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的基本知识
高血脂是以血浆中的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未脂化的脂酸等脂质代谢紊乱而增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它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胖肥等多种疾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常为这些疾病的原发病,因其自身症状不明显,悄然无声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故被形象地称为“隐形杀手”,充分认识高脂血症,积极预防,及早治疗,至关重要。
一、何谓高血脂
高血脂是高脂血症的通俗称法,是以血浆中的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未脂化的脂酸等脂质代谢紊乱而增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气短、乏力、肢体麻木、形体肥胖等,严重者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而出现半身不遂、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症状。
高血脂可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或两者兼有。血脂过高的原因是摄入含脂肪和胆固醇类食物过多,血脂和脂蛋白通常也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此外,还与吸烟、嗜酒、外界刺激、精神紧张、气温变化、月经、妊娠、遗传因素等有关系。
二、如何对高血脂进行分类
(一)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学并无高血脂的病名,但在医籍中却早有关于“脂质”的记载。认为高血脂是由于膏脂输化不利而致的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血内生,引起机体气、血、阴阳失调的病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可将高血脂分为以下几型:
1.痰浊中阻型 症见形体壅滞,头昏胀,心胸憋闷,脘腹痞闷,纳呆腹胀,身体沉重,厌食油腻,恶心欲吐,泄泻,咳嗽有痰,久则形神困惫,四肢无力,舌质淡胖,苔白厚腻,脉滑。
2.痰瘀互阻型 症见形体肥胖,肢麻不仁,身重乏力,脘腹痞闷,纳呆腹胀,恶心欲吐,舌质暗或紫黯有瘀点、瘀斑,苔厚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型 症见形体虚浮,面色淡白或晦滞,神疲无力,气短、懒言、多汗,困倦嗜卧,舌体胖大有瘀点,苔少,脉沉弦涩或细弱。
4.脾肾阳虚型 症见形体肥胖,面色苍白,头晕眼花,精神萎靡,腹胀纳呆,食欲减退,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二)西医分类
根据高血脂的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高血脂和继发性高血脂
1.原发性高血脂 原发性高血脂是指排除了全身系统性疾病以外,由不明原因所引起的血脂异常升高,大多为环境、生活习惯或遗传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继发性高血脂 继发性高血脂是指由于某些疾病所引起的,以血浆中胆固醇、三酰甘油含量升高为主,或者伴有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异常的一种病症。引起血脂升高的系统性疾病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肝病、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皮质醇增多症、糖尿病、痛风、肾病综合征等。
(1)高血压高血脂:血压升高,出现头晕、头痛的症状,反复应用扩张血管的降压药后导致动脉硬化的加重和肾病的形成。同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较低。
(2)冠心病高血脂: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患者,严重者可出现头晕目眩、胸闷、胸痛、心慌、气短、乏力、肢体麻木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升高。
(3)肝病高血脂: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急性肝炎所致的肝实质细胞损害,可见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障碍,含量降低;部分慢性肝炎活动期,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肝,血中脂肪含量升高;胆汁郁积的阻塞性黄疸,血清胆固醇和磷脂的含量都升高。但肝细胞损害严重时,如晚期肝硬化的患者,血中各种脂质和脂蛋白的含量反而降低。
(4)肥胖高血脂:肥胖亦可导致高血脂,对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可以用体重指数来衡量是否肥胖,一般而言,肥胖者男性体重指数>27kg/m2,女性体重指数>25kg/m2〔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肥胖高血脂者餐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即开始升高,尤其是三酰甘油增高的水平尤为明显。通常血脂的异常与体重指数的升高成正比,体重下降,血浆三酰甘油也将下降至正常水平。
(5)甲状腺功能低下高血脂:甲状腺功能低下高血脂以黏液性水肿为主要表现特征,由于黏多糖在组织和皮肤中过多的堆积,还可见易疲劳,怕冷,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表情淡漠,面色苍白,颜面、眼睑、皮肤水肿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胆固醇的含量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而三酰甘油增高则相对少见。
(6)皮质醇增多症高血脂:皮质醇增多症高血脂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向心性肥胖——胸、腹、颈、背部脂肪肥厚,满月脸,皮肤菲薄,微血管透见;全身及神经系统可见肌无力,下蹲后起立困难,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的变化;心血管系统常见血压升高,还可伴见脑血管意外等;同时免疫力低下。实验室检查以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为主要特征。
(7)糖尿病高血脂: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代谢紊乱症候群,即人们常说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起病快,病情重,症状明显,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且易在餐后3~5小时出现反应性低血糖。糖尿病高血脂后期易出现肾病、视网膜、周围神经的病变。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浆中大量堆积富含三酰甘油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亦可见血糖升高。
(8)痛风高血脂:痛风患者尿酸结晶形成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及附近软组织部位,引起全身关节,特别是指、趾、腕、踝、膝等关节红肿、疼痛。70%~80%的痛风患者伴有高三酰甘油血症,少数伴有高胆固醇血症。严重者可见尿酸性肾病、肾结石、慢性间质性肾炎和明显的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等病症。
(9)肾病综合征高血脂:临床上以大量蛋白尿为主,在血压升高,高蛋白饮食时均可增加尿蛋白的含量,使血浆白蛋白减低,出现低蛋白血症,导致免疫力低下;或血浆肾素水平下降,表现为肾病性水肿。实验室检查可见血中胆固醇、三酰甘油显著增高,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
三、中西医对高血脂病因的认识
(一)中医病因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多食、久食肥甘厚味、酒酪之品,超出脾胃的运化能力及身体所需,就会酿生湿痰,瘀阻,化生“痰浊”、“血瘀”、“血浊”、“浊脂”,形成“肥人”。高血脂的发生与痰浊、瘀血、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主要病因可概述如下:
1.情志失调 情志刺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使水湿运行不利,痰浊内生,阻于脉道,脉道不利,随之瘀血内生,造成痰瘀互结,导致膏脂运化、输布失常,停聚体内。肝与胆相表里,肝病可影响到胆,胆病不能净浊化脂,也可引起血脂升高。
2.饮食不节 若喜静、少动、贪睡、久坐,气机失于疏畅,脾气郁结,积食难化,以致膏脂转化、利用不及,沉积在体内,则易变生为“浊脂”;或饮食失节,嗜食肥甘厚味,克乏脾胃,脾胃运化失司,使水湿不化,痰浊内生,阻于中焦,导致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使水津失布,浊阴弥漫,郁滞不畅,清浊不分,久停体内,则变生“浊脂”,从而使膏脂过多地停留于体内。
3.年老体虚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五液,脾为后天之本,主受纳,主运化,二者统领全身,但二者阳常不足,阳虚使津液、膏脂运化迟缓。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气血亏虚,运血无力,致气虚血瘀,精微物质不能化生为机体所需,久停体内,变生“浊脂”。精血同源,二者相互资生,若肾精不足,则精亏血少,脉络空虚,血行不利,久而成瘀,脉络瘀阻,血行不畅,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则会变生为“血浊”或“浊脂”。
(二)西医病因
高血脂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原发性高血脂主要与遗传、饮食、环境、精神因素等有关;继发性高血脂是由多种疾病所引起的,同时和饮食、环境、精神等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1.遗传因素 许多高血脂的发生都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血脂的升高。多为发生在细胞表面上的脂蛋白受体缺陷;或者细胞内脂蛋白脂酶的缺陷或缺乏;也有的是脂蛋白或载脂蛋白的分子基因缺陷。
2.饮食因素 大多数患者的血脂异常都是由于饮食不当造成的,如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引起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受到影响,肝脏合成三酰甘油增多,引起高三酰甘油血症。胆固醇、动物脂肪、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都会加速高胆固醇血症的形成。
3.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对血脂的影响通常表现在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在冬季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降低,至夏季达最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在早春最高,夏季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在秋、冬季高,春、夏季则低。
4.吸烟因素 香烟中含有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可以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从而增加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促进脂质从脂肪组织中释放,导致三酰甘油升高。吸烟后,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又会影响血清总胆固醇的水平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加重血脂的升高
5.药物因素 糖皮质激素、双氢克尿噻、利血平、心得安和硝苯地平等药物均可不同程度的升高血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
6.年龄、性别因素 人体中的脂质及脂蛋白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性、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差异对体内脂质分布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雌激素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等。
7.情绪因素 情绪紧张、争吵、激动、悲伤等均可促使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的含量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反而降低。
四、如何对高血脂做出明确诊断
1.根据脂质的含量 各国根据国民生活习惯与普查结果都有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血脂的检查项目常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载脂蛋白A与载脂蛋白B等各项。一般认为:
总胆固醇(TC):低于5.20mmoL/L(200mg/dL)为正常;间于5.23~5.69mmoL/L(201~219mg/dL)为边缘升高;高于5.72mmoL/L(220mg/dL)为升高。
三酰甘油(TG):低于1.70mmoL/L(150mg/dL)为正常;高于1.70mmoL/L(150mg/dL)为异常。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1.04mmoL/L(40mg/dL)为正常;低于0.91mmoL/L(35mg/dL)为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3.12mmoL/L(120mg/dL)为正常;间于3.15~3.61mmoL/L(121~139mg/dL)为边缘升高;高于3.64mmoL/L(140mg/dL)为异常。
目前,国内一般以成年人空腹血清总胆固醇超过5.72mmoL/L,三酰甘油超过1.70mmoL/L,即可诊断为高脂血症。
2.根据脂质的种类 根据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通常将高脂血症分为以下4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而三酰甘油含量正常,即血清总胆固醇含量>5.72mmoL/L,三酰甘油<1.70mmoL/L;
(2)高三酰甘油血症:血清三酰甘油含量增高,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血清三酰甘油含量>1.70mmoL/L,总胆固醇<5.72mmoL/L;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5.72mmoL/L,三酰甘油>1.70mmoL/L;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小于0.9mmoL/L。
五、高血脂有哪些危害
1.降低生活质量 高血脂病人易于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痛风、肥胖以及肝胆、胰腺等消化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不但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会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从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人类生活的质量。
2.影响工作效率 高血脂患者易发生头晕、贪睡、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状,常常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之中;而且血脂高容易导致肥胖,使身体笨重,行动不便,动作笨拙,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从而导致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3.并发或引发其他疾病 高血脂悄然无声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被形象地称为“隐形杀手”,它与多种疾病或病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可发生在心脏、脑、肾脏、下肢及眼底血管等多组织器官,因而可出现不同的病症。
(2)冠心病:临床上常出现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慌等一系列症状,重则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等临床表现。
(3)脑梗死:临床上一般可出现眩晕、一过性黑蒙、皮质感觉障碍、恶心、呕吐、肢体瘫痪、失语等症状;重则出现意识不清、昏迷、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等临床表现。
(4)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可引起糖代谢紊乱,血脂异常可引起或加重糖尿病病情,若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时,更容易导致心脏病变、神经病变、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和肢体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5)脂肪肝:脂肪肝是由于血脂增高,脂肪在肝内大量蓄积所致。脂肪肝日久使肝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肝小叶受到损伤,从而导致肝硬化,造成肝功能的损害。
(6)高血压:由于血脂升高,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功能的紊乱,会激活大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促使血管动脉痉挛,同时诱导肾上腺分泌升压物质,故使血压升高,从而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
(7)肥胖:血脂的升高也会使人的体重增加,过多的脂肪在血液中存在,便在皮下和血管壁周围大量沉积,造成身体脂肪供大于求的状态,产生肥胖,从而出现头晕、嗜睡、精神萎靡等临床表现。
(8)其他方面:高血脂会使身体的免疫力下降;使细胞衰老、死亡、失去活性,从而导致人体衰老;少数患者皮肤可以看到黄色素瘤;另外,高血脂可引发性功能障碍、老年性痴呆、胰腺炎等多种疾病,最新研究显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
六、对高血脂要做到预防为主
高血脂发病的原因多与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较大关系,其对人们的危害性极大,因此预防高血脂是十分必要的。俗话说无病防未病,有病防进展,对于高血脂应该防治结合,重点在防。目前,调节血脂公认的三大法宝是调节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调节血脂治疗。
高血脂的预防分为三级
一级预防 高危人群需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积极治疗可引起高脂血症的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肝胆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中老年男性,绝经后的妇女,有冠心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家族史的健康人,各种黄色素瘤患者以及超重或肥胖者。
二级预防 患病人群应注意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三级预防 主要是针对冠心病、脑血管病、胰腺炎等并发症的治疗。
高血脂的预防可包括以下几方面
1.合理饮食 饮食是预防高血脂的基础,每餐饮食要适当。合理的膳食,能使机体在有效的控制血脂,保护心、脑、肾等脏器的基础上,得到充足的营养,不至于因控制饮食而出现营养不良、贫血、厌食症等疾病。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供给充足的蛋白质,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宜多吃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的食物。
另外,在烹调的时候还应注意:做菜要少放油,尽量以蒸、煮、凉拌为主,应使用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的烹饪食用油。
2.控制体重 控制体重对防治血脂升高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控制饮食,少吃或不吃含糖量高的食物,控制脂肪、胆固醇的摄入量,同时增加机体消耗,以逐渐降到标准体重。
3.加强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消耗体内大量的能量,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增强机体代谢,提高体内某些酶的活性,有利于三酰甘油的运输和分解,从而降低血中脂质含量。正确的运动应是有氧运动,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4.戒烟限酒 长期吸烟能增加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促进脂质从脂肪组织中释放,导致三酰甘油升高。过量饮酒能抑制脂蛋白酶,促使肝脏合成更多的三酰甘油,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增高,导致血脂升高。但适量饮酒,可使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增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因此要戒烟限酒。
5.调畅情志 情志的改变对血脂也有一定的影响。情绪紧张或过度兴奋,可以应急性引起血中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含量增高,加重病情的进展。
6.控制原发病 高血脂可导致多种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肢体坏死或溃烂、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肝炎等。反过来,上述疾病对血脂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要控制血脂的升高,积极治疗上述疾病也是十分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