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咽润化需牛蒡,肾炎善用五草汤
刘弼臣
刘弼臣(1925—2008),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出生于中医儿科世家,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研究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医儿科学会名誉会长,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理事长,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毒性心肌炎、哮喘、脑积水、肾炎等病。主编中医儿科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IgA肾病以血尿为主要表现,当属中医尿血范围。本病主要表现为血尿,与外感六淫之邪密切相关,盖肺为华盖,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又主宣发肃降,调理气机。小儿肺常不足,六淫外感,首犯肺卫,肺卫失和,肺失宣降,故咳嗽、鼻塞、汗出,甚则发热、咽红;水道失调,水液不行,郁而化热,湿热内生,下注膀胱,热伤血络而尿血。故而治则当从肺论治。治疗咽痛喜用牛蒡子常谓“利咽润化需牛蒡”。牛蒡子性寒、味辛、苦,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作用。临床多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主要是取其性寒。牛蒡子还有“利咽润化”之功,故在风热感冒等引起的咽喉肿痛中,经常应用,且临床疗效确切。小儿脏腑功能较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亦差,凡大苦大寒之品,易伤阳气,因此,临床当用则用,尽量不用或少用,而用之中病则止。清热药中的生石膏量多为25g,黄连1~2g,山栀子量不超过3g。如滥用苦寒攻下,寒凉药过量或久用,弊端之大不言而喻,不但伤津败胃,还会伐伤小儿的生发之气,而影响小儿的生长和发育。小儿体禀少阳,阳气偏盛,易于化热上火,因而对温热药的剂量控制亦十分严格,若确定为寒证,当用则用。但是,要控制用药量,特别是大辛大热之品,使用尤须谨慎,非用不可时,亦当严格控制使用剂量。例如:使用干姜、细辛,一般仅为1g。临证之时若寒象不明显,则决不可使用,防止大辛大热之品助阳化火。小儿疾病慎用泻下攻伐之法,对于攻伐和有毒之品,皆应慎用,以免酿成大祸,即使是有可攻之证,也要三思而行之,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则。其他如逐水利尿等剂,作用峻猛,常易损伤肝肾功能,均不宜过量或久服。
附:秘验方介绍
五草汤
【组成】倒叩草30g 鱼腥草15g 半枝莲15g 益母草15g 车前草15g 白茅根30g 灯芯草1g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活血化瘀。
【主治】小儿肾炎。
【用法】水煎服。
【方解】五草汤是刘氏多年研用并获得满意疗效的经验方。方中鱼腥草、倒叩草清热利水,以消肿;半枝莲清热解毒;益母草和白茅根同伍和血止血;车前草利尿降压;灯芯草清心利水。本方共奏清热解毒、降低血压、和血利尿之功能。
【加减】发热恶风寒加麻黄、浮萍各3g开提肺气,发汗消肿;身痛倦怠,加秦艽10g,羌活5散风通络,以胜湿邪;发热心烦口干,加生石膏25g,黄连1.5g,栀子2g辛苦寒凉,解热除烦;小便不利,加猪苓、茯苓、泽泻、姜皮各10g渗湿利水;水肿甚者加椒目3g,防己10g,陈葫芦瓢30g利水消肿;面黄食欲缺乏者加党参、黄芪、白扁豆各10g,山药15g健脾益气,扶正祛邪,尤其尿蛋白丢失者,黄芪可加大用量为15~20g;胸闷面黄、腹胀便溏者,可加苍术、厚朴各5g,藿香10g,木香3g燥湿去胀,理气宽中;便稀脉细者加肉桂、附子各10g,干姜1g稳重扶阳,祛寒除湿;血尿腰痛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5g益肾止血。
【点评】小儿肾炎多由风邪、水湿入侵,加之禀赋不足,以致邪伏于内而发病。五草汤系刘氏从民间单验方中筛选、验证并加以充实而成。用于治疗小儿肾炎临床证实行之有效。根据临床观察,一般1周左右水肿消失,两周左右肉眼血尿消失,镜下血尿经过3个月左右的治疗,均可消失而愈。
【验案】梁某,男,8岁,初诊。
患儿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双目窠水肿,近两天尿色暗红,查体:眼睑明显水肿,尿少颜色红暗,咽部充血,双扁桃体轻度红肿。血压常在140/100mmHg。尿化验:蛋白(++),白细胞8~12个/HP,红细胞20~30个/HP。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证属风水相搏,外遏肌表,内伤络脉。治宜疏邪利水、清热解毒,方用经验方五草汤加味。药用:鱼腥草15g,白茅根20g,倒叩草20g,半枝莲15g,益母草15g,车前草15g,灯芯草1g,麻黄3g,连翘10g,赤小豆10g,旱莲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服5剂后,眼睑水肿消失,尿色由暗红转为深黄,血压110/80mmHg。尿常规复查:蛋白(+),红细胞5~8个/HP,白细胞3~5个/HP。证情好转,效不更方,上方加大小蓟各10g,茜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中药63天,临床症状消失,查尿常规阴性,病愈。
(韩鸿雁 整理)