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尿频
倪珠英
倪珠英,女,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全国知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湖北分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湖北分会第三、第四届常务理事。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四十余年,医术精湛娴熟,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小儿急症、小儿肾病、咳喘病、脾胃病及疑难杂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疗效卓著。
小儿尿频,以小便频数、尿急或尿痛为特征。包括泌尿道感染、神经性尿频等疾病。在临证运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多从湿热、瘀血着手,治疗小儿尿频。
1.清除湿热 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决定其肾脏病多由湿热引起,这在本病表现得尤为突出。湿热侵淫,内迫肾与膀胱,阻于气化,水道不畅,下窍不利则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尿血。《医学心悟》说:“热乘下焦,血随火溢。”《诸病源候论·小便数候》也指出“小便数者,膀胱与肾具有客热乘之故也”。因此,常从湿热论治本病,尤重视追究热从何来,以寻根求源而施治,每能获效。
(1)清利下焦 湿热源于下焦,临床最多见。由于小儿尿道短,且生活不能自理,或久坐湿污之处,或疏于外阴部清洗,使湿热邪毒由尿道口上侵,内蕴肾与膀胱,气化失司,膀胱失约。可见尿频尿急尿痛,或外阴痒痛、尿道口红赤等下焦湿热证。治疗重在清利下焦,用八正散治之。临证常加冬葵子、土茯苓、苦参、黄柏等药以助清利之力。尿中伴见红细胞者,加漏芦、连翘、儿茶以清热解毒、凉血祛湿。
(2)泻脾利湿 其湿热源于中焦脾胃。因素体脾虚,或由饮食不节,多食肥甘,或久服苦寒渗利之药,重伤脾胃,致水湿失运,内郁化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而起病,常伴见纳差、口臭,腹胀,大便干结,外阴部红,分泌物较多。若一味清利下焦,不仅更伤脾胃,还会出现湿热暂去,中焦失运而邪又复来的局面,致病情反复。宜泻脾运脾,常用泻黄散加减,使土实则湿无所生,湿热去而不复返。
(3)宣肺利湿 湿热源于上焦肺经。多见于肺虚易感儿。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失宣肃,肺气闭郁,其制节无主,既可因水之上源失控,下焦“水泉不止”而尿频;又因水湿内停,日久化热,下注膀胱致尿频。当开宣肺气,“提壶揭盖”,方使小水通利,尿频自止。常用麻杏石甘汤。《本草正义》论麻黄“专疏肺郁,宣泄气机”,能助膀胱气化之力,故此时麻黄用量宜大,一般8~10g。
2.活血化瘀 尿频日久,因延误治疗,每呈反复发作的特点,其湿热留连,耗气伤阴。气虚血行无力而停滞;湿阻气滞则血瘀。现代研究提示,肾盂肾炎急性期未积极彻底治疗,可使局部间质呈弥漫性炎症浸润,肾血管硬化,免疫复合物沉着,晚期肾内纤维化瘢痕形成,也即中医“瘀滞”之实质。可见,血瘀、正虚、湿滞是此阶段的主要病理因素。对这类患儿,当以活血化瘀为主,配合辨证的补虚利湿。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活血化瘀药不仅有增强抗菌消炎的作用,其与扶正清热利湿药合用时更能增加肾血流量,改善病变部位的微循环和局部营养状况,促进炎症吸收和瘢痕组织的软化,从而达到根治之目的。常用中药益母草、当归、泽兰、桃仁、红花、川芍、鸡血藤、生山楂等,配合西药肝素、尿激酶等抗凝剂。
附:秘验方介绍
活血化瘀汤
【组成】益母草15g 当归15g 泽兰15g 桃仁5g 红花5g 川芍15g 鸡血藤15g 生山楂10g(10岁儿童)
【功效】活血化瘀。
【主治】用于尿频日久,反复迁延不愈者。临床表现为尿频时发时止,尿检间断异常,易感冒,或纳少消瘦。症状可有可无,但B超均见双肾集合系统光点增强、粗乱,甚至肾脏炎性改变,血尿B2~MG均高于正常以及其他肾功能受损指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本方为针对患者尿频日久,反复迁延不愈而设。血瘀、正虚、湿滞是此阶段的主要病理因素,方中益母草、当归、泽兰、桃仁、红花、川芍、鸡血藤、生山楂均具备活血化瘀的功效,其中泽兰又能利湿。当归补虚,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之效。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药。
【点评】本方有较好的活血化瘀效果。有增强抗菌消炎作用,与扶正清热利湿药合用时更能增加肾血流量,改善病变部位的微循环和局部营养状况,促进炎症吸收和瘢痕组织的软化。
(冯金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