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婴儿泄泻的证治

董廷瑶

婴儿泄泻,是指哺乳期的泄泻,是小儿的常见病。小儿体质纤弱、脏腑娇嫩,一旦饮食不节,寒温失调,均能使脾胃受伤导致泄泻。故本病的发病与脾胃关系密切。一般可辨为寒、热、虚、实四证。病情变化迅速,寒热虚实之症常会错杂出现,临床必须细心辨证。泄久未愈,还可出现各种变证和逆证。治疗上常配合外治法,疗效显著。

一、婴儿泄泻常证

婴儿泄泻一般可辨为寒、热、虚、实四证。

(1)实泻 谓伤食泻,皆因喂养不当,乳食杂进,恣啖生冷,停积不消,而成泄泻。泻多酸臭,腹满胀痛,啼哭厌食,小溲汾独,舌质红、苔黄腻或垢腻。治法消食导滞,祛积止泻,保和丸为常用之方,丁香脾积丸亦可。药后常见宿屎下净,泄利即和,此即“沟渠壅塞,不捅不畅”之理。

(2)热泻 婴儿热泻多在夏秋之间,暑湿内扰,或冬春风温,热移大肠。症见发热或壮热,口渴溲赤,舌红苔黄。治以清热止泻,方可用四物香薷饮、益元散、葛根芩连汤、三石甘露饮等,湿重可加甘露消毒丹。

(3)寒泻 寒泻须分风寒与虚寒的不同。风寒因寒邪入侵,症见便利而臭气不重,小溲清长,舌质不红、苔白,脉多浮缓,或有身热咳嗽等表证。治宜疏解表邪,方有荆防败毒散、藿香正气散等,表解泻可自和。如小溲短者,则用五苓散分利,胃苓汤亦可酌用。脾虚寒泻,较为多见,张景岳云“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实热者十中一二”(《景岳全书·小儿则》)。症见面论婴儿泄泻的证治 董廷瑶 - 图1神慢,形体瘦弱,四肢不温,睡时露睛,口唇淡白,脉濡细或细弱,大便多不消化物,治当温运健脾,轻者钱氏益黄散或七味白术散,重者附子理中汤,呕吐者加丁香、伏龙肝,最后以异功散、参苓术散收功。对于久泻而舌淡苔净、脾肾阳虚者,附子理中汤加肉桂主之,唯病久正虚,非数剂可愈。

(4)虚泻 脾虚肠滑,泻多滑利,稀薄不臭,有时自遗者,则用固涩法。因此时既无积可消又无湿可利,而实脾温运法亦未能奏效。书云补可去弱,涩可去脱。大凡泻久元气未有不虚者,但补仅可治虚,未能固脱。仲景所谓“理中者,中焦”,即是温补中焦并非能固摄下焦。董老常用的有石榴皮、龙骨、牡蛎、罂粟壳、五味子、乌梅、赤石脂等。但应用止涩法时,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①舌洁;②腹软;③溲通;④通身无热。如此方为适宜。倘或虚中夹实,过早投以固涩之药,反会益疾。同时还要根据患儿情况,辨证施治,用不同的药物来配合。一般如阳虚者补阳、阴虚者滋阴、气虚者益气等,才能顺利收功。

二、“脚气型”婴儿泄泻

此型病儿的泄泻,有其一定特点:①出生后不久即有泄泻,色青、夹有奶块,次数频多,五六个月的婴儿,泄泻倒有四五个月。②小溲如常,饮食尚可,无脱水征,但面白神萎,烦吵不安,或有眼皮下垂,甚至抽搐易惊。③使用一般的中西药物,见效不大,反复不止。④如停哺母乳,往往泻止,若继续又哺,泻即复发。关于母乳可致儿泻,《景岳全书·小儿则》里即引录薛氏之说。我们对这类病儿的乳母,曾进行蹲踞、跺膝反射等试验,发现内有隐性脚气病存在。从而推想母乳中维生素B1不足造成婴儿维生素B1缺乏,可能是这类泄泻的原因。现代医学中的婴儿脚气病,分成消化系、神经系、循环系3种表现。以消化系症状为主者,可出现轻泻,且认为乳母的维生素摄入量长期不足,新生儿即可发生此病,似与我们的观察类同。从中医观点看,成人脚气病有干、湿性之分,如乳母之隐性脚气病是湿性者,可有内湿留滞,乳中夹蕴湿邪,若是哺乳易致婴儿泄泻。治疗方法:嘱令停乳,暂以米汤代之,如要继续哺乳,须在其母补充足够之维生素B1后方可,否则人工喂养,如无其他并发症,先消积化滞兼扶脾胃即可。

三、婴儿泄泻变证

泄泻之剧者,可出现种种变证,大致可分为伤阳、伤阴、阴阳两伤3种情形。

(1)伤阴 泄泻伤阴,多由热泻传变而致。症见目凹向陷,皮肤干燥,形神委倦,口渴喜饮,口唇朱红,舌绛少津,脉象细数,哭无涕泪,小溲短少。治宜酸甘化阴,养胃生津。生脉散主之,酌加石斛、天花粉、乌梅、扁豆、山药、粳米之类,方中每以皮尾参、珠儿参等扶元救阴。本证不能遽用苦寒清热,反致枯竭胃气,而救阴酸收,令阴复津回,则其泻可和。

(2)伤阳 伤阳多由寒泻传变而成,泄利过多或过久,致伤阳欲脱。症见面色论婴儿泄泻的证治 董廷瑶 - 图2白,四肢清冷,哭声低微,汗如黏液,舌淡无苔,脉象细微。此时当回阳救逆,附子理中汤为主方,且须重用参附,一般朝鲜参3~7.5g炖服,朝鲜参性味甘温,补虚固摄之功与人参相似,对脾胃虚寒、阳气衰微者更为合宜。附子用量可至6g,以回阳救逆,非重用不可。

(3)阴阳两伤 婴儿泄泻过多过久,既可伤阴又可伤阳。且阴损可以及阳,阳损可以及阴。况稚阴稚阳更易出现阴阳两伤这一常中有变的症情,临床需要深入细辨。其症舌淡而光干,口渴而肢凉,神卷面论婴儿泄泻的证治 董廷瑶 - 图3,汗多尿少,脉沉细弱。此时必须权衡其阳虚阴虚之缓急轻重,而投以救阴扶阳或回阳济阴,阴阳并治,才能挽回。

四、婴儿泄泻逆证

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样的变证,起于泄泻迁延不愈,症见腹胀如鼓,叩之中空,呼吸促,食人即吐,而大便不畅,次多量少。现代医学名之为肠麻痹症。因于腹泻所致之低血钾,或“停滞性”缺氧,严重者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此症在陈复正《幼幼集成》中有所记载,“虚胀者,或因吐泻之后……致成腹胀者,宜温中调气,厚朴温中汤;若虚而兼寒者,加附、桂”,症治似略接近。我们将此症称为逆症者,乃本于《灵枢·玉版第六十》:“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咳呕,腹胀且飨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注:一天之意)而死矣。”今人在证候归类上,将这样的症情列入“逆症”,是知症之危重。当然经旨所述,不专指小儿但泄泻而见腹大胀鼓,类似于肠麻痹者,在小儿为多见,且尤危重。我们把婴儿泄泻中的虚胀腹鼓肠麻痹症称为逆症,亦是强调其危重之意,且服药治疗,往往胃不受药,服后即吐,进退两难,殊感棘手。此种腹胀,虚多实少,切忌攻下。其轻者可为湿困脾土,治以温运燥湿,或因水湿内滞,可投化湿分利。而肠麻痹症为腹胀之重者,起于脾气衰惫,症见腹胀如鼓,呼吸短促,食入即吐,而大便不畅,次多量少,形困神疲,症属危重。因其呕而不能受药,必须另觅途径,急予外敷之法。自制温脐散(丁香1.5g,肉桂1.5g,广木香1.5g,麝香0.15g),上药共研细末,用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纳药末于半个蛋白的凹处,覆敷脐上,外扎纱布。两小时后肠鸣连连,矢气甚多,腹部稍软。上药续敷1次,气机舒缓,便下稀溏而通畅,腹部和软,形神即安,热度已净,舌质转淡,体质尚弱,予附子理中加味调理脾胃而安。这是在临床中根据症情精思而创制的外用药,专治气机闭塞、腹大胀满之症,对于肠麻痹这一泄泻逆症,确有殊功。

腹泻的护理也很关键,急性腹泻应停进乳两三天,可代以焦米汤、米饮汤,或薄奶糕等,即以苹果煎汤代茶饮服。这样,有利于迅速止泻,而复元亦易。

附:秘验方介绍

小儿久泻方

【组成】乌梅6~9g 川椒目2~3g 桂枝(或肉桂)1.5g 附子1.5~3g细辛2~3g 干姜1.5~3g 川连1~2g 黄柏3~6g,党参6~12g 当归6~9g

【功效】温肾暖脾、固肠收涩。

【主治】儿童泄泻迁延不愈,症见便下黏冻,甚至脓血,少腹或脐侧疼痛,进食生冷则泻甚,舌苔薄白质红,脉弦细,辨证属肝脾失调,寒热夹杂,多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周~1个月。

【加减】舌淡苔白,加吴萸;舌苔厚腻,加苍术、川朴、山楂;舌质不红、无热性症象,去黄连、黄柏;腹痛较甚,加白芍;大便滑利,加赤石脂、余粮石;胃脘不舒,加木香、砂仁、陈皮。

【方解】本方由仲景乌梅丸化裁而成。方中乌梅大酸,急泻厥阴;川椒目苦辛寒,行水消胀;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坚阴;党参、当归甘温,补气调中;附子、桂枝、干姜、细辛辛热诸品,通启阳气。全方酸柔甘缓,以和肝扶脾,苦寒辛温,以清火达木。

【点评】董氏多年治疗泄泻实践证明,本方有较好的止泻效果,尤其对泄泻迁延不愈,肝脾失调,寒热夹杂,或诊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者效果显著。

【验案】李某,男,13个月。

小儿尚未断奶,饮食杂进,影响消运。初为积泻,治不及时,泄久不愈,纳呆厌食,缠绵月余,来沪求治。其泻利稀滑,日6~8次,腹部平软,小溲尚通,舌淡苔净,也无热度。先予附子理中汤温扶脾土,服4剂无效。且泻而滑泄,形色萎倦,睡时露睛,汗出较多,病情已急,除温中扶元外,需用止涩之品(嘱暂饮焦米汤代奶,因奶更增滑利也)。

处方:朝鲜参3g(另炖冲入),炒石榴皮6g,御米壳4.5g,焦甘草3g,姜炭3g,淡附片3g,生龙骨12g,赤石脂12g,牡蛎15g,五味子2.4g,陈粳米(包)30。

二剂以后,滑泄稍和,形神较振,胃气渐动泻虽未止,初露生机,再以补涩并进。原方去牡蛎,姜炭减至1.8g,加炒淮山药9g,炒白术6g,以扶脾土。

三剂后便见稠鹜,日仅3~4次,汗出减少,饥而欲食,病情出险入夷,嘱进脱脂母乳。处方:米炒党参9g,炒白术6g,炒石榴皮6g,罂粟壳3g,赤石脂9g,五味子1.8g,焦甘草3g,炒淮山药9g,炮姜1.5g,炒麦芽9g。

连服五剂而安。最后以参苓白术散调治而收功。

吴某,男,6岁。

1986年9月21日初诊。久泄腹痛,利下黏冻,次数频多,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胃口不开,汗出淋多,舌苔薄白,舌质偏红,脉象弦细。病程数月,肝脾失调,寒热夹杂,治拟乌梅丸主之。处方:乌梅6g,川椒目3g,细辛3g,肉桂1.5g,党参4.5g,淡附片3g,当归6g,炮姜3g,炒黄柏4.5g,炒川连2g。7剂。

服药1周后,泄泻已和,腹痛亦除,胃纳稍动,再以乌梅丸为主,调治1月而告愈。

(冯金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