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基本知识

    alt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又是多种疾病的导火索,常并发心、脑、肾等脏器的疾病。因其发生致残、致死的病例屡见不鲜,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因其常常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又有“无声杀手”之称。因此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做到早期预防、及时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何谓高血压

    alt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其表现为头痛、头晕、头胀、心悸、烦闷、耳鸣、眼花、失眠、健忘、乏力、四肢麻木、水肿等。在不同情况下,如餐前和餐后、休息和运动、情绪稳定和激动等,血压数值常有不同程度的波动。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继发性高血压是指血压升高为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高血压作为症状之一,在这些疾病中可有可无,可为暂时性也可为持久性,这种类型的血压升高具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

    二、如何对高血压进行分类

    (一)中医辨证分型

    高血压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学并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但文献中对其却早有记载,属于祖国医学中的“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其中以“眩晕”论述的最为多见。目前根据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证候、病程转归和并发症,中医学主要从虚、实及虚实夹杂方面进行辨证分型,具体如下:

    1.阴虚阳亢型 症见头晕目眩,头痛,或头胀,耳鸣,眼花,两目干涩,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干,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足跟痛,遗精,夜尿频,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尺弱明显。

    2.肝火上炎型 症见头晕,头痛,头胀,耳鸣,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肋胀痛,烦躁易怒,多动不安,寐少多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重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红气粗,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

    3.痰浊阻滞型 症见头晕目眩或头重如蒙,胸脘痞闷、倦怠嗜卧,肢体沉重,食少多寐,恶心呕吐,时吐痰涎,大便溏,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滑或缓。

    4.气滞血瘀型 症见头晕目眩,头胀,头痛,痛有定处,急躁心烦,胸闷胁痛,腹痛拒按,面色黧黑,口唇紫黯,肌肤甲错,或皮肤有瘀点、瘀斑,口渴欲漱而不饮,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西医分类

    1.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多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等有关,其中遗传因素占主要的地位。原发性高血压主要诊断依据为:动脉血压升高,但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高血压后方能诊断。

    2.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肾性高血压:分为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实质性高血压和肾周围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主要病变出现于肾脏血管;肾实质性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因其原发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等;肾周围性高血压的病变包括肾周围炎和肾肿瘤等。一般可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泛酸、消瘦、低热、关节肌肉酸痛、颜面浮肿、苍白、腰痛、尿频、尿急、血尿、蛋白尿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引起视网膜的病变(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高血压脑病(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心力衰竭等。

    (2)内分泌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是由于某种内分泌腺体分泌或代谢激素异常而引起的血压升高,多见于青年人。其特点为多数患者有家族史,合并特殊临床表现,如肥胖、消瘦、浮肿、乏力等;血压波动较大,隐蔽性也很强,多数为顽固性高血压,经治疗后效果一般不理想。主要见于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质醇增多症等疾病引起的高血压。

    (3)妊娠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多因为妊娠后刺激肾上腺皮质,释放大量的激素,尤其是使醛固酮大量分泌、释放,引起血压升高。有半数以上的该类患者有家族遗传史,但心、脑、肾血管的并发症少见,通常在分娩后3个月内血压即可恢复正常。临床上可见动脉血压升高,多数为高血压1级,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水肿、蛋白尿、昏迷等症状,也可没有任何症状。

    (4)医源性高血压:医源性高血压是指医生用药不当,忽略了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及药物间的相互影响,用药方法不对,引起患者的血压升高,但停药后血压就会恢复正常,预后良好。常引起高血压的药物一般有:

    甘草甜素类:如复方甘草含片、生胃酮等;

    激素类:如强的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睾酮等;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优降宁、痢特灵等;

    拟交感药物:如百喘朋、止咳定喘膏、麻黄素呋喃西林滴鼻液等;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菌素、左旋咪唑等;

    其他:麦角胺、毒扁豆碱及有关碱类药物、非甾体类消炎药、含酒精的药物、避孕药等。

    (5)血管病变性高血压:血管病变性高血压一般是指血管发生炎症、硬化、迂曲、延长、扩张或狭窄等,使血管壁增厚,顺应性降低,血管的舒、缩调节机制失衡,外周阻力增高,导致的动脉血压升高现象。血管病变性高血压多见于肾脏血管的病变,如肾动脉炎症、粥样硬化、肾动脉肌纤维结构不良等。多表现为头痛、头昏、心悸、乏力、麻木、冷痛、间歇性跛行、脉搏减弱或消失等临床症状。

    (6)颅脑疾病性高血压:颅脑疾病性高血压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脑外伤以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导致的血压升高。颅脑疾病性高血压主要因为颅脑疾病后,强烈的应激刺激作用于下丘脑,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分泌,使血管痉挛、血管内皮细胞的顺应性和通透性降低,导致血压升高。一般除头痛、头昏外,还可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症状。

    3.特殊型高血压

    (1)恶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是临床高血压的一种紧急情况,无论是原发性高血压或是继发性高血压均可发展为恶性高血压,多见于青年人。常在精神创伤、情绪变化、过度疲劳、气候变化,寒冷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下,血压突然急剧升高,患者自觉剧烈头痛,进行性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等眼底病变;持续蛋白尿、血尿等肾脏损害表现,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若不及时给予降压治疗,可发生急性左心衰竭、脑卒中及肾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

    (2)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病常继发于恶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等,是指在高血压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患者本身的因素,导致血压急剧升高、脑循环障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综合征。头痛是早期的突出症状,常为弥漫性全头痛,以前额部、后枕部为主,多为深部的胀痛、炸裂样疼痛,清晨较明显,病情逐渐加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失眠、意识障碍、抽搐以及眼底改变等症状。若抢救不及时,容易形成脑疝,导致脑组织不可逆转的损伤而死亡。

    (3)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多由于情绪变化、劳累、精神创伤、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血压突然大幅度上升,病情急剧恶化的现象。高血压危象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表现为血压突然升高,以收缩压显著升高为主,也可伴有舒张压的升高;常出现剧烈头疼、眩晕、抽搐、昏迷、视力模糊、眼底视网膜出血、视乳头水肿,甚至失明。若反复发作可并发心绞痛、急性左心衰竭、尿毒症、脑栓塞、脑出血等常见并发症。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4)高原性高血压: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或者健康人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时,在不存在引起血压升高的诱因的情况下而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尤以舒张压升高较明显,在返回平原后不经任何治疗血压即可恢复正常。高原性高血压常见于青年人,以舒张压轻度升高为主,几乎没有心、脑、肾等脏器损害的并发症,一般预后良好。常见症状除头痛、头晕外,还可见恶心、呕吐、乏力、心悸、胸闷、气短、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口唇发绀等高原反应的症状。

    三、中西医对高血压病因的认识

    (一)中医病因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病因概括起来不外乎风、火、痰、虚、瘀五大方面。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风、火、痰、虚、瘀五者之间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临床上常错杂兼见。其主要病因可概述如下:

    1.情志失调 恼怒过度,伤及于肝,肝失疏泄,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窍,而致眩晕;或思虑过度,伤及于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以致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或痰浊蒙蔽清窍,均可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嗜食美酒、肥甘、厚味,或饥饱无常,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运化失职,聚湿生痰,以致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闭清窍,发为眩晕。

    3.年老体弱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大病久病伤及于肾,或老年肾亏,虚而不复,导致肾阴亏虚,肝失所养,水不涵木,以致阴不制阳,导致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或纵欲过度,房室不节,损伤肾精,肾失封藏,精气不足,精虚髓减,以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

    (二)西医病因

    高血压的病因极为复杂,除与某些疾病有关外,还与饮食、精神活动、个人嗜好,以及生活环境、家庭因素等密切相关。

    1.疾病因素 引起高血压的疾病有很多,包括心血管病,如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冠心病等;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脑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外伤后遗症等;妇科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妊娠等;另外,中毒也可以引起血压的升高,如药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2.内分泌因素 机体内分泌失调,导致体内的离子分布失常,钠、水潴留,使血容量增加,心肌收缩力被迫增大,加大对血管的冲击力,从而使血管对各种升血压物质的敏感性增加,导致血压升高。此外,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及某些类型的肾上腺变态综合征、低钙、低镁、低钾等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3.精神因素 调查表明长期从事与精神紧张有关的职业而又缺少体力活动者,其高血压的患病率比其他人要高。一般认为,外界及内在环境的不良刺激,导致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的过程失调,对皮质下中枢的调节失控,从而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管舒缩功能失常,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增大外周阻力,导致血压升高。

    4.生活习惯因素 生活习惯与高血压的发生密不可分,高盐饮食或饮食中含有过多的饱和脂肪酸会直接诱发血压升高。摄入钠盐过多引起体内水钠潴留,细胞外液增多,心排出量增加,导致血压升高。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会使血压有不同程度的偏高,不饱和脂肪酸摄入的过少,也可使人群血压水平上升。

    5.遗传因素 高血压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者约占40%~60%,有明显的丛集性,目前高血压被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疾病。遗传性高血压患者有两种类型的基因遗传:①具有高血压主基因,随年龄增长必定发生高血压;②具有高血压副基因,这些人如果没有其他诱发血压升高的因素,则血压不升高。

    四、如何对高血压做出明确诊断

    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以右臂肱动脉血压测定为准,必须在非药物状态下,两次或两次以上不同日的血压测量值(每次不少于3个读数,取平均值为血压测量值)均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根据高血压的国际诊断标准: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制定了新的18岁以上者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分级,见下表:

    高血压分类(WHO/ISH,1999年)

    alt

    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分类标准(见上表),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8.9kPa(140mmHg)和(或)舒张压≥12kPa(90mmHg),根据血压升高的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五、高血压有哪些危害

    1.降低生活质量 高血压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常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需要长期终身服药,并且在饮食上也需要加以限制,所以高血压患者常常心情抑郁,情志不舒,从而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影响工作业绩 高血压患者常有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限制了就业的范围;而且大多数高血压的患者性情急躁、易发脾气、言行举止较粗鲁,严重影响人的精神状态,使工作效率降低。

    3.增加了自己和亲属的苦恼 高血压患者常需终身服药,不但增加了个人压力,而且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再加上高血压患者情绪极易波动,情志不易控制,导致患者与其家人的关系不和睦,给自己和亲人带来很大的苦恼。

    4.并发或引发其他疾病 高血压是多种疾病发生的诱因,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高血压患者长时间处于血压较高的状态,常累及心、脑、肾和眼底等血管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1)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心脏是高血压累及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心脏的损害;二是对心脏血管的损害。临床上常出现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慌,甚则出现喘促、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

    (2)高血压对脑的损害:高血压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引起的脑部疾病主要有脑血栓和脑出血。发生脑血栓时可见眩晕、感觉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症状;发生脑出血时可见昏迷、扑倒在地或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肢体麻木、乏力等症状,甚至死亡。

    (3)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可出现夜尿增多现象;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多饮、多尿、口渴等症状;晚期则可出现尿量明显减少、全身水肿等尿毒症的表现。

    (4)高血压对眼底的危害:高血压早期,眼底检查大都正常;随着病情的发展,眼底检查可见血管迂曲,反光增强,颜色苍白,呈银丝样改变,视网膜可出现渗出、出血、水肿,严重时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引起病人的视觉障碍,如视物模糊,视物变形或变小等。

    综上所述,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正确的认识高血压的危害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真正地积极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六、对高血压要做到预防为主

    1998年起,卫生部规定每年的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把“控制高血压,保护心、脑、肾”作为临床及预防工作的重点。

    高血压的预防可分为三级

    一级预防 减少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是对有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的人群采取的有效预防措施,以控制或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

    二级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对已患有高血压的人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血压升高加重,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 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病残率或死亡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康复治疗,促使其劳动能力或生活能力的恢复。

    高血压的预防具体可包括以下几方面

    1.合理饮食 2007年世界高血压联盟确定的高血压日的主题即为“健康膳食、健康血压”,可见合理饮食与血压密切相关。

    (1)低钠饮食:为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应力求将日常钠盐的摄入量控制在5g左右。

    (2)高钾饮食:在限制钠盐的摄入量的同时,应适当增加钾的摄入量,这也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3)高钙饮食:钙除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外,还有兴奋—收缩、兴奋—分泌和兴奋—代谢偶联剂的作用,影响着动脉血压,使血压降低,因此,应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

    (4)高优质蛋白饮食:优质的动物蛋白质可以促进钠的排泄,保护血管壁,因此,应适当增加食物中的优质蛋白质的含量,建议多食用动物蛋白质和豆类蛋白质。

    (5)限制脂肪的摄入:肥胖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烹调时,食用油应保证以植物油为主,同时还要少食用含饱和脂肪酸较多的肉类食品,多食用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肉类。

    2.控制体重 血压与体重呈正相关,多余的热量可使血容量,心排血量增加,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同时大量的脂肪堆积,会引起血液中脂肪物质含量增加,沉积于动脉壁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成为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因此,减轻或控制体重对已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应加以注意。

    3.增强锻炼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减少紧张情绪造成的不良反应;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和血三酰甘油的含量,全面改善健康状况。可以采用的运动方式有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等。

    4.戒烟限酒 吸烟是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烟雾中的尼古丁能刺激机体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血压上升;同时吸烟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对降压药的敏感性。饮酒已被公认为是导致高血压的发病因素,酒精可以启动交感—肾上腺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人群应戒烟限酒。

    5.调畅情志 情绪不稳、紧张、易怒,都会引起全身的小动脉持续性痉挛,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血压持续升高。因此,平时应保持开朗的心情,稳定的情绪,避免激动,这对于身心健康和血压的稳定都相当重要。

    6.控制原发病 肾脏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高血脂、肥胖等都可引起血压的升高,故平时应积极控制原发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