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方剂
本书收录了治疗咳嗽、哮喘的名医方,经验方,食疗方,可供读者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斟酌选方用药。
治疗咳嗽哮喘名医方
治疗咳嗽名医方
1.清肺定咳汤(朱良春,南通市中医院)
【组成】金荞麦20g 鱼腥草(后下)15g 白花蛇舌草20g 天浆壳12g 化橘红6g 苍耳子、枇杷叶(去毛,包)各10g 生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效】宣肺气,祛外邪。
【主治】风温(肺炎)咳嗽。症见咳嗽痰多,发热,痰黏稠或黄脓痰,苔微黄,脉数。
2.治咳方(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组成】百部10g 紫菀10g 橘络10g 浮海石10g 冬瓜仁10g 北杏仁10g五爪龙20g 苏子10g 莱菔子10g 甘草5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降气化痰,宣肺止咳。
【主治】咳嗽,风寒袭肺型。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3.参苓白术散加减(张镜人,上海中医药大学)
【组成】莲子肉20g 薏苡仁20g 砂仁20g 桔梗20g 白扁豆10g 白茯苓10g 人参10g 炙甘草15g 白术15g 山药25g
【用法】每日1~2剂(以不淋漓汗出为度),水煎取液,先半量温服,再少许频服。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咳嗽,痰湿蕴肺型。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黏,易于咯出,胸脘作闷,或有胃纳欠佳,神疲乏力,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4.利湿退痰汤(张达旭,广西壮族自治区医院)
【组成】陈皮5g 半夏、茯苓各12g 甘草6g 杏仁、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g 川朴9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分2次服。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咳嗽,痰浊壅肺型。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黏,易于咯出,胸脘作闷,或有胃纳欠佳,神疲乏力,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5.清化热痰汤(金寿山,上海中医药大学)
【组成】柴胡9g 黄芩15g 桑白皮9g 焦山栀9g 银花9g 连翘9g 川黄连3g 桔梗1g 半夏4.5g 陈皮6g 甘露消毒丹30g(包)鲜芦根1支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作2次服。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风热犯肺型,症见咳嗽,咯黄稠痰,不易咳出,甚则咳吐脓血臭痰,恶风发热,常伴有咽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等症状。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6.祛风镇咳汤(苏福友,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组成】防风9g 杏仁9g 甘草5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祛风镇咳。
【主治】风寒咳嗽。症见咳嗽频剧,咳痰色白清稀,鼻流清涕,头痛,肢楚,恶寒,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紧。
7.参苏饮加味(陈德兴,上海中医药大学)
【组成】人参6g 茯苓10g 陈皮6g 半夏10g 苏叶10g 前胡10g 葛根12g桔梗10g 柴胡10g 枳壳10g 木香6g 炙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主治】咳嗽,肺气不固型。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白,遇风频作,入夜咳甚,肢倦乏力,气短懒言。
8.麻杏黛鱼汤(周建国,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组成】麻黄6g 杏仁10g 半夏10g 牛蒡子10g 桔梗10g 前胡10g 连翘12g 神曲12g 青黛(布包煎)8g 鱼腥草25g 石膏2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风宣肺,清热解毒,化痰导滞。
【主治】咳嗽,风寒袭肺型。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9.人参白虎汤合栀豉汤(颜德馨,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
【组成】生晒参9g 生石膏30g 肥知母9g 竹叶9g 黑山栀6g 六一散9g(包)淡豆豉9g 带心连翘9g 云茯苓9g 芦根30g 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口服。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风热犯肺型。症见汗多不解,咳嗽气粗,胸闷烦燥,口渴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浮,重按无力。
10.定喘汤(谢宗万,中国中医研究院)
【组成】麻黄3g 桔梗3g 青黛3g 杏仁5g 川椒目5g 甜葶苈5g 款冬花5g 地龙5g 天竺黄6g 桑白皮8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宣肺降逆,清化痰热。
【主治】咳嗽,外感风寒型。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11.二虫止嗽散(王正公,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组成】僵蚕9g 蝉蜕3g 荆芥6g 防风6g 甘草3g 桔梗3g 白前9g 百部9g 紫菀9g 陈皮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解表止咳化痰。
【主治】咳嗽,风寒咳嗽型。症见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酸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12.厚朴麻黄汤(程门雪,上海中医药大学)
【组成】厚朴10g 麻黄5g 石膏25g 杏仁9g 半夏10g 细辛3g 干姜10g五味子15g 小麦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疏风解痉,化痰平喘。
【主治】咳嗽,风寒袭肺型。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13.蒿麻杏苈汤(邹云翔,南京中医药大学)
【组成】炒青蒿16g 净麻黄2.4g 光杏仁9g 桑白皮9g 清半夏9g 化橘红3g 广橘络3g 莱菔子9g 南沙参9g 炒竹茹9g 炙甘草1.8g 生雪梨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疏风外达,化痰清热。
【主治】咳嗽,痰热蕴肺型。症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14.豆豉薄荷汤(金寿山,上海中医药大学)
【组成】淡豆豉9g 薄荷9g(后下)生大黄4.5g(后下)玄明粉4.5g(冲)焦山栀9g 连翘9g 炒黄芩9g 生甘草3g 桔梗4.5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剂煎3次,分3次服,每次1茶杯;每日服1剂。小儿用量酌减。
【功效】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主治】咳嗽,风热袭肺型。症见咳嗽、咯黄稠痰、不易咳出,甚则咳吐脓血臭痰、恶风发热,常伴有咽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15.新加苓桂术甘汤(王正公,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组成】茯苓9~15g 桂枝6~9g 苍术9g 甘草5g 姜半夏9g 陈皮6~9g当归6~9g 白芥子6~9g 干姜3~5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宣肺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痰湿蕴肺型。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黏,易于咯出,胸脘作闷,或有胃纳欠佳,神疲乏力,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16.桑薄清宣汤(张珍玉,山东中医药大学)
【组成】霜桑叶6g 薄荷4g 炒杏仁3g 桔梗4g 枳壳4g 陈皮4g 紫菀4g生白芍3g 甘草3g
【用法】上药用300mL水煎至头开时加薄荷,再煎15分钟,倒出。再加水150~200mL煎15分钟倒出,与头煎混合,分服。本方剂量适用于6岁以下,周岁以上患儿。3岁以下每服1勺(约20mL),每日3~4次,每隔4~6小时1次,3岁以下每服2勺,每日2次。
【功效】疏风清热,清肺化痰。
【主治】咳嗽,风热犯肺型。症见咳嗽,咯黄稠痰,不易咳出,恶风发热,常伴有咽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17.喘咳定煎剂(孟澍江,南京中医药大学)
【组成】麻黄4g 杏仁9g 甘草3g 法半夏9g 陈皮6g 茯苓10g 当归9g熟地10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先用水3碗浸上药1小时,而后煎煮,沸后文火再煎25分钟,滤取药液约250~500mL,每日煎2次分2次服。
【功效】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脾肺气虚型。症见胸满,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畏风易汗,脘腹痞胀,纳少,泛恶,便溏,倦怠乏力,或面色紫暗,唇甲青紫。舌质偏淡或淡胖,或舌质紫黯,舌下青筋显露,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或带涩。
18.泻肺止咳汤(李宝顺,北京地坛医院)
【组成】南沙参15g 法半夏15g 麦冬15g 苏子15g 苏梗10g 杏仁10g厚朴10g 桔梗10g 紫菀15g 款冬花15g 甘草6g 葶苈子15g 浙贝母10g 茯苓15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分别水煎3次,每次文火煎30分钟,3次药液混匀,共300mL左右,分3次空腹或饭后30分钟温服。
【功效】泻肺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咳嗽,痰热蕴肺型。症见咳逆喘息气粗,胸满,咯痰黄或白,黏稠难咯,身热,烦躁,目睛胀突,溲黄,便干,口渴欲饮,或发热微恶寒,咽痒疼痛,身体酸楚,出汗。舌红或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或浮滑数。
19.平咳化痰合剂(邵长荣上海中医药大学)
【组成】苍术10g 川朴10g 陈皮10g 姜半夏10g 炙甘草10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剂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主治】咳嗽,痰湿蕴肺型。咳嗽痰多,痰白而黏,易于咳出,胸脘作闷,或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疗哮喘名医方
1.宁哮饮(朱德梓,泰安市中医院)
【组成】炙麻黄10g 炒桃仁10g 炒杏仁10g 清半夏10g 五味子15g 苏子10g 远志10g 白果10g 地龙15g 制僵蚕15g 补骨脂10g 细辛3g 茯苓10g黄芪15g 陈皮10g 沙参10g 淫羊藿10g 甘草5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作2次服。每服20剂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5~7天。
【功效】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主治】哮喘,痰热蕴肺型。症见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如曳锯,咯痰黏腻难出,呕恶,纳呆,口黏不渴,神倦乏力,或胃脘满闷,或便溏,或胸胁不舒,或唇甲青紫。舌质淡或淡胖,或舌质紫黯或淡紫,苔厚浊,脉滑实或弦、涩。
2.麻杏苏茶汤(焦树德,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组成】麻黄3~9g 杏仁10g 苏子10g 桔梗6g 茶叶6~10g 干姜35g诃子3g 炙甘草3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湿宣肃降。
【主治】哮喘,寒邪伏肺型,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旋覆夏麻芍草汤(朱良春,南通市中医院)
【组成】旋覆花8g 生半夏6~10g 生麻黄1.5g 茯苓6g 生姜3片生白芍、甘草各3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降气平喘,化痰止咳。
【主治】哮喘,风寒袭肺型。症见喘息,呼吸困难,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4.固本治喘方(王正公,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组成】茯苓9g 南沙参9g 北沙参9g 甘草4g 当归6g 白芍6g 白术6g僵蚕6g 百部6g 牛蒡子6g 白前6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扶正培本,消透余邪。
【主治】哮喘,脾肺气虚型,症见气短不足以息,少气懒言,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平素食少脘痞,痰多,便溏,倦怠无力,面色萎黄不华,或食油腻易腹泻,或泛吐清水,畏寒肢冷,或少腹坠感,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软。
5.清热宣肺方(蒋天佑,山西省中医药研究所)
【组成】连翘9~12g 黄芩9~12g 前胡9~12g 旋覆花9~12g 炙紫菀9~15g 瓜蒌9~15g 贯众9~15g 炙款冬花15~30g 炙麻黄6~9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作2次服。
【功效】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润肺止咳。
【主治】哮喘,风热犯肺型。症见气喘,咳嗽,痰黄黏稠,口干,便干,尿黄,或发热恶寒,或周身痛楚,头痛,或咽喉肿痛,舌红,苔淡黄薄或黄。
6.防喘汤(庄奕周,福建省中医学院)
【组成】冬虫夏草、大枣各10g 黄芪12g 猪肺(不落水者)1具
【用法】上药与猪肺清水炖烂,饮汤食肺。每于哮喘有发作先兆时用。
【功效】保肺益气
【主治】支气管哮喘(预防发作)。
7.麻杏蒌石汤(焦树德,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组成】麻黄2~6g 杏仁10g 桑皮10g 槟榔10g 金沸草10g 地骨皮10g瓜蒌20~50g 生石膏20g 葶苈子6~10g 生甘草3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清宣肺热,降气豁痰。
【主治】哮喘,实热型。症见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咯吐不利,烦闷不安,不恶寒,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8.益气生精定喘汤(张梦侬,湖北中医学院)
【组成】金蛤蚧1对(酥炙)红参60g 川贝母60g 炒知母60g 桑白皮60g 桔梗60g 前胡60g 款冬花60g 苦杏仁60g 粉甘草60g 白茯苓60g 广陈皮60g 党参60g 北条参60g 姜半夏30g
【用法】上药除蛤蚧酥炙令枯外,余药共炒焦,合研极细末,发病时,每次服3g,每日服3次,开水送下。不发病时,每次服1.5g,每日饭前服2次。症状控制后,可停药观察。
【功效】补肺滋肾,益气生精,止咳定喘。
【主治】哮喘,肺气虚型。症见经常咳嗽,动则呼吸促迫,吸短呼长,甚则张口抬肩,脉象滑数,舌红苔白而滑。
9.小青龙加减(曹余德,上海华东医院)
【组成】干姜3g 桂枝10g 麻黄10g 白芍10g 甘草6g 细辛6g 半夏10g五味子6g
【加减】热甚加石膏30g 黄芩15g 桑白皮15g 鱼腥草30g;咳甚加百部10g 仙鹤草30g 川贝、象贝各10g 紫菀10g;喘甚加射干10g 白果10g 地龙15g 天浆壳7只僵蚕10g;痰多加白芥子9g 莱菔子10g 苏子、苏梗各10g紫菀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分早晚空腹服用。
【功效】解痉,化痰,定喘。
【主治】哮喘,风寒袭肺型。症见哮喘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面色发白,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发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
10.补肺止哮汤(蒋天佑,山西省中医药研究所)
【组成】炙黄芪15g 炒山药15g 干姜15g 炙冬花15g 炙紫菀15g 白芥子12g 炒白芍9g 桃仁9g 红花9g
【用法】水剂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剂。
【功效】温补脾肾,纳气化痰。
【主治】哮喘,脾肾阳虚型,症见咳喘日久,痰多色白,腰酸肢冷,舌质淡,苔白滑,脉弱而滑。
11.小青龙汤合射干麻黄汤(程门雪,上海中医学院)
【组成】麻黄7.5g 射干5g 干姜5g 半夏7.5g 桂枝7.5g 细辛3g 甘草10g
【用法】6岁以下每剂药煎成80mL药液,1天分4~5次服用;6岁以上每剂煎成100mL,分3~4次服用。
【功效】宣肺止咳,解痉平喘。
【主治】哮喘,风寒犯肺型。症见喘急胸闷,伴有咳嗽,咳痰稀薄,喉中或有哮鸣声,初起多兼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或有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12.解表化痰平喘汤(邵经明,河南中医学院)
【组成】炙麻黄9g 杏仁9g 桂枝9g 陈皮9g 法半夏9g 苏子9g 炙甘草6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分2次服,以喘平为期。
【功效】温散解表,理气降逆,化痰平喘。
【主治】哮喘,肺肾阴虚型。症见哮喘反复发作,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不能平卧,止时有如常人。咳嗽痰少或无痰,发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或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或伴恶风,汗出;或伴形体消瘦,咽干口燥,面色潮红或萎黄不华。舌质淡或舌红少津,苔薄白或无苔,脉浮或弦细。
13.加味肾气汤(俞长荣,福建中医学院)
【组成】熟地15g 淮山药15g 茯苓15g 枸杞子9g 泽泻9g 丹皮9g 附子9g 胆南星9g 葶苈子9g 肉桂心(另冲)3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分2次服。
【功效】温肾纳气,泻痰平喘。
【主治】哮喘,肾阳虚弱型。症见胸闷,气急,气短,动则更甚,不能平卧,上楼更为困难。痰多,有多量泡沫,脉细弦缓,舌淡红偏晦,苔白较厚。
14.治本调理方(蒋天佑,山西省中医药研究所)
【组成】生晒参6g(另煎冲服)白术15g 茯苓30g 炙甘草9g 法半夏12g 陈皮9g 杏仁12g 桂枝9g 五味子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健脾益气,温肺化饮。
【主治】哮喘,肺脾气虚型。症见短气昏眩,胸痞呕恶,或面赤烘热,手足厥冷,少腹冲气逆上。
15.调肺汤(刘绍武,太原市中医研究所)
【组成】半夏10g 党参15g 生地10g 麻黄10g 杏仁15g 石膏30g 甘草10g 沙参30g 五味子10g 瓜蒌30g 粟壳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润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哮喘,痰浊阻肺型。症见喘息,咳嗽,痰多,咯出不爽,甚则喉中有痰鸣声,胸闷恶心,纳差口淡,舌苔白腻、脉滑。
16.温阳化饮糖浆(邵长荣,上海中医药大学)
【组成】附子9g 姜竹茹9g 葶苈子9g 细辛3g 五加皮9g 茯苓9g 陈葫芦48g 白术9g 薏苡根18g 蔓荆子12g
【用法】上药制成浓缩糖浆60mL,每日分3次饭后服。
【功效】温肺祛痰,通阳化饮。
【主治】哮喘,肺脾气虚型。症见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胸满气憋。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脘痞,纳差,心悸,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17.麻杏石甘汤加减(王正公,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组成】麻黄5g 杏仁9g 生甘草4g 荆芥9g 苏子9g 桂枝5g 紫菀9g百部9g 白前9g 僵蚕9g 蝉蜕3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辛温达邪,宣肺祛痰。
【主治】哮喘,风寒袭肺型。症见喘急胸闷,伴有咳嗽,咳痰稀薄,喉中或有哮鸣声,初起多兼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或有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18.小青龙汤加减(金寿山,上海中医药大学)
【组成】炙麻黄3g 熟附块4.5g 细辛3g 桂枝4.5g 炒白芍9g 茯苓9g苍术9g 白术9g 杏仁9g 川厚朴6g 炙甘草3g 半贝丸9g(分吞)生姜3片
大枣5枚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祛风平喘。
【主治】哮喘,风寒袭肺型。症见喘急胸闷,伴有咳嗽,咳痰稀薄,喉中或有哮鸣声,初起多兼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或有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19.哮喘方(张镜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组成】水炙麻黄6g 水炙苏子6g 葶苈子6g 甜杏仁9g 生甘草3g 赤芍、白芍(各)9g 旋覆花9g(包)海浮石15g 炙防风9g 大地龙9g 香谷芽12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泻肺化痰,降气平喘。
【主治】哮喘,外邪犯肺,痰热恋肺型。症见喘急痰鸣,胸闷,痰黄稠难出,口干,面红,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0.加味麦味地黄汤(董建华,北京中医药大学)
【组成】紫石英15g 肉桂3g 沉香3g 麦冬10g 熟地10g 山萸肉10g 茯苓10g 泽泻10g 丹皮10g 山药10g 五味子5g 冬虫夏草6g
【用法】上药先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两次所煎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温肾纳气,镇摄平喘。
【主治】哮喘,肾不纳气型。症见动则喘急,呼多吸少,胸闷气促,心悸气短,夜间不能平卧,咳吐少量黏痰,面黄消瘦,腰酸痛,纳差,尿频。舌红苔薄黄,脉沉滑。
治疗咳嗽哮喘经验方
治疗咳嗽经验方
1.九宝散
【组成】大腹皮3g 肉桂3g 甘草3g 干紫苏3g 杏仁3g(去皮尖)桑白皮3g 麻黄5g 陈皮5g(炒)干薄荷5g 乌梅2个生姜10g
【用法】水煎服,每剂煎2次,分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宣肺气,化痰平喘。
【主治】咳嗽,水凌心肺型。症见痰喘不得平卧,遏冷则甚者。
【来源】《苏沈良方》卷五。
2.金沸草散
【组成】金沸草10g 前胡9g 荆芥9克(后下)细辛6g 半夏9g 茯苓12g 甘草6g 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剂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治】咳嗽,风寒束肺型。症见咳嗽,痰白而稀,或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
【来源】《普济方》卷一。
3.桑杏汤
【组成】桑叶9g 杏仁9g 沙参9g 贝母9g 栀子皮6g 淡豆豉9g 梨皮9g
【用法】水400mL,煮取200mL,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功效】清宣凉润。
【主治】咳嗽,风热犯肺型。症见外感燥热,头痛身热,口渴,干咳无痰,舌红,脉数。
【来源】《温病条辨》。
4.宁嗽丹
【组成】麦冬、生地各15g 五味子8g 天门冬、牛膝各10g 桑白皮6g 款冬花、紫菀、桔梗、甘草各3g
【用法】每日l剂,纳诸药同煎,头煎加水500mL,煎取200mL,二煎加水200mL,煎取100mL,合并2次煎液,分2次饭后温服。
功用: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肺燥咳嗽型。咳嗽,咳痰不爽,皮肤干燥。
【来源】《辨证录》卷六。
5.芥菜姜汤
【组成】鲜芥菜80g 鲜生姜10g 盐少许
【用法】将芥菜洗净切成小块,生姜切片,加清水4碗煎至2碗,以食盐调味。每日分2次服用。连服3日见效。
【功效】宣肺止咳,疏风散寒。
【主治】咳嗽,风寒咳嗽型。症见咳嗽,头痛鼻塞,四肢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来源】《医药百科全书》。
6.开阖汤
【组成】麻黄6g 橘红6g 枳壳6g 甘草6g 杏仁10g 前胡6g 苡仁10g桔梗10g 半夏10g 茯苓10g 罂粟壳4g 鱼腥草15g
【用法】上药水煎服,成人每日1剂,煎取药液300mL,分3次服,每次服100mL。小儿日用罂粟壳量1.5g,其他药量减半。每日服1剂,煎取药液100mL,多次分服。
【主治】咳嗽,痰热犯肺型。咳嗽,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胸肋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来源】《临床奇效新方》。
7.桑菊饮
【组成】杏仁6g 连翘4.5g 薄荷2.4g 桑叶7.5g 菊花3g 苦梗6g 甘草2.4g 苇根6g
【用法】用水400mL,煮取200mL,每日2服。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咳嗽,风热犯肺型。症见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来源】《温病条辨》。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18g 石膏40g 杏仁12g 甘草9g
【用法】上药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剂,喘平停服。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咳嗽,肺热壅盛型。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若鼻翼扇动,口渴,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滑数者。
【来源】《伤寒论》。
9.清金化痰丸
【组成】黄芩10g 山栀了12g 桔梗10g 麦冬12g 桑白皮12g 浙贝母10g知母10g 瓜蒌仁10g 橘红6g 茯苓12g 甘草6g
【用法】制小丸,1次服10g,1日服3次;亦可水煎服,每剂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剂。
【功效】清热化痰。
【主治】咳嗽,痰热蕴肺型。症见痰浊化热,咳嗽痰黄稠,发热,胸闷,舌苔黄腻,脉滑数。
【来源】《活人方》卷一。
10.泻肺丸
【组成】马兜铃10g 赤茯苓12g 桑白皮12g 杏仁12g 款冬花10g 甘草6g 甜葶苈子5g 防己10g 陈皮6g 皂荚3g
【用法】上药共研制小丸,每次服10g,每日服3次。
【功效】清热泻肺,化痰平喘。
【主治】咳嗽,肺热壅盛型。症见痰壅气滞,哮喘咳嗽,痰黄稠,舌质红,苔腻,脉滑数。
【来源】《太平圣惠》卷六。
11.桑白皮汤
【组成】桑白皮12g 半夏10g 苏子10g 杏仁12g 浙贝母12g 黄芩1g黄连6g 山栀12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剂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涤痰清火,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痰热蕴肺型。症见咳痰黄稠,喘急面红,烦热口干,苔黄腻,脉滑数。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12.清燥救肺汤
【组成】桑叶18g 石膏18g 杏仁4g 麦冬8g 人参4g 阿胶6g 炒胡麻仁6g 炙枇杷叶6g 甘草6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剂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清燥润肺,益气生津。
【主治】咳嗽,温燥伤肺型。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舌质红无苔。
【来源】《医门法律》。
13.节斋化痰丸
【组成】天冬10g 黄芩10g 海浮石10g 橘红6g 桔梗10g 瓜蒌仁10g青黛3g 连翘12g 芒硝6g 香附10g
【用法】制小丸,1次服10g,1日服3次。
【功效】清化顽痰。
【主治】咳嗽,痰热咳嗽型。症见咳嗽日久,痰黏稠,咳痰不爽,胸脘作闷,舌苔黄腻,脉滑数。
【来源】《景岳全书》
治疗哮喘经验方
1.宣肺定喘汤
【组成】麻黄5g 川芎10g 杏仁10g 地龙10g 全蝎3g
【用法】每日1剂,分早、晚2次研末冲服。
【功效】宣肺定喘,止咳化痰。
【主治】哮喘,风寒袭肺型,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痰少咯吐不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
【来源】《中国报刊杂志大全》。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枚厚朴6g 杏仁10g
【用法】水煎温服,每日服2剂。
【功效】解肌平喘,调和营卫。
【主治】哮喘,风热犯肺型。症见发热恶风,头痛汗自出,鼻塞气喘。
【来源】《伤寒论》。
3.右归丸
【组成】熟地黄240g 山药(炒)120g 枸杞子(微炒)120g 鹿角胶(炒珠)120g 菟丝子(制)120g 杜仲(姜汁炒)120g 山茱萸(微炒)90g 当归90g 肉桂60g 制附子60g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9g,温开水或淡盐水送服,每日2次。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主治】哮喘,肾阳虚衰型。症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等。现常用于哮喘等属于肾阳虚者。
【来源】《景岳全书》。
4.礞石滚痰丸
【组成】大黄16g 黄芩16g 礞石(焰硝2g 煅)2g 沉香1g
【用法】制小丸,1次服5g,1日服3次,清茶或温水送下。
【功效】降火逐痰。
【主治】哮喘,痰热蕴肺型。咳喘痰稠,胸脘痞闷,或眩晕痰多,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有力。
【来源】《医方集解》。
5.竹沥达痰丸
【组成】酒大黄60g 黄芩60g 茯苓60g 半夏60g 橘红60g 白术60g 炙甘草15g 沉香15g 人参45g 青礞石30g(与焰硝30g共同火煅成金色)。
【用法】上药为细末,竹沥2大碗,生姜自然汁3盅,制小丸,1次服10g,1日服3次。
【功效】扶正逐痰。
【主治】哮喘,痰热壅盛型。症见痰涎凝聚成积,结在胸膈,咯吐不出,咽喉至胃脘狭窄难咽,疼痛,目眩,喘咳痰稠,胸脘痞闷,气短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
【来源】《摄生众妙方》。
6.泻肺丸
【组成】马兜铃10g 赤茯苓12g 桑白皮12g 杏仁12g 款冬花10g 甘草6g 甜葶苈子5g 防己10g 陈皮6g 皂荚3g
【用法】制小丸,1次服10g,1日服3次。
【功效】清热泻肺,化痰平喘。
【主治】哮喘,肺热壅盛型。症见痰壅气滞,哮喘咳嗽,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来源】《太平圣惠》。
7.人参蛤蚧散
【组成】蛤蚧12对(水浸5天,每天换水洗净腥气,酥炙黄色)杏仁150克(炒去皮尖)炙甘草150g 人参60g 川贝母60g 桑白皮60g 知母60g 茯苓6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3g,米汤送服;亦可制小丸,每次服10g每日服3次。
【功效】补肺益气,化痰定喘。
【主治】哮喘,肾阴不足型,症见上气喘满,痰稠而黄,咳唾脓血,胸中烦热,身热消瘦,面目浮肿,脉浮而虚。
【来源】《玉机微义》。
8.人参定喘汤
【组成】人参5g 麻黄3g 炙甘草3g 阿胶珠3g 法半夏3g 桑白皮5g 五味子5g 罂粟壳16g(蜜炙)生姜5g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剂。
【功效】敛肺止咳,益气定喘。
【主治】哮喘,肺气虚型。症见咳喘气急,喉中痰声,胸满气逆,坐卧不安;或肺感寒邪,咳嗽声重,语音不出,鼻寒头昏。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定喘纳气汤
【组成】紫河车12g 仙灵脾15g 胡桃仁15g 紫石英10g 沉香5g 党参12g 炒白术10g 茯苓15g 法半夏10g 陈皮10g 川贝母10g 五味子10g 炙甘草6g 炒白芥子6g 炒莱菔子10g 炒苏子6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肾纳气,补脾健运,化痰平喘。
【主治】哮喘,心肾阳虚型。症见呼吸浅短难续,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满闷窒,声低气怯,心慌,形寒汗出,咳则小便自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沉细虚数无力,或有结代。
【来源】《广西中医药》。
10.补肺人参散
【组成】人参6g 黄芪6g 桂心6g 鹿角胶6g 熟地6g 紫菀3g 五味子3g杏仁3g 炮姜3g 紫苏5g 白术5g 大枣3枚。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剂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功效】补气健脾,温肾敛肺。
【主治】哮喘,肺气虚型。症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舌质淡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纳气平喘饮
【组成】人参(另煎兑服)3~9g 熟附子6g 熟地15g 磁石15g(先煎)紫石英(先煎)15g 胡桃肉(连衣)3个山萸肉12g 生山药30g 五味子9g冬虫夏草9g 胎盘粉(分冲)9g 沉香(分冲)1.5~3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2次服。
【功效】温肾培元,纳气平喘。
【主治】哮喘,肾不纳气型。症见呼吸急促,口唇青紫,下肢浮肿,腰膝酸软,脉细数,舌质淡,苔白腻。
【来源】《中国报刊杂志大全》。
12.竹叶汤
【组成】竹叶9g 葛根90g 防风3g 桔梗3g 桂枝3g 人参3g 甘草3g 附子9g 大枣5枚生姜15g
【用法】水煎2次,分2次服,1日服2剂。
【功效】温阳益气,疏风解表。
【主治】哮喘,阳虚受寒型。症见发热面赤,喘而头痛,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浮无力。
【来源】《伤寒论》。
13.射干麻黄汤
【组成】射干9g 麻黄9g 生姜9g 细辛3g 紫菀6g 款冬花6g 大枣3枚半夏9g 五味子3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先用水3碗浸上药1小时,而后煎煮,沸后文火再煎25分钟,滤取药液250~500mL,每日煎2次,分2次服。
【功效】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症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或腻,脉弦紧或沉紧。
【来源】《金匮要略》。
14.门冬清肺饮
【组成】紫菀茸9g 黄芪6g 白芍6g 甘草6g 人参3g 麦门冬3g 当归身2g 五味子1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剂煎2次,分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补气养阴,清肺宁血。
【主治】脾肺气虚,阴亏燥热。
【主治】喘咳,气阴两虚型。症见咳嗽气喘,吐血,衄血,精神短少,脉数无力者。
【来源】《内外伤辨》卷中。
治疗咳嗽哮喘食疗方
治疗咳嗽食疗方
1.姜杏猪肺汤 生姜15g,杏仁30g,猪肺1具,调味品适量。将生姜切碎,猪肺洗净,切块,锅中放食油适量烧热后,下猪肺翻炒片刻,而后下生姜,杏仁及葱、酱油、食盐、料酒等,文火炖至猪肺烂熟服食,每日1剂。适用于肺燥阴虚咳嗽。
2.沙杏猪肉汤 北沙参15g,杏仁10g,瘦猪肉50g,调味品适量。将沙、杏择净,布包;猪肉洗净,切丝,勾芡。先取二药水煎取汁去渣,再煮沸后,下肉丝煮熟,食盐、味精等调味服食。
3.沙参椰子盅 椰子1个,鸭子肉、鸽子肉各150g,莲子、淮山药、枸杞子、沙参各10g,食盐、味精、姜片等调味品各适量。把椰子用锯子在上1/3处锯开,取出椰肉。将鸭肉、鸽肉洗净,切块;诸药择净,泡软,与鸭肉、鸽子肉、调味品一同放入椰子中,盖严,放入锅中,用小火慢炖,一般约需4小时即成,每周2~3剂。适用于咳嗽,脾肺亏虚型。
4.银耳蒸参 白木耳、太子参各10g 冰糖、猪油各适量。将木耳发开,洗净;太子参洗净,切细,与木耳同置碗中,加冰糖、猪油等,上笼蒸熟服食,每周2~3剂。适用于咳嗽,阴虚燥咳型。
5.燕窝炖洋参 燕窝、洋参各5g,冰糖适量。将燕窝用水浸透,洗净。西洋参择净,切片;将燕窝、洋参、冰糖同放入炖盘内,注入八成满的开水,加盖隔水炖3小时,即可饮服,每日1次,洋参可重复应用2~3次。适用于肺肾虚型咳嗽。
6.沙杏鱼肚汤 鱼肚100g,杏仁10g,北沙参15g,调味品适量。将鱼肚用温水发开,洗净,切块,与杏仁沙参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炖至鱼肚烂熟后,调味服食,每周2~3剂。适用于咳嗽,肺阴亏虚型。
7.花生沙参汤 花生米、白果、百合、北沙参各25g 冰糖适量。将诸药择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冰糖烊化饮服,每日1剂。适用于咳嗽,阴虚肺燥型。
8.沙参洋参蒸蛋 沙参5g,洋参1g,鸡蛋2只,冰糖适量。将沙参、人参择净,研为细末,将鸡蛋打入碗中,纳入参粉及清水适量,再放入冰糖,拌匀,置锅中蒸熟服食,每日1剂。适用于咳嗽,阴虚肺燥型。
9.沙冬蛋 鸡蛋5个,沙参50g,天冬30g,麦冬40g,熟猪油30g,精盐、味精、豆粉各适量。将天冬、麦冬、沙参择净,加清水浸泡30分钟,小火煎取浓汁约200mL。鸡蛋去壳打入碗中,再加入药汁、干豆粉、味精、食盐等搅均匀,锅中放熟猪油烧热后,下鸡蛋煎炒至熟即成。适用于咳嗽,肺阴亏虚型。
10.萝卜丝蛋汤 白萝卜250g,鸡蛋2个,蒜3瓣,麻油及调味品各适量。萝卜切丝。鸡蛋打入碗内,搅匀。蒜拍破,剁成蓉。植物油烧热,爆香蒜茸,入萝卜丝略炒,加水煮沸5分钟,再入蛋液,调入精盐、味精,勾薄芡,淋入麻油,撒上葱末即成。适用于咳嗽,肺虚咳嗽型。
11.菜干腐皮红枣汤 白菜干100g,腐皮50g,红枣10个,调味品适量。将白菜干发开洗净,切细;腐皮发开,洗净。以上原料同置锅内,加水适量煮汤,加油、盐调味,佐餐服食。适用于咳嗽,肺燥咳嗽及胃热肠燥型。
12.蜜渍胡桃仁 胡桃仁200g,蜂蜜适量。将二药同置广口玻瓶中,拌匀,放笼中蒸熟服食,每日适量嚼食,连续3~5剂。适用于咳嗽,脾肾阳虚型。
13.琼玉膏 人参1200g,生地黄8000g,白茯苓(去黑皮)2450g,白蜂蜜5000g。将参、苓研细末,白蜜用洁净纱布滤去杂物,地黄取汁(捣时盛器要用陶器,不要用铜、铁器),然后将参、苓、蜜、地黄汁拌匀放入玻璃瓶内,用净纸封口,放锅内隔水蒸三天三夜,而后用蜡纸数层包紧玻瓶,放入井口约4小时去火毒,而后取出瓷瓶,再放入原大锅内炖熬24小时即成,每次10~30mL,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咳嗽,肺脾气虚型。
14.黄馍糕 面粉750g,白糖750g,鸡蛋1000g,瓜子仁、桂圆肉、青红丝各50g,熟猪油10g。将面粉摊在盘内,蒸熟后晾凉。将鸡蛋磕入盆内,用筷子向一个方向搅打成糊,当打够20分钟时加入白糖,再搅打5分钟,加上熟面粉和匀。在15个铁制碗形模具内用熟猪油擦一遍,将瓜子仁、桂圆肉、青红丝分别放进底层,再把调好的鸡蛋面糊灌入模具中,灌至八成满,把模具放笼屉内用旺火蒸约15分钟,出笼后稍晾,扣入盘中即成。适用于咳嗽,心脾两虚型。
15.芝麻枣仁虾糕 芝麻150g,酸枣仁15g,虾仁200g,猪肉100g,远志10g,鸡蛋3个,面包片24片,调味品适量。酸枣仁、远志研为细末。虾仁、猪肉剁成泥。鸡蛋清、精盐、味精、胡椒面、湿淀粉调匀,搅成面酱。芝麻洗净,晾干。鸡蛋糊、干淀粉调制成粉。将面包片两片分别抹上酱和粉,撒上芝麻,放入五成热的油锅内炸成金黄色,捞起放条盘一端,盘的另一端放生菜(洗净,切成丝,用白糖、醋、香油调拌)即成。适用于咳嗽,肺肾阴虚型。
治疗哮喘食疗方
1.蒸南瓜 南瓜1个(500克左右),蜂蜜60g,冰糖30g。南瓜洗净,在瓜顶上开口,挖去一部分瓤,将蜜、糖装入,盖好,放入小盆内,蒸1小时取出。每日2次,早晚分食。适用于哮喘,肺脾气虚型。
2.柚子肉炖鸡 雄鸡1只(重约1000克),柚子1个,黄酒、葱、姜、味精、食盐各适量。雄鸡去毛和肠,洗净;柚子去皮留肉;将柚子肉放入鸡腹内,然后将鸡放入瓷锅;加葱、姜、酒、盐、清水适量,再将瓷锅放入盛有水的锅内,隔水炖煮至熟即成。每两周1次,连服3次。适用于哮喘,肺肾阴虚型。
3.白醋鲤鱼 鲤鱼1条,生姜10g,蒜10g,韭菜10g,白醋适量。鲤鱼去除鳃鳞内脏,洗净,切块,先用植物油煎至焦黄,烹上酱油少许,加糖、黄酒适量,添水煨至熟烂,收汁后,盛平盘,上浇撒姜、蒜、韭菜碎末和醋少许,即可佐餐食用。适用于哮喘,肺肾气虚型。
4.鸡蛋卞萝卜 卞萝卜1个,鸡蛋1个。冬至前后取大卞萝卜1个,用刀垂直切开,两侧用勺挖成半凹小坑,放入生鸡蛋1个,再将萝卜对上,用线绳捆紧,不要用力过大,以免挤碎鸡蛋。把包有鸡蛋的萝卜种在花盆内,适当浇水,保暖,晒太阳,使萝卜成活,长出新叶。待数九过后(即81天后),取出萝卜,洗净泥土,切开,取出鸡蛋。将萝卜切块,加水适量煮熟,再将鸡蛋打入汤中(鸡蛋已散解,但无臭味),待熟即可。不加盐,分次食用。据报道,本品治过敏性哮喘颇为灵验。
5.凉拌三鲜 竹笋30g,荸荠40g,海蜇50g。先将竹笋切片,以沸水焯后沥干;荸荠洗净切片;泡发好的海蜇洗净切丝,用热水焯一下,即捞出。加入适量精盐、味精、香油凉拌,即可佐餐食用。适用于哮喘,肺气虚型。
6.杜仲腰花 猪腰250g,炙杜仲12g,黄酒、葱、姜、蒜各适量。猪腰一剖两片,去除腰臊筋膜,切成腰花;杜仲加清水熬成浓汁(约为50mL),姜切成片,葱切成段备用;腰花放入碗内,加白糖、杜仲汁、黄酒、淀粉、盐拌匀待用。用武火烧热锅,放入猪油,烧至油八成热时,放花椒、腰花、葱、姜、蒜,快速炒散;再加醋、酱油、白糖、味精翻炒几下即成。佐餐食用。在病情平稳期常食有益。适用于哮喘,肺阴亏虚型。
7.虫草全鸭 冬虫夏草10g,老雄鸭1只,黄酒15g,生姜10g,葱白10g,胡椒粉、食盐各少许。将鸭去毛剁爪,剖腹去脏,冲洗干净,用开水略焯一下。将鸭头顺颈劈开,取一部分冬虫夏草放入鸭头内,再用棉线缠紧;另一部分虫草与生姜、葱白一起装入鸭腹内,放入坛子中,再注入清汤,加食盐、胡椒粉、黄酒调好味,用湿棉纸封严坛子口,上笼蒸约1.5小时鸭即熟,出笼揭去棉纸加味精即可佐餐食用。适用于哮喘,肺卫不固型。
8.补骨脂蒸核桃肉 核桃肉500g,补骨脂50g,甜杏仁30g,生姜10g,白糖300g。将核桃肉炒黄,取出,切成小块;另将补骨脂、甜杏仁洗净,与核桃肉、白糖拌匀,一起捣成碎烂。然后装入瓷盘内,放上生姜片,再撒上一层白糖。瓷盘上不加盖,用旺火,隔水蒸3小时即可。每日2次,佐餐食用或作为两餐之间甜食。适用于哮喘,肾阳不足型。
9.银杏蒸鸭 鸭1只,银杏50g 黄酒、胡椒粉、淀粉、姜、盐、花椒、味精各适量。将银杏去壳,放入开水锅内煮熟后,剥去皮膜,切去两头,去心;再放入开水里汆去苦水,最后放入猪油锅内炸一下,捞出待用。将鸭洗净,去掉头、爪;用盐、胡椒粉、黄酒将鸭身内外擦匀放入盆中,加葱、姜、花椒,上笼用大火蒸约1小时取出;拣去葱、姜、花椒,用刀从背脊处切开,去净鸭骨,铺入碗内,齐碗口修圆,修下的鸭肉切成似银杏大小的丁,与银杏混合一起,放于鸭脯上,浇上蒸鸭的原汁,加清水上笼用大火蒸30分钟,至鸭肉熟烂取出翻扣入盆内。锅内放清汤,加黄酒、盐、味精、胡椒粉,用武火烧开后,下水淀粉勾芡,淋上猪油少许,起锅浇在鸭上即成可佐餐食用。适用于哮喘,肺阴虚衰型。
10.麻黄羊肺条羊肺1具,麻黄根50g。取新鲜羊肺洗净,和麻黄根一起加水烧煮,放盐少许;然后,取出羊肺,切成条状即成。每次30g,每日2次。适用于哮喘,肾阳虚型。
11.山楂胡桃饮 胡桃肉150g,山楂50g,白糖200g。将山楂放入锅内,加清水,煎煮3次,每次20分钟,过滤去渣取汁,3次煎汁合并,用小火煎熬浓缩至1000mL。胡桃仁加水浸泡半小时,用打浆机加水调匀。最后将山楂汁、胡桃仁浆与白糖一起搅拌,烧开后即成。每日2次,早晚各1杯。适用于哮喘,肺肾气虚型。
12.麻黄饮 麻黄6g,生姜10g,葱白6g。将麻黄、生姜与葱白一起放入沙锅内,大火烧开后,改成小火煎煮20分钟,取汁。去渣取汁,饮用,或留渣放于茶壶中,代茶饮。适用于兼有外感风寒的喘证。
13.蛤干炖鸡汤 蛤干50g,母鸡1只(重约500g),食盐、黄酒各适量。先用冷水将蛤干初步洗一遍,再用淘米水浸泡10分钟,除去苦味,然后用清水洗净,装入碗中加黄酒2匙浸润,备用。另将母鸡活杀,去毛,剖腹,洗净,控干。将鸡头连颈,两只腿连脚,两只翅膀用刀剁下,再把鸡身切成四大块,备用。用旺火烧热铁锅,入油,再将鸡肉倒入,翻炒5分钟;加黄酒2匙,炒出香味后,一次添足冷水,将鸡块浸没。旺火烧开后,随即倒入大沙锅内,入蛤干小火慢炖2小时,然后加一匙食盐。继续煨炖1小时,至鸡肉、蛤干烂熟,汤呈奶白色时,离火即成,用时分顿、佐餐食用。注意事项:本品补益性强,每次不宜多食,如过多食用,滋腻碍胃,反而不能受补。适用于哮喘,肺肾气虚型。本品为民间治疗肺气虚弱,咳逆久喘的食补方。对形体消瘦,虚喘欲绝者颇为适宜。
14.双杏全肺汤 白果15颗,甜杏仁30g,猪肺1具,食盐、黄酒适量。白果去壳、衣、尖(胚芽),打碎,甜杏仁洗净、打碎,与白果仁放在一起,加黄酒一匙湿润,备用。猪肺洗净,从气管中灌水,使肺泡膨胀,用力挤压肺翼,再倒出血水,如此反复4~5次,直至肺翼发白,控干。将白果仁、甜杏仁塞入气管内,再用几根筷子使劲儿向肺翼塞紧,灌入黄酒一匙,用棉线将气管口扎紧,不使漏气。全肺放入大沙锅内,加水浸没。大火烧开后,加入食盐1匙,黄酒1匙,改用小火煨炖2小时,离火。食时将肺切开,切成厚片,每天2~3次,每次1小碗,吃肺喝汤,分4~6次吃完,白果、杏仁也可分次食用。
注意事项:白果有小毒,中毒表现为呕吐、腹痛、发热、发绀及恐惧、怪叫、昏迷、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所以此配方剂量与每次食量均须严格控制,切勿过量,以防中毒。适用于哮喘,肺气虚损型。
本品补肺通气,止咳平喘,对于一般气喘证皆有辅助治疗作用。
15.虫草瘦肉羹 冬虫夏草10g,瘦猪肉150g。将瘦猪肉切成小细丁,冷水下锅,烧开后去除血污浮沫,加入冬虫夏草及盐、姜、葱、黄酒等调料,小火煨炖,至肉熟烂汤浓稠为止。佐餐食用。适用于哮喘,肺肾气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