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西医对心悸的分类
(一)中医辨证分型
1.心气不足型 症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自汗,动则悸发,静则悸缓。
2.心阴亏虚型 症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口干微热,五心烦热,盗汗。
3.心脾两虚型 症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呆腹胀。
4.肝肾阴虚型 症见心悸失眠,五心烦热,眩晕耳鸣,急躁易怒,腰痛遗精。
5.脾肾阳虚型 症见心悸倦怠,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腹胀纳呆,腰痛阴冷,畏寒肢冷,小便不利。
6.心虚胆怯型 症见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多梦易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
7.痰浊阻滞型 症见心悸短气,心胸痞闷胀痛,痰多,食少腹胀,或有恶心。
8.血脉瘀阻型 症见心悸怔忡,短气喘息,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形寒肢冷。
(二)西医分类
1.心脏疾病引发的心悸
(1)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悸:缺血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导致的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唯一症状,常常出现室性或房型早搏。
(2)心肌梗死引起的心悸:见于75%~95%的患者,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见乏力、头晕等症状。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因此,患者出现心前区疼痛,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出现频发的室性早搏,注意是否患有心肌梗死这种危及生命的疾病。
(3)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心肌炎在青壮年发病较多,常先有原发感染的表现,如病毒感染患者发热、咽痛、咳嗽、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若治疗不及时可引发心肌炎。心肌炎的症状可能出现在全身性病毒感染期或恢复期。患者发热,多汗,心悸,胸闷、胸痛,疲乏恶心,头晕。严重者心功能不全。常见体征为窦性心动过速,也可有窦性心动过缓,心界扩大。重症心肌炎,因心脏扩大可致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尖部或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杂音。轻者可完全无症状,重者心力衰竭或猝死。所以发热后出现心悸、心律不齐、疲乏等情况应引起注意。
(4)心力衰竭引起的心悸: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因慢性心肌病损,长期负荷过重等原因引起的心功能减弱,排出的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而言。临床以心悸、浮肿、气促、尿少,甚至憋气,面色青紫,张口抬肩,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为主要表现。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较高,预后不好,特别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积极地纠正其心律失常尤为重要。
(5)心包炎引起的心悸:心脏包膜发生炎症称为心包炎。此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与心肌炎、心内膜炎并存。一般分为急性心包炎与缩窄性心包炎2种。患者在临床当中出现心悸、气急、腹胀、浮肿等症时,注意检查是否患有缩窄性心包炎。
2.甲状腺功能亢进引发的心悸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临床中出现心慌、心动过速、怕热、多汗、多食而消瘦、疲乏无力及情绪易激动、性情急躁、失眠、眼球突出、甲状腺肿或肿大等症,那就应该去医院检查甲状腺激素(T3、T4),注意是否患有甲亢疾病。
3.贫血引发的心悸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或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不足。临床上,有很多老年人就是因为出现贫血没有及时治疗,导致了心绞痛、心律失常的发生。这是因为发生了贫血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红细胞携氧能力也大幅度下降,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的缺氧,大大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当出现乏力、容易疲劳、活动量大时出现心悸,面色、手指甲、嘴唇苍白等早期的贫血症状时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
4.心脏神经官能症引发的心悸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多见于女性,除心悸外,常感呼吸不畅,还常伴有头痛、头晕、失眠等,因此,女性患者心脏在没出现器质性病变且常常感到心慌、气短、失眠等症时,就应该引起重视,检查是否患有心脏神经官能症。
5.其他疾病引发的心悸 因低血糖、神经官能症等原因引起的心悸。低血糖症引起的心悸可表现为心慌,出汗,肢体震颤等症;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心悸表现为心悸,伴有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症。
三、中西医对心悸病因的认识
(一)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心悸的发生多与体质、饮食、情志、感受外邪、药物过量而引起的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阻滞有关,从而导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发为心悸。
1.体质虚弱 素体不强,久病或劳欲过度,或各种失血,造成气血阴阳的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久病体虚 热病伤阴,或房室过度,均可导致肾阴亏损,心火妄动,扰乱心神,形成心悸。
3.饮食劳逸不当 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久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引起心悸。或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均可生痰蕴热化火,或伤脾而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
4.七情刺激 平素心虚胆怯之人,如骤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致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不能自主而心悸,所谓“思虑烦多则损心”(《诸病源候论·心痹候》),“悲哀愁忧则心动”(《灵枢·口问》)。
或长期忧思惊恐,精神情绪过度紧张,心气虚怯,阴血暗耗,不能养心;或心气郁结,生痰动火,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为心悸。
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亦可动撼心神而发惊悸。若郁热内蕴,复加恚怒,变生肝火,肝火扰心;或痰火扰动心神,心神失宁,也易导致心悸。
5.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邪阻心脉,阻塞经隧,心血营行受阻;或风寒、湿、热等外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或心阴,均可引起心悸怔忡之证。
温病、疫证日久,邪毒灼伤营阴,心肾失养;或邪毒传心扰神,亦可引起“心中憺憺大动”等心悸、怔忡之症。如春温、风温、暑湿、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6.药物过量 药物过量,可以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体,引起心悸。如近代使用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过量或失当,均能引起“脉结代、心动悸”一类证候。
(二)西医病因
1.生理性因素 一般健康人不会感到自己心跳的动作,只有在剧烈运动或兴奋、精神紧张、过用烟酒、浓茶、咖啡、某些药品时才会有心悸的感觉。这是生理现象。
2.病理性因素
(1)心脏疾患:常见为心律失常,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导致心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遇到此种情况需要进行心电图的检查和医生的听诊以明确诊断;也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
(2)心外疾患: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低血糖等均可引起心律失常、心输出量增加、心脏搏动增强而导致心悸。
(3)神经敏感性增高:如神经官能症患者,除感觉心悸外,还会有很多主诉如头晕头痛、失眠、健忘、多梦多汗、易疲劳等症。
四、心悸的诊断
(一)注意诱发因素
1.生活习惯
(1)如健康人在剧烈运动或精神过度紧张时,饮用酒、浓茶、咖啡或大量吸烟后,应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麻黄素、咖啡因、阿托品、甲状腺片等,均可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的亢进而诱发心悸,这些多属于生理性诱因。
(2)如因情绪的改变而诱发者,一般包括各种原因的心脏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或神经官能症。这种情况除常规的心电图检查外,还应做T3、T4、TSH等相关检查以鉴别之。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心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多见于青壮年女性。临床表现除心悸外,常有心率加快、心前区或心尖部微痛,以及疲乏、失眠、头昏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表现,且在焦虑、情绪激动等情况下更易发生。β-肾上腺素受体反应亢进综合征也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易在精神紧张时发生,其表现除心悸、胸闷、头昏外,尚可有一些心电图的改变,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轻度S-T段下移及T波平坦或倒置,易与心脏器质性病变相混淆。本病通过心得安实验可以鉴别,β-肾上腺素受体反应亢进综合征,在应用心得安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则显示为功能性改变。
2.气候因素 猝受寒冷刺激而诱发者多属素体气血、阳气不足,血脉凝滞,大多为缺血性心脏病,常伴有心前区疼痛、憋闷等症状;受寒冷刺激导致发热后出现心悸者,多与心肌炎、心功能不全有关。应检查血白细胞、心肌酶、血沉及超声心动图等。
3.劳累 劳累及运动时出现心悸者多为心脏器质性病变,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各种原因所致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引起的左心室肥大,心脏收缩力增强。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致回心血流量增多,增加心脏的工作量,导致心室增大可引起心悸;脚气性心脏病,因维生素B1缺乏,周围小动脉扩张,阻力降低,回心血流量增多,也可以出现心悸;其他引起心脏搏出量增加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由基础代谢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心率加快;贫血时血液携氧量减少,器官及组织缺氧,机体为保证氧的供应,通过增加心率、提高心排出量来代偿,于是心率加快导致心悸;发热时基础代谢率增高,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可引起心悸;低血糖症、嗜铬细胞瘤引起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也可引发心悸。
(二)注意原发疾病
1.久咳久喘 咳喘日久出现的心悸常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心脏三维图可发现右心扩大、右下肺动脉段增粗,心电图出现肺型P波,心功能不全者可出现体循环瘀血的体征。
2.心动过缓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由于心率缓慢,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度增加,心搏强而有力导致心悸的发生。
3.其他心律失常 房性和室性的早搏、心房颤动,由于心脏跳动不规则或有一段间歇,使病人感到心悸甚至有停跳的感觉。
(三)注意伴随症状
1.伴心前区疼痛 可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炎,亦可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
2.伴发热 可见于急性传染病、风湿热、心肌炎、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3.伴晕厥或抽搐 可见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伴贫血 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失血,此时常有虚汗、脉搏微弱、血压下降或休克伴慢性贫血的心悸多在劳累后较明显。
5.伴消瘦及出汗 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五、心悸有哪些危害
1.降低生活质量 心悸常使患者心慌气短、乏力,烦躁,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不能从事正常的锻炼和娱乐活动,对生活失去信心,失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不能保证生活质量,甚者,彻夜不眠,无法得到正常的休息,使生活规律改变,大大降低生活质量。
2.影响工作情绪 心悸发作,常使自己体力不支,心力憔悴,严重者甚至行动不便,因此,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年代,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常使自己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弱势状态,严重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无论是对本人还是所在单位,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3.增加自己和亲属的苦恼 心悸的患者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并且严重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使得自己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同时也使得自己的亲属为自己的健康状况担忧,增加了自己和亲属的烦恼。同时,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产生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4.成为一些疾病的隐患 心悸不仅是一种病态,也是各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心悸严重者可引发心衰、失眠、心律失常等疾病,严重影响自己的健康状况,对自己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六、如何对心悸进行有效的预防
1.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 心悸亦是多种疾病的症状之一,心悸反复发生,应主动到医院就诊,以确定原发病,并能及时防治。通常情况下,心悸有时虽然能暂时缓解,但在未明确诊断心悸的情况下,单纯治疗心悸,只能缓解一时之苦,而后会反复发作,百害无益。积极治疗胸痹心痛、痰饮、肺胀、喘证、贫血等各种原发疾病,对预防和治疗心悸发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重视自我调节情志 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丰富生活内容,怡情悦志,使气血条达,心气和顺,情志调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心情愉快,避免因情志内伤、恐惧而诱发。总之,经常保持心情愉快,则可避免情志为害,减少发病。
3.生活起居有一定规律 生活作息要有一定的规律,轻证可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以使心肺功能正常,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中医提倡未病先防,一切疾病都先侵袭肌表,由表入里,所以应在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锻炼的同时,积极预防外邪入侵机体,防止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而诱发心悸,或使病情加重。注意活动应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重症心悸应卧床休息,还应及早发现变证、重症先兆症状,做好急救准备。
4.饮食有节 心悸患者应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平素饮食不宜过饱,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盐饮食,不要过多食用肥甘厚味,忌烟酒、浓茶等,因为该类物质可诱发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导致心悸的发生。
5.心悸发作时应采取的必要措施 心悸发作时,应放松心情,卧床休息;如不能缓解,反复发作,应立即就医,进行系统治疗。对重症病人要密切注意血压、呼吸、脉搏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