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鼻疗法
塞鼻疗法是将药物制成适宜剂型(如丸、散、膏等,鲜品则捣丸或搓揉成团)塞入鼻内,通过鼻腔黏膜吸收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塞鼻疗法在我国由来已久,据传扁鹊治疗产后血晕就曾用塞鼻疗法。东汉时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痉湿暍》治疗寒湿之症时已有“内药鼻中则愈”之述。到公元281-361年间,葛洪在其《肘后备急方》中有“以绵渍好酒中须臾,置死人鼻中”而救卒死中恶。历代医家,多推崇本法。更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吴尚先(公元1806-1886年间)的《理瀹骈文》中有“纳鼻而传十二经”之语,是对塞鼻疗法机制的概括。塞鼻疗法因其方法简便,对于某些疾病效果好,而深入民间。
操作
应用本法时,先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或茶水清洁鼻孔,然后酌情选用以下塞鼻方法。
1.鲜药塞鼻法 取新鲜植物药塞鼻,将鲜草、鲜叶搓揉为丸,塞入鼻腔。将根茎或果实类药物捣泥为丸,或以刀削如枣核大小塞鼻,也可用纱布包药塞入鼻孔。
2.药液塞鼻法 将所用药物煎取药汁,或以酒浸取液,用棉球蘸药液后塞入鼻孔。
3.散剂塞鼻法 将药物研成细末,使用时取消毒纱布包裹药末,或将棉球浸湿后蘸药末少许,塞入鼻孔。
4.膏剂塞鼻法 将所用药物研为细末,文火熬膏。使用时以消毒棉球或纱布裹药如枣核大小,塞入鼻孔。也可熬成硬膏,搓成小药条塞鼻。
治疗
1.血管神经性头痛 症见头痛遇劳累或情绪刺激而诱发或加重,发作时一侧或双侧头部搏动性跳痛、胀痛或刺痛,伴有恶心、呕吐、失眠、烦躁等症状,其头痛具有间歇性反复发作史。
方 细辛良姜散
【配方】羌活3g 细辛3g 白芷6g 高良姜3g 川芎6g 蔓荆子6g 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装瓶备用
【用法】使用时取干棉球蘸药粉塞鼻。
【说明】左侧头痛塞右鼻孔中,右侧头痛塞左鼻孔中。疼痛较轻者每日6次,分早、中、晚各2次塞鼻;疼痛较重者不拘时限,多次塞鼻。
2.偏头痛 症见头痛剧烈,或左或右,或连及目、齿。
方1 硵砂豆豉丸
【配方】硵砂末、豉心各等份,共捣为丸
【用法】取药丸皂子大小塞鼻。
【说明】左侧头痛塞右鼻孔中,右侧头痛塞左鼻孔中。2小时后取出。
方2 川芎止痛散
【配方】川芎子30g 远志30g 细辛7.5g 白芷30g 冰片6g 共研细末,装密封瓶中备用
【用法】用时取药末用小块纱布包裹如花生米大小塞鼻孔中。
【说明】嘱患者塞鼻后卧床休息,一般30~60分钟头痛消失。
方3 万年青栓
【配方】万年青根 朱砂
【用法】取万年青根大小合适者,面削尖,蘸朱砂末少许塞鼻。
【说明】左边痛塞右鼻孔,右边痛塞左鼻孔,取清水鼻涕下,即可效。反复应用,1周可愈。
3.三叉神经痛 症见在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突然发生剧烈疼痛,疼痛似电击、刀割、烧灼或针刺样。有的疼痛发作时可伴有流泪、流涕。
方 正天冰片散
【配方】正天丸6g 冰片1g 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治疗时取药粉1g,以纱布包裹塞入患侧鼻腔。
【说明】每日1次,每次1~2小时,1周为1个疗程,休息3日后再继续治疗。一般可治疗1~3个疗程。
4.风热、湿热头痛 症见头痛遇风加重,暑天较甚。
方 鹅不食草栓
【配方】鹅不食草适量阴干
【用法】取鹅不食草适量,上好白酒浸一夜,白天晒干,晚间又浸,如此7次。取适量塞鼻。
【说明】左边痛塞左鼻孔,右边痛塞右鼻孔。
5.瘟疫头痛 症见身热,头痛剧烈等传染病患者。
方 黑矾散
【配方】黑矾6g 微火煅研细末
【用法】取药末适量,纱布裹之塞鼻。
【说明】左边痛塞右鼻孔,右边痛塞左鼻孔。
6.顽固性头痛 症见头痛缠绵,久治不愈,百方无效者。
方1 蓖麻籽丸
【配方】蓖麻籽1粒 枣肉、葱须各适量 共捣匀,和丸如黄豆大
【用法】取药丸用纱布包裹塞鼻。
【说明】有清涕流出,即取出此丸。
方2 椒黄饼
【配方】硫黄3g 川椒0.9g(取红色者去籽) 共研为细末。
【用法】上药和为小饼,塞鼻孔中。
【说明】左边痛塞左鼻孔,右边痛塞右鼻孔,全痛者塞双鼻孔。清涕流尽即愈。
注意
1.采用本法时,应注意掌握塞鼻深度,过深容易引起打喷嚏,影响药效,且容易滑入鼻腔深部而误入气道。
2.塞鼻药物刺激性较强,须用纱布包裹,以减少刺激。
3.本疗法不宜于儿童应用,以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