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西医对胸痛的分类
(一)中医辨证分型
1.实证
(1)寒凝心脉:卒然心痛如绞,形寒,天时寒冷或迎寒风则心痛易作或加剧,甚则手足不温,冷汗出,短气心悸,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火邪热结:心中灼痛,口干,烦躁,气粗,痰稠,或有发热,大便不通。
(3)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阵,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怀不畅则诱发、加剧,或可兼有脘胀,得嗳气、矢气则舒等症。
(4)痰浊闭阻:可分为痰饮、痰浊、痰火、风痰等不同证候。痰饮者胸闷重而心痛轻,遇阴天易作,咳唾痰涎;痰浊者胸闷而兼心痛时作,痰稠;痰火者,胸闷,心胸时作灼痛;风痰者胸闷时痛,并见舌蹇偏瘫,眩晕,手足颤抖麻木之症。
(5)瘀血痹闭:心胸疼痛较剧,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日久不愈,或可由暴怒而致心胸剧痛。
2.虚证
(1)心气不足: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喘息,心悸且慌,倦怠乏力,或懒言,面色白,或易汗出。
(2)心阴不足: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兼胸闷,心悸怔忡,心烦不寐,头晕,盗汗口干,大便不爽,或有面红生火之象。
(3)心阳亏虚:心悸动而痛,胸闷,神倦怯寒,遇冷则心痛加剧,气短,动则更甚,四肢欠温。
(二)西医对胸痛的分类
1.心源性胸痛 这类病变中冠状动脉疾患最常见,主要是心绞痛,还可能产生心肌梗死。
(1)心绞痛:Frieab提出心绞痛的概念,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描述,其部位在胸骨后,并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能通过休息和服用硝酸甘油缓解。
(2)心肌梗死和心绞痛之间,尚有一些中间的症候群,如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心绞痛状态,梗死后绞痛。心绞痛是一个古老名词,目前已被梗死前绞痛代替。梗死性心绞痛,类似典型心绞痛,但常自发地产生,而与情绪和活动无关,对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无明显反应,一般认为这是心绞痛的特殊类型。
(3)心包炎:也是胸痛的重要原因,它的发生往往是突出而较重,锐痛随吸气动作加重,身体前屈可缓解。部分患者合并胸膜炎,较为少见。
心源性胸痛在老年患者之中较为常见。
2.胃肠源性胸痛
(1)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是上消化道的异常,可以造成类似心脏病样的胸痛。裂孔疝和返流性食管炎,是最常见到的以心肌缺血状态出现的胃肠内疾患。
(2)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可产生胸部疼痛。临床检查可见莫菲征阳性。
(3)溃疡病,肝脾曲综合征、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患有些可引起胸部疼痛,但这些临床表现较明显,易诊断。
3.肺源性胸痛
(1)肺动脉栓塞有2种特殊胸痛。一种是伴有胸膜炎的胸痛,听诊可闻及胸膜摩擦音,触诊偶尔可有胸壁触痛。另一种是较少见的类心肌缺血的胸痛,此种在胸片上往往发现大块肺栓塞阴影,所以一般认为是缺血或冠状动脉灌注减少所致。伴胸膜炎的胸痛,多有呼吸困难,咳血,烦躁和发绀,易诊断。
(2)气胸所致的胸痛是突然发作性锐痛,常向肩背部放射,吸气时加重,病人常有慢性肺部疾患或胸部外伤史。
(3)胸膜炎引起的胸痛是锐性的,而且吸气时加重,且有咳嗽和呼吸困难。
4.肌肉骨骼源性胸痛
(1)非特异性肋软骨炎是常见到的胸痛之一。多为胸肋软骨局限性炎症和增生,伴有钝痛或刺痛,至今病因不明。临床症状起病突然,可有微热,初为胸痛,后有肋软骨隆起,常为一侧性胸痛,咳嗽和呼吸时加重,隆起多为局限性,也可自行消失,长达数月或几年。
(2)增生性脊柱炎和颈椎病可引起胸痛。一般认为是继发于神经根受压或肋间神经受刺激所引起。
(3)心前区闷胀综合征也较多见。本病与胸壁肌肉痉挛有关,往往累及胸膜,出现剧烈锐痛,局限而吸气时加重,可以通过弯腰运动缓解消失。
(4)波恩贺病,又叫流行胸痛,夏秋季多见,常由克萨奇病毒引起,感染途径是胃肠道和飞沫,除胸部肌肉受累外,胸膜和膈肌也可累及。
5.功能性胸痛 临床上常遇到暂时查不出原因的胸痛,大多认为与原因不明的功能综合征有关,一般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衰弱的表现。有人称为应急性心脏病,疲劳综合征,焦虑性神经官能症等。患者常有心悸,神经过敏,激动,失眠,不明原因的胸闷等症状,也可感头痛和眩晕。但是过度换气,叹息呼吸和全身疲乏是该综合征的特点。
三、中西医对胸痛病因的认识
1.中医病因
(1)寒邪犯心:素体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复因寒邪侵及,两虚相得,寒凝胸中,胸阳失展,心脉痹阻而发胸痛。
(2)七情内伤:由于忧思恼怒,心肝之气郁滞,血脉运行不畅,而致胸痛。
(3)饮食失节:恣食膏粱厚味,或饥饱无常,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饮食不能生化气血,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遂致心痛。痰浊留恋日久,则可成痰瘀交阻之证,病情变得顽固。
(4)气血不足: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脾胃虚弱,气血乏生化之源,以致心脏气血不足,即所谓心脾两虚之证;或失血之后,血脉不充,心失所养。心气虚可进而导致心阳不足,阳气亏虚,鼓动无力,清阳失展,血气行滞,发为胸痛。心脏阴血亏乏,心脉失于濡养,拘急而痛。此外,心气心血不足也可由七情所致,喜伤心,思虑过度、劳伤心脾等,皆属此例。
(5)气滞血瘀:胸部外伤或外邪侵袭,至经络受损,气血流通不畅,而发胸痛。
2.西医对胸痛病因的认识
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原因颇多,且胸痛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和病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相一致。外伤、炎症、肿瘤及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组织损伤,刺激肋间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后根和迷走神经分布在食管、支气管、肺脏、胸膜、心脏及主动脉的神经末梢,均可引起胸痛。鉴别时可先分析属于哪一大类,再在此大类中鉴别各个原因。
(1)胸壁病变:胸壁变所引起的胸痛是各类胸痛中最常见的一种,如胸壁的外伤、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肿瘤等引起的局部皮肤、肌肉、骨骼及神经病变。常见的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织炎,带状疱疹,痛性肥胖症,肌炎及皮肌炎,流行性肌痛,颈椎痛,肋软骨炎,骨肿瘤,肋间神经炎,神经根痛等。其共同特征为:疼痛的部位固定于病变处,且局部有明显压痛;深呼吸、咳嗽、举臂、弯腰等动作使胸廓活动时疼痛加剧。
(2)肺及胸膜病变:肺和脏层胸膜对疼痛觉不敏感,肺炎、肺结核、肺脓肿、肺梗死等,由于病变累及壁层而发生胸痛。肺癌侵及支气管壁及壁层胸膜都可产生胸痛。自发性气胸时由于粘连撕裂产生突然剧痛。干性胸膜炎由于炎症波及脏层和壁层胸膜发生摩擦而致胸痛。大量胸腔积液与张力性气胸可由于壁层胸膜受压发生胸痛。其共同特点为:多伴咳嗽或咳痰;常因咳嗽、深呼吸而胸痛加重,其他胸壁活动并不引起疼痛;胸壁局部无压痛。常伴有原发疾病之体征,X线检查可发现病变。
(3)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包炎。心绞痛、心肌梗死、主动脉瓣疾病及心肌病引发胸痛是由于心肌缺血所致。心包炎是由于病变累及第五肋水平以下的心包壁层和邻近胸膜而出现疼痛,其共同特征为:疼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少数在剑突下,可向左肩放射;疼痛常因体力活动诱发加重,休息后好转。
(4)纵隔及食管病变:较少见,常见原因有急性纵隔炎,纵隔肿瘤,纵隔气肿,急性食管炎,食管癌等。纵隔疾病是因纵隔内组织受压,神经或骨质受累等因素引起胸痛。食管疾病主要由于炎症或化学刺激物作用于食管黏膜而引起。其共同特征为:胸痛位于胸骨后,呈持续进行性隐痛或钻痛,常放射至其他部位;吞咽时疼痛加剧,伴有吞咽困难。
(5)横膈病变:病因可由横膈本身或由腹腔脏器疾病所引起,常见者为膈胸膜炎、膈下脓肿、膈疝、肝炎、肝脓肿、肝癌等。横膈病变引起的胸痛是由于膈神经受到刺激引起。其特点为:一般疼痛位于胸廓及胸骨下部。膈肌中央受刺激时,疼痛可放射至肩部及颈部。
四、如何对胸痛进行诊断
1.根据疼痛部位及放射 很多疾病引起胸痛常有一定的部位。胸壁疾患的疼痛常固定于病变部位,且局部有明显压痛。急性肺炎、肺梗死、自发性气胸等的疼痛在患侧胸部;胸膜炎所致胸痛常在胸廓扩张度较大的下侧部。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且放射至左肩及左臂内侧。纵隔食管疾患的疼痛常位于胸骨后,膈肌及膈下疾患常在肋缘及斜方肌处有放射痛。
2.根据疼痛的性质 胸痛自轻微的隐痛至剧烈的疼痛,程度不等,性质各异。肋间神经疼痛呈刀割样触电样灼痛。肌痛呈酸胀痛,骨痛呈痉痛、锥痛。原发性肺癌和纵隔肿瘤可能胸部隐痛和闷痛。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常呈压榨样痛可伴有窒息感。主动脉瘤侵蚀胸壁时呈锥痛。食管炎和膈疝呈灼痛或灼热感。
3.根据疼痛发生的方式 肌痛常在肌肉收缩时加剧。骨源性疼痛、肿瘤所致疼痛为持续性的。脊神经后根疼痛发生于身体转动或弯曲时。胸膜炎的疼痛常在深吸气及咳嗽时加重,屏住气时疼痛减轻。心绞痛常在用力或过度激动时诱发,呈阵发性。心肌梗死则常呈持续性剧痛。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致胸痛则常因运动反而好转。食管疾患的胸痛常随吞咽动作时引起或加剧。
4.根据伴随症状 胸痛伴咳嗽者考虑呼吸系统疾患,胸痛同时有高热者考虑肺炎;胸痛伴有小量咯血者应考虑到肺癌、肺梗死、肺结核;胸痛突然发生伴呼吸困难者应想到自发性气胸;胸痛伴吞咽困难者考虑食管疾患。
5.根据其他有关病史 肺梗死常有心脏病或最近手术史,急性纵隔炎常有颈部外伤,炎性疾患或邻近脏器疾患史。青壮年胸痛多注意肌源性胸痛、肋软骨炎、胸膜炎、肺炎、肺结核等。中老年者则应多考虑心血管疾患、肿瘤侵及胸膜神经痛,心脏神经官能症则以青中年女性为多见。
五、胸痛有哪些危害
1.降低生活质量 胸痛使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娱乐,使得自己的很多生活乐趣都成为了一种奢求,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特别是心脏病变引发的胸痛,使患者难以忍受,有痛不欲生的心情,不仅影响了自身的情绪,而且严重地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胸痛发作时,疼痛难忍,且发无定时,使得自己无法从事正常的工作,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不仅给工作带来损失,而且使自己情绪郁闷,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2.可能造成意外伤害 胸痛严重的患者,可能引起窒息,因此,可能造成意外伤害。胸痛突然发作,口唇发紫,伴有憋闷感,如果是在户外,且周围无人时,特别危险,后果不堪想象。因此,胸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应尽量避免独自外出。
3.可能引起致死或致残 引起胸痛的主要疾病是冠心病号称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致死率致残率(丧失劳动能力)较高,就目前医学科技水平来说,冠心病一旦发病不能彻底治愈,病情迁延,最终出现心衰、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故本病应以预防为主,发病后要积极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有效延长生存期及改善生活质量。
4.并发引发其他疾病 不论是那种原因引起的胸痛,迁延不愈都可能并发引发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心衰、房颤、急性心梗时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造成脑、肾、肠系膜、四肢等部位的动脉栓塞。另外,心衰时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多器官缺血缺氧,可致多脏器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六、如何对胸痛进行有效的预防
胸痛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因此,预防胸痛应从预防原发病做起,例如冠心病有三级预防的模式,其他疾病也有相应的有效的预防方法。就其共性而言,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中医历来重视摄生养神,《素问·上古天真论》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病变,特别是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注意精神的调摄,避免过于激动喜怒或思虑无度,保持心情愉快,这对预防胸痛的发生、发展是很重要的。
2.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气候的寒暑晴雨变化,对胸痛的发生、发展也有明显的影响。有关胸痛发病因素的调查报告指出,阴雨寒凉等因素诱发胸痛者约占1/3以上。因此,平素注意生活起居,做到寒暖适宜是十分必要的。
3.合理调配饮食 忌辛辣刺激、肥厚油腻之品。饮食节制,不宜饱餐,宜多进食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食品,纠正偏食。
中医认为,过食肥甘、膏粱厚味易于产生痰浊,阻塞经络,同时进食肥甘亦可生湿,致使湿浊困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致令食物中厚浊部分壅遏脉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影响气的正常运行,而发生胸痛。因此平素饮食注意调节是十分重要的。另外,烟酒等刺激之品对于脏腑功能亦有影响,应予禁烟限酒。
4.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在中医摄生理论中,不仅主张“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而且还主张“不妄作劳”。所谓“不妄作劳”表达了“要劳”,但不要“过劳”的劳逸结合的思想。《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的“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就是说明劳逸失宜会给人体带来损害,这对于胸痛同样是重要的。过劳易耗伤心及其他脏腑的气血阴阳;好逸则易致气血停滞,对于胸痛是不利的。因此,必须强调在患者体力许可范围内的适当活动锻炼。
5.胸痛的应急措施
(1)怀疑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吸氧、休息,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2)胸膜炎或胸壁疾病引起的胸痛,可以用较宽的腹带在疼痛处固定胸壁,减轻呼吸时胸廓的运动度。
(3)立即去医院做心电图和其他检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4)严重者可适当地服用止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