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脘痛治疗经验

王霞芳

胃脘痛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有关。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存在对营养需求量大而相对脾胃运化功能不足的内在矛盾;加之小儿乳食不知自节,冷热饥饱无度,脾胃最易先损,引发胃脘痛。

一、肝胃气滞型

症见胃脘胀痛,进食尤甚,痛连两胁或烦躁易怒,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或嘈杂泛酸,矢气多,舌苔薄白或黄,脉弦。小儿忧思恼怒,所欲不遂;或学习负担过重,或遭受委屈,情怀不畅,致肝郁气滞,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气壅滞而疼痛。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自拟王氏舒肝养胃汤(柴胡、枳壳、陈皮、太子参、桂枝、白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谷芽、麦芽(详见附:秘验方介绍)。嘈杂易饥明显者,加黄连、吴茱萸;嗳气泛酸者,加白螺蛳壳、海螵蛸;胁痛明显者,加金铃子、延胡索;气滞明显者,选用佛手、绿萼梅、开心果、九香虫等。治疗本病注意用药轻灵,认为理气药辛香燥热,易伤胃阴,故药量宜轻,且不宜久用;或可适当配伍养胃生津药,理气而不伤阴。佛手气清香而不烈,性温和而不峻,既能疏理脾胃气滞,又可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开心果既能疏解肝郁以行滞,又能理气宽中以和胃;绿萼梅有疏肝和胃、调畅气机之功。

二、寒邪犯胃型

症见胃脘部冷痛骤作,泛吐清水痰涎,喜暖喜按,口不渴,舌苔白,脉弦紧。《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曰:小儿心腹痛者,由脏腑虚而寒冷之气所干。多为小儿护养不当,多食生冷,导致六淫之邪客于胃肠,气机逆乱,故胃痛吐涎。治宜温中散寒、和胃止痛,方取理中汤加味。常用药物: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姜半夏、陈皮、姜竹茹、吴茱萸,如有表证,则加入桂枝,既可温中祛寒,又可解表散寒;寒邪较盛可加高良姜、吴茱萸、川椒;兼有饮邪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竹茹。

三、胃热炽盛型

症见胃痛急迫,中脘灼热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腻,脉细数。多因胃有积热或乳食积滞化热,导致胃火上扰,气机痞塞,胃脘灼热胀痛。治宜清泻胃中积热、调气止痛,方选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常用药物: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甘草、吴茱萸。伴食滞者,加鸡内金、神曲、山楂;腹满便秘者,加大黄、枳实。

四、食积伤胃型

症见胃脘胀满作痛拒按,口臭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舌苔厚腻,脉滑实。小儿乳食不节,或食入酸馊腐败不洁之物,损伤中气,食积气滞,气机升降失调,则胃痛嗳腐呕吐。治宜消食助运、和中止痛,方以保和丸加味。常用药物:山楂、半夏、六神曲、茯苓、莱菔子、陈皮、连翘、麦芽。

五、脾胃气虚型

症见胃痛绵绵,得食则缓,喜温喜按,神倦乏力,手足欠温,食欲不振,大便时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患儿素体中阳不足,气虚中寒则胃失温煦,故隐隐作痛,喜热喜按。王师认为,临床上本型最为多见;虚则补之,寒则温之;治宜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方用小建中汤加味。常用药物:桂枝、炒白芍、甘草、大枣、生姜、饴糖。大便溏薄者,加焦白术、煨木香;手足欠温、汗多者,加附子、干姜;神倦乏力者,加黄芪、党参。

附:秘验方介绍

王氏舒肝养胃汤

【组成】桂枝3g 炒白芍9g 甘草3g 柴胡5g 炒枳壳6g 太子参9g 炒白术10g 炒九香虫10g 佛手6g 吴茱萸3g 姜川黄连3g 谷芽、麦芽各15g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治】主治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症见胃脘胀痛,进食尤甚,痛连两胁或烦躁易怒,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或嘈杂泛酸,矢气多,舌苔薄白或黄,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口服。

【方解】该方以柴胡、炒枳壳调畅气机。炒九香虫、佛手理气止痛。太子参、炒白术、谷芽、麦芽健脾开胃;吴茱萸、姜川黄连寒热并用,和胃止呕。用桂枝汤(桂枝、甘草、白芍、白术)调和脾胃,温中助运;且白芍药、甘草有调理肝脾、缓急止痛之效。诸药合用,起到温中健脾、理气止痛之功。

【加减】详见正文肝胃气滞型。

【点评】本方是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的基础方,临床适用于情怀不畅,致肝郁气滞,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气壅滞而导致胃脘胀痛。应用时,注意理气药量宜轻,不宜久用,勿伤胃阴。

【验案】钱某,女,8岁。初诊日期:2008年11月14日。

主诉:胃脘痛两个月。

近两个月来经常胃脘疼痛,厌食,曾伴发呕吐、腹泻两次。经用西药治疗无效,大便时干,面黄形瘦,盗汗多,手凉,性格内向,少言寡欢;舌红、苔薄微腻,脉细小弦。胃脘腹部按之尚软;X线胃肠摄片显示:胃窦炎伴十二指肠壶腹部球炎。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证属脾胃虚寒、肝郁气滞,治拟温中和胃、疏肝理气止痛,方用王氏舒肝养胃汤加味。处方:桂枝3g,炒白芍9g,甘草3g,柴胡5g,炒枳壳6g,太子参9g,炒白术10g,炒九香虫10g,佛手6g,吴茱萸3g,姜川黄连3g,谷芽、麦芽各1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纳增,大便转调,多食胃痛,少食则饥;舌红、苔薄白,脉细小弦。前方去柴胡,加饴糖30g。服上方7剂后,纳增大半碗,胃和不痛,尚有嗳气,便下转调,手足清冷,盗汗和,情绪活泼。方以桂枝汤加炒九香虫10g、佛手6g、太子参9g、茯神10g、谷芽15g。14剂后,患儿知饥索食,胃和手温。诊后随访经,中药调理两个月,患儿胃和纳增,面色转润,诸症缓解,性情向愉。

(丁利忠 段晓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