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基本知识
便秘是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如长期便秘,会使宿便堆积在肠道里,不断产生各种毒气、毒素,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内分秘失调,新陈代谢紊乱、食欲睡眠差、精神紧张、面容晦黯、皮肤粗糙,甚则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一、何谓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间隔时间延长的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常伴有大便干燥、排便不尽感或下坠感等。若临床单纯见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大便干燥等情况,而大便排出尚通畅,排便时间正常者,则不属便秘范畴。各种原因导致肠道运输功能降低或粪便输出通道受阻等均可出现便秘。此外,肛门疼痛性疾病使患者恐惧排便也是便秘的常见病因。
一般2天以上无排便,提示存在便秘。但健康人的排便习惯可明显不同,如对一组健康人调查结果表明,每天排便1次者约占60%,1天几次者占30%,几天1次者占10%。因此,对有无便秘必须根据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判断。
长期便秘,会使宿便堆积在肠道里,不断产生各种毒气、毒素,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食欲睡眠皆差、精神紧张、面色晦黯、皮肤粗糙,甚则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对便秘要引起高度警惕。
二、如何对便秘进行分类
(一)按中医辨证分型
1.热秘 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赤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
2.气秘 症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胸胁痞满,嗳气频作,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
3.虚秘 症见虽有便意,但每于临厕之时却努挣乏力,大便并不干硬,便后疲乏,面色白。
4.冷秘 症见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喜热怕冷,四肢不温,腹中冷痛。
(二)按性质分类
1.功能性便秘 在临床上按动力异常可分为:
慢传输型:即缺乏便意或粪质坚硬,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延缓或结肠动力下降。
出口梗阻型:即有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或排便量少,常伴肛门直肠下坠感,常有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盆底肌失调等。
混合性:即慢传输型和出口梗阻型同时存在。
2.器质性便秘 是指由于机体的器质性病变(如消化道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及化学品中毒等)所致的便秘。
(三)按程度分类
1.急性便秘 是指近期突然发生便秘,包括暂时性功能性便秘和症候性便秘2种。多由于肠套叠、肠道蛔虫、肿瘤、肛门周围脓肿等能引起反射性肛门括约肌痉挛等。
2.慢性顽固性便秘 是指由于先天结肠及直肠解剖结构变异,而在不同年龄段逐渐产生排便困难的一类疾病。顽固性便秘的实质是慢性不全性的肠梗阻,因其梗阻部位不同,而分为结肠型、直肠型和混合型。
(四)按病因分类
1.原发性便秘 原发性便秘是指由于饮食成分、摄水量、精神因素、肠肌力下降而导致的便秘。
2.继发性便秘 是指由于消化道外其他系统疾病所致的便秘,如神经系统的病变、内分泌及代谢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另外久病或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也影响肠蠕动而发生便秘。
(五)按病变部位分类
1.直肠肛管出口梗阻性便秘 常见的原因有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大、会阴下降综合征等原因。
2.结肠慢运输性便秘 是指结肠运输缓慢,表现为无便意,便次少,腹胀。
三、中西医对便秘病因的认识
(一)中医病因
1.体素阳盛,肠胃积热 素体阳盛,或胃肠积热,导致肠导失润,大便干结,难于排出。
2.情志失和,气机郁滞 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动,而致气机郁滞,通降失常,而致大便秘结。
3.气血不足,下元亏损 劳倦内伤,或病后、产后以及年老体虚之人,气血两虚,使大便排出困难而成便秘。
4.阳虚体弱,阴寒内生 阳虚体弱,高年体衰,而致凝阴固结,故肠道难于传送,从而引起便秘。
(二)西医病因
1.大肠肛门疾病 常见有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肠腔狭窄,如肠道肿瘤、肠道吻合术后瘢痕所致等;出口性梗阻,如直肠套叠、会阴下降、直肠前突等;肛管及肛周疾病,如痔疮、肛裂等;其他原因,如肠激惹综合征等。
2.肠外疾病 常见有神经与精神疾病,如脑梗死、截瘫、抑郁症、厌食症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铝中毒等;盆腔病,如前列腺癌和子宫癌等;药源性原因,如过量服用刺激性泻药、麻醉药、抗抑郁症药物等引起的肠应激性下降;肌病,如皮肌炎、硬皮病等。
3.不良生活习惯 常见有饮食原因,如饮食过精细、蔬菜水果摄入少,肠道刺激量不足;缺乏运动,如久坐、久卧,肠动力缺乏;不良的排便习惯,如忍便不解、便时读书等。
4.社会与精神因素 常见有工作紧张,运动不足;心情长期压抑,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生活规律改变,导致排便时间改变等。
四、如何对便秘进行诊断
(一)根据便秘的起病与病程
1.急性便秘
中医认为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者,为热秘;或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者,为气秘。
西医认为 急性便秘是指近期突然发生的便秘,包括暂时性功能性便秘和症候性便秘。功能性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症候性便秘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2.慢性顽固性便秘
中医认为 慢性顽固性便秘属中医“虚秘”的范畴。多见于年老体虚,或由于劳倦、内伤等导致大便排出困难,以致秘结不通。
西医认为“慢性”指病史至少有2年,或从年幼时就发病;“顽固性”指经一般药物及非手术治疗很难奏效,常需手术治疗。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肠蠕动功能失调有关,也可能与精神因素有关。
(二)根据粪便的质、量、色、味
中医认为 大便燥结,干如羊屎,排出困难多属热秘;大便时干时稀,多属肝郁乘脾;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虚;大便带血,血色鲜红,或先血后便,或者血裹便而血色鲜红者,为近血;大便带血,血色紫黯,或便色黑如柏油者,为远血。
西医认为 便秘伴有鲜血者,多为痔疮、肛裂、直肠肿瘤。便秘伴有恶臭者,多提示直肠癌。
(三)根据便秘前后的伴随症状
中医认为 便秘伴见口臭唇疮,舌干口燥,心烦易怒多为血亏阴虚;如便秘伴有胸胁痞满,头重昏闷,屁多嗳气多为气机郁滞;如便秘伴有头眩耳鸣,气喘心悸,腰酸背痛,多为脾肾两虚。如便秘伴有肛门灼热,里急后重,便后不爽等多为寒湿或湿热蕴结肠道。
西医认为 便秘患者常述腹痛、腹胀、嗳气、排气、肠鸣、口臭、头晕、纳差、不思饮食等等不适。便秘伴随的这些症状往往提示便秘可能与有些疾病相关。如便秘伴腹痛,有时和腹泻交替出现者,应多考虑为慢性结肠炎,结肠过敏等;便秘伴消瘦、贫血者,应考虑结肠癌或直肠癌等;便秘伴急性腹痛,腹胀,呕吐,须考虑肠梗阻的可能。
五、便秘有哪些危害
粪便包含代谢后产生的诸多有害物质,如果不及时排出体外,毒素被肠道吸收,会毒害人的身体。
1.引起肛肠疾患 便秘时,排便困难,粪便干燥,可引起肛门直肠疾患。如直肠炎、肛裂、痔,甚至结肠癌等。
2.胃肠神经功能紊乱 长期便秘可引起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而致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嗳气等表现。
3.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临床上关于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压,屏气使劲排便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有逐年增多趋势。如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中风猝死等。
4.引起性生活障碍和妇科疾病 如痛经,阴道痉挛,并生产尿潴留,尿路感染等症状。
5.影响大脑功能 长期便秘会干扰大脑功能,突出表现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等。
6.有损美容 长期便秘,有害物质再吸收入血,导致皮肤粗糙,无光泽,形成痤疮、色素沉着、颜面色斑等。
六、如何对便秘进行有效预防
1.注意调整饮食结构 避免偏食,适当增加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充分地摄取水分也是非常重要的。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不论是否有便意,最好在固定的时间里去蹲便1次。在蹲便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排便上来,不可以再做其他事情,这样可以起到预防便秘的作用。
3.坚持适量的体育活动 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都有助于促进肠蠕动,起床前或临睡前自己或由旁人帮助用双手按摩腹部数十次也有助于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的发生。
4.预防便秘最重要的是健全肠内菌群的均衡关系 通过合理的饮食,使肠内的双歧杆菌占优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就可以保持肠内健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