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脾止泻治腹泻,治中散寒治胃炎

陈昭定

一、自拟运脾止泻汤治小儿久泻

小儿腹泻病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为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所致。中医治疗本病大多以清热、利湿、止泻为主,常用苍苓止泻散、葛根芩连汤等。小儿为稚阴稚阳之本,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腹泻以脾胃虚弱为主、病邪居次,治疗当重以健脾扶正固本为主,祛邪为次。

临证常以自拟之运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其主要药物组成为肉豆蔻、藿香、赤石脂、茯苓、芡实、灶心土。其中肉豆蔻辛温,入脾、胃、大肠经,以温中行气、固涩止泻。历代医家对脾虚腹泻多予附子、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代表方如附子理中汤、建中汤等。以上方药虽有温中健脾之作用,但均为大辛大热之品,而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过于温热则易化火生风;肉豆蔻温而不燥,不仅能温煦脾胃,而且兼有行气涩肠之功,故用为主药。腹泻的主要病机是湿盛,病位在脾,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则伤脾,脾伤则作泻;湿性滞腻,脾胃受阻则中气不得舒畅,而藿香辛温,入脾、胃、肺经,具有化湿和中、醒脾开胃之功效,其“芳香化湿而悦脾”,快气宽中,宣中解郁。药理研究发现,藿香对胃肠神经有镇静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故用为辅药。赤石脂性温味酸涩,入胃、大肠经,涩肠止血、收敛生肌,用治胃肠黏膜损伤之久泻久痢。赤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主要成分含水硅酸铝[Al4(SI4O10)(OH8)·4H2O],其性状及成分与西药思密达极相似,对消化道黏膜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和保护作用,故用为佐药。以上三者一温一醒一涩,相互配合。茯苓既利水渗湿又健脾和胃,能协助上药恢复脾胃运化之职;芡实、灶心土二药均为收涩之品,可助赤石脂涩肠止泻、健脾和胃,故用为使药。全方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疏收并用,故效果更明显。临证中患儿呕吐重者可用本方加丁香、旋覆花、代赭石、竹茹等;腹胀腹痛者加赤小豆、车前子;伴发热者加寒水石、地骨皮;大便黏带血者加地榆、椿根皮;烦躁不安者加钩藤、珍珠母;伴咳嗽者加白果、乌梅;体虚目陷者加官桂、黄芪。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学用药禁忌“十九畏”中记载,官桂与赤石脂为相畏之药,而王鹏飞先生三代世传的实践经验表明,在配伍中应用二药不但未见其弊,反而有加强温中固涩之功(王鹏飞先生为陈昭定之师)。

二、温胃腹痛宁治疗小儿浅表性胃炎

反复的上腹部疼痛是小儿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小儿内窥镜检查的日渐普及,在反复就诊的腹痛患儿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检出率有所上升,成为小儿长期腹痛的主要原因。

小儿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一般认为与目前独生子女普遍偏食、挑食、营养失衡等有密切关系,即所谓“致病之由,多因纵态口腹,喜好辛辣;恣饮热酒煎熬,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说明儿童的胃脘痛主要是由于饮食失调,饥饱无常或食生冷瓜果寒凉食品,感受寒邪,寒伤中阳,脾胃受损,奎塞中州,气机升降违和,传化失职,寒邪搏结于胃肠之间,凝滞气机,不通而痛所致。据此,拟定温胃腹痛宁冲剂,其方来源于清·吴谦《医宗金鉴·幼科杂病篇》中温中散寒方剂——养脏散,其主要功用为温中健脾、散寒止痛。方中丁香醒脾养胃、温中降逆、理气止痛;茴香温中散寒;藿香健胃醒脾;云苓健脾益胃。四药为主,共奏温中健脾、调气止痛之功。荔枝核能行血中之气,能使寒凝血滞得以温散。诸药合用能使寒气散,胃气和,脾胃健而腹痛止。

附:秘验方介绍

运脾止泻饮

【组成】肉豆蔻5g 藿香3g 赤石脂10g 茯苓10g 芡实15g 灶心土5g

【功效】温中行气、健脾止泻。

【主治】小儿久泻,症见泻痢不止,面色萎黄,毛发干枯,气短乏力。可伴呕吐,发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根据病情,随证加减。呕吐重者加旋覆花、代赭石、竹茹等;腹胀腹痛者加赤小豆、车前子;伴发热者加寒水石、地骨皮;大便黏带血者加地榆、椿根皮;烦躁不安者加钩藤、珍珠母;伴咳嗽者加银杏、乌梅;体虚目陷者加肉桂、黄芪。

【方解】本方以肉豆蔻为主,取其温中涩肠,亦可有行气之功,小儿久泻多为虚证,用药以收涩为主,肉豆蔻主虚泻,《纲目》中认为其“暖脾胃,固大肠”,且兼可行气,调节脾胃气机升降。久泻伤脾,脾胃失司,则水液凝聚而为湿,湿气困脾,则泻更重,故用藿香祛湿理脾,芳香化浊,振发脾气;赤石脂可涩肠,收湿生肌,主治久泻久痢,《药性论》认为其可“补五脏虚乏”,助肉豆蔻加强收涩之功;茯苓健脾燥湿,助藿香散一身之湿邪;芡实补脾益肾涩精,不单能止小儿伤脾久泻,亦可疗五更肾泻;灶心土辛温,归脾、肾二经,可温脾涩肠止泻。诸药合用,收散兼顾,以达温中行气健脾止泻之功。

【点评】本方是陈老师治疗小儿腹泻的自拟经验方,组方简练,选药精良,疏收并用,扶正为主,攻补兼施,体现了陈老师的独到经验。

(荆 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