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

闫田玉

闫田玉(1921—),河北定县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45年参加革命。1950年毕业于华北医科大学,后在天津市传染病医院及天津市儿童医院工作。1953年调至北京友谊医院。1958-1961年在卫生部主办的“西学中”班学习。历任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中西医结合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曾获得国家级、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科研成果奖12项,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著作十余部。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肺炎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的湿啰音为共同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的肺炎喘嗽,《小儿药证直诀·肺盛复有风冷》有述“胸满短气,气急咳嗽上气”。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病原体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其中呼吸道合胞体病毒肺炎病例约占发病率的31.26%,且近几年有上升趋势,且每3年有一高峰。其临床特点为:年龄小,6个月以内者占40.5%,发病2~3天后达病理极期,喘憋较重,缺氧期明显。根据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RSV)临床表现,按中医血瘀辨证分型并制定不同方剂治疗,经临床多次总结,疗效良好,仅1例死亡,其余全部痊愈或好转。多年来多次对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中药剂型做了重大改革,从最初的中药浓缩煎剂、散剂到筛选单位有效的活血化瘀中药制成针剂,改善了给药途径,便于病儿吸收,治疗水平有所提高。

多年来根据病毒性肺炎血瘀的病理变化,采用活血化瘀法,应用自制化瘀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收到较好的疗效。化瘀汤的基本方组成为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水蛭、鸡血藤、丹皮、虻虫,7~10天为1个疗程。根据中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理论,肺肾两虚,心脾两虚患儿常因气虚而致血瘀,故本方可酌情加用益气补脾的中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等品。祖国医学认为:“肺主气,主皮毛,宜肃降。”肺气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有时带血,手足心热,颧红,血瘀则舌苔紫绀,舌下静脉瘀滞,两颊瘀赤不鲜,心音低钝,指趾瘀暗,治宜行气活血,破血消瘀,气机通畅则呼吸调匀。如果肺气不足,则出现呼吸无力或少气不足、身倦无力等气虚不足的症状。临床治疗经验证明使用化瘀汤治疗RSV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血液流变性,促使全身的微循环通畅无阻,并有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的自身稳定性及调节免疫异常等作用。化瘀汤疗效明显,长期使用无任何副作用,具有消除或减轻肺部炎性病变、促进肺功能恢复、改善机体供氧,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有效方剂。

附:秘验方介绍

1.化瘀汤

【组成】黄芪15g 当归9g 赤芍9g 川芎9g 水蛭9g 鸡血藤12g 丹皮6g 虻虫6g

【功效】活血化瘀、益气固表。

【主治】用于小儿病毒性肺炎发热不明显,咳嗽、喘促较重者。

【用法】加水煎至30ml,每次2.5~5ml,日服3次,7~10天为1个疗程。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药。如肺脾气虚者可加用党参、白术、茯苓等。

【方解】本方针对本病患者久病气虚、瘀血内滞而设。方中用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当归、川芎养血和营;鸡血藤、赤芍、丹皮清热利肺消肿;水蛭、虻虫逐瘀破血而利肺,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点评】闫老积多年临床经验,从病毒性肺炎的病理改变上提出了“呼吸循环障碍”这一概念,符合中医的“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气为血之帅”等观点。本方功擅活血化瘀,尤其在改善通气状态、促进肺部炎症吸收、控制急性发作方面效果显著。

2.解毒汤

【组成】黄芪15g 青黛10g 紫草5g 丹皮10g 黄芩15g 莪术10g 当归10g 桃仁6g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主治】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征。

【用法】加水煎至100ml,分2~3次口服,7~10天为1个疗程。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

【方解】方中用黄芪补气升阳,扶正祛邪;青黛、紫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丹皮入血分,长于活血散瘀;当归、桃仁养血和血、祛瘀润燥,可抑制机体细胞免疫,减轻多脏器损害;莪术破血行气,促进机体非特异性免疫。

【点评】据闫老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治疗要切记扶正驱邪,标本兼顾。本方不仅清热解毒,截断病邪,而且补气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微循环,减少炎性渗出,疗效显著。

(荆 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