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论治小儿哮喘

王霞芳

小儿以反复发作性呼吸困难、喉中哮鸣气促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呼吸道常见病、多发病,咳喘反复而且难以得到根治。近年来,小儿哮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地威胁了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笔者在运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突出强调哮喘分期分时论治,把哮喘分成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三期,分别用宣肺通络平喘法、健脾化痰止咳法及益气固表补肾法分期治疗。诸法于不同时期,各有专攻,注重在临床中明辨证候、依证立法、循法用药、灵活施治,疗效显著。

1.发作期 以哮鸣咳痰气促为主要特征。在导致哮喘的诸多病因中,风邪致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风性善行而数变,四时皆可风动,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腠理开合,肺气充足则皮肤腠理开合正常,外邪不易侵入,当人体正气不足之时,腠理疏松易受其害。外感引动伏痰,肺气壅闭,宣降失常,郁而化热,发为哮喘。因此,笔者妙用祛风通络,宣肺化痰平喘之法,自拟经验方宣肺通络平喘汤,由炙麻黄、杏仁、甘草、苏子、半夏、黄芩、款冬、紫菀、僵蚕、地龙、辛夷、蝉蜕、炙百部等药物组成。本方应用于哮喘发作期。方中诸药相伍,集祛风、宣肺、化痰、通络诸多功效于一方,主治以痰热咳喘为主。

其他证型如水寒相搏、痰饮阻肺,形寒无汗,四肢不温,宜用小青龙汤加减;咳喘哮鸣、痰稠色黄、发热咽红等证属痰热壅肺型,治以麻杏甘石汤或大青龙汤加减。

2.缓解期 哮喘发作治疗获效后,多进入缓解期。此期哮喘虽平,但内痰未尽,仍可有咳嗽痰多等症。此期的病理变化与肺脾肾三脏有着密切的关系,痰之本源于肾,痰之动主于脾,痰之成贮于肺,治哮喘虽不离于肺,但不单只治肺。小儿尤以肺脾两虚为主。如咳嗽痰多,纳呆便溏,为肺脾阳弱,痰饮内生,痰浊壅盛,以通阳扶脾为主,使脾运得健,杜绝生痰之源,常用方为苓桂术甘汤,可合二陈汤或六君子汤、星附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制胆星、竹节、白附子)等应用于临床,疗效颇丰。虚痰之本源于肾,肾气虚则闭藏失职,上见饮泛为痰,动则气促,方用金水六君煎加味,即二陈汤加当归、熟地,肺、脾、肾三经合治,每获药到病除之效。

3.稳定期 哮喘患儿往往存在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所以,在稳定期应扶正固本,以益气扶脾补肾,培土生金为主,调理脏腑功能,杜绝生痰之源病因,以冀减轻和制止发作,达到治本目的。拟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六君子汤健脾化痰,酌加菟丝子、补骨脂、五味子补肾纳气。小儿哮喘诊治不难,难在根治。稳定期为防哮除根的关键,故必须重视稳定期之调治。

附:秘验方介绍

宣肺通络平喘汤

【组成】炙麻黄3g 杏仁9g 甘草3g 苏子、半夏各10g 黄芩6g 款冬花10g 紫菀6g 僵蚕10g 地龙6g 辛夷10g 蝉蜕6g 炙百部10g

【功效】祛风通络,宣肺、化痰、平喘。

【主治】主治发作期痰热哮喘。症见咳嗽喘促、喉间痰鸣、痰稠色黄、发热咽红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口服。

【方解】药用炙麻黄、杏仁辛温透邪、宣肺止咳;辛夷、蝉蜕疏风散邪,宣肺通窍,以祛除外风为先;地龙、僵蚕等虫类药有清热熄风、通络平喘的作用,以平熄内风为主;苏子、半夏、紫菀、款冬花化痰降逆、止咳平喘;百部其性温润,入肺经而化痰止咳、宣降并施、疏利肺气;黄芩兼清肺热。方中诸药相伍,祛风宣肺、化痰通络平喘。

【点评】小儿哮喘与感染和过敏等因素有关,发作时,气道处于高敏痉挛状态,常规应用抗炎、解痉、脱敏等对症疗法。实验证明,本方所选药物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此类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辛夷、蝉蜕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并可抑制抗体产生,降低机体免疫反应;地龙、僵蚕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可抗炎、解痉、舒张气道,对咳喘有较好疗效;百部能促进气管分泌,稀释痰液,有祛痰作用,还能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起到镇咳作用。

【验案】薛某,男,4岁。

患儿哮喘史两年,咳嗽3周。入深秋则感冒,午夜阵咳有痰,难以咳出,盗汗,鼻塞涕阻,面色苍白,山根、目下睑青筋显现,胃纳尚可,二便尚调,舌红,苔薄白,脉小滑。体检:咽红充血,二肺闻及少量哮鸣音。证属外感风寒,内蕴痰热。拟以宣肺通络平喘汤加减:炙麻黄3g,杏仁9g,甘草3g,苏子、半夏各10g,黄芩6g,款冬花10g,紫菀6g,僵蚕10g,地龙6g,辛夷10g,蝉蜕6g,炙百部、麻黄根各10g,服7剂。药后咳喘已和,夜静不咳,白昼偶咳,有痰难咯,鼻塞涕阻,纳可便调,舌苔白腻。再拟化痰止咳通窍,以二陈汤加味:橘皮、橘络各6g,姜半夏10g,甘草3g,桔梗5g,蝉蜕、杏仁各6g,辛夷、射干各10g,苍耳子9g,炙百部、太沙参各10g,服7剂。药后痰减,偶有单咳,盗汗,口有异味,胃纳尚佳,大便臭秽。舌质淡红,舌苔薄润。再拟健脾化痰、培土生金。方拟六君子汤加炒莱菔子、连翘、全栝楼各10g,川厚朴、制胆南星各5g,再服7剂而安。

(丁利忠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