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导法治疗小儿食积
张介安
张介安,男,湖北黄陂人。为武汉市中医医院儿科已故老专家,祖传六代行医,先后担任全国儿科学会理事,湖北中医儿科学会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一、第二届委员,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为武汉市中医医院终身名誉院长,技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主张从脾胃论治,倡导治脾四法,尤善用消导法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
所谓消法,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素问·太阴阳明篇》有:“阳道实,阴道虚”之论,指出了阳明胃病多为实证,太阴脾病多虚证的病理趋向。由于阳明胃腑主降推运糟粕下行外出,病则浊气不降,糟粕不行,且阳明阳土,易于化热燥结,故病则多为实热证。临证治脾胃之法常着眼于虚实这两个方面,认为,实者,多病胃,以消导为主,重则攻下以除,虚者病脾调补为贵。用消导之法,广泛治疗儿科各种疾病,凡食积不化、痞疾、食痫、咳嗽、痰核、发热、腹泻等疾均可用之,其在临床的应用具有指导儿科临床实用的意义。
一、“行气”是“消导”的灵魂
行气贯穿消导之中,张老在消导治疗疾病过程当中,行气贯穿其中。其行气,包含降胃气、疏肝气、健运脾气,“行气”为“消导”之灵魂。《幼幼集成》中述:“饮食之积,必用消导。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故必消而导之。”张老认为:“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以滞塞上逆为病。今饮食内伤,阻滞于胃腑,胃脉不通,气血不畅,故而百病皆生。”消除积滞,是疏通胃腑的根本,腑通则诸证皆除。而食积最易损伤脾胃之气,且患儿多脾气虚弱,不能健运,无力推行,更易导致食积,故行气健脾也为治疗之根本;脾升胃降,脾与胃共同摄纳食物,纳入之后,又必须吸其精华,除其糟粕,有入有出,出而复入,除旧纳新,是脾胃为后天之本,升降生化的基本过程。胃喜通利而恶壅滞,积滞胃脘,只入不出,或入而少出,就无法再入,欲达平衡,就必须使已停之“滞”下导,即为导滞。脾气因虚不能制肝,也会导致肝气盛,肝火旺,故治疗中,应辅以疏肝解郁行气。
消导法在八法中虽缓于下法,受主攻派张从正“治病当论药攻”的影响。从消导着手时,则抓住乳食停积胃肠,气机不畅之病理。以食少,头项汗多,口臭喜饮,睡眠不宁,舌苔白厚腻为辨证要点。在食积与他症并存时,首用消导。临床实践证实,因食积所导致的多种疾患,如夹食感冒、食积咳嗽、食痫、食积发热、食积口疮等,在采用消法后,不但治愈了本病,而且还增加了小儿食量,符合张从正“陈莝去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但消导法用之不当,亦可致真元耗损,故力求辨证准,用药精,一定要“有是证用是方”。
应用的消导方消食散为在其祖传秘方基础上自拟的经验方,消食散以消除积滞为主,实为消除体内有形之邪,为克伐之方。常用的行气药有:青皮疏肝行气、消积化滞,郁金疏肝理气,杭白芍柔肝、疏肝、理气,莱菔子降气消食,行气药的使用可以行气破积而和中,和消食散共奏菀陈除、肠胃洁之功。
二、“清热”融于“消导”之中
积滞是儿科常见病,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积滞一积滞化热居多,积滞内停,郁久化热,消积导滞则内热蕴蒸无源,郁热清解则有助于积滞消减,故消导常兼清热,将“清热”融于“消导“之中。古人虽没有专门提出导滞清热之法,但在治疗积滞的组方上无不兼用清热之药,消积必须导滞,导滞药有大多苦寒而兼有清热之功,这是符合小儿体质特点和疾病特点的。
小儿常脾胃虚弱,心肝常有余,一旦积滞,易致脾胃积热生火,心脾为母子关系,子病及母,易导致心火旺,肝脾为相生相克的关系,脾虚不能制肝,故肝火也易旺,加之积热易耗伤阴液,容易导致心肝肺阴液缺乏,进一步生热生火导致疾病的发生。张老在消导的治疗中,不仅仅清热泻火,还辅以滋阴降火、清脾胃火,更不忘清心肝之火。
其主要用药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清肺胃之火,黄连清退脾胃之火,大黄荡涤肠胃积滞,灯芯草、莲心、连翘入心经,清心火除烦,栀子清心火除烦,竹叶清心胃之火除烦,黄连清心胃之火,茅根入肺胃经,清肺胃热,菊花入肝经,清肝火。
三、“消”“补”结合,灵活辨证
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屡患脾胃疾病,然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所以必须掌握病情实质,运用补中寓消,消中寓补,使其补而不滞,消而不伐,以保护胃气为宗旨,以畅达气机,恢复运化功能为目的。在使用消法后,一旦积滞及其类证消除,须更方扶脾为主。因积滞及其类证的发病本于脾胃,故有“积因脾虚”。扶脾同时注重饮食有节,是防治脾胃病再发关键。
寓消于补,寓补于消扶脾法是临床常用治法之一,以其调者,益其不足,损其有余;理者,疏通壅滞,流畅气血,从而达到扶助和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其扶脾以助运为主,在扶脾诸法的用药中又常佐行气消导之品,如青皮、陈皮、建曲、麦芽、砂仁等,符合脾以运为健的说法,这也是儿科临床应用调理脾胃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涵盖了“寓消于补,寓补于消”。小儿“脾常不足”,很多医者容易只顾补脾,用药着重在补,以图通过补脾的方法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而忽略呆补易致气滞的另一面,不论是补脾养血、补脾益气之品都具有滋腻的作用,服药后易出现胀气、腹胀、大便不调等症状,其结果越补越胀满,适得其反。而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小儿饮食无度,过食肥甘厚味,恣饮寒凉,导致标实为多,单纯的滋补虽然对部分患儿有一定疗效,但常出现越补越滞、虚不受补的情况。应先消食导滞治其禁,正所谓“伤之轻者,损谷则愈”“不消其滞则其疾不平”,故治疗时,应寓“消”于“补”。
合理正确使用消导之法,必须掌握其辨证要点,服药尤在使用消导剂时,张老强调忌食油腻生冷之物,认为“节戒饮食,乃治病之良方”。因病本属饮食停于中焦不化或脾胃虚弱,若继以生冷荤腥,就会使脾胃纳运功能加重,并降低药物的疗效。
在使用补益药时要谨防呆补滞气,应用消导法时,须据体质之强弱,积滞之久暂,正气伤损之轻重,兼挟里热之多少以及伤津耗液等情况酌情应用。如正气尚盛者,可直接消导,则用自拟方消食散加减;若疾病日久,郁久化热,正气多有伤损,津液多有亏耗,应消补兼施,或消后继补,有津伤者,酌加滋液养津之品,但消导一定要适中,应注意若积因脾虚不能健运者须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或先补后消,或以消为补,理脾助运,所谓“养正而积自除”,单纯补益,恐体弱补而不受,或嫌碍滞,常易出现“越补越滞”“虚不受补”的情况,若过用消削又恐克伐正气,而犯“虚虚实实”之戒。其中加减变化,尤多繁复,应避免一味消导攻下、克伐过重而犯虚虚之弊。消导本身也可达到扶正的目的,只有积除之后,扶正药物才能发挥作用。对积滞日久已伤脾气,耗伤气液,呈现一派虚损之象,积滞之症仍存,即所谓中医认为的“大实有羸状”,此时不滥施补法,否则“误补益疾关门留寇”,势必犯“盛盛”之弊,故“寓消于补,寓补于消”。
在调理脾胃方面,不仅要看到病变的局部,而且顾及整体,既看到标邪在疾病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又抓住治病必求其本,在治疗用药上宗“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之说,调护脾胃,升清降浊,燥寒湿均以“适中”二字为度。“平衡为顺,得运为贵”,为防止峻补壅滞,常在调理脾胃之剂中伍以理气、燥湿、消导之品,如陈皮、木香、厚朴、神曲、砂仁;对于脾虚胃阴不足者健脾养胃兼顾,于健脾剂中佐以石斛、乌梅、神曲之类。
小儿的乳食停滞,气机不畅,蕴盛多种疾病,应用消导之法,消其积滞,并结合行气、清热、运脾等法灵活辨证,调畅气机,使积去热清,脾胃得健,消补结合,合理调补脾胃。对儿科各种热性病、咳喘、泄泻、厌食、水肿、癫痫、眼疾等,均可通过消食导滞、调理脾胃而获得显著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消食散
【组成】厚朴、茯苓、槟榔、谷芽、麦芽、石斛各10g 陈皮、广木香、建曲各6g 灯芯草3g
【功效】消食导滞、行气消积、安神清心热。
【主治】乳食积滞。症见以食少,头项汗多,口臭喜饮,睡眠不宁,舌苔白厚腻为辨证要点。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温服。
【加减】积滞久而生热化火,可见夜热早凉,口干喜冷饮,此时可酌加生石膏、连翘;如阴虚发热可加地骨皮。乳食壅滞不化,聚湿生痰,肺为贮痰之器,痰阻于肺络,可导致咳嗽气喘诸症,可于方中加姜夏、苏叶、枳壳、桔梗;如见大便干结,状如羊屎者,可加当归、火麻仁等。
【方解】方中厚朴辛苦温,行气宽中,消除膨胀,燥湿运脾为主药;茯苓健脾益气和中,广木香通行三焦气分,尤善行中焦脾胃及下焦大肠气滞,辅以槟榔去陈莝而消宿积;建曲、二芽消食化滞为佐;陈皮健脾和中为使。全方功能消宿食而化滞,行气破积而和中,以期“苑陈除,肠胃洁,饮食自进”。
【点评】张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方药“消食散”,是治疗食积的主导方,多年来治疗食积和多种疑难杂症,体现了张老消导为主,扶脾健胃,寓消于补,寓补于消,以恢复脾胃纳运功能治疗脾胃病的方法。
【验案】某男,14岁,2005年7月16日初诊。
患儿一向纳谷不香,头昏,眼花,寐不安神,头项汗多,时腹痛肠鸣,手心热,大便干结,一两日一行,舌红,苔白腻,脉细数。诊断为食滞,辨证为脾虚挟食,患儿一向头昏,眼花,一派虚象,而头项汗多,大便干结,苔白腻为实证,为虚中夹实。治法:先拟导滞消积法,后扶脾助运。药用:川厚朴、云茯苓、焦山楂、麦芽、鸡内金、石斛、大白术各10g,广木香、陈皮、建神曲、砂仁各6g,灯芯草3g。4剂,水煎服,日1剂,嘱清淡饮食,禁肥甘厚腻之品。
复诊:药后食欲增加,汗减少,寐略转安,腹痛未作,仍时头昏,手心热,大便干结,舌苔转白薄,脉细。更拟扶脾健胃法。药用:南北沙参、川厚朴、云茯苓、薏苡仁各15g,木香、莲肉、白术、山药、麦芽、石斛、丹皮各10g,陈皮6g。5剂后食欲恢复正常,头昏、手心热消失,睡眠、二便调。上方继服以巩固疗效。
(马 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