重见于急性痢疾、直肠癌;伴随消瘦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伴随腹部包块见于肠肿瘤、结核等;伴随便血多见于溃疡病出血或直肠癌或直肠息肉出血。

(四)根据腹泻发生的时间

中医认为 每日早晨天未亮就肠鸣腹泻、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此为肾阳不足。如妇女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者,称为“经行泄泻”。如腹泻发生在腹痛之后,即痛后而泻,则为脾肾虚寒型腹泻。如精神郁怒后即发生腹泻,并伴有腹痛者,为肝旺克脾之腹泻。

西医认为 如腹泻发生在进食以后,呈水样便,为消化不良所致的腹泻。如腹泻发生于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则为慢性腹泻。

3.对老年人损害尤为严重 老年人因抵抗力弱,较青壮年更容易出现腹泻,如果认为腹泻是小病,不及时就医,就易酿成大病,严重危害健康,甚至猝死。这是因为,老年人急性腹泻易出现低血糖、心脏和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现腹泻,切莫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

五、腹泻有哪些危害

腹泻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定要积极防治。

1.营养不良 腹泻时,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发生严重障碍,能量供给不足,维生素缺乏,出现营养不良及贫血等表现。

2.降低身体的抵抗力 腹泻引起的营养不良、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等,可使人体对传染病及各种感染的抗病能力减弱,炎症容易扩散,伤口不易愈合。

六、如何对腹泻进行有效预防

1.饮食要合理,不要暴饮暴食 要按时定量进食,饮食寒凉要适度,这一点在暑天更为重要。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饭前、便前、便后要洗手,平时生吃瓜果要洗干净。

3.适当进行药补 易腹泻的人平时可多吃一些健脾止泻的食物,如用山药、莲子、薏米、红枣等做成的粥。

4.暑天勿贪凉 三伏天要防寒湿的侵袭,不要在露天睡觉,尤其是夜晚;腹部不要暴露,以免受凉而致腹泻。

5.常吃预防腹泻的食物 对于经常出差的人,为了防止腹泻,尤其是夏天预防痢疾、肠炎,最好的方法是吃饭时吃生蒜1~2瓣,可有效防止肠道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