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方剂
附录收集了治疗头痛头晕的名医方、经验方、食疗方。读者可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按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选方用药,方可获良效。
治疗头痛头晕名医方
治疗头痛名医方
1.顺气和中汤(周次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组成】黄芪15~30g 人参6~9g 白术6~9g 白芍12~15g 当归9~12g 陈皮3~6g 柴胡9~15g 升麻3~6g 蔓荆子3~6g 川芎9~15g 细辛3g 甘草6~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用】补气养血,祛风止痛。
【主治】偏头痛,病程较久,发作频繁,一触即发,发作时或出现偏麻、出汗等。
2.清上蠲痛汤(周次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组成】当归9~15g 川芎6~12g 白芷9~15g 细辛3g 羌活6g 独活6g 防风9g 菊花9g 苍术9~12g 麦冬6~12g 甘草3~6g 黄芩6~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用】祛风止痛,养血滋阴。
【主治】偏头痛,无论新久,均可服用。
3.柴芎蔓芷汤(余瀛鳌,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附属鼓楼中医医院)
【组成】柴胡8g 川芎15g 蔓荆子12g 白芷10g 杭芍15g 当归12g 升麻6g 荆芥10g 羌活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用】搜风平肝,祛风止痛。
【主治】通治偏头痛。
4.散偏汤(孟景春,南京中医药大学)
【组成】郁李仁、柴胡、炙甘草各3g 川芎30g 白芍15g 白芷1.5g 香附6g 白芥子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用】平肝祛风止痛。
【主治】偏头痛。
5.清降养阴汤(史方齐,重庆市第二中医院)
【组成】石决明、白芍、桑椹子各30g 菊花、炒栀子、蔓荆子、酸枣仁、竹茹各12g 地骨皮24g 天麻10g 川芎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用】养阴平肝潜阳。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持续而剧烈,久治不愈者。
6.川芎温胆汤(谢昌仁,南京中医院)
【组成】川芎6g 羌活6g 防风6g 菊花6g 蒺藜10g 陈皮6g 半夏10g 枳壳6g 茯苓10g 甘草3g 竹茹6g 蔓荆子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用】升阳祛风,清热化痰。
【主治】血管性头痛。
7.化瘀祛痛汤(初振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
【组成】桃仁20g 红花25g 川芎35g 当归20g 白芍20g 白芷35g 川乌10g 元胡25g 牛膝20g 柴胡2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用】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瘀血头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久治不愈的头痛。
8.滋阴止痛汤(程门雪,上海中医学院)
【组成】大生地12g 天麦冬9g 细石斛9g 珍珠母18g(先煎) 煅龙齿12g(先煎) 辰茯神9g 炒枣仁9g 夜交藤12g 夜合花6g 炒杭菊9g 嫩钩藤9g(后下) 炒丹皮4.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滋水济火,平肝潜阳。
【主治】偏头痛。症见头痛偏左或偏右,失眠多梦,舌红中剥,脉数弦细。
9.芍药枣仁汤(程门雪,上海中医学院)
【组成】大白芍4.5g 稽豆衣12g 炒杭菊6g 煅石决24g(先煎) 抱茯神9g 炙远志3g 炒枣仁9g 淮小麦12g 青葙子4.5g 谷精珠4.5g 嫩钩藤4.5g(后下) 柏子仁9g 桑麻丸12g(包煎) 荷叶边1圈。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滋阴平肝,养心安神。
【主治】偏头痛。症见偏头痛,头晕眼花无所见,心悸少眠,大便艰燥,苔薄,脉虚弦。
10.疏风清热汤(程门雪,上海中医学院)
【组成】蔓荆子3g 薄荷叶2.4g(后下) 炒川芎2.4g 嫩钩藤9g(后下) 冬桑叶9g 甘菊花9g 熟石膏12g 酒炒黄芩4.5g 苦丁茶3g 藁本3g 荷叶边1圈。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疏风清热。
【主治】偏头痛。症见偏头痛甚剧,目珠胀,舌干舌燥,脉象浮弦。
11.头痛验方(蒲辅周,北京中医研究院)
【组成】全蝎21个 地龙6条 土狗3个 五倍子1.5g 生南星30g 生半夏30g 白附子30g 木香9g。
【用法】上药为细末,加1/2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纱布包固定。
【功效】通络止痛。
【主治】偏正头风,三叉神经痛,痛不可忍。
12.平肝汤(黄文东,上海中医学院)
【组成】天麻4.5g 石决明30g 钩藤15g 赤白芍各9g 蔓荆子12g 桑叶9g 菊花9g 桃仁9g 全蝎粉1.5g(吞服,另装胶囊)。
【用法】水煎服。头痛剧时,另吞羚羊角粉1g。
【功效】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主治】偏头痛。症见头痛偏左,发作时痛甚剧(脑部裣查未发现异常)兼有重压感,血压有时偏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13.和中汤(黄文东,上海中医学院)
【组成】炒党参9g 炒白术9g 炒枳壳4.5g 厚朴3g 木香3g 砂仁1.5g(后下) 白蒺藜9g 杏仁9g 炙远志3g 焦薏仁12g 焦六曲9g 煅牡蛎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益气潜阳,健运脾胃。
【主治】偏头痛。症见头晕目眩,偏左头痛,怕风出汗,易感风邪,夜寐不安,手指震动,指如脱节,四肢易酸麻,常有胃胀,饮食无味,舌苔厚腻,脉弦。
14.熄风汤(关幼波,北京中医医院)
【组成】生芪15g 僵蚕4.5g,全蝎3g 钩藤30g 玄参12g 知母10g 桔梗7.5g 蜈蚣4条 菊花10g 生地15g 川芎4.5g 赤白芍各12g 当归12g 丹参15g 刺蒺藜10g 蛇胆陈皮1瓶(日2次,每次半瓶)。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止痉,养血平肝。
【主治】脑干脱髓鞘病。症见头晕头胀,头痛耳鸣,面部及手发麻,震颤,目睛转动不灵活,左眼不能外展,双眼内收也弱,舌麻言謇,进食不顺利,右腿不能站立,行动困难。
15.三生祛痛方(蒲辅周,北京中医研究院)
【组成】生乌头、生南星、生白附子。
【用法】上药等分,共为细末,每用30g,以葱白连须7茎,生姜15g,切碎捣如泥,入药末和匀,用软布包好蒸热,包在痛处。
【功效】祛风止痛。
【主治】头痛。症见偏风头痛,屡用速效。
16.石决明汤(孔伯华,北平国医学院)
【组成】石决明30g(先煎) 旋覆花15g 代赭石15g 龙胆草4.5g 知母9g 黄柏9g 桑寄生24g 厚朴4.5g 莲子心6g 橘核12g 白芷3g 蝉衣9g 竹茹18g 乌药9g 牛膝9g 钩藤12g(后下) 薄荷3g 辛荑9g 生石膏30g 安宫牛黄丸1粒(和入)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镇肝散风,泄热止痛。
【主治】头痛。症见头痛剧烈,头晕耳鸣,或见抽搐,舌红苔白腻,脉弦滑而左关盛。
17.苏芷汤(孔伯华,北平国医学院)
【组成】苏叶6g 自芷6g 川芎3g 辛荑花6g 菊花9g 杏仁9g 僵蚕6g 蝉衣3g 桑叶9g 通草3g 板蓝根12g 薄荷6g 鲜芦根24g 鲜枇杷叶12g 生甘草1.5g 鸭梨皮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疏风散寒,宣窍止痛。
【主治】头痛。症见头项皆痛,微热恶寒,鼻塞声重,咽痒,涕泪俱下,咳嗽,周身酸楚,舌苔黄薄,脉浮紧右寸关较大。
18.附芎汤(章次公,北京医院中医科)
【组成】炮附块30g,全当归30g,大川芎18g,甘枸杞18g,明天麻18g,藁本18g,大蜈蚣10条,炙全蝎18g,制半夏18g,绵黄芪30g,炒枣仁18g,茯苓18g,生白术18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一日3次,每次3g,饭后服。
【功效】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头痛。症见头痛日久,屡治不愈,作辍无常,痛剧则呕吐频作,彻夜不寐,痛苦不可名状。
19.泻肝镇痉汤(邹云翔,江苏省中医院)
【组成】酒洗龙胆草1.2g,生川军0.9g,小川连2.4g,石决明24g(先煎),白蒺藜15g,双钩藤12g,滁菊花6g(后下),制姜蚕9g,陈胆星2.4g,云茯苓9g,川贝母6g,海蛤粉9g(先煎),广郁金5g(明矾0.6g同炒),远志肉5g 干菖蒲1.5g(后下),豨莶草9g。
【用法】水煎服。另:羚羊角1.2g 乌蝎尾10条 制川草乌各1.8g 生甘草3g 研粉和匀,分2次开水送服。
【功效】镇肝熄风,安神豁痰。
【主治】头痛症。症见头痛多年,每当睡眠好、休息好,头痛反而加剧,工作紧张疼痛反而减轻或不痛,舌苔淡黄白腻满布,脉弦滑而数。
20.清肝补肾汤(施今墨,北京医院)
【组成】龙胆草5g(酒炒),黄菊花10g,蔓荆子3g(炒),酒黄苓6g,酒黄柏6g,酒川芎6g,白蒺藜15g,川杜仲10g,沙蒺藜10g,川续断10g,晚蚕砂(炒皂角子10g用布包)10g,北细辛3g,生龙骨10g,(先煎),生熟地各10g,生牡蛎10g,天麻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泻肝潜阳,滋阴养血。
【主治】头痛。症见急躁易怒,时感头昏后头痛,以晚间睡前后头痛最甚,不能读书,稍一用脑,即头痛不适,情绪不佳,头发脱落,睡眠多梦,饮食二便如常,舌苔黄,脉象弦疾。
21.太少两清汤(李聪甫,湖南中医学校院)
【组成】生地黄(酒炒)10g 杭白芍10g 牡丹皮7g 炒山栀7g 左秦艽7g 酒黄芩7g 连翘壳10g 甘白菊7g 茺蔚子(酒炒)10g 牛蒡子(炒)7g 蔓荆子7g 龙胆草(酒炒)5g 薄荷叶3g。
【主治】头痛。症见头痛多日,痛时从背脊上冲颈,露颈项,直贯头顶,如指粗大,痛不可忍,痛时,以手紧压痛处,汗出如洗,甚至昏厥,大便不通,脉浮弦且数,舌边绛赤。
22.头痛方(秦伯未,北京中医学院)
【组成】生地15g 麦冬10g 龟板15g 阿胶10g 白芍10g 丹皮8g 钩藤10g 真珠母15g。
【用法】原方未注明用量。可依照病情增减。水煎服,另用羚羊角1钱(3g)煎冲服。
【功效】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主治】头痛。症见突然头痛如裂,张目便晕眩欲倒,胸中烦热,呼吸短促,脉浮大而数。
23.泄肝热方(秦伯未,北京中医学院)
【组成】桑叶10g 菊花10g 白芍10g 白蒺藜10g 钩藤10g 竹茹10g 牡蛎15g 蔓荆子10g 荷蒂8g。
【用法】原方未注明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疏肝泄热,平肝潜阳。
【主治】头痛。症见头痛6年,偏在两太阳,遇工作紧张更剧,夏季亦较严重,睡眠多梦,脉象弦滑,饮食、二便均正常。
24.清眩止痛汤(赵炳南,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
【组成】茺蔚子9~15g 制香附9~15g 钩藤9~15g 川芎3~9g 桂枝6~12g,菊花9~15g 生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调气和营,消风止痛。
【主治】由于外科、皮肤科某些严重疾患而引起的头痛、眩晕。
25.滋降汤(关幼波,北京中医医院)
【组成】旋覆花10g 生赭石10g 生石决15壳 川石斛10g 菊花10g 当归12g 白芍15g 生地12g 川芎3g 何首乌12g 荷叶3g 香附10g 牛膝10g 磁朱丸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滋阴平肝,活血化瘀。
【主治】神经性头痛。症见经常头痛,常发于午后,有时夜间亦痛,胸闷气憋,记忆力减退,睡眠较差,大便干燥,2天一解,舌苔白,脉沉弦。
治疗头晕名医方
1.温肾止眩汤(程门雪,上海中医学院)
【组成】炙黄芪9g 黄厚附片3g(先煎) 炒自术4.5g 煅牡蛎12g(先煎) 煅龙齿9g(先煎) 抱茯神9g 陈广皮4.5g 淮小麦12g 焦白芍4.5g 炙远志3g 春砂壳2.4g 炙甘草2.4g 炒香谷芽12g 荷叶边1圈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温肾补脾安神。
【主治】头眩。症见精神疲乏,头眩甚剧,短气,寐欠安,胃纳不香,大便溏,苔薄白,脉濡软。
2.苓夏汤(程门雪,上海中医学院)
【组成】生白木4.5g 制半夏4.5g 般天麻2.4g 茯苓神各9g 炙远志3g 薄橘红3g 广郁金4.5g 桂枝0.6g 炒大白芍3g 佩兰梗4.5g 佛手花3g 荷叶边1圈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健脾运湿,升清降浊。
【主治】头眩。症见头眩,胸闷不舒,肢末欠温,苔白,脉濡。
3.百合止眩汤(程门雪,上海中医学院)
【组成】野百合9g 南沙参9g 潼白蒺藜各9g 煅牡蛎12g(先煎) 块滑石12g(先煎) 炒白术4.5 煨天麻2.4g 枸杞子9g 炒杭菊6g 福泽泻4.5g 煅石决12g(先煎) 薄荷炭2.4g 嫩钩藤9g(后下) 荷叶边1圈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滋肝肾,益心营,平肝阳,清湿热。
【主治】头眩胀。症见寒热之后,头眩胀未清,神疲乏力,胃纳尚香。
4.龙牡泽泻汤(赵锡武,中国中医研究院)
【组成】生龙牡各18g 桂枝9g 白术12g 甘草9g 半夏12g 生姜9g 茯苓18g 橘皮12g 泽泻18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主治】眩晕。
5.易半夏磁石汤(李聪甫,湖南中医学院)
【组成】法半夏10g 朱茯苓10g 广橘皮6g 鲜竹茹10g 明天麻7g 当归身10g 漂白术10g 双钩藤10g 刺蒺藜10g 北柴胡5g 炒枳实5g 炙甘草3g 九菖蒲3g 灵磁石(醋煅先煎)1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疏肝扶脾,熄风导湿。
【主治】眩晕。症见头晕目眩经常发作,经期尤甚,发作时,自觉四周景物旋转和摇晃,恶心欲呕,汗出心悸,须卧床,眼闭不敢开,口微干,不思食,面色苍白,耳鸣,大便秘结,脉象弦缓,舌苔淡黄。
6.真珠平肝汤(黄文东,上海中医学院)
【组成】杭菊花9g 穞豆衣6g 白蒺藜9g 黄柏4.5g 知母9g 生地12g 真珠母30g 牡蛎30g 女贞子9g 决明子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头晕。症见头晕如坐舟车之中,目糊,下肢觉冷,夜寐早醒,大便干结,纳少,舌红有碎纹、苔腻,脉弦细带数。
7.止眩汤(孔伯华,北平国医学院)
【组成】生龙齿15g(先煎) 血余炭9g 当归9g 元胡9g 桑寄生18g 生鳖甲9g(先煎) 蒲黄炭9g 川芎6g 台乌9g 辛荑9g 旋覆花12g 代赭石9g 知母9g 黄柏9g 石决明24g(先煎) 滑石12g 荷叶1个 阿胶珠9g 盐炒芡实米9g 藕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滋阴和阳,摄血止眩。
【主治】眩晕。症见头目眩晕,四肢倦怠,月经不足时而至,来时量多,脉象虚弱。
8.神夏汤(章次公,北京医院中医科)
【组成】明天麻9g 山萸肉9g 抱茯神9g 半夏9g 穞豆衣12g 潼沙苑9g 炒枣仁9g 北秫米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补益肝肾,安神和胃。
【主治】目眩。症见目眩肢软,食欲呆滞,胸中梗梗然不舒,时有忧郁恐惧,夜寐不宁。
9.补中益气汤加味(蒲辅周,中国中医研究院)
【组成】炙黄芪12g 党参6g 柴胡2.5g 升麻2.5g 白术6g 当归4.5g 陈皮4.5g 炙甘草3g 茯神6g 炒远志3g 法半夏6g 生姜3片 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养心。
【主治】眩晕。症见头晕如立舟车,时发时止,多用脑则易发,呕吐,血压低,耳鸣如蝉声,食纳减少,嗳气,矢气多,大便正常,小便稍频,舌淡无苔,脉弦细无力。
10.补精益气汤(邹云翔,江苏省中医院)
【组成】煅磁石30g(先煎) 石决明18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白蒺藜12g 制首乌5g 制豨莶9g 西羌活1.2g 北细辛0.45g 甘杞子15g 紫河车5g 炒当归9g 炒白芍9g 五味子2.4g 白沙参3g 炙黄芪12g 旋覆花5g(包煎) 海蛤粉(包煎)南沙参12g 法半夏5g 橘络红各3g 川贝母5g(杵) 夏枯草9g 云茯苓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补精益气,安神和络。
【主治】梅尼埃病。症见头晕、恶心欲吐,口干,两目痛胀,头转动不自然,看书二三分钟即头晕恶心,脉细弦。
11.温阳止眩汤(张伯臾,上海中医学院)
【组成】熟附片9g(先煎) 生白术9g 制半夏9g 明天麻9g 钩藤12g(后下) 茯苓9g 白芍9g 炒川芎6g 陈皮6g 生姜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温阳健脾,祛痰熄风。
【主治】梅尼埃病。症见头晕剧烈,天倾地旋,立则欲仆地,胸闷呕恶,口干不欲饮,经常发作,经年不愈,苔白滑,脉小滑。
12.白芍牡蛎汤(李斯炽,成都中医药大学)
【组成】当归9g 制首乌12g 白芍12g 生地9g 玉竹9g 女贞子12g 钩藤12g 牡蛎12g 黄芩9g 珍珠母9g 知母9g 法半夏9g 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滋阴潜阳,清热止呕。
【主治】梅尼埃病。症见眩晕呕吐频发,耳鸣眼花,性急易怒,手指痉挛,不能屈伸,两目白睛微红,心烦,尿黄,脓浮大而数,舌红少苔。
治疗头痛头晕经验方
治疗头痛经验方
1.夏枯草煎
【组成】夏枯草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头痛。症见头痛头晕,胸闷烦躁,脉弦。
2.川芎白芷细辛汤
【组成】蝉衣、白芷各9g 葛根、川芎、白芍各15g 细辛3g 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症见头痛,痛如针刺,或跳痛,颈项僵硬。
3.苍术羌活荆防汤
【组成】防风、羌活、荆芥各6g 苍术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风湿头痛。症见头痛如裹,痛势绵绵,舌淡苔白腻,脉濡数。
4.参芪补气止痛汤
【组成】当归、党参、黄芪、白芍各9g 升麻、川芎各6g 细辛5g 丹参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气虚头痛。症见头痛日久不愈,面色白,气短乏力,食少纳呆,舌淡,脉沉细。
5.葛根杜仲五味汤
【组成】生葛根、生山楂各15~30g 杜仲、茯苓、延胡索、北五味子各9g 酸枣仁、山萸肉各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1~3剂即可收效。
【主治】偏头痛。证属阴虚血瘀,症见头痛偏于一侧,头痛剧烈而有定处,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有瘀斑,脉细涩。
6.化瘀解郁汤
【组成】柴胡、白芷、荜茇、土鳖虫各20g 香附、蔓荆子各25g 川芎40g 葛根50g 羌活15g 全蝎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血管性头痛。证属肝阳上亢,瘀血阻络。症见头痛不愈,刺痛或跳痛,胸闷胁痛,脉弦涩。
7.远志大枣汤
【组成】远志9g 大枣7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神经性头痛。证属心神不安,症见头痛,心悸,失眠,健忘。
8.化瘀止痛汤
【组成】归尾12g 桃仁、乳香、没药、大黄、自然铜各10g 骨碎补、儿茶各15g 土鳖虫、红花各6g 血竭3g 朱砂、麝香各0.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外伤性头痛。证属血瘀清窍,症见头部外伤后头痛,久治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
9.菖芷二陈汤
【组成】白芷、菖蒲、甘草各6g 清半夏、陈皮、茯苓各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神经性头痛。痰浊上扰型,症见头痛绵绵,胀痛如裹。
10.理气活血止痛汤
【组成】丹参40g 川芎、白芍、香附各25g 延胡索20g 茯苓、防风各30g 白芥子、羌活各15g 柴胡5g 白芷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血管性头痛。证属气滞血瘀,症见头痛或为持续性钝痛,或为搏动样疼痛,胸胁闷痛,烦躁,怕光,怕声。
11.僵蚕散
【组成】僵蚕60g
【用法】研为细末。每次冲服6g 日服2g。
【主治】偏头痛、风热头痛。症见头痛,发热,口渴,舌红脉浮数。
12.活血通络汤
【组成】丹参、葛根各30g 地龙、川芎、赤芍、牛膝各15g 全蝎10g 炙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浓煎分2次服。外敷方为生南星、白芷、延胡索、羌活各等份为末,以口罩大小的口袋分装。当头痛时,在痛处将盛药小口袋外敷,并可外加红外线照射渗透。
【主治】血管性头痛,瘀血阻络型。症见头痛久治不愈,或刺痛,或跳痛,痛有定处。
13.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牛膝、川芎各20g 生地、桃仁、红花、桔梗各15g 甘草、枳壳、柴胡各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脑外伤性头痛,顽固性头痛。症见头痛久治不愈,或有外伤史,胁痛,烦躁,舌红有瘀斑,脉弦涩。
14.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天麻、陈皮、狮头草、蔓荆子、白蒺藜各10g 白术8g 茯苓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痰浊头痛。证属痰浊上扰,症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食欲不振,呕恶。
15.芎归山甲羊肉汤
【组成】穿山甲50~100g 川芎6~9g 当归9~15g 瘦羊肉100g
【用法】将中药用纱布包好,与羊肉放锅内炖2~3小时,饮汤吃肉,连服5~6天。
【主治】血瘀头痛。症见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舌红,脉弦涩。
16.舒肝健脾汤
【组成】钩藤、菊花、白蒺藜、半夏、赤芍、川牛膝各10g 川芎7~15g 薏苡仁15g 白豆蔻6g
【用法】水煎服。
【主治】偏头痛,肝郁脾虚血瘀型。症见头痛时作,痛有定处。心烦易怒,夜寐不宁,食少纳呆,神疲乏力。
17.凉解汤
【组成】连翘、菊花、霜桑叶、黄芩各15g 苏薄荷、藁本、自芷各5g 夏枯草、鲜茅根各20g 苦丁茶10g 荷叶半张
【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风热头痛。症见头痛目胀,甚者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
18.壮神餐
【组成】生鱼1条 莲子60g 鸡蛋3个
【用法】加水煎煮食之。每日1剂,3次分服。
【主治】神经衰弱头痛。症见头痛隐隐,时时发作,失眠多梦,机体多有不适。
19.养血益气汤
【组成】钩藤、鱼腥草各20g 当归、地龙、白芷各9g 白芍6g 丹参15g 益母草25g
【用法】共研末。每次9g,每日服2次,糖水冲服。
【主治】气血两虚头痛。症见头痛隐隐,头晕时作,心悸失眠,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食少懒言。
20.芎芷二陈汤
【组成】川芎9g 白芷9g 升麻9g 麻黄9g 姜半夏10g 天麻10g 荆芥穗10g 陈皮12g 茯苓12g 生甘草6g 蜈蚣2条
【用法】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小儿量酌减。
【主治】外感所致痰湿内停、寒邪凝滞、气郁血瘀所引起的头痛。症见头痛日久,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缩感,胸闷,食欲不振,呕恶。
21.白果饮
【组成】带壳生白果20g
【用法】将生白果捣裂,去膜及胚芽,入沙锅,加入水500mL,水煎,1天分2次服完。
【主治】补肾益肺,扩张脑血管。治疗脑血管硬化性头痛、头晕。
22.藁本菊花汤
【组成】藁本4.5g 菊花6g 薄荷4.5g 鲜石斛6g 黄芩6g 甘松3g 淡豆豉6g 大葱白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用于前额痛。
23.地肤子川芎汤
【组成】地肤子50g 川芎15g 菊花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中晚3次分服。
【主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阳亢血瘀型。症见头痛久治不愈,痛有定处,头晕眼花,胸胁刺痛,心烦易怒。
24.黄芩大黄饮
【组成】黄芩3g 大黄(研)9g
【用法】和白酒1小碗煮服。
【主治】偏头痛属热者。症见头痛偏于一侧,心烦,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25.白芷散
【组成】白芷9g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分服。或研末,每服3g,1日3次。
【主治】感冒头痛。症见头痛,或发热恶寒,遇冷风头痛加重。
治疗头晕经验方
1.白果仁散
【组成】优质白果仁30g
【用法】研细末,分4等份。每次1份,早晚饭后各服1次。
【主治】梅尼埃病。症见眩晕,头重,不能睁眼,耳鸣,动则益甚。
2.半夏代赭石汤
【组成】生代赭石45g 夏枯草、法半夏、车前草各18g
【用法】水煎服。
【主治】梅尼埃病。症见眩晕,目不能睁,动则尤甚,呕恶,胸脘满闷,舌苔白腻。
3.枯草决明汤
【组成】生石决明、丹参、刺蒺藜、夏枯草各30g 车前子45g(布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连服45天为1个疗程。
【主治】高血压眩晕,肝阳上亢型。症见头晕时作,头胀痛,胸闷胁痛,脉弦。
4.二骨止眩汤
【组成】骨碎补12g 补骨脂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一般1~3剂即可见效。
【主治】链霉素中毒所致眩晕、耳鸣。
5.加减天麻钩藤饮
【组成】天麻、钩藤各12g 黄芩、益母草、茯神、桑寄生各9g 陈皮6g 法半夏4.5g 生决明24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10~16天为1个疗程。
【主治】梅尼埃病。症见眩晕,不敢睁眼,耳鸣,动则加剧,胸闷,纳呆,舌苔白腻,脉弦。
6.红糖木耳饮
【组成】木耳适量
【用法】熬汤冲红糖水喝,宜常服。
【主治】血虚头晕。症见头晕时作,活动尤甚,心悸气短,失眠健忘。
7.葵花冰糖饮
【组成】向日葵花托1个
【用法】加冰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早中晚3次分服,连服7天。
【主治】肝阳上扰眩晕。症见头晕,头痛目胀,口苦,失眠多梦,症状遇烦劳忧郁加重。
8.泽泻白术汤
【组成】泽泻15g 白术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连服7天。
【主治】痰浊头晕。症见头晕,头重昏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浊,食少多寐。
9.参芪鹿角汤
【组成】炙黄芪20g 别直参、桂枝、川芎、酒炒柴胡各10g 老鹿角15g(先煎) 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气虚头晕。症见眩晕,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动则加剧,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10.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明天麻、枸杞子、白蒺藜各10~15g 杭菊花6~10g 法半夏、炒白术各10g 泽泻、云茯苓各2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头晕肝阳夹痰浊上扰清窍型。症见头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胸闷恶心,呕恶痰浊,舌红苔腻,脉弦。
11.芎菊蔓荆散
【组成】蔓荆子120g 菊花、川芎各90g 火炭母180g 荆芥穗60g 夜交藤根150g
【用法】研粉末,调蜂蜜1000g 拌匀。每日3次,每次1汤匙。
【主治】风热头晕。症见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目赤眼花,大便干燥,小便黄赤。
12.当归天麻汤
【组成】火炭母25g 天麻、石菖蒲各9g 鸡屎藤、当归各12g 枳实、白芷、砂仁各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气血亏虚型头晕。症见头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纳少腹胀。
13.归脾汤
【组成】黄芪25g 党参、茯苓、当归各20g 白术、桂圆肉各15g 远志、甘草各10g 木香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气血亏虚型头晕。症见头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纳少腹胀。
14.桃芎苓桂术甘汤
【组成】土鳖虫、桃仁、桂枝、白术各9g 大黄、甘草、川芎各6g 茯苓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脑震荡后遗头晕。症见外伤后头晕时作,头胀痛,面唇紫黯,失眠多梦。
15.大黄钩藤清眩汤
【组成】大黄12g 钩藤、夏枯草、槐米各15g 龙胆草、芒硝(冲)各6g 紫贝齿24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头晕。症见眩晕,头痛,意识障碍。
16.半夏神茯汤
【组成】半夏、白术、天麻、茯神各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痰浊中阻型头晕。症见头晕,头重昏蒙,恶心呕吐,食少多寐。
17.加味补中益气汤
【组成】党参、白芍、陈皮、升麻、当归、钩藤、半夏、茯苓各9g 黄芪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中气不足型头晕。症见头晕,遇劳即发,食少腹胀,神疲乏力。
18.黄芪太子参汤
【组成】黄芪15~30g 太子参15g 升麻、天麻各6g 当归、白菊花各9g 炙甘草4.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气虚型头晕。症见头晕时作,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食少纳呆。
19.龟板鳖甲汤
【组成】阿胶(烊冲)、麻仁、麦冬、鳖甲、龟板、乌梅各10g 白芍、干地黄各15g 五味子、炙甘草各5g 鸡蛋黄2枚(冲)蔗汁100mL(兑服)
【用法】水煎服,连服10~15剂。
【主治】眩晕肝肾阴虚型头晕。症见头晕日久不愈,头目胀痛,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失眠多梦。
20.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柴胡、半夏各6g 西党、白芍各12g 茯神、生姜、大枣、赭石各9g 龙骨、牡蛎各18g 桂枝4.5g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阳上亢型头晕。症见头晕耳鸣,头目胀痛,胸胁胀痛,口苦,失眠多梦。
21.半夏茯苓白术汤
【组成】法半夏、野茯苓、鲜生姜、祁白术各10g 泽泻、生牡蛎各12g 双钩藤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风痰眩晕。证见头晕头重,昏蒙时作,胸闷恶心,精神萎靡。
22.滋阴平眩汤
【组成】生地熟地、枸杞子、杭白芍各12g 山萸肉、菟丝子、龟板胶、杭菊花、怀牛膝各10g 生龙、牡各2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主治】肾精不足阴虚型头晕。症见头晕时时发作,日久不愈,精神不振,腰膝酸软,两目干涩,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头痛头晕食疗方
治疗头痛食疗方
1.生姜3片,红糖1匙,加水煮沸,趁热服下,每次1碗,每日3次。适用于感受风寒所致的恶寒头痛。
2.干白菜根50g,小葱3根,将白菜根及小葱切碎,加水后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20分钟,温服,每次1碗,每日2次。适用于风寒头痛。
3.连须葱白10根,棱皮9g,粳米50g,先将粳米煮粥,然后将葱白切细,放入粥中,再加桂皮后煮20分钟,温服,每日2次。适用于头痛恶风、骨节酸痛。
4.杏仁3g,菊花3g,将杏仁打碎,加入菊花,水煎代茶。适用于风热头痛、咽喉肿痛者。
5.苍耳子6g,金银花6g,煎汤代茶。适用于外感风热、头痛、鼻塞或流浊涕。
6.羊脑1只,炖熟食用。适用于风寒头痛久不愈者。
7.芦根30g,决明子30g,水煎代茶,频频饮用。适用于肝阳头痛、目糊口干。
8.绿豆50g,粳米100g,将绿豆涨发后,加入粳米煮粥,每日2次。适用于夏天中暑头痛。
9.西瓜若干取汁,频频饮服。适用于暑湿头痛。
10.陈皮6g,茶叶少许,水煎服,每日2次。适用于头痛伴恶心痰多。
11.荷叶30g,粳米50g,将荷叶切细后,加入粳米煮粥,每日2次。适用于湿邪所致头痛、头重如裹。
12.母鸡1只,枸杞子30g,炖汤服用,每日2次。适用于肾虚体亏的头痛、痛势绵绵。
13.黑木耳15g,冰糖10g,先将黑木耳泡发,然后加入冰糖和30mL清水,炖烂服用。适用于面色苍白、血虚头痛。
14.胡桃肉5只,早晚各服1次。适用于头晕头痛、心悸不寐、唇甲淡白者。
15.大枣7枚,龙眼肉10只,煎汤服用,每日临睡前1次口服。适用于头痛贫血者。
治疗头晕的食疗方
1.黄雌草鸡肉250g,切成肉糜,作馅,包馄饨。间歇常食。适用于眩晕之精少血衰者,如贫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
2.鲜葡萄50g,日食1次。适用于高血压、颈椎病及耳源性眩晕属肝阳上亢者,能利小便、平肝阳。
3.天麻10g,甲鱼1只,宰杀洗净,入清水,蒸至骨酥肉烂,吃肉喝汤。间歇服用。适用于各类眩晕属阴虚阳亢者,具平肝滋阴潜阳之功。
4.荷叶5张,生薏苡仁50g碾粉,绿豆50g碾粉,瘦猪肉200g切片。加酱油、精盐、淀粉、食油各适量,同生薏苡仁粉、绿豆粉拌匀。然后,用荷叶包扎,放入蒸笼中蒸30分钟,即可食用。适用于眩晕之素体虚弱、湿浊中阻患者,如梅尼埃病、迷路炎等,有起升清降浊、醒脑止眩之功。
5.红熟番茄1~2个,洗净,每日晨服。适用于眩晕因高血压所致者。
6.黄瓜带皮,切片150g,萝卜100g,切烂。加糖醋适量,拌匀,浇上烧熟豆油,味精少许,食用。日1次。适用于眩晕因肝风挟痰上扰者,如高血压病等。
7.生薏苡仁15g,白扁豆10g,大米150g,加水适量,煮至稠熟,每日分2次食毕,连日服。适用于眩晕之脾虚湿阻者,尤适宜梅尼埃病、迷路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