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找经络腧穴
本书介绍的治疗腹泻便秘的独特疗法,相当一部分与经络腧穴有关。因此对书中涉及到的经络腧穴加以详细介绍,以便在治疗过程中灵活运用。
一、什么是经络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远在公元前3-前2世纪的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中,就已有关于“经络”的记载,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经和络构成一个系统,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是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二)看图找经络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其中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奇经八脉中,唯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其循行分布见图1-1。
·图1-1 十四经脉循行分布
二、什么是腧穴
(一)腧穴的概念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称作腧穴。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有孔隙的意思。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在历代文献中还有“砭灸处”、“气穴”、“骨空”、“孔穴”以及“穴位”等不同的名称。针灸刺激通过腧穴、经络的作用,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所以历代医家极为重视经络学说,《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因此,经络和腧穴的理论,对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二)与腹泻便秘相关的腧穴
体部腧穴
上肢部(图1-2)
曲池 位于肘横纹外侧端。
支沟 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图1-2
下肢部(图1-3)
足三里 位于小腿前外侧,当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上巨虚 位于小腿前下方,当外膝眼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三阴交 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涌泉 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图1-3
胸腹部(图1-4)
中脘 位于腹部,肚脐上4寸。
天枢 位于腹中部,距脐部旁2寸。
神阙 位于腹部,肚脐正中。
关元 位于腹部,肚脐下3寸。
气海 位于腹部,肚脐下1.5寸。
腹结 在下腹部,肚脐旁开4寸,下1.3寸。
关门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图1-4
·图1-5
背腰部(图1-5)
脾俞 位于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 位于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 位于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 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八髎 俯卧位,位于骶后孔中取穴。
胃仓 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阳纲 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小肠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肾俞 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焦俞 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部反射区(图1-6)
肾脏 位于两足底中央的深部。
肾上腺 位于肾脏内上方。
输尿管 位于足底区至膀胱反射区连成的一斜线型条状区域。
膀胱 位于两足足底内侧舟骨下方拇展肌之侧约45°处。
腹腔神经丛 位于两足底中心,分布在肾脏及其周围。
结肠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 位于两足底中下部,小肠四周的带状区域。
胃 位于两足底第一跖骨的中下部。
·图1-6
手部反射区(图1-7)
脾 位于左手掌侧第四、五掌骨中段之间。
腹腔神经丛 位于双手掌侧第二、三和第四、五掌骨体之间,肾的两侧。
胃 位于双手掌第一掌骨远端。
小肠 位于双手掌心大肠反射区所围绕的区域。
大肠 位于双手掌侧的中下部分。自右手掌尺侧手腕骨前缘起,顺右手掌第四、五掌骨间隙向手指方向上行,至第五掌骨体中段,约与虎口水平位置时转向桡侧,平行通过第四、三、二掌骨体中段;接至左手掌第二、三、四掌各掌骨体中段,转至手腕方向,沿第四、五掌骨体下行至腕掌关节处止。
直肠、肛门 位于双上肢前臂桡侧远端约3横指。
·图1-7
耳部反射区(图1-8)
直肠 位于近屏上切迹的耳轮处。
皮质下 位于对耳屏内侧面。
脾 位于耳甲腔的后上方。
大肠 位于耳轮脚上方前部。
肝 位于耳甲艇的后下部。
·图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