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合参治疗小儿外感咳嗽

孔光一

孔光一(1931—),男,江苏泰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孔老从事中医教育与临床工作60余年,精通感染性发热病的诊治,并擅长内、妇、儿科等一些常见病的治疗,临床主要治疗发热、咳嗽、胃痛、胁痛、肝胆病及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一、内外合参,疏调三焦

我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肺、少阳、肾三者在温病传变与诊治上密切相关的理论。《灵枢·本输篇》有云:“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这句话是我学术理论的一个支持点。对于卫气的理解,我认为“卫气实根于下焦,资发于中焦,而宣发于上焦”,“卫气是以阴为基,以阳为用”。通过卫气沟通人体的表里上下阴阳,与肺、少阳、肾三者联系起来,以此联系观看,便会在实际中对于疾病的发病与传变有整体的认识。

对于小儿外感咳嗽的诊治,以上所论具有现实指导作用。此类患儿临证可见寒热往来,咳嗽,咽红,口苦,食欲不振,颌下及颈两侧可及肿大淋巴结,小便不利,尿黄赤,甚则尿血。尿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蛋白。此因肺表失宣,肺气闭郁,邪气内伏少阳;热郁内陷,影响肾的气化功能所致,发病急,传变快,多见卫营同病,甚则伤阴动血。我讲求治病的层次与整体相结合,多以宣开肺气为切入点,兼以和解少阳、滋肾清热为法。因肺主气司呼吸,为水上之源,治节出焉,在气机运行与津液敷布方面起主导作用;且肺为清肃之脏,不喜闭郁,吴鞠通以“上焦如羽”来比喻温病初起,故只要用辛散轻清的方药以宣开肺气,驱邪外出,就可以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病入少阳,则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又未入阳明之里,少阳经以相火主令,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顺则下蛰而温肾水,逆则上炎而刑肺金,故少阳经最易病火,病则相火上炎,枢机不利,相火内郁,则刑肺金,当以清凉和解之法,调少阳枢机以利热外解。温病经热不解,外泄无路,必烁脏阴,其肺脾肝肾精液,久为相火煎熬,益以燥热燔蒸,脏阴必至枯竭,是当滋其脏阴,泄其腑热,勿令阳亢而阴亡也,故以滋肾清热法,如此表里兼顾,清里和中、宣上透表、疏调三焦并行不悖。

二、四诊合参,选方用药

针对小儿特点,为弥补问诊的不足,临证多采取查色脉、观指纹、望咽喉、听声音,并与触诊相结合的诊断方法,以对病情有全面了解。如小儿感冒咳嗽,其脉浮象,虽无发热等表证之象,但仍需于宣肺方中参以透表。对于幼儿多以指纹诊断为依据,分三关而定表里、虚实、气血之辨。

在小儿感冒咳嗽中如有扁桃体红大,为邪势较盛,当于宣肺利咽方中加大解毒清热之力,兼舌质红干者,增甘寒益阴之品。如触及颈部淋巴结节,则于宣透清热之余,必兼分利散结之品。治疗本着先表后里、先上后下的原则,发热等外证显著时,先以宣肺解表。但解表药多是辛窜之品,不可多服,应根据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不足的特点,表证既解,必以资培脾土而达培土生金之效。临床小儿往往肺胃同病,表现为咳嗽、乏力、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当于宣肺止咳之际,着重和胃。

在选药方面我不尚炫奇,唯求平和稳妥,实际运用中多对仗取用,以协调气机通达为顺。在宣调肺气方面择取前胡与桔梗,宣降相因;在清透方面选用菊花、连翘、黄芩、赤芍、玄参而表里两清。我认为赤芍、玄参为通利散结、清热解毒之品,虽在表证气分,如咽喉红肿,伏热已显,则与前胡、桔梗、僵蚕、牛蒡子、菊花、连翘等宣透之药相配,既可趋上利咽,表里两清,又能避用苦寒化燥伤阴。我喜用轻灵之品,不碍人体活泼之气机,尤其针对小儿则更为适合。此外选取神曲、陈皮、甘草等和中之味,意在治上不犯中,亦可制约寒凉之药,于小儿脾胃尚弱之特点尤为贴切。针对小儿感咳多为发热之遗,如热邪羁留当选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之品以应之,并酌情选用浙贝母、川贝母等化痰散结之品,使组方臻于全面。若久咳缠绵者,沙参、百部当斟酌选用。

附:秘验方介绍

1.解热透表方

【组成】金银花10g 连翘15g 桔梗10g 僵蚕10g 黄芩10g 前胡10g苏梗10g 黄连3g 甘草5g 神曲15g 板蓝根10g 半夏6g 荆芥穗8g 赤芍10g 柴胡8g 麦冬15g 陈皮4g

【功效】宣肺透表、调和脾胃。

【主治】外感反复发热、咳嗽,或见呕吐、下利。

【用法】水煎服,每两日1剂。连服5天。

【加减】初始应以宣上透表,兼和脾胃为原则,药用成人之量,以其热势正张也。热退后去荆芥穗以防辛温过用,热退邪解去板蓝根而增入山栀、厚朴,意在调脾以泻其内羁之热。恢复期加玄参取高热之后护阴之义,且有清热解毒之功,协山栀通便泻热,可防热势复起。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解热透表,辅以荆芥穗更见其功;前胡、桔梗、僵蚕宣肺利咽止咳而通应皮毛亦助表解,内合赤芍、板蓝根而致清热解毒之用。苏梗、黄连取连苏饮之义,合以半夏、甘草、陈皮、神曲可和肠胃以治吐利。取麦冬之清润以滋胃阴顾肺体可防高热伤津。热起反复以柴胡、黄芩责求少阳宣其郁热而助透达,取“体若燔炭,汗出而散”“郁火发之”之义。

【点评】此方证以反复高热,咳嗽,吐利为主要表现,是表邪不解,内犯脾胃,需肺胃同治,兼调少阳枢机以利热外解。如此表里兼顾,清里和中、宣上透表并行不悖,病之来去,自可洞晓也。

【验案】患儿,女,3岁,2008年9月8日初诊。

发热1周,体温最高达39.6℃,咳嗽,恶吐,头痛,腹痛,便稀,少汗,根薄腻,脉弦数,曾静脉滴注阿奇霉素5天。处方:金银花10g,连翘15g,桔梗10g,僵蚕10g,黄芩10g,前胡10g,苏梗10g,黄连3g,甘草5g,神曲15g,板蓝根10g,半夏6g,荆芥穗8g,赤芍10g,柴胡8g,麦冬15g,陈皮4g。5剂,水煎服。

2008年9月12日二诊:药后热退显效,咳减,便畅,矢气多。原方去荆芥穗、板蓝根,加炒山栀5g、厚朴6g,继服5剂。

2008年9月16日三诊:热未起,咳少,便略干,食可。去神曲,加玄参8g,山栀6g,水煎服,嘱服5剂。

2.宣肺散结汤

【组成】柴胡8g 前胡8g 桔梗8g 黄芩8g 僵蚕8g 连翘8g 金银花5g苏子4g 苏梗4g 赤芍8g 玄参10g 川贝母4g 神曲15g 陈皮4g 牛蒡子8g白茅根10g 甘草4g 麦冬15g 半夏6g

【功效】宣肺化痰、散结消痈。

【主治】反复感冒、急性淋巴结炎。

【用法】水煎服,每两日1剂,连服5剂。

【加减】根据病情,随证加减。

【方解】方中前胡、柴胡并用从肺与少阳一同宣疏,合桔梗、僵蚕、苏子、苏梗、半夏可宣肺利咽开在上之郁闭,并之川贝母化痰散结以助驱邪清热;麦冬以滋肺胃,协黄芩、连翘、金银花、牛蒡子清透上焦之郁热,并赤芍、玄参可利咽解毒清热;合白茅根清利里热而达标本表里之治。神曲、陈皮、甘草和中开胃,助上下宣通。

【点评】小儿反复感冒,乃邪伏少阳,郁热久矣,热郁于内,三焦气机失疏,则易招致外邪侵犯。本方诸药合用,宣肺调中,疏调三焦,正是考虑肺与少阳之关系而协治共调。

【验案】患儿,女,4岁,2008年12月15日初诊。

患儿咽红,易感,咳嗽,发热。颌下淋巴结节累累,食不振,便不畅,舌中后黄腻,右脉弦滑浮。处方:柴胡8g,前胡8g,桔梗8g,黄芩8g,僵蚕8g,连翘8g,银花5g,苏子4g,苏梗4g,赤芍8g,玄参10g,川贝母4g,神曲15g,陈皮4g,牛蒡子8g,白茅根10g,甘草4g,麦冬15g,半夏6g。嘱服5剂,1剂药煮好分3份,服一天半。

2008年12月22日二诊:发热已退,鼻音减轻,流涕,脐周痛,便干。原方去神曲、牛蒡子、白茅根,加白术5g,莱菔子4g,板蓝根8g,玄参15g,继服5剂而愈。

3.宣肺平喘汤

【组成】前胡10g 桔梗10g 僵蚕10g 菊花10g 浙贝母10g 车前子(包)10g 赤芍10g 黄芩8g 半夏9g 玄参15g 连翘15g 麦冬15g 陈皮6g射干5g 苏子5g 苏梗5g

【功效】宣肺平喘、利咽止咳。

【主治】由外感引起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用法】水煎服,每两日1剂,连服4剂。

【加减】根据病情,随证加减。

【方解】前胡、桔梗可宣利肺气,僵蚕、射干、苏子梗、半夏、麦冬、甘草可调中利咽化痰,以开肺气之闭郁;麦冬、甘草合黄芩、连翘、菊花、浙贝母清润相合,治内伏之热,并车前子之分利导郁热下达而去,致上下分消之功;全方取义宣上、调中、渗下,所针对是伏热,所调理在恢复肺胃肃降之职。

【点评】本方所主之证,是以郁热为内因,外感引动而作,而以咽喉为关键。盖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所谓“喉主天气”,当以清宣为要;“咽主地气”,是以润降为功。治疗着重肺胃即合升降之义也,气机顺畅,喘自止也。本方用药针对性强,效果明显。

(荆 薇 段晓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