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化痰治肺疾

陈昭定

陈昭定,男,1938年生,全国著名儿科专家,教授、研究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后在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中西医临床教学科研40年,又师从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三代“小儿王”王鹏飞。曾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及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专家、《中国中医急症》及《北京中医》杂志编委。

一、银黛汤治小儿肺热咳喘

外邪袭肺常以风为先导,风性善变,其为阳邪,化热最速;加之小儿脾胃薄弱,日久易化生痰热,上贮于肺,故临床以肺热咳喘实证为多,症见咳嗽喘息,痰多黏稠,发热,舌红苔白厚。对肺热咳喘证的治疗以清热宣肺、涤痰止咳平喘,应用自拟银黛汤疗效满意。

银黛汤主要组成为银杏、青黛、北豆根、天竺黄、紫苏子、葶苈子、栝楼。银杏、青黛为方中主药,此有别于其他方剂。银杏甘、苦、涩、平,有小毒,专归肺经,功用为敛肺平喘、收涩止带,《本草纲目》谓其“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一般多以敛肺止咳为银杏的主要功用,而在咳喘发作初期,医家均主张宣肺、开肺以散邪,后期宜收敛肺气以护肺。早期应用敛肺之剂,似有敛邪之弊;但从临床实践中可见银杏不仅可用于咳喘恢复期,亦可用于咳喘初期。银杏在本方中的应用是取其护肺之意,故无敛邪之嫌。肺为娇脏,尤其对于小儿更宜顾护,防邪深入传变,故用之可止咳平喘益肺。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力强。小儿肺热咳喘不仅有肺经蕴热,亦与肝热、胃火有关。小儿肝常有余,肺脾常不足,故肺热时往往肝气亢逆化火,灼津炼液为痰;饮食积滞,内伤脾胃,且郁久化热,致痰浊内生,均可致肺热喘咳,而青黛归此三经,可清其热,与银杏相伍,故能清泄肺热、护肺止咳平喘。此外,方中紫苏子、葶苈子配银杏,一宣一敛,肃肺而不伤肺;天竺黄配青黛清泄肝热,清化痰浊;栝楼甘、寒,导肺热、痰浊从大便而去。咽喉为肺卫之门户,外邪侵袭,咽喉首先受感而与之抗争,表现为咽喉红肿、疼痛,故清解咽喉邪毒至关重要,而北豆根清肺热,较南豆根毒性为弱,且较之射干等利咽作用更强。全方针对肺热痰壅之病机,以清泄肺热为主线,清上泄下,使肺气通畅;且组方简明,药性平和。随症加减,如高热者加用藿香、白芷、地骨皮、寒水石(若无此药则改用生石膏);久热不退者加用紫草、生地;痰盛喘促者加用竹茹、青礞石、化橘红;久咳不愈者加用五倍子、百合、乌梅;纳少者加用焦山楂、神曲;大便稀薄者加用莲子肉、芡实、石榴皮、乌梅;体虚者加用黄精。

二、肺炎合剂治疗小儿肺炎

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预知邪必传里,确立“小儿肺炎从痰论治”的新观点,重点防治痰热的危害,打破先表后里、由浅入深、先卫后营等传统治疗原则,提前用药,截断病势,并以清化痰浊、阻击并进的方法贯彻小儿肺炎治疗的始终,取得了在体温复常时间、肺部啰音消失、喘憋消失等方面均很接近的满意效果。

自拟经验方肺炎合剂是在“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突出了“菖蒲郁金汤”的功能而组新方。菖蒲能通窍除痰,祛湿开胃;郁金辛散苦降,寒能清热,二药相伍,相辅相成,共奏行气、化痰、开窍之功。银花甘寒,连翘苦微寒,二药是肺胃蕴热常用之品。以上四药为方中君药。“麻杏石甘汤”是治疗邪热在肺的常用方。生石膏辛寒清热泻肺,麻黄得石膏寒凉之制则功专于宣肺平喘而不重在解表发汗;生石膏得麻黄则功专于清泻肺热,二药相配,而成辛寒之剂。方中更用杏仁降肺气、止咳喘,以助止咳平喘。上三药共为臣药。海蛤壳可清热利水、化痰软坚,“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疼寒热”,多用于热痰闭阻之实证;青黛清热解毒,清肝泻火,亦可定惊,入方中以防痰火上壅脑窍,而发惊痫,出现肺炎合并脑病的危急重症;滑石甘寒,清热祛湿,以上诸药合用,祛痰邪,利湿邪,从病机根本解决小儿肺炎急性期痰热闭阻,神昏,喘憋等症状。苏子辛温,降气消痰,止咳平喘;甘草止咳平喘,调和诸药,二药合用既可止咳化痰,亦可调合方中诸药之寒性,以防药味过于寒凉而致痰凝不化。

附:秘验方介绍

1.银黛汤

【组成】银杏5g 青黛10g 北豆根10g 天竺黄5g 紫苏子15g 葶苈子10g 栝楼10g

【功效】清热护肺、降逆化痰。

【主治】主治肺热咳喘实证,症见咳嗽喘息,痰多黏稠,发热,舌红苔白厚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高热者加用藿香、白芷、地骨皮、寒水石(若无此药则改用生石膏);久热不退者加用紫草、生地;痰盛喘促者加用竹茹、青礞石、化橘红;久咳不愈者加用五倍子、百合、乌梅;纳少者加用焦山楂、神曲;大便稀薄者加用莲子肉、芡实、石榴皮、乌梅;体虚者加用黄精。

【方解】银杏入肺肾两经,明代李时珍曾曰:“入肺经,益脾气,定喘咳,缩小便”,银杏味甘苦涩,具有敛肺气、定喘咳的功效,而现代药理学经实验证明银杏有抑菌和杀菌的作用,针对小儿肺炎急性期咳喘较重者可明显缓解症状;青黛清热、解毒、凉血,《药鉴》中有述:“气寒,味苦甘,无毒,驱时疫头痛,敛伤寒祛斑,能收五脏之郁火,能清膈上之热痰”,与银杏相合,定喘咳,祛痰热,以达病机根本;天竺黄甘寒,归心、肝经,与青黛相配,清热豁痰,且可清心定惊,以防痰邪蒙蔽心窍,而出现神昏、抽搐;苏子降气化痰,葶苈子泻肺平喘,以助肺脏恢复清肃功能;栝楼以全果入药,清热涤痰,宽胸散结,主治肺热咳嗽,痰黄稠浊者,尤其大便结者,入栝楼使痰随便清,肺与大肠相表里,阳明实热即祛,则肺热得消;北豆根苦寒,有小毒,但少量应用可清热解毒,利咽,使邪从表解,固护咽喉,以防邪毒内陷。

【点评】全方针对肺热痰壅之病机,以清泄肺热为主线,清上泄下,使肺气通畅;且组方简明,药性平和。

【验案】唐某,男性,4岁,2003年11月4日就诊。

两天前患儿发热,体温38.2℃~39.3℃,频咳痰鸣,咽痒作痛,头部不舒,纳少便干,服中西药未效,而来我院就诊。查体:精神稍弱,呼吸急促(约40次/分),口周稍青,三凹征(+-),眼结膜充血,咽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少许中湿啰音,心率12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肝脾无肿大,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此为外感风热,侵袭肺胃,肺失清肃,气机不爽。治以清热护肺,降逆化痰。处方:青黛3g,银杏10g,藿香10g,白芷6g,北豆根8g,紫苏子8g,地骨皮10g,生石膏15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两剂后患儿身热渐退,但咳嗽尚频痰多。

二诊上方去藿香、地骨皮、生石膏,加葶苈子10g,制半夏10g,莱菔子10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患儿痰喘消退、咳嗽消失而病愈。

2.威灵仙饮

【组成】旋覆花10g 代赭石15g 半夏10g 陈皮6g 天竺黄10g 苏子10g葶苈子4g 威灵仙10g 炙百部6g

【功效】化痰、降气、平喘。

【主治】用于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气喘、迁延性肺炎、哮喘、慢性扁桃体炎、腮腺炎等多种呼吸道疾病。症见咳嗽、气喘、少痰或痰黏不易咳出,喉核肿大,疼痛不著,骨核肿大,无红、肿、热、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小儿支气管肺炎后期湿性啰音久而不消者,以威灵仙加丹参治疗,效果良好。对于长期乳蛾肿、腺体等大不消或反复红肿者。以威灵仙佐以三棱、莪术以增强其祛风通络、活血散结的功效。

【方解】方中威灵仙为主药有祛风、通经络、消骨鲠三大功效,善消痰逐饮,因其性走窜,药理学证实其还有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并有较强的消炎止痛作用。旋覆花味苦降辛开,入肺、胃、大肠经,降气化痰而平喘咳。代赭石苦寒质重,功善潜降肝阳,且有镇逆坠痰之效,治风火挟痰,发为喘嗽者,常与旋覆花相伍,以降气化痰。半夏燥湿化痰,陈皮辛散通温,能入脾肺,能行散肺气壅遏,天竺黄清热豁痰,三药合用,以使热痰得化,肺气得宣。苏子下气,清痰,润肺,治咳逆,痰喘,葶苈子入肺经,可泻肺降气,祛痰平喘,炙百部更偏重于润肺下气止咳。以上诸药合用,共奏降气化痰、润肺止咳之效。

【点评】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固。外感风寒风热之邪首犯肺卫,邪阻于肺,肺气郁闭,出现发热、咳嗽、气促鼻煽之症,肺主气而朝百脉,心主血而行营阴,肺气郁闭则气滞血瘀。重症患儿表现为口唇紫绀、指纹青紫而滞、舌质暗红等血瘀征象。威灵仙既能宣通十二经络,善消痰逐饮,标本兼治,无论在发作期或缓解期配伍应用均可。哮喘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过敏体质有关。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部分祛风药具有抗过敏作用,威灵仙善祛风,为风药之宣导善走者,治疗哮喘可起到祛风通络两方面的作用。

3.肺炎合剂

【组成】石菖蒲10g 栀子5g 淡竹叶15g 牡丹皮10g 郁金5g 连翘10g灯芯草10g 淡竹沥10g 麻黄5g 杏仁5g 甘草5g 石膏15g

【功效】辛凉宣肺、清化痰浊。

【主治】用于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急性期。症见发热,咳嗽,痰鸣,喘憋,鼻煽,两肺听诊呼吸音减弱或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本方中石菖蒲、郁金、竹沥芳香辟秽,豁痰化浊;辅以连翘、鲜竹叶、山栀、丹皮轻清宣透湿中之热;灯芯草导湿热下行。方中药物多用鲜、青者,乃取其鲜活灵动之性,以利湿热痰浊之化解。生石膏辛寒清热泻肺,麻黄得石膏寒凉之制则功专于宣肺平喘而不重在解表发汗;生石膏得麻黄则功专于清泻肺热,二药相配,而成辛寒之剂。方中更用杏仁降肺气、止咳喘,甘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以助止咳平喘。

【点评】小儿感邪易从热化,而肺炎急性期以肺气郁闭,痰热壅阻为主要病机,其中痰热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原因,本方由麻杏甘石汤与菖蒲郁金汤组合加减而成,可收清肺化痰、解郁开闭之功。

(荆 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