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固涩法治疗小儿迁延性肺炎和慢性咳喘

周跃庭

周跃庭,男,浙江岱山人,1930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先后在北京隆福医院、同仁医院、市中医医院等处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著作十余部,主校《徐大椿医书全集》获1992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古籍图书奖,主编《世界传统医学儿科学》199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小儿慢性咳喘症,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之类,多属于内伤咳喘。临床表现主要是:咳喘日久不愈,咳嗽多痰,或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喉痒声嘶;甚则面色晦暗,气短声急,畏寒喜温,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此类咳喘临床一般分为痰热咳嗽、痰湿咳嗽、阴虚咳嗽、气虚咳嗽等证型。不论那种证型都属虚证,或虚实夹杂,均宜早用固涩法,以收敛其肺气,固涩止咳。虚者或益气或育阴,必佐以固涩之品,虚实夹杂者(痰热),则在清热化痰之中,兼以固涩。这几种情况,尤以后者为多见。临床治疗此证的基本方是:黄芩、知母、栝楼、海浮石、川贝母、生蛤壳、五味子、白果、诃子肉、生牡蛎等。痰热者重用浙贝母、加生石膏、桑白皮、葶苈子、地骨皮等;痰湿者加入白术、茯苓、法半夏等;阴虚者加沙参、麦冬,并重用五味子、生牡蛎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防风等。不论何种证型,都必用收敛固涩之品。究其奥妙,内伤所咳,其病较深,每与痰热、痰湿、阴伤、气虚相兼挟,病位重心已不在肺,不能用辛散、苦寒、豁痰、破气之剂,而应责之于脾、肾。治疗应运用固涩、收敛、健脾、益气之剂,如若一味动用耗散、破气之剂攻邪,则会犯“实实虚虚”“虚者更虚”之忌。其理在于,久病者气散不收,肾气不固,肾不纳气,气不归根,故久咳难愈。对此类证候的治法,当遵《黄帝内经》“散者收之”之训,用五味子、白果、诃子之类收涩之品,以达到收气归根、止咳定喘之效。临床用之,常常可以收到一举两得之效。一则治表止咳,二则固本扶正。正如小青龙汤用五味子、定喘汤用白果一样,古人颇能深得其理屡用屡验,今人更应重视固涩法的临证运用。对久咳伤及脾、肾者,在健脾益肾同时必用五味子、牡蛎等重镇收敛之品,以固气防脱、止咳定喘。对新生儿的咳嗽,更宜早用固涩之法,特别是对古人所讲的“百晬咳”,也称“乳嗽”或“胎嗽”,绝不能延误治机,要及早运用固涩之品,可用三拗汤加金银花、连翘、五味子、生牡蛎等治之;若出现气虚可加人参,急护正气,防其外脱,甚为必要。

附:秘验方介绍

慢性咳喘方

【组成】黄芩15g 知母15g 栝楼15g 海浮石15g 川贝母5g 生蛤壳15g五味子10g 白果5g 诃子肉15g 生牡蛎15g

【功效】清热化痰、敛气平喘。

【主治】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的患者,多应用于内伤咳喘。临床表现主要是:咳喘日久不愈,咳嗽多痰,或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喉痒声嘶;甚则面色晦暗,气短声急,畏寒喜温,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周至1个月。

【加减】痰热者重用浙贝、加生石膏、桑白皮、葶苈子、地骨皮等;痰湿者加入白术、茯苓、法半夏等;阴虚者加沙参、麦冬,并重用五味子、生牡蛎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或太子参、防风等。

【方解】方中黄芩、知母清其肺热;栝楼、海浮石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五味子、白果、诃子肉、生牡蛎,收气归根,止咳定喘。

【点评】周教授“慢性咳喘方”既治表止咳又固本扶正。全方运用固涩、收敛,清热、化痰之剂,清热化痰之中,兼以固涩。有较好的止咳定喘效果。可以说,周教授运用固涩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确堪称一绝。

【验案】果某,男,3个月。

患儿于生后半月起,即犯咳喘有痰,至今已2月余,西医诊断为吸入性肺炎,经住院治疗,热退好转出院,然咳喘始终未愈。面色黄白,精神萎弱,呼吸短促,动则加重,自汗,苔薄白,舌淡红,脉细数无力。辨证为脾肺气虚,肃降无权。治宜补益脾肺、敛气平喘。方用太子参6g,麦冬6g,白术6g,茯苓6g,苏子6g,莱菔子6g,五味子6g,诃子肉3g,生牡蛎10g。两日1剂。

二诊:服药6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偶咳痰消,效不更方,原方续服6剂而愈。

(冯金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