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基本知识

哮喘中医称为“喘证”、“哮证”。喘证是以呼吸急促,或喘鸣有声,严重时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主要特征;哮证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特征。由于哮必兼喘,故本病又称作哮喘。

一、什么是哮喘

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在奔跑或者搬动笨重的东西用力劳动的时候,——般多少都会感到心跳、气急。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在奔跑或做繁重体力劳动的时候,全身肌肉收缩得更多、更快、更有力,这就消耗了比平时更多的力量,于是需要从血液里得到更多的氧气和养料来补充。所以,为了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肺和心就得很好地配合,因此,呼吸的次数也就增多了,同时心的跳动也加快、加强了,以便有更多的血液输送到正在活动着的肌肉里去,以便比平时提供更多的氧气和养料,并把肌肉活动后所产生的废物带到肺和肾脏里被排泄出去。

但是有人不劳动时气急,特别是在呼气时感到吃力,而在呼气的同时,还可听到一种像小猫叫一样的声音从喉咙里发出来,这种声音叫做“哮鸣”。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做“支气管性哮喘”。除了气急以外,多伴有一阵阵的咳嗽。

哮喘在中医上称为“喘证”和“哮证”。喘证是以呼吸急促,或喘鸣有声,严重时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疾患。哮证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顽固发作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哮必兼喘,故本病又称作哮喘。《金匮要略》又名“上气”,并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的记载。

哮喘的基本知识 - 图1

二、哮喘的种类

(一)中医对哮证辨证分型

哮证为痰气交阻、以喉间痰声漉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偶因外感、内伤触动停痰伏饮,则痰鸣哮吼发作。甚则喉间喝喝,声若曳锯,气逆欲断,不得平卧。哮证在发作之初,多先现喉痒、鼻塞、胸闷、咳逆,继则痰涎阻滞气道,影响呼吸,痰鸣吼哮,以致张口抬肩,双眼突出,气逆欲断,汗出,面色苍白,二便不利,吐出浊唾涎沫后,哮吼暂时缓和。

1.发作期 本证在发作期间,根据病人平日阴阳的偏盛、诱发的原因所现的证候,大体分冷哮和热哮两类施治。

(1)冷哮: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如水鸡声,吐出清稀白色泡沫痰涎,面色晦暗,胸中满闷,舌淡苔白,脉弦滑。或兼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2)热哮:呼吸急促,喉间痰呜如曳锯,胸高气粗,痰稠黏不易咯出,心烦,口渴,面赤,或发热,头痛,自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缓解期 指哮证暂时平息,症状大部分缓解,肺、脾、肾正气未复,痰涎末尽,治宜扶正祛痰,调理阴阳之偏盛,减轻或控制其复发。

(1)肺虚型:易感外邪,面色白,气短自汗,喉间常有哮声,咳吐痰涎,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

(2)脾虚型:哮鸣痰多,面色暗黄,身倦乏力,食后腹胀,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3)肾虚型:气短痰鸣,动则哮喘并作,冷汗自出,畏寒神怯,四肢厥冷,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二)中医对喘证辨证分型

喘证的辨证,首先应分清虚实。《景岳全书》指出:“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正气虚也”。一般而言,实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呼吸深长息粗,痰鸣有声,以呼出为快,其治在肺,治宜祛邪利气。虚证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呼吸短促难续,声音低微,以深吸为快,或动则气喘,其症时轻时重,治疗着重在肺肾两脏,以培补摄纳为主。

1.实喘

(1)风寒袭肺型:症见喘急胸闷,伴有咳嗽,咳痰稀薄,喉中或有哮鸣声,初起多兼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或有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型:症见喘促气粗,或见喉中痰鸣,张口抬肩,不能平卧,鼻翼扇动,痰色黄稠,口渴,胸闷烦躁,汗出。甚则发热面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3)痰浊阻肺型:症见喘息,咳嗽痰多,咯出不爽。甚则喉中有痰鸣声,胸闷恶心,纳差口淡,或有背冷。舌苔白腻,脉滑。

(4)痰热壅肺型:症见喘急痰鸣,胸闷,痰黄稠难出,口干,面红,发热。甚至可出现高热、神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5)水凌心肺型:症见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6)肝气乘肺型:症见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2.虚喘

(1)肺气虚型:症见喘急气短,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面色白,痰清稀易出,舌苔薄白,脉弱。

(2)脾气虚型:症见喘促声低,痰多清稀,面色淡白,精神疲倦,四肢无力,胃纳差,脘腹胀闷,大便稀溏,舌淡嫩,苔薄白,脉弱。

(3)肾阳虚型:症见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气不得续,汗出,形瘦乏力,肢冷面青,甚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畏寒,舌淡,脉沉弱。

(4)肾阴虚型:症见喘促日久,气短,动则喘甚,耳鸣,心烦,手足心热,面赤,潮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三)西医对哮喘的分类

西医一般把哮喘分为外源性哮喘、内源性哮喘、混合性哮喘3种。外源性哮喘有明显的过敏原接触史,内源性哮喘则没有明显的过敏原接触史;混合性哮喘两者原因都有。有的按年龄分为儿童哮喘和成人哮喘。

1.外源性哮喘人们平常所说的哮喘主要就是指外源性哮喘,包括过敏性哮喘、职业性哮喘、药物性哮喘、食入性哮喘等。实际上外源性哮喘大多有明显的过敏原接触史,都与过敏有关。病人大多有过敏性体质或家族过敏史,病人常曾患有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多从儿童时开始发病,发作与接触过敏原如花粉、霉菌、化学物质、某些食物等有关,呈季节性发作或常年发病季节性加重。

2.内源性哮喘内源性哮喘包括感染性哮喘、月经性哮喘、妊娠性哮喘、阿司匹林性哮喘等,是与外源性哮喘相对而言的,即没有明显的过敏原接触史,其发病机制不清,多于40岁以后发病,发病与季节关系不明显,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预后比外源性哮喘差。

3.混合性哮喘 内源性哮喘和外源性哮喘的区别也是相对的,在具体病人往往很难区分外源性哮喘和内源性哮喘,而且两者也常常同时存在,尤其病程较久者,多为混合性哮喘。长期过敏性哮喘,可使呼吸道易于发生感染,多病程较长,常年发作,无明显季节性。尚有部分哮喘病人未发现明显过敏史或诱因,无季节性发作特点,发病年龄较大,常呈不同程度的持续发作,平喘药物效果多不佳,仅糖皮质激素有一定疗效。

4.儿童哮喘在全球范围内,有越来越多的儿童患有哮喘,也就是说,儿童哮喘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儿童期哮喘中,最常见的引发物致病原因是运动和感染,由过敏原引起的哮喘是较少见的。大多数小孩哮喘是病毒感染诱发的,哮喘的典型症状是哮鸣音和/或咳嗽,特别是在夜间、感冒时或运动后;大部分儿童哮喘症状经,很容易被控制,也有些小儿哮喘是突发的,症状相当严重,比较可怕,需要立即送往医院急救。儿童期哮喘在10岁前发病和缓解的都很多,约有半数以上的儿童在成年后哮喘基本不发作了。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儿童期哮喘可以不需治疗而等待自行缓解,恰恰相反,可能正是早期的积极治疗才减少了以后的发作次数。

5.成人哮喘成人哮喘一部分是在儿童时期就有哮喘,但多数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在很小的时候有过呼吸困难这样的感觉,以后的20~30年中可能没有症状,一直到40岁以后又发病;而另一些成人在儿童时期从来没有发生过哮喘。成人哮喘症状持久而不易缓解,一般都不能自行缓解,需要使用药物来控制哮喘的急性发作;在哮喘的间歇期,仍可有气道阻塞症状,一般预后较差。成人哮喘的发生也可能是由一种新的过敏原引起的,例如,更换新的工作;养了一个新的宠物;用了一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其他的诱发因素,如肺部感染、妇女月经期前7~10天发生哮喘等。

三、哮喘发生的原因

(一)中医对哮证病因的认识

哮证的发病机理,李用粹在其《证治汇补》中指出:“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哮证的发生,主要是内有停痰宿饮,复因感受外邪,或因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触动而诱发。发作之时,则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肺管因而狭窄,肺气升降不利,出现了呼吸困难,喘息哮鸣。但作为哮证成因之痰,又有寒痰、热痰之分。

1.寒痰 寒痰上逆,形成哮证,有因外感风寒犯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得敷布,聚液生痰;有因饮食生冷,寒饮内停或病后阳虚,素体阴盛,气不化津,水液停聚而成寒痰,痰伏于肺,复感外邪而发。如《临证指南》说:“宿哮沉痼,起病出于寒入肺脏,内入肺系,宿邪阻气阻痰。”即指此类而言。

2.热痰热痰郁肺之哮,多因饮食辛辣肥甘太过,积湿蕴热灼津成痰;或寒痰久伏,郁而化热;或病后阴虚,素体阳盛,内热煎熬津液成痰,皆可导致痰热胶固于肺,阻塞气道,遇外邪诱发而成热哮。如何梦瑶《医碥》说:“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指出了外邪饮食为酿成热痰之因。

此外,尚有因职业环境关系或因情志因素而诱发者,以及因食鱼、虾、醋等即发者,均与体质因素有关。

(二)中医对喘证病因的认识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很复杂,常见的病因有外邪犯肺、痰浊内蕴、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致使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成。

1.外邪犯肺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外感六淫之邪或侵犯人的肌表肺卫,或从口鼻而入。皮毛为肺之合,肺开窍于鼻,外邪袭入,卫表闭塞,肺气失于宣发,气壅于肺,肃降不行,因而奔迫为喘。

2.痰热、水饮内蕴 凡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致肺气受阻,气津失布,津凝痰生;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遏气道,气机不利,肃降失常,常为喘促发生的重要内因。

3.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肺气闭阻,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乘于肺脏,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4.饮食不节 《素问·痹沦》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千金方》亦反复谈及“临盆大饱,贪味多餐”之害。饮食不节,特别是多食膏粱厚味,积而不化,既影响脾胃功能,变生痰浊;又因积食化热,熏蒸清道,影响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而成为喘证的内在病因。

5.久病劳欲 久病肺弱,咳伤肺气,肺气虚衰,气失所主,而发生喘促。肺气不足,血行不畅,又可致气虚血瘀,致使喘促加重。若久病迁延不愈,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为气之根,司气之摄纳,故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摄纳失常,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逆气上奔为喘。

6.肺肾亏虚 肺主气,司呼吸,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气郁,皆属于肺”。平素劳倦汗出,或久咳不已,或痰热久羁,或水饮内停,或频感外风,或久病不愈,皆能引起肺气,肺阴不足,令气失所主,而为短气、喘促。

肾居下焦,为气之根,主纳气。不惟房劳伤肾,也有久病不已,穷必及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故症见呼多吸少,动则喘急。如《医贯》说:“其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又,肾主水,主命门火,火衰不能暖土,水失其制,上泛而为痰饮。卫出下焦,肾阳既衰,卫外之阳不固,可使喘证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三)西医对哮喘病因的认识

1.家庭多发与遗传 经研究证明,哮喘病人大多有家族多发和遗传倾向。父亲或母亲患有支气管哮喘,其子女患病的可能性在20%左右;当父母双方都患有哮喘病,其子女患病遗传率增加到60%以上;有人观察发现,如果母亲患有哮喘病,其单卵双胞胎可能同时患有哮喘病,进一步表明,哮喘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

2.过敏体质与过敏性反应 过敏体质多和遗传因素有关,如父母患有变应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炎、异位皮炎、皮肤湿疹、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其子女也会出现过敏体质,对一些物质出现高反应状态,接触或食入一些物质,就会引发一些过敏性疾病。这种过敏性反应,医学上称为变态反应。在呼吸道的变态反应,就是哮喘病。

3.支气管的高反应状态 支气管哮喘是支气管黏膜的慢性炎症和呼吸道的高反应性所引起的,这种高反应性是指人的呼吸道对各种刺激,包括物理(冷热)、化学(含苯的香水、油漆等)、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所表现出的非过敏性的高反应。即使是对正常人无影响的刺激,都可以引起病人支气管的强烈收缩,而使哮喘发作。哮喘病人对各种刺激的高反应性可能是正常人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而这种高反应性和人体的遗传因素、气道内的慢性炎症、过敏体质、神经、精神状态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都可造成气道的高反应状态。

4.精神状态与体液控制对哮喘的作用 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与哮喘。

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强烈的精神刺激、大喜大悲、恐惧、激动、大笑,都可能引起哮喘病发作。这主要是由于精神刺激,影响了病人内脏运动的自主神经,使自主神经的兴奋性增强,产生了一些神经介质,这样就导致了神经体液变化,进一步影响支气管的舒张和收缩。如果主要影响了使支气管收缩的这部分神经,产生一些使支气管收缩的体液物质,再作用到支气管平滑肌上,就会使支气管进一步收缩和痉挛,引起哮喘发作。

5.工业污染与化学物质 大中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哮喘病发病率高于偏远农村和山区,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工业污染和人接触到的化学物质,都可成为过敏物质而引起哮喘。如工业烟雾、化学烟雾、汽车尾气、工业中的有机尘和无机尘、塑料、油漆、橡胶,化工产业工人所接触的甲苯二异氰酸脂、乙二胺、苯二胺、硫酸、盐酸的挥发物,制药工业的铂复合盐,电镀、电池工业中的镍盐,工业中的钴盐、铬盐,染料,食品工业的谷尘,面粉、甘蔗尘及各种水解蛋白酶,矿山粉尘,翻砂尘埃,雕塑、打磨加工产业的粉尘等都可诱发哮喘。

6.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感染 病毒进入呼吸道,造成呼吸道病毒感染,诱发气管和支气管炎症,一方面炎症使呼吸道黏膜上皮遭到破坏,呼吸道黏膜失去了完整性,降低了气道对一些刺激物的防御能力,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另一方面炎症使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同时由于炎症刺激和气道的高反应性引起了支气管痉挛,形成了哮喘,这种情况以婴幼儿(3岁以下)和儿童哮喘最常见。

7.食物过敏食物过敏是诱发儿童哮喘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病人摄入某些食物,对其中一些特异的蛋白质或其他一些成分过敏时,就会引起呼吸道的变态反应性炎症,造成支气管痉挛,诱发支气管哮喘发作。食物中如面粉、鸡蛋、牛奶、各种海产品及水产品、各种肉类、豆类、芝麻、花生、巧克力、各种蔬菜、水果,都可能是过敏原,但在生活中接触越多,时间越长,身体内渐渐对这些物质适应了,达到了脱敏,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物过敏者越来越少。由于病人气道的高反应性,食物过甜、过咸、过酸、过辣均是诱发哮喘的常见因素。

8.药物诱发哮喘有些病人对某些药物过敏,接触后可直接引起哮喘发作。最常见的是阿司匹林、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各种蛋白制剂、血清、疫苗等,还有酒精、碘酒、普鲁卡因等都可引起过敏,诱发哮喘。有些药物本身就可引起支气管痉挛而使哮喘发作,如心得安、倍他乐克等。

9.运动诱发哮喘过量运动可以诱发哮喘,这在哮喘患者中非常多见,常有患者说:“我就是因为参加长跑后得了哮喘病,以后稍有过量活动就喘”。这是由于运动过度换气,冷空气大量反复进入呼吸道,使呼吸道热量损失较多,气道内环境变冷,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在这些介质的作用下,遇到冷空气或热损失后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诱使哮喘发作。

10.妇女经期与妊娠期的哮喘 临床上经常可以发现有的女性患者在月经期或妊娠期发生哮喘。患者在月经来潮前或月经期中哮喘发作,叫经期哮喘。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女性在月经期体内黄体酮水平下降和内源性前列腺素增加,以及妊娠期体内的多种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幅度较大,对支气管收缩有明显的影响,因而诱发哮喘发作。

四、哮喘的诊断

(一)诊断

1.哮喘的临床诊断依据既往有哮喘发作病史;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支气管解痉剂有效等可以明确诊断。

2.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2)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5%以上,且FEV1增加绝对值大于200mL]。

(3)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PEF变异率=(最高PEF-最低PEF)/最高PEF×100%]。

3.除外其他疾病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4.根据哮喘的不同原因 由于遗传、过敏体质、支气管的高反应状态、工业污染、病毒、细菌、食物、药物、运动等引起的哮喘可以分别诊断。

5.根据哮喘发生的年龄 根据不同的年龄发病,可分为儿童哮喘和成人哮喘。

(二)鉴别诊断

1.上呼吸道疾病

(1)咽后壁脓肿:多见于小儿,起病急骤,呼吸困难伴吞咽痛、喘鸣音、吞咽困难及化脓感染的全身性症状。咽部视诊可见咽后壁红肿,轻触脓肿部位有波动感;颈椎侧位X线片可见咽后壁隆起的软组织肿胀;结核性者可见颈椎结核的X线表现。

(2)喉及气管内异物:多见于5岁以下幼儿及昏迷患者。异物引起高度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窒息。异物进入气管内引起刺激性咳嗽,进而发生阻塞肺气肿、肺不张与局部肺感染等。胸部X线可发现不透X线的异物影(如金属物、义齿等)局限性肺气肿、肺不张或局灶性肺炎。喉镜、支气管镜检查,观察异物大小、性质及所在位置,并可以直视下取出异物。

(3)喉水肿:起病急骤,轻者有异物感、吞咽梗阻感,干咳,声嘶,严重者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诊断依据病史和喉部检查。

(4)急性喉炎:多见幼儿,起病急骤,高热,哮吼样咳嗽,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常呈昼轻夜重,喉镜检查无灰白色假膜发现。

2.支气管与肺部疾病

(1)急性细支气管炎:又称弥漫性细支气管炎,多见婴幼儿,特别是幼儿,常见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病理基础为细支气管痉挛、发炎、水肿。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哮喘,肺部有细湿啰音伴全身中毒症状与严重的呼吸道阻塞,造成呼吸因难,甚至危及生命。

(2)慢性支气管炎:多见于中年以上吸烟者,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低热,反复感染,冬春季加剧,每年发作3个月以上,反复发作超过2年。长期反复发作者可逐渐发生阻塞性肺功能损害,初始表现劳力性呼吸困难,经药物治疗后可缓解上述症状,但日久逐渐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加重,进而合并肺气肿发展成肺原性心脏病。诊断时应注意排除慢性呼吸道疾患。

(3)支气管阻塞:慢性起病者可无症状,急性或大支气管阻塞可引起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发绀、休克等。阻塞物为异物、痰液、血块、肿瘤、结核,亦可由外部压迫所致如肿大淋巴结或其他肿瘤引起。X线和CT检查可协助诊断,表现肺不张、局限性肺气肿,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可见阻塞物,并对肿瘤可取活检送病理检查。

(4)肺炎:是由细菌、支原体、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及放射线、过敏等引起的一组肺实质急性炎症性病变。临床特点为发热、咳嗽、气促、肺浸润实变体征和某些X线表现。气体交换亦受到不同程度的障碍。常见的并发症为脓胸、末梢循环衰竭、败血症等。

(5)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简称肺气肿,是由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原因逐渐引起的细支气管狭窄,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过度充气,并伴有气腔壁膨胀破裂而产生的一种慢性肺部疾患。临床特点为喘息、气急,活动后明显加剧。常见有自发性气胸、呼吸衰竭、肺心病和右心衰竭肺性脑病等并发症。

(7)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尘埃传播,多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发病。临床特点为发热、咳嗽、咯血、消瘦等。病程长,易复发,早期发现及时正规治疗多可痊愈。

3.胸膜疾病

(1)自发性气胸:起病急骤,患侧胸痛,呼吸困难,咳嗽。高压性气胸可出现休克。体征为气管偏向健侧;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叩诊鼓音,呼吸音减低或消失。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胸腔测压可判断气胸类型。

(2)胸腔积液:急性形成的大量胸腔积液可有呼吸困难,缓慢发生者不明显,少量无症状。渗出液或脓液有全身症状,漏出液无全身症状但可有与病因有关的症状(如心力衰竭)。癌肿可有胸痛。大量胸腔积液最常见病因为结核和癌。体征与X线胸片可协助诊断,胸腔抽液检查可明确诊断。

(3)胸膜间皮瘤:恶性胸膜间皮瘤可引起广泛胸膜增厚及大量血性胸腔积液而发生呼吸困难。转移性肿瘤常来自肺癌、乳腺癌和胃癌等,也可产生大量积液和呼吸困难。X线检查、胸穿抽胸水以及胸膜活检可找到肿瘤细胞。

4.纵隔疾病

(1)急性纵隔炎:食管、气管穿孔,颈部感染自淋巴道扩散或直接蔓延引起。24小时内起病,有胸骨下疼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寒颤高热,有纵隔积气体征,X线检查纵隔增宽、气肿、液平的包块影。

(2)纵隔气肿:多并发自发性气胸或外伤、气管、支气管穿孔及腹腔游离空气进入纵隔引起。表现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发绀、心动过速,颈部及胸部有皮下捻发感,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X线检查可协助诊断。

(3)纵隔肿瘤:以神经原性肿瘤最多,其次为畸胎瘤、囊肿、胸腺瘤、支气管囊肿、胸骨后甲状腺肿。均可引起压迫症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上腔静脉综合征。X线检查明确诊断。

5.心源性疾病

(1)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是最早出现的主要症状。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阵发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在睡眠中发生,亦可因劳累、分娩等因素诱发,可导致肺水肿。慢性左心衰竭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冠心病等。表现为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发绀、咳嗽、血痰等,体征有左心增大、心脏器质性杂音、奔马律、两肺底湿性啰音。急性右心衰竭见于肺栓塞所致的急性肺心病、风湿性或中毒性心肌炎等,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呼吸因难、紫绀、心动过速、静脉压升高、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慢性右心衰竭见于慢性肺心病、先心病,临床表现除呼吸困难、慢性体循环瘀血外,可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出现肺性脑病。

(2)心包积液:任何原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心包炎发生大量积液时压迫支气管和肺而引起呼吸困难。从体征、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微波摄影可帮助诊断。大量心包积液病因以结核和肿瘤最多见。心包穿刺抽液常规及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因诊断。

6.中毒性疾病

(1)化学毒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亚硝酸中毒、苯胺中毒、氰化物中毒等均可发生呼吸困难,根据毒物接触史诊断肯定。

(2)药物中毒:吗啡、巴比妥类药物过量可抑制呼吸中枢,呼吸浅慢,出现缺氧和呼吸困难。

(3)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时可出现库斯毛呼吸。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尿毒症患者。糖尿病酮中毒者呼吸有烂苹果味,血糖高、尿糖及尿酮体强阳性;尿毒症者呼吸有尿臭味,血尿素氮、肌酐增高。

7.贫血 重症贫血、大出血或休克等可引起呼吸困难。诊断时应注意病因。

8.神经精神性疾病

(1)脑炎、脑膜炎、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脑水肿、脑肿瘤等直接累及呼吸中枢可引起呼吸困难,出现异常的呼吸节律,表现为潮式呼吸、间停呼吸、中枢性呼吸、延脑性呼吸、叹气样呼吸、抽泣样呼吸等。

(2)癔病:多见于青年女性,患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表现呼吸快速浅表、呼吸性碱中毒、手足抽搐等。病史中有情感冲动史,并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因,方可诊断。

五、哮喘的危害

支气管哮喘虽然是一种与免疫紊乱有关的呼吸系统疾病,但就其发生发展来说,却与机体全身有密切关系。而且,对人体其他各系统都可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临床上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治要有全局观点,尤其是对并发症的发生,更应予以重视。因为这些并发症轻者可影响疗效,重者可使病人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对预后的影响甚大。以下对几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加以讨论。哮喘病的危害是很大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1.导致猝死

(1)特异性超敏反应:支气管哮喘病人多为过敏体质,其气管、支气管、咽喉部处于高敏状态。任何物理或化学的刺激均可导致突然的强烈的超过敏反应发作,出现强烈的气管、支气管、咽喉部痉挛、水肿,上呼吸道阻塞窒息或心跳呼吸骤停而死亡。然而,有些病例尸检未见到明显的喉头水肿,因此,特异性超过敏反应并非猝死的唯一原因。

(2)致命性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如缺氧、高碳酸血症、电解质紊乱、茶碱类及β受体兴奋剂对心脏的毒性作用等均可导致或加重心律失常,尤其是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迅速导致死亡。

(3)支气管哮喘的暴发性发作:这种暴发性发作是指病情控制相对“较好”状态下,迅速恶化,几分钟内死亡。其气道内可有大量的黏液,也可无任何分泌物。虽然,这种暴发性发作已有较多报道,但其机理尚不清楚。

(4)滥用平喘药:β受体激动剂和茶碱类是应用最广泛的平喘药,但如果大剂量使用,便可出现毒性作用,尤其是因对心脏的毒性作用而导致猝死的报道较多,有人已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上述两类药物合用,其毒性增加。所以患者应警惕。

2.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哮喘引起最常见的疾病就是呼吸道感染。而感染又可促进病情的发展,影响治疗效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积极有效地防止和控制感染也是治疗支气管哮喘重要的一环。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的关系最为密切,据统计42%~50%的患儿病程中有呼吸道感染史,成人约为10.5%~37.5%。在感染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等5种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其中胞病毒感染占78%,且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或肺不张。近年来,亦有报道认为鼻病毒也是最常见的感染之一。

3.呼吸衰竭 呼吸道感染可诱发和加重支气管哮喘,促进呼吸衰竭的发生。对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缺乏认识,而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是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最常见的原因。由此可见,对病情的充分估计,及时有效的治疗,在防止呼吸衰竭中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反复发作、肺功能较差者和既往有呼吸衰竭史者,更应注意。支气管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特点是发生迅速,病情笃重,其临床征象往往被支气管哮喘本身症状所掩盖。但如能正确估计病情,早期给予积极处理,则可阻止病情发展,防止呼吸衰竭的发生。

4.肺气肿与肺心病支气管哮喘导致的肺气肿、肺心病远不如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肺气肿、肺心病常见,但亦非罕见。据报道在肺心病中4.4%为支气管哮喘所致,且临床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支气管哮喘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与发病年龄、病程及病情程度有密切关系,发病年龄越早,病程越长,病情越重,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愈明显。所以控制好支气管哮喘可以有效的预防肺气肿与肺心病。

六、哮喘的预防

现代医学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消除可以诱发哮喘发作的各种诱发因素从而避免哮喘的发作。

二级预防是指在哮喘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时给以诊断和治疗,预防哮喘病情进一步发展。

三级预防是指哮喘发作时应采取积极措施控制气道炎症和症状,防止病情恶化或并发肺气肿、肺心病。

预防措施

鉴于支气管哮喘发作多与外界激发因素相关,因此确定这些因素并制定、实施相应对策非常必要。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工作主要在哮喘的缓解期进行。在哮喘缓解期,病人虽无症状,但气道仍存在炎症和高反应性,如果病人接触某些激发因素可随时诱发哮喘,因此预防这些激发因素成为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治疗的主要内容。

1.有关气候的预防 冷空气、湿度的变化、气压的高低均可诱发哮喘的发作。在温差变化大、湿度大或气压低的地区,哮喘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些病人去气候干燥、气压较高的地区以后,哮喘病情可以得到缓解。冷空气诱发支气管哮喘的机理是冷空气可导致气道热损失,致使肥大细胞释放介质,直接或间接诱发气道炎症,引起哮喘发作。温度太高或太低均是哮喘的不利因素。

2.有关运动的预防运动可诱发气道炎症从而导致哮喘的发作,这在临床上很常见。实际上所有哮喘病人和部分变应性鼻炎病人,持续和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哮喘症状,其机制与过度换气导致气道受冷、热损失过大使肥大细胞释放介质有关。

3.有关饮食的预防 饮食过咸或过甜是引发哮喘发作的常见因素,临床上常见因此引起哮喘首次发作的病例。

食物过敏引起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几率儿童略高于成年人。一般认为食物作为一种诱发哮喘的过敏因素不是终身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逐渐减少。临床上经常发现一些对牛奶过敏的患儿,长大后对牛奶的耐受力逐渐增强,并逐渐被吸入性变应原所代替。

目前多数作者认为对于小儿哮喘应注意食物过敏问题,通过各种激发试验确定过敏食物种类,未完全确定之前不必过分强调禁食,以免营养失衡。对成年哮喘病人则仅告其不要进食过咸、过甜食物。

4.有关药物的预防 由药物引起的哮喘发作包括药物反应和药物过敏两种类型,药物反应是正常人对某种药物的反应,药物过敏则是由于病人某些体质上的变异而对某种药物产生不耐受或特应性反应,临床上以后一种更加重要。可引起哮喘的药物多种多样,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碘油造影剂、各种蛋白质制剂和血清制剂、某些心血管药物、某些磺胺或呋喃类制剂和某些气雾剂等。

5.有关精神状态的预防 已经证实某些精神因素的改变可以诱发支气管哮喘发作,这在成年病人更为明显。如生气、精神紧张、恐慌、忧郁等。一般认为,患病数年的慢性病人,绝大多数或多或少均有精神因素的存在,有关精神因素引起哮喘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6.有关社会和家庭压力的预防 因疾病或经济带来的压力、因家庭破裂、婚姻失败等原因带来的烦恼均可成为诱发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

7.有关室内卫生的预防

(1)患者的居室或病室必须空气流通、清新,无灰尘、煤气、烟雾、油煎食物味、烟味、漆味及其他一切刺激性物质。

(2)病室最好是单人房间,尤其是较严重的或在晚上发作的患者,住在大病室中会影响其他患者的休息。

(3)哮喘患者大多不耐寒,应按哮喘患者的体质,适当调节室温。

(4)被褥温度适中,卧床宜有靠背支撑,枕头需要2~3个,以便因气喘不能平卧时应用,枕头内不宜填塞羽毛或陈旧的棉絮,以免患者吸入而引起哮喘发作。

(5)室内避免放置花草,如夜来香、玫瑰花等,以避免花粉或因其香味引起过敏而诱发哮喘。

总之,无论医务人员还是家属,对待患者要亲切、耐心,了解患者的痛苦,解除其精神紧张,使其情绪稳定,不急不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若能找出哮喘发病的原因,并充分注意,就可以避免哮喘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