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期分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黄建业

黄建业,男,贵阳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对象。从事医疗、科研、教学50年,擅长治疗儿科疾病。其治学严谨,中医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对小儿疾病的防治有着独到的见解。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在当今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中发病率较高。据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4月日内瓦会议资料表明,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为39%~65.5%,其中一部分是反复呼吸道感染。从目前临床观察,本病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病机来讲,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五脏六腑功能皆不足。在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过程中,肺、脾、肾三脏不足极为关键。盖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腠理,开窍于鼻,能布卫气于体表,而肺之气赖脾化之精微以充养,即“土能生金”之谓。而卫气亦源于中焦赖肾以温煦,它能“温分内,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灵枢·本藏篇》),即具有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等功能。故抗御外邪入侵实与肺脾肾有密切关系。在治疗上,根据病变部位、邪正消长的不同,分为急性期、迁延期、间歇期。急性期常以祛邪为主,迁延期宜护正祛邪,间歇期则以补正为主。

一、急性期

本期主要是外邪犯表肺卫失和,而体质虚弱是其本。本期除具有风寒、风热、湿热、秋燥等外邪犯表的见证外,尚有正虚见证,如面色苍白、消瘦或虚胖、神疲倦怠、食欲不振、舌质淡等,有反复感冒及/或食少、及/或易于腹泻、有/或多汗等病史。治疗应以宣肺散邪为主,兼用益气这品以托邪外出。常用自拟方益气上感汤加减:防风、薄荷、荆芥、黄芪、泡参、银花、连翘、黄芩、牛蒡子、蝉衣、前胡、桔梗。燥邪犯表者去黄芪加麦门冬;偏热者加石膏、地骨皮;偏寒加苏叶、生姜;挟滞加枳壳、神曲;咳甚加炙紫菀、炙枇杷叶;咽红肿加玄参、射干、板蓝根;痰多加法夏、陈皮。

二、迁延期

本期主要为邪恋正虚,其外感症状渐减,尚余轻微咳嗽、鼻塞、食欲不振、乏力、多汗,或有低热、咽干不适等。治疗宜扶正祛邪,常用方药:黄芪、白术、苍术、茯苓、杏仁、前胡、党参、太子参、桔梗、防风、荆芥、白僵蚕。加减:痰多加法夏;咽红肿用僵蚕、薄荷、黄芩、射干煎水待冷,加入冰片少许,取液喷喉。

三、间歇期

多表现为正气虚弱之证,在临床上分为脾肺两虚证和脾肾虚弱证。

(1)脾肺两虚证症见易于感冒,易于腹泻,多汗,厌食,挑食,消瘦或虚胖、乏力、面色苍黄或三期分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黄建业 - 图1白,山根青筋。治宜健脾益气固表。常用自拟方益气固表汤加减:黄芪、苍白术、茯苓、山药、苡仁、党参、白芍、桂枝、山楂、广香等。多汗明显加牡蛎、浮小麦、乌梅;食欲不振明显加鸡内金粉吞服;便稀苔厚者加厚朴、蔻仁。

(2)脾肾虚弱证 症见易于感冒,筋骨软弱或立迟、行迟、齿迟,多汗,夜惊,厌食,消瘦或虚胖,面色苍白。治宜健脾益气、补肾壮骨。常用自拟方补肾益气汤:黄芪、白术、党参、菟丝子、熟地、五味子、淫羊藿、龙骨、牡蛎、麦芽、乌梅。

附:秘验方介绍

1.益气固表汤

【组成】黄芪15g 苍白术10g 茯苓15g 山药15g 苡仁15g 党参15g白芍15g 桂枝10g 山楂10g 广木香5g 甘草5g(8岁儿童)

【功效】健脾、益气、固表。

【主治】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脾肺两虚证,症见易于感冒,易于腹泻,多汗,厌食,挑食,消瘦或虚胖、乏力、面色苍黄三期分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黄建业 - 图2或白,山根青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加减】多汗明显加牡蛎、浮小麦、乌梅;食欲不振明显加鸡内金粉吞服;便稀苔厚者加厚朴、白豆蔻。

【方解】益气固表汤是根据复感儿肺脾气虚,卫外不固,腠理空虚而设。组方中取黄芪桂枝五物汤(扶正固表、调和营卫)、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助运)三方之义而成。黄芪益气固表,实卫而敛汗,健脾益肺,具有较强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桂枝辛温,甘草甘温,二药相合,有辛甘化阴之功,以鼓舞卫阳;白芍味酸,与甘草合则酸甘化阴,具有护阴敛汗,内和营气,并制桂枝之偏温。黄芪得桂枝通阳达表,祛风散寒,祛邪不伤正,和卫不碍祛邪;黄芪合苍白术、茯苓、党参、山药、苡仁、山楂、木香等健脾益气固表。全方补中有疏,散中寓补,共奏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固表之功,为临床间歇期常用主方。

【点评】“益气固表汤”补中有疏,散中寓补,其源于古方,又不拘泥于古方,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脾肺两虚证的良方,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借鉴与推广。

2.上感汤

【组成】金银花6~9g 连翘6~9g 板蓝根9g 黄芩6~9g 生石膏15~30g 淡竹叶6g 荆芥6~9g 建曲6~9g 防风6g 僵蚕6~9g

【功效】解表清热、镇静消食。

【主治】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咳嗽、流涕、咽痛,食纳差,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或指纹紫滞,现于风关。

【用法】水煎服,3岁以上者,每日1剂,3岁以内者,上药量减半。

【加减】咳嗽较剧者加杏仁6~9g,前胡6~9g,发热较高者重用石膏;冬、春季加苏叶6g;大便干结者加熟大黄6g,大便稀者去连翘,并减少黄芩及石膏用量;呕吐明显者加竹茹;感冒流行时加贯众12g。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石膏等药清热解毒,然小儿“肝常有余”,发热之时常伴烦躁、惊啼、惊跳,甚至抽搐等肝旺的症状,故选用熄风、镇惊、利咽、化痰之僵蚕;小儿“脾常不足”,感冒之后,脾胃功能常受累及而出现“挟食滞”的症状,故选用建曲以消积滞调脾胃;邪气不除则病不得愈,故用荆芥、防风以开腠解表,使邪从表解,以淡竹叶清热利尿,使热从小便出,用大黄通便,使热从大便出。故本方有解表清热之功,并兼镇静、消食之效,适用于治疗感冒发热之患儿。

【点评】“上感汤”既有清热解表之功,又因小儿易挟痰、挟惊、挟食,故方中加用化痰、镇惊、消食之品。本方适用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风热表证,兼挟痰、挟惊、挟食之症者。

(冯金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